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佛学读物。
当你春风得意、事事顺心的时候,当你穷愁潦倒、倍感失落的时候,当你遭遇挫折、一蹶不振的时候,朋友,你不妨坐下来翻开佛祖禅师的语录读上一二页,相信你狂热的心绪会慢慢平静下来,你失衡的心态会重新平稳起来,你冷暗的心灵也会感觉到一丝光亮、一息热气。尽管其中不全是真理、不全是精华,但也绝非毫无真理、毫无精华。究竟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还要靠你自己去鉴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语人生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李霞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佛学读物。 当你春风得意、事事顺心的时候,当你穷愁潦倒、倍感失落的时候,当你遭遇挫折、一蹶不振的时候,朋友,你不妨坐下来翻开佛祖禅师的语录读上一二页,相信你狂热的心绪会慢慢平静下来,你失衡的心态会重新平稳起来,你冷暗的心灵也会感觉到一丝光亮、一息热气。尽管其中不全是真理、不全是精华,但也绝非毫无真理、毫无精华。究竟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还要靠你自己去鉴别。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迄今为止最能代表我的人生体验、最能反映我的生命感悟、最能体现我的内心世界的作品。虽然,我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完全赞同佛教的人生信条,但我在写这部书的过程,确实主要不是在用“手”写,而是在用“心”写;我的思维源泉亦主要不是佛教典籍,而是人生感受;与之相应,这部书稿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主要不是佛教知识,而是我个人的生命体悟。这种体悟尽管很肤浅,但它毕竟反映了我的心声,展现了我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这些年来,在获得了一些人生历练之后,我越来越感到世事纷扰的无趣和烦琐俗务的乏味,力图尽可能多地摆脱凡尘俗务的纷扰,静下心来,自我修炼。于是,我坚持步行上班,经常漫步于林荫道上,留意于大自然的冬尽春至和夏去秋来,欣赏着天空的白云、街头的翠绿、河里的清泉和水中的游鱼,思索着生活的真意和人生的究竟。 目录 自序 上篇 人生之梦的剖析 第一章 人生如梦 一、人生如梦 二、人生之梦是一场戏剧 三、人生之梦是一次旅行 第二章 人生之梦的形成 一、心识在宇宙万法中的地位 二、心识的作用与人生之梦的形成 第三章 主体的虚假性 一、人从何处来 二、人的本质是什么 三、觉者的忠告:当悟身空 第四章 环境的空幻性 一、人类的生存环境:三千大千世界 二、人类环境的结构:世俗世界与佛国净土 三、人类环境的产生:法的缘起 四、人类环境的本质:法的空幻性 第五章 梦境的痛苦性 一、王子的体悟 二、生老病死苦 三、爱离怨会苦 四、欲求不得苦 五、三受皆苦 第六章 人生之苦的根源:贪爱与无明 一、人生的因果链条 二、善恶之业各有报 三、人生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 四、人生之苦的根源:贪爱与无明 下篇 人生之苦的解脱 第七章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一、梦破人应醒 二、梦破了,生命尚存,生活还在 三、调整人生之舟的航向 第八章 人生解脱 主宰在我 一、解脱的可能性:佛性常存 二、解脱的普遍性:佛性遍在 三、解脱的自主性:佛性本有 四、人生之路有两条,看你往哪儿走 第九章 信仰与正观 一、信仰与解脱 二、正观与解脱 第十章 道路与方法 一、三十七道品 二、戒、定、慧三学 三、六度 第十一章 智慧与觉悟 一、五花八门的佛教智慧 二、菩提觉悟 第十二章 现世解脱 现世成佛 一、解脱就是生于斯世、超于斯世 二、解脱就是活得不累、活得自在 三、千佛万佛不是佛 四、佛在世间,佛在心中 后记 试读章节 (三)“烦恼法”与人生之梦的形成 佛教所谓“烦恼法”共二十六种,它们是指二十六种不良的心理意识。这些意识的存在是产生一切人生噩梦的根源。 烦恼法之首为“贪”,它不仅是造成一切人生噩梦的根源,也是人生诸苦的根源,故放在后面详述。 居于烦恼法第二位的是“嗔”,即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意识。按照一般的理解,这种心理意识不能一概被斥之为恶,因为对仇敌产生这种心理意识便是理所当然的。譬如,对严重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很难不恨他;对严重损害过自己的人,我们也无法不怨他。人类心灵中的正义的仇恨之火、人类历史上的自卫战争、反侵略战争等正义战争就是如此产生的。我们不能说它们不该产生。