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阳光下的红包情结/民生大讲堂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王思萌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红包现象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民生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红包文化历经了深刻的变迁。从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庇佑,到百姓间沟通人情的“表示”、官场腐败的罪魁祸首、各业界美其名日的不合理收费……

本书在占有大量详尽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地还原了红包原貌,尽可能多角度、有深度地向读者展示红包在现代社会中的真实“角色”,并试图通过红包这一切入点,一窥中国“关系”社会的概貌以及红包症候群人情世故中的微观运作逻辑。

同时本书作者对红包滋生的各界腐败问题均做出了某些思考,得出了一些观点,能够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通过这些小小的启迪引发读者们对于红包现象更加深远的思考。

内容推荐

当变异的红包超越“压岁文化”的时候,商业活动的“红包”风、腐败官员的“红包情结”、演艺圈的“身体红包”、亲友往来的礼金清单、手术室外的“潜规则”滚滚而来。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以平民化的语言和你我身边的真实事例,对阳光下的红包情结进行深度剖析,望能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目录

红包人情,钱包不堪承受之重

红包喷毒高官落马

高薪养廉与红包相遇

业界红包连连看

“才”与“财”:哪个更有分量

“身体红包”:娱乐圈的潜规则

为现代红包正名

原汁原味:红包文化的心灵期盼

编后语

试读章节

各显神通“防红”招

面对沉重的红包负担,人们不堪重负;情急之下,也就各显神通想出各种各样“防红”招。结果,自然是让众人啼笑皆非,唏嘘不止。看看这红包,都把人逼上了什么地步!然而,在对各种各样的招数感叹同时,相信大多数人还会感到一点无奈。且看各种“防红”招:

招数一:滥竽充数,红包假币让人烦恼

2006年的国庆节,当时刚完“婚”的孙小姐几乎又要“昏”过去了。婚宴结束后,孙小姐带着收到的红包去银行,没想到当场被缴了4张假币。“我当时就呆了。其中的3张1999年版假币还是连号的,水印和标线位置也不对,平时一眼能看出来,夹在红包里却很难发现。”孙小姐告诉记者。结婚当天有近70桌,可谓宾客满堂。红包拆开后忙着登记,也不会太注意。如今现金都混在一起,不知道是谁送的了。而后来仔细核对发现,孙妈妈收到的礼金中也出现了2张假钞,算上之前发现的假币,婚宴红包中已收到6张百元假币了。(资料来源: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

这条新闻一出来,自然又在网上引起一番激烈的讨论。很多网友纷纷表示:这种行为未免太缺德!既然送红包是一种人情往来,那就不应该用假币来充数。然而,用此种方法抵抗“红包高压”的似乎大有人在,受其之害的也不止孙小姐一人,笔者采访的一位黄先生就有同样的遭遇。黄先生的儿子去年考上了大学,黄先生为庆祝就摆了几桌酒席;亲朋好友倒也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给个红包,算作给孩子的一点“小小心意”。谁知道,礼金收上来一清点,却发现4张假钞。“这真的让人很无奈”,黄先生说:“因为不知道到底是谁送的,作为主人难免会猜想一下:这到底是有心,还是无意?不仅如此,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也会被弄得很不自然。大家都互相猜疑,有的还故意费劲周折来向我暗示自己不是假币主人。哎,收到假钱是小事,好端端的关系被弄得一团糟,那可真叫人烦恼!”

对于此事,黄太太想的似乎更多。她向笔者抱怨道:“你说以后办酒席还怎么办啊?总不能当场一个个地点开来看吧?那多丢面子啊!而且本来其乐融融的喜宴,估计每个人都吃得不痛快!可你要是不查清楚,400元还好,要摊上个送1000元、2000元的,收一堆没主的假钱,那损失不是很大?而且,将来你还要给人家还礼送真钱,这下可不是亏大了?”

黄太太的担忧不无道理,面对这种现实状况,很多人还真的提出了不少对策:“可以请从事财务、做生意或在银行工作的亲戚朋友来收礼金,熟手一拨就能分辨真假。”一位陈女士建议:“一旦发现假钞以后,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当场说出来,二是做上记号,放在红包里,等以后送假币的人请客时再还给他们。”另一位丁先生则即兴修改了婚宴流程:宾客奉上红包——婚庆公司人员动作娴熟地打开——当面先用手点一遍并报出数字——再把钱从机器里过一遍验明正身——然后按姓名、数额登记造册……另有些准新人认为最现代的办法莫过于刷卡收礼。在签到台装个POS机,宾客可以刷卡积分。也有人建议,银行能否开通“礼仪红包”的特色服务?“比如设置面值200元、500元、1000元不等的银行卡,装在大红信封里一目了然,体面大方,也避免了假钞嫌疑。”网友冯小姐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备大银行均有“礼仪存单”服务。用户只需带好身份证到银行办理即可,不需额外付费。婚宴时只需将“礼仪存单”交给新人。(以上资料来源:联合早报网)

以上种种对策,虽然可以有效找出(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红包假币;但是有些人同时表示:这些做法都不具有可行性。听完笔者介绍的几种“办法”之后,黄太太和黄先生都觉得很不妥。“无论是人工清点、小型点钞笔还是点钞机,都需要当场拆开红包,不知道别人会怎样,反正这个我是做不到的。”黄先生极为肯定地说。“POS机的数字交易,那更加让人感觉‘赤裸裸’啦!”黄太太插嘴道,“这样说白了就是不相信亲朋好友啊!不管怎么说,好端端的喜事,‘当场验钞’明显会让人觉得变了味嘛!

