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布泊腹地的旅人(72天科考随记)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魏东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魏东,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现任职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人类学,代表性学术著作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1996年起参加考古发掘、民族学调查等田野工作,曾在重庆、湖北、河北、浙江等地负责古代墓葬群、城址、窑址的发掘工作,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参与过考古发掘。自2013年起,连续五年参加科技部科技基础性专项重点项目“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的考察工作。 后记 跋一/此会诚难忘 邵会秋 从我第一次踏入罗布泊 至今已逾15载,在这期间为 考古发掘和调查四进罗布泊 荒原,每次都留下了深刻的 记忆。作为一个在高校工作 的考古人,已经习惯了不断 从城市到田间、从田问到课 堂的转变,也很快就能适应 每次不同的野外生活。在过 去的经历中,始终能够留在 记忆深处的就是这些野外的 发掘和调查,它们构成了一 个个时间节点,可以让我轻 易地记起。正是有这些精彩 而难忘的经历,平淡的人生 才显得那么不一样。 在这些时间节点中,在 罗布泊的经历与众不同。那 里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嘈 杂的人群,更没有杂事纷扰 。一望无际的荒漠、肆虐的 沙尘和枯死的胡杨林让我体 验到了大自然的威严和荒原 的独特魅力。在罗布泊,土 地是如此干旱贫瘠,以至于 寸草不生。在罗布泊,荒原 又那么富有,几千年的文明 就藏匿在那里。而行走在罗 布泊中,留下的是诸多的难 忘—— 难忘库尔勒到若羌路边 的百里胡杨,红黄相问的人 问美景! 难忘那硬得都能当凶器 ,敲在车轮毂上还能奏响打 击乐的馕! 难忘荒漠中的苍凉,还 有那早已枯死却屹立不倒的 胡杨树! 难忘在荒漠上的雅丹中 穿行,稍不留意就找不到回 去的路! 难忘楼兰古城那三间房 和佛塔,虽残破不堪,但闻 名于世! 难忘三个伙伴在沙暴中 各坐在帐篷一角,灰头土脸 地压着帐篷时那种绝望的感 觉! 难忘烈日当空、炎热难 耐的考察途中,躲在雅丹下 午休,只有上半身在阴影中 ! 难忘罗布泊梦幻般的星 空,仰望它可以让人忘掉整 日的疲惫! 难忘楼兰文物工作站高 高的嘹望塔和那两排“星级 宾馆”,还有那只蜇了W老 师的蝎子! 难忘在夜晚几个伙伴围 绕着篝火,边吃着烤熟的土 豆,边吹着牛! 难忘沙尘袭来,饥肠辘 辘,颠簸十几个小时撤出罗 布泊的狼狈场景! 难忘傍晚归来,迎着夕 阳,卸掉疲惫,坐在帐篷边 ,奢侈地喝上一壶绿茶! 难忘被冻得瑟瑟发抖的 早晨,水已经结冰,烤着篝 火,喝着粥! 难忘发现遗址的喜悦, 那一片片的细石器,犹如镶 嵌在地上的珍珠! 难忘考察中一路随行、 生活中互相帮助、同甘共苦 的兄弟! 罗布泊科考已经过去很 长时间了,但每当我重新翻 看书中这些照片时,思绪便 会飘回那遥远的地方,回到 那片神秘而让人难以忘却的 土地,那个地方叫罗布泊! 目录 壹/我和这个世界不熟——做好准备,我们出发 贰/旧时代的骑士——每一个为了平凡工作默默奉献的人,都是旧时代的骑士 叁/重建一座城市——楼兰古城的记忆 肆/寻找生命的湖——罗布泊里的生命迹象 伍/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在荒原的踏查 陆/一颗星星刹住车——在营地的夜晚 柒/关于逝者的记忆——在古墓群的工作经历 捌/风掀起夜的一角——沙暴的记忆 玖/离别的意义 拾/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次远行 跋一/此会诚难忘(邵会秋) 跋二/Last Dance(王春雪) 精彩页 壹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做好准备,我们出发 2014年到2018年,作为“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以下简称综合科考)项目的参与者,我先后五次进入罗布泊地区。