别人先将屠刀架在我们的脖子上、先将枪口对准我们的胸膛,我们必须进行自卫、进行还击,这有什么不对呢! 但佛教不这么看。它以人类的终极理想作为现世的理想。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是没有战争,没有仇恨他人的意识和损害他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平等以待。就世界范围来说,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很长的时间内还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它只是人类孜孜追求的一个美好理想而已。但佛教却把它当做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准则,因而反对一切仇恨心理和伤害行为,并将这些心理和行为视做导致人生噩梦的根源之一。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在仇恨的心态下所做的绝不可能是美丽的甜蜜的梦,不管这种仇恨心理的产生有无道理。假如这种仇恨心理是由被仇恨对象激起的,是被对方逼出来的,那么这种仇恨心理本身的产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在这种心理意识的缠绕和支配下所产生的人生之梦一定是个噩梦,这就是复仇之梦。仇恨是人类一切情绪中色彩最鲜明、程度最强烈的一种,它是刻骨铭心的,且是长久存在的。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女子报仇,三十年不晚”,可见这种情绪之强烈与恒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仇恨者一直在做着复仇之梦,有的将复仇当做某段时期的重要人生内容,有的甚至当做根本的人生目标。在所有情感中,仇恨是最煎熬人心的,因而复仇之梦总是一场噩梦,其中充满了你死我活的厮杀和血雨腥风的残酷。 如果仇恨的种子不是根源于别人,而完全是由自己播下的,那么由此而做的梦就不仅仅是一场噩梦,而且是邪恶之梦。历史上发生过很多不义之战,有的起源于贪婪,有的则起源于邪恶之梦。现实生活中也有极少数对社会怀有仇恨心理的人,他们自认为自己的恶劣处境或所受惩罚是社会造成的或他人给予的,故不惜以自己的性命作赌注,整天做着复仇之梦,有的甚至将复仇视做人生的终极目标和唯一内容。而事实上,他们所受到的惩罚完全是咎由自取,仇恨的种子归根到底是自己一手播下的。如此复仇的结果,对自己来说无疑会落得悲剧下场,对社会则会造成严重危害。 烦恼法中的第三位是“痴”,即不明事理,愚昧无知。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是科技落后、缺乏教化与反思的民族和时代所不可避免的缺憾。即使是在文明社会文明时代,亦有不少人存在这种缺憾。由“痴”而引起的人生之梦是荒唐的梦、滑稽的梦、愚蠢的梦、可怜的梦、可叹的梦、可悲的梦。由这样的梦所引导的人生之旅一定是失败的,做梦者要不断地品尝由自己的愚昧无知所造就的苦果,然后再把这一切归咎于苍天或上帝的不公。这种人即使到了梦断时分,也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走过这样一条人生之路,也不知道为何饱尝这么多的苦果。痴梦是痴人做的,“痴”与“梦”历来被连在一起,所谓“痴人说梦”即是。痴人的存在是社会的不幸,痴人之梦的存在是人类的不幸,因为它会给人类带来悲剧性的历史或现实,甚至未来。 在一切不良的心理意识中,“嫉”即嫉妒心理是最消极亦是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学家的观察和研究表明,人在幼儿时即会产生这种情绪。不过,此时的嫉妒心理尚不具有破坏性,因而消极性不明显。但少儿时期以后就不一样了,人们会因“嫉”而引起“忿”、“恨”、“恼”、“害”、“嗔”等恶劣的情绪和不良的心理意识。被这些情绪和意识所缠绕的人整天都生活在阴影之中,整天都在做损人之事;而被损被害的往往都是某一群体中的出类拔萃者。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因为自己的出众而曾为另一太子所嫉恨、所残害而险些丧生;皇宫中、朝廷上屈死的亦大多是优秀的人物。历史的长河中漂荡着多少冤魂,其中很多就是为“嫉妒”这种卑劣的情绪和意识所残杀的。人类精英、伟人豪杰会遭人嫉恨,寻常百姓、普通平民也会遭人嫉恨,只要他在自己的小环境里比较突出,就会被嫉。嫉妒心理往往产生在一些无能之辈心中,他们自身虽无多少正当的能力,却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决心,亦有一套损人害人的功夫,这毅力、决心和功夫使得他们不把所嫉对象击垮而决不罢休、决不放手。他们将所有的好时光用来做同一个梦:如何将嫉恨对象踩在脚下,如何逼迫他(她)去寻死。所幸的是,被嫉者也有着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决不让对方打倒!最终的结局往往是,被嫉者冲破重重阻力后,踏上征途,继续赶路;而嫉恨他人的人则往往要被生活所淘汰。