验钞觉得有失人情味,而不验又觉得不放心——面子和金钱之间,有时还真让人有点难以抉择。进退两难之下,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送假币的人:“不送就罢了,干嘛打肿脸充胖子?用这种方式应付人情,真的有点无耻!”有人表示很不满。诚然,送假币红包确实不妥,也和一个人的品行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换个角度想,原因还在于当今社会,红包人情实在让人无法承受。要不然,估计谁也不会刻意去做这样的事情。而验钞或者是采用其他送人情的方式,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却让红包的意味更加不复存在。试想,在点钞机“哗啦啦”的声音中,有多少人会有心情去想红包所寄托的祝福和愿望呢?

招数二:红包包“欠条”,收到者哭笑不得

与红包假钞如出一辙,有些人在无力“支付”红包的时候,用一张欠条来充数。虽然从情感上讲,这可能比送假钞更能让人接受。但很多人对此则认为:大喜之日,收到这样的红包,那估计真有点叫人哭笑不得。

2006年lO月30日的(重庆商报>曾经登载了这样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

10月28日,张先生与女友喜结良缘,并邀请数百亲朋好友在南坪海德酒店举行了婚礼。当晚婚礼结束后,张先生的父母在整理礼金时,发现了一份特别的红包——里面装的不是礼金,而是欠条。欠条上写着:“今日王进欠张某200元整,明年本人结婚之日该欠条将自动作废。”打欠条的王进是天龙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王说:“我和张是多年的朋友,他结婚我肯定要送礼,但一想到明年就是我结婚,到时候他肯定也会还礼。既如此,我干脆决定就不送了,直接打欠条,明年我结婚的时候欠条自动作废,就当他还礼了。”并表示,现在一个月要接到好几份这样的婚帖,只要是玩得好的朋友,他都打算采用此方式处理。(资料来源:《重庆商报》)

关于张先生收到红包欠条,人们议论纷纷,观点各异。有人认为,这是当今社会友情淡漠的一种表现。由于重礼薄情,人们在交友过程中越来越看重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朋友之间纯洁友情变得越来越淡化和庸俗化了。而有人则提出了这样一个醒目的问题:“红包欠条”是谁欠下的债?答案则是现在办喜事“随礼”送份子的不良社会风气。有人甚至诙谐地说:“生命不息,随礼不止。”这多少反映出现代人对红包人情的无奈心理。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都市的人情味变得越来越淡;但同时婚丧嫁娶、乔迁新居、老人过寿、孩子考学、参军入伍、结婚记念等,都要凑份子,表示表示——这样一来,随礼不能不成为人们的一种累赘,成为一种新的生活负担。如此想来,在红包当中“夹欠条”虽然让人听着希奇,但同时也是可以理解的。王先生的做法虽然不合礼数,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从省事的角度上讲。当然,冷不丁给朋友一个“欠条”,这确实让主人很难堪。而有些人可能持有同样的观点和想法,但采取的方式可能相对比较明智些,也不会惹得主人不欢。他们,通常会采用下面这个“招数”。

招数三:开诚布公,达成默契不要红包

采用这种“防红”招的人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观念比较新。他们对于红包这个“传统民俗的遗留物”,可能本来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内涵。一来二去,大家的钱都是一样转来转去的,对于“新新人类”来说,这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而近来,红包又牵扯出种种类似于“假钞”、“欠条”的问题。这使得它不仅没有达到加强人情关系的作用,反而把好好的人际关系弄得一团糟,这让“新新人类”更不屑于“送红包”这样的麻烦事情;于是,很多人在自己的亲友圈中事先约定讲明:干脆谁都不送红包!或者喜事小办,大家随便找个地方聚一下,吃顿饭就算庆祝。目前,很多大都市兴起的“素婚”形式,多少能看出这种风格。“素婚”是指根据朴素和一切从俭的原则操办婚姻:不大摆宴席,不花车游街,整个结婚过程怎么简单怎么办。新郎新娘拍点素雅的婚纱照,叫上关系很好的朋友吃个饭就算了事。饭席之上,也不再收送红包;取而代之的是些简单的小礼品。当然礼品都是经过客人精心挑选的,有的甚至还是自己亲手制作的,“礼轻情义重”,比起收红包,新人同样也很欣慰。有人甚至觉得这样情义更浓。更何况,简单而精致的小礼品也不会导致为“还礼”而发愁的“惨状”发生。如此一权衡,选择“素婚”的大有人在。