每年的秋天,我都要在这片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荒原中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 罗布泊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端,属暖温带大陆性极端干旱气候。这里记录了百万年来西北干旱区的气候变迁史,也孕育过“小河文化”和“楼兰古国”等古代文明。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这里成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一个重要节点。后来的环境变化,使这一地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罗布泊逐渐变成了一片荒原。虽然比不得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在极少降水量和巨大蒸发量的双重作用下,罗布泊地区也以极度干旱闻名于世。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多学科的综合科考工作,也是第一次到所谓的“无人区”工作。现在想来,在工作开始之前,紧张的情绪远远大于听到能够参加这项工作的喜悦。喜悦是因为,去看看那些尘封在荒原中的古城和古代墓葬,是几乎每个考古人的梦想,加之与其他学科的学者们同行,以不同的视角和理念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一定会拓宽我的视野,这将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经历。紧张的情绪直接来自罗布泊这个名字,因为它是神秘的、荒凉的,而且总是与冒险甚至死亡相伴。对于毫无荒原工作经验的我来说,这一切都是挑战。 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惊人的。低温、酷热、空气稀薄和土地贫瘠,都没有使人类放弃在这些相对极端地区生存的权利。在极端的条件下,人们往往也能找出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策略。做这样的选择,也许是因为易地而处的成本要高于对新环境的适应。在这个前提下,“无人区”就意味着,这个地区已经不能满足人类长期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了。 罗布泊、羌塘、可可西里和阿尔金山,是我国最著名的四个“无人区”。这些“无人区”的形成原因各异,自然环境都同样极端。科学家们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探索着这些地区的科学之谜。在好奇心和征服欲的驱使下,不同领域的探险者们,也试图在这些极端生存环境中验证自己的勇气和运气。 从知识层面来讲,我对罗布泊这片荒原几乎一无所知。好在在互联网时代,经验传递变得相对简单,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记述在这些地区活动的文字和图片。这些记录者的身份多数是旅行者,所以对自然风光着墨颇多,图片也多是黄沙落日,读起来似乎帮助不大。所以在行前的准备阶段,我还是临时抱佛脚地找了一些经典的纸质书来读,希望能得到一些实用和适用的知识。 夏训诚先生的《中国罗布泊》,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对罗布泊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目前研究罗布泊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著作之一。我对罗布泊的基础认识,多数来自这本书和其他几部中国学者关于罗布泊自然地理方面的著作。而那些相对直观的认识,却来自国外探险家们的书。比如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记》,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最有名的探险》、《我的探险生涯》等。这些著作的蓝本多数是探险家本人的工作日志或手记,其中对旅程的记录往往事无巨细:出发时的准备、行程中的安排、发生的意外、遇险和脱困的心情、收获或遗憾,都被记述在其中。