因为他们只会梦想着如何去绊住别人的腿或是如何在别人前进的路途上设置障碍,却不知自己应迈开双脚赶上别人。所以,嫉妒者的损人害人之梦终究是要破灭的。 佛教对人的不良情绪和意识的分析相当详细,因篇幅有限,笔者不能在此一一道出。但佛教对此有一个总的观点,即这些不良的情绪和意识亦即“烦恼”都会演变成一个个不良的人生之梦,这些不良的人生之梦又会引出一条条偏斜的人生轨迹。人生的轨迹既已偏斜,人生的滋味又如何会甜蜜?P29-31 序言 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个生命降生了。来到这陌生的人间以后,他要慢慢熟悉身边的人,慢慢了解周围的事,慢慢接受眼前的世界。他会抬起脚一步一步往前走,从幼儿走向少年、从青年走向中年、从老年走向暮年,然后再回到他所由来之处。在这期间,他有喜悦、有幸福、有收获、有成功,也有悲伤、有烦恼、有失落、有挫败。他希望自己的人生只有前者而无后者,然而事实上却不可能。于是,他不解,他困惑,他反问自己:人生为什么会如此?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该怎样度过一生?这些就是所谓的人生问题。 一个人有这样的问题,千千万万个人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凡人会出现这样的困惑,伟杰也不例外。于是,这些问题便构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哲学问题。 有问题,便会有人去反思、去探讨、去求索。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雅士在咏叹人生之调、又有多少往圣先哲在追索人生之路!中国古代有高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壮歌的屈原,西方古代亦有终身自省、至死不忘“认识自己”的苏格拉底;中国古代有矢志塑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品格的孔孟,西方古代同样有试图以人类之理性构筑一个理想世界的柏拉图;中国人发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叹息,西方人也曾有过“人生如悲剧”的伤感;中国人有过“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浪漫,西方人也有“人是万物之尺度”的豪情。这些深沉的或浪漫的人生感悟、这些低落的或高昂的人生格调、这些求善的或求美的人生境界,便构成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晶——哲学大厦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哲学”。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文化会滋生不同的人生哲学。就在上述中西文人雅士和往圣先哲孜孜追求人生之路的同时,在古印度这块神秘的土地上,也有一位神秘而叉真实的伟人在进行着同样的甚至是更艰难、更执著的追求,他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乔答摩,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按照常规,他原本可以像历史上绝大多数王子那样,继承父业,君临天下,手握重权,享尽荣华。若是这样的话,悉达多便永远只能是悉达多,而绝不可能成为千万个乃至千万代人崇奉的释迦牟尼。然而,悉达多没有选择这条常人趋之若鹜的人生之路,而是走上了一条天下最艰难、最辛苦的人生轨道。这一轨道的开启始于他的沉思。尚在青少年时代,这位天生伟岸而叉充满仁心的王子即养成了沉思的习惯。农夫的艰辛、耕牛的血汗会引起他的沉思,人世间的纠葛、禽兽间的厮杀也会引起他的沉思;人的降生与衰老会引起他的沉思,人的疾病与死亡更会引起他的沉思。他沉思着人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之苦、人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纷纷争争;他沉思着人如何才能从这些痛苦中解脱起来,人类又如何才能走上和平之路。从古书上,他找不到答案;在宫廷中,他理不清头绪。于是,他抛下古书,离开宫廷,告别美丽的王妃和富贵的生活,丢弃本属于他的倾国的权力和财富,毅然出家了。 悉达多出家后,来到一片树林中苦修。这期间,他餐风饮露,食草卧薪,受尽了风霜雪雨的洗练、酷暑严寒的煎熬以及野兽蚊虫的侵害,他刚健的体魄被折磨得瘦弱不堪、奄奄一息。这样的苦行,他整整修了六年!然而,六年过去了,人生解脱之道究竟在哪里?他仍然是茫无所知。这时,他猛然醒悟到自己走错了路,认识到苦行并不能使他走上解脱之道。因此,他果断地放弃了这种苦行,决心重新寻找一条解脱之道。于是,他跳进尼连禅河洗了个澡。六年积垢,一朝洗去,他感觉一身轻松。在饮下了一位牧女献上的奶汁后,他又恢复了元气,增加了体力。