很多的大学生就是“拒绝红包”这一“群体”中的“成员”。笔者在武汉某高校05级的一个班上简单地做了个社会调查。结果发现:63%的人认为收送红包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44%的人表示,如果可以,会和比较熟的亲朋好友事先约定,彼此不送红包。而且这部分人普遍认为:如果之间是足够熟悉的关系,那么不收红包不会造成关系淡化之类的后果。一位武汉本地的研究生告诉笔者:他早已对他的老同学、好朋友“坦白”:结婚的时候他不会收任何人的红包!同时自己也不会去送什么礼金。“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它自然有其本来的内涵和意义o”这位同学说:“但是如果随着时代的变化,它所代表的意味正在逐渐消失,而且,它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那我觉得,完全就可以试着去改变这一风俗。”当问及同学和朋友的反应时,他笑着说:“他们都非常赞同啊!有的人还夸我说‘你太有才了’!大家都认为不送红包,感觉轻松和省事许多。而且,因为觉得‘志同道合’,大家的关系更铁了。今年几个朋友的婚礼上,大家就一致认为气氛比以前更加融洽了,玩起来也更加尽兴。虽然办婚礼的新人要暂时少一笔,但是毕竟是自己的终身大事,多花点也心甘情愿。再加上以后也不用担心‘还礼’等之类的麻烦事,所以不收红包也不觉得少点什么。”

青岛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孟天运对此也持相同看法:

“结婚送红包最早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祝福,而现在用红包的厚薄来衡量感情的深浅,看作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现象,是一种误区。”“礼金行情节节高的现象主要是与市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关,同时也源于中国传统的喜事讲究排场、好面子的传统观念。尽管人与人交往方式与关系亲疏有密切关系,但动辄红包干元、把婚宴送红包当作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这种趋势不宜提倡。”他建议市民在送红包当中应量力而行,可以赠送礼品礼物等有人情味、有纪念意义的“红包”,同时他也主张新人举办旅行结婚等方式,减少繁文缛节,留给亲朋好友和自己适当的经济空间。(资料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在很多人眼中,红包被看作是一种“古老遗风”。而陈旧的风俗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减少它本来的意味。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喜欢用新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从而也更加容易去打破陈旧,接受新事物。很多年轻人选择不要红包,也与这种思维和生活方式有关。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而且同样是带着新思维看待红包的人,却坚持沿袭习俗,互相还送红包礼金。都说思维决定习惯,认识不同,自然做法也不一样。那么,到底这一部分人又是如何看待红包的呢?

P18-24

序言

从吉祥如意保平安的福祉象征,到寻常百姓家你来我往的心意传达,再到求人办事的必经之道,红包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发展传统催生了“求人办事找关系”社会风尚的形成。身处“关系”社会,人情网络的“构建”成为百姓们的“必修功课”,而红包,似乎成了“必修课本”,求人办事的紧急时刻更是“死啃课本”,塞红包打通关节。

在如此汹涌来袭的“红流”面前,有人不堪人情债重负,叹“红海”之难逃;有人成了“红海”的弄潮儿,在“红包权术战”中屡战屡胜……对于红包,有人喊停,说它的存在是各界腐败的根源,是功利心理盛行、世事人情淡漠的原因;却也有人叫好,说它是激励机制的体现,是使百姓走向理性的催化剂。

面对以上各方论述,本书在占有大量详尽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地还原了红包原貌,尽可能多角度、有深度地向读者展示红包在现代社会中的真实“角色”,并试图通过红包这一切入点,一窥中国“关系”社会的概貌以及红包症候群人情世故中的微观运作逻辑。同时本书作者对红包滋生的各界腐败问题均做出了某些思考,得出了一些观点,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通过这些小小的启迪引发读者们对于红包现象更加深远的思考。

后记

红包现象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民生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红包文化历经了深刻的变迁。从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庇佑,到百姓间沟通人情的“表示”、官场腐败的罪魁祸首、各业界美其名日的不合理收费……红包的异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普通民众在人情来往中不堪红包之重负;官员们时刻提防着红包诱惑的陷阱;红包意识的泛滥让我们陷入功利世界中难以自拔。面临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深感探讨这一民生话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于是便有了这本小书的诞生。经过近一年的集体努力,书稿完成了,但其中不乏有待改进之处,我作为作者之一,期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各位作者都有一个愿望:无论我们的小书写得如何,希望人们能更加全面、透彻、深刻地看待红包现象,正确发扬红包文化。我们也坦诚地告诉读者,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用和引述了大量文献资料。由于本书是讲述性编写体例,文献来源只在文中用叙述方式作了适当说明,没有按照严格的论文格式标明出处。为此,我们一方面向原作者致谢,另一方面也请各位多多谅解。

本书是集体成果。参与各章编写的作者是:王思萌(4、8章),刘熙(1、5章),熊青云(6、7章),黄珊珊(2、3章)。本书文责自负。

王思萌

2007年12月1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