有的记录者还附上了现场手绘的场景、人物和或繁或简的地图与示意图。驼队、驼铃、黄沙、沙暴和古城、古墓,在这些记录中看起来那么生动立体,令人神往。 在此之前,我在新疆地区也做过一些工作。但工作的区域主要在新疆的北部和东部,对南疆的情况了解并不多。只是知道在罗布泊有著名的小河墓地和楼兰古城。十几年前,曾经错过了参加小河墓地发掘工作的机会,一直颇为遗憾,成了一块心病。没想到兜兜转转,还是要到那片荒原去,我觉得似乎这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在后文对考察经历的记述中,我忽略了具体的考察日期和时间。因为科考与探险不同,行程、目标都早有预期。每年的科考都是整体计划的一部分,也是上一年工作的延续。不在荒原的那些时间,我更愿意把它们当成充满期待的休整期。 考古人的从业经历,往往是以所做的某项具体工作来划分的,或是一个区域的调查,或是一个遗址发掘。一个阶段的工作往往要持续很长时间。那些有价值的理念的产生,往往不是靠灵光一现,而是经年累月地就某些具体问题不断实践和思考的结果。这样看来,能够参与这样具有连续性的工作,实在是一种幸运。更为幸运的是,在考察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 P1-5 导语 本书以科考历程为主线,通过大量照片和文字,记录了作者在罗布泊参加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经历。其中不仅包括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及意义的描述,也包括对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地区自然风貌、历史地理变迁的记述和感悟。作者遴选了多张在工作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包括了在楼兰古城、楼兰东古墓群等重要历史遗迹工作的场景,用影像的形式为读者带来亲历感。同时,结合文字的记述和对前人工作的必要性介绍,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然和人文交织的历史画卷。 序言 魏东去年就告诉我,他 写了一本记录我们五年罗布 泊综合科考点滴的书,想请 我作序,现在终于看到了。 书中平实而又细腻的言语, 唤起了我的记忆,我忍不住 一口气读完,脑子里依然是 罗布泊野外浩瀚无垠、寂寞 荒凉的留影。在平时熟悉的 学术论文中我们无法把科考 中的很多体悟写出来,也很 难记录科考工作与生活中的 点点滴滴,魏东这本书很好 地将科学与文学结合起来, 把科考中的“遇见”和体悟与 科学考察的目的和发现真实 地记录、表达出来,既像读 散文、游记,又让人从中获 得了知识,了解了楼兰。作 为综合科考的组织者和亲历 者,阅读此书,我倍感亲切 。 这次综合科考虽然经费 不算多,却是罗布泊地区迄 今为止规模最大、学科最全 、持续时间最长的综合科学 考察。因为吉林大学的体质 人类学研究团队和古代DNA 研究团队,在研究我国的古 代人群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开 创性的工作,在本次综合科 考中这两个团队派出人员组 成吉林大学科考团队,他们 的任务就是考察研究罗布泊 不同时期古人之间乃至与现 代人之间的传承关系。朱泓 老师派来了魏东、春雪、会 秋三位年轻干将。本来还有 好几位老教授也是项目团队 的成员,但罗布泊无人区艰 苦的条件实在不适合他们参 与野外科考工作,因为那里 真是一个一旦有人有个病痛 ,很难送出来救治的地方, 我们不希望出现彭加木、余 纯顺那样的意外。即使是魏 东、春雪、会秋三位人高马 大、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在 罗布泊荒原也遭遇了多次险 境。 根据综合科考的任务, 在五年里的多次科考中,吉 林大学科考团队多数时间是 围绕楼兰地区的古墓开展工 作。这些古墓都被盗掘过, 在地表留下的盗坑是我们在 遥感图像上寻找、定位的主 要线索。每次我们到了古墓 ,把魏东团队几人放下后, 我就带其他人离开去做面上 的考察。对我个人而言,我 对古墓里的人体骸骨很怵, 不像魏东能够拿着骨头研究 测量半天,还可以从骸骨上 的各种特征推测出各种可能 。比如他发现很多骸骨有关 节炎的特点,还发现有人腿 骨折断后没有很好地愈合, 导致腿骨完全变形,这些信 息都有助于我们分析楼兰当 时的医疗状况和环境特点。 每次结束古墓考察后, 吉林大学科考团队都会参与 整个科考团队的扫面考察。 