这时,他端坐在一棵毕钵罗树下,静静地思索着,思索着人生的本质和究竞,思索着人生解脱的道路与方法。思索中,时间的间隔在他眼前消逝,空间的藩篱在他脑中化解。他用明净的双眼寻找着众生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系,用智慧的大脑求索着众生从地狱来到人间、从此岸通向彼岸、从世俗世界走向佛国净土的道路。终于,他找到了这种联系,他求出了这条道路!与此同时,他的身份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悉达多变成了现在的释迦牟尼,由过去的王子变成了当下的佛陀,由过去的储君变成了眼前的佛教始祖! 也许有人会问,释迦牟尼当时究竟悟出了什么道理而能使他的身份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应该说,无论是站在佛教立场还是站在世俗文化的立场来看,他悟出的道理都的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他悟出的不是关于某一问题的小道理,而是关于整个人生的大道理,是关于人生的本原和本质问题的道理,是关于人生解脱的道路与方法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四圣谛”。 “四圣谛”是指四种人生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它们揭示了人生之苦的本质,挖掘了人生之苦的根源,指出了灭除诸苦的途径以及灭苦后的境界。它们的展开则构成了佛教人生哲学的完整体系。 “苦谛”展示了人生的本质与状况。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为苦,人生的状况是诸苦相续。任何人的一生都要经受无尽的苦难,诸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等等。人生如海,海水的味道是苦涩的。众生就浸泡在这个苦海中,时时品尝着海水的苦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的人是清醒地品尝着,他本不想品尝,却又无可奈何;有的人则是糊里糊涂地喝了一肚子苦水,到头来尚不自知;也有的人原本可以少喝些苦水,可他非要多渴。俗话说,人生的真味是三分甜,七分苦;佛教说,七分苦是真的,三分甜则是假的,因为甜中亦有苦。 那么,苦从何处而来呢?“集谛”回答了这一问题。它指出,人生之苦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但主要的根源是众生的“贪”、“嗔”、“痴”,佛教谓之“三毒”。“贪”即贪得无厌,“嗔”指怨憎意识,“痴”指愚痴无明。人人都有贪得之欲,人人都产生过怨憎之心,人人也都做过愚痴之事;而贪得之欲会引来烦恼,怨憎之心会使人痛苦,愚痴之事会招致灾祸。因此,众生降临人世之后,品尝人生之苦是不可避免的。 如此看来,难道说人生之苦是无法摆脱的,众生只有长沉苦海永远也不得解脱吗?在佛教来说:绝非如此!众生原本可以不入苦海、不尝苦水;已入苦海、已尝苦水者,也并非永远不能上岸,而是完全可以拥有另一块生存天地、另一种生存状况、另一番生存境界。这就是涅槃境界、解脱境界、“常乐我净”境界——这便是“灭谛”的主要内容。 那么,这种境界如何达到?佛教认为,这要靠信仰、靠修行、靠智慧、靠觉悟。信仰的对象不应是旁门邪教,而应是佛教真理;修行的方法不应是苦修苦行,而应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靠的智慧不是俗智俗慧,而是般若智慧;企求的觉悟不是小觉小悟,而是大觉大悟。一旦大觉大悟,便能跳出苦海,步入涅槃,便会断除诸苦,快乐永恒。 简言之,在佛教人生哲学体系中,“四圣谛”中的前二谛揭示了现实人生的本质及其根源,后二谛则指明了理想人生的境界与途径。就现实状况来说,人生是苦,苦源自“心”,源自心中的无明贪爱;而由心中的无明贪爱所制造的人生之苦以及整个人生,归根到底又只是一场梦,所谓“人生如梦”。何以言此呢?佛教指出,因为人生的主体是虚假的,人生的环境是空幻的,人生的内容是多变的,所谓人生不过是虚假的主体在空幻的环境中所做的一件件变动不居之事的聚合体,这些事的形成过程就构成了一场场梦。倘若这梦是甜蜜的,那也就罢了;可这梦偏偏是苦涩的。人人都不想吃苦,因而人人都想从梦境中醒来。遗憾的是,很多人挣扎了一辈子,也仍然醒不过来。两千多年前的那位古印度王子正是悲悯于天下众生之苦,才以自己的巨大牺牲为代价而创造出一套人生解脱之道。他指出,众生要想从梦境中醒来,要想从苦海中跳出来,就必须了悟人生的究竟,掌握解脱的方法。而他认为自己所创立的佛教正是通过向人们介绍一套人生觉悟之理与解脱之方法而架起了此岸与彼岸、现实与理想、苦海与佛国之间的桥梁;人们只要踏上这座桥梁,就能由此岸走向彼岸、由现实进到理想、由苦海跳入佛国。 主要由“四谛”说所构成的这套佛教人生哲学虽产生于过去、流行于过去,但它的影响却并未终止于过去。从人生实践上说,古人会做梦,今人同样会做梦,有的梦比古人之梦更聪明,而有的梦则比古人之梦更糊涂;古人有烦恼、有迷惑、有痛苦,今人的烦恼、迷惑与痛苦可能比古人更多;古人梦醒时分的到来需要有大师的开示和智者的指点,今人的醒悟岂不同样需要良师益友的点拨和真知灼见的启迪?良师益友者,并不限于现实生活中的老师和朋友,亦应包括早已逝去的智者与哲人;有真知灼见者,也不仅仅存在于现代的高科技中,而是同样存在于那些线装古书、那些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而在众多的往圣先哲中,被人们视为世界第四大名人之一的释迦牟尼理应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在数不清的线装古书和无比丰富的古代文化中,佛教的典籍、佛教的文化亦应有其独特的位置。释迦牟尼当年的谆谆教导、佛教文化中的人生哲理在今天并非全无价值。当你春风得意、事事顺心的时候,当你穷愁潦倒、倍感失落的时候,当你遭遇挫折、一蹶不振的时候,朋友,你不妨坐下来翻开佛祖禅师的语录读上一二页,相信你狂热的心绪会慢慢平静下来,你失衡的心态会重新平稳起来,你冷暗的心灵也会感觉到一丝光亮、一息热气。尽管其中不全是真理、不全是精华,但也绝非毫无真理、毫无精华。究竟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还要靠你自己去鉴别。 李霞 2006年10月于幽兰书屋 后记 这部拙著的书稿早在十年前就完成了。1996年,我的第一本专著《道家与禅宗》出版,得到了学术界和其他读者的认可,很多相识与不相识的读者纷纷给予我热情的鼓励。一些年轻的读者朋友们表示很喜欢读这本书,但因缺乏佛学和哲学方面的背景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希望我能专门为他们写一本通俗易懂的佛学读物。当时我第一次得到这么多读者的鼓励,很是激动,马上构思新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部当时名为《梦的剖析,苦的解脱——佛教论人生》的书稿(后改名为《佛语人生》)终于完成。但未曾预料的是,书稿的出版远较写作艰难得多。第一家出版社联系好之后,因拿不出资助费而被搁浅。第二家出版社谈妥后,又因其他原因而未获批准。出版一再受阻,我的热情也在慢慢冷却,心想还是任其自然、一切随缘吧。其后,我的客观状况在渐渐发生变化,在先后担任系副主任和主任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社会兼职,担子越来越重,世俗琐事一天天地填充着大脑,这本登不上大雅之堂的通俗读物的出版之事也就被渐渐遗忘了。就这样,书稿一放便是十年。 但是,这毕竟是一本迄今为止最能代表我的人生体验、最能反映我的生命感悟、最能体现我的内心世界的作品。虽然,我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完全赞同佛教的人生信条,但我在写这部书的过程,确实主要不是在用“手”写,而是在用“心”写;我的思维源泉亦主要不是佛教典籍,而是人生感受;与之相应,这部书稿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主要不是佛教知识,而是我个人的生命体悟。这种体悟尽管很肤浅,但它毕竟反映了我的心声,展现了我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这些年来,在获得了一些人生历练之后,我越来越感到世事纷扰的无趣和烦琐俗务的乏味,力图尽可能多地摆脱凡尘俗务的纷扰,静下心来,自我修炼。于是,我坚持步行上班,经常漫步于林荫道上,留意于大自然的冬尽春至和夏去秋来,欣赏着天空的白云、街头的翠绿、河里的清泉和水中的游鱼,思索着生活的真意和人生的究竟。日子一天天过去,曾经为凡尘俗务所充斥的心灵渐渐变得空灵起来,遂又想起了这部书稿,并希望能够出版。 值此拙著出版之际,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十分感谢安徽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这部书稿才得以出版。 我已人到中年,人生已过大半,年龄愈大,感恩之情亦愈浓。借此机会,我还想表达对其他的人和物的感激之情:感谢大自然对我的启迪,自然事物常常以无言的方式开导着我,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他们不仅给了我生命,而且教会我如何做人;感谢师长对我的培养,他们的教诲令我终身受益;感谢朋友对我的关心,他们的友谊使我倍觉温暖。最后,还要感谢先生多年来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人生中的帮助,感谢女儿带给我的无穷快乐和幸福,他们在我奋进的时候给予鼓励,在我落寞的时予以安慰,为我提供了一个避风躲雨的港湾。 岁月悠悠,人生短暂。在后半生的时光里,继续以真诚之心做人,以超脱之态做事,教书育人之余,或是与朋友共品世事人生之味,或是与弟子同领坐而论道之乐,或是与家人共赏山川草木之美,或是独自听听音乐、看看闲书、写写杂文,以淡定从容的心态,过一种优游、悠闲、幽静而又适意的生活,则吾意足矣。 李霞 2008年9月20日于幽兰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