一天,科考团队分成多个由 2~4人组成的小组,对一个 区块进行考察。下午,我和 学生李康康一组正在考察一 处炉渣和陶片密集点,突然 从对讲机里传来魏东和张磊 激动的呼叫声:“队长,队 长,赶紧过来,有重大发现 !”问清他们的方位后,我 们连忙赶过去,一到那里, 顿时惊呆了,遍地的陶片, 比楼兰古城里还多,范围规 模也不亚于楼兰古城。这无 疑是一处大型遗址,是过去 未见报道的全新发现,很可 能在古楼兰时期具有重要的 地位。此处必须列出最先发 现这个遗址的四个人,他们 是魏东、张磊、王春雪和田 小红。随后其他科考队员也 都来到了这里,惊叹之余大 家一致认为应该给这个遗址 命名,魏东建议用他们四个 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可却发 现“魏王张田遗址”这个名字 实在太长,不够简明易记, 鉴于遗址地处两条河流之间 ,大家最后取名为“双河遗 址”。从这本书里,我才知 道魏东心里对此一直甚为遗 憾。 魏东长期做田野考古工 作,有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 。每次野外扎营,他的团队 都偏离大队营区,离有发电 机供电的大帐篷很远,大帐 篷旁边的灯光也照不到他们 。一开始我还奇怪他们为啥 不合群,后来发现他们在“ 用”卫生巾!原来他们每天 出发前把卫生巾垫在鞋里, 这样在雅丹区跋涉时,一方 面可以很好地保护脚底,另 一方面可以有效吸汗去味, 在无法洗脸洗脚的无人区, 晚上睡觉时可以减少帐篷和 睡袋里的异味。这应该是他 们在长期田野考古过程中总 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大概是 怕我们嘲笑他们几个大小伙 子“使用”卫生巾,所以才会 选择营地边缘安置帐篷。 不过人高马大的魏东在 田野考古时也有他的短板, 这一点在一次我们去考察若 羌城南若羌河出山口的一个 唐朝戍堡时得到了体现。这 个戍堡坐落在山口外的一座 石山山顶上,非常险峻,只 有北边一条山脊可以上山。 因为上面的平台是用石块垒 砌而成的,被称为石头城, 后来若羌文物局立的碑上写 作“若羌南遗址”。山顶平台 的南侧是陡崖,北侧则有防 卫的石墙,易守难攻。根据 炭坑中炭屑的碳十四测算, 这是一个唐朝时期的戍堡, 是为了警戒沿若羌河从阿尔 金山南高原下来的入侵者而 设立的,具有明显的烽燧报 警性质。那天,魏东、吴勇 、许冰等人上去考察,我因 为以前上去考察过,就没再 上,留在北侧平台上等他们 。几个小时后,他们下山时 ,我用手机记录到了极有喜 感的画面,在陡峻的下山路 上,魏东战战兢兢、四肢并 用,一点一点往下蹭,人高 马大的身材在险峻的山路上 成了劣势。这段经历在这本 书中也记录了,看来魏东对 此确实印象深刻。 五年综合科考结束,吉 林大学科考团队通过他们对 众多古墓的考察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很薄的书,也是一本很厚的书。正如序中所说,这本书用平实而又细腻的言语,基于大量真实的照片,描述了整个科考过程中值得记忆的内容,包括装备的准备,“死亡之海”罗布泊的自然风貌和历史变迁,考察过程中的收获、通到的困难,工作中的点滴,不同特点的同伴,让人跟随着作者经历了整个科考,感受着作者的感受,体悟着作者的心情。作序的秦小光老师写道,这本书“唤起了我的记忆,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脑子里依然是罗布泊野外浩瀚无垠、寂寞荒凉的留影”。作者写道“在一些特殊的时刻,那些记忆会被一些画面触动,被一些声音触动,被一些文学触动,甚至被某种气味触动。之后,就像一台按下了播放键的老式幻灯机一样,考察的画面张张开始在眼前播放——定格——播放。记忆中的点点光亮,会伴着那些本不存在的咔哒咔哒的换片声,如同那些从罗布荒原中一直向我走来的,身着红色科考服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醒目。” 这本书,对所经历的一切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如何寻找有价值的遗物等丰富又新鲜的考古知识,而且用亲身体验说明了在荒原生活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用什么样的帐篷和睡袋更适合,还描述了不同情境下的心情以及自己和队友的反应,如星光下的惬意、某日的狂躁、些许的唏嘘以及时常的感动,等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