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结构上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谈的是晋—唐时期的僧官制度,主要是对学界关于僧官始创时间及白衣僧正问题的讨论作了一些回应。中篇讨论的是寺院经济问题,收入《晋—唐寺院与寺院经济研究》中关于寺院经济的几篇,除了对各篇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外,新增加了《怀海教规改革与禅宗对南方山区的开发》一文。下篇讨论中古佛教与社会的关系,收入《晋—唐寺院与寺院经济研究》中有关这方面的几篇文章,新增《唐宋时期福建的民俗佛教——以闽西定光佛信仰为中心》一文,同时对《晋—唐时期士族与寺院的关系》一文的内容作了较多的补充。
上篇:僧官制度
僧官制度的产生
一 晋、十六国佛教势力的迅速发展
二 僧团统制制度的酝酿
三 僧官制度的产生
南朝的僧官制度
一 中央和地方僧官
二 基层僧官
三 尼僧僧官和白衣僧正
(一)尼僧僧官
(二)白衣僧正
四 僧官的铨选、任免和俸秩
(一)铨选
(二)任免
(三)俸秩
五 僧官的政绩与流弊
(一)政绩
(二)流弊
北朝的僧官制度
一 统辖庞大教团的北魏僧署昭玄寺
(一)空前庞大的北魏教团
(二)从监福曹到昭玄寺
(三)昭玄寺及其下属机构的僧官系统
(四)昭玄寺的巨大权力
二 北魏僧官的素质与后期僧官的弊政
(一)北魏僧官的素质
(二)后期僧官的弊政
三 东魏北齐僧官制度的变迁
(一)僧官员额的扩充
(二)僧官窳滥与腐化风气的盛行
(三)“断事沙门”与北齐统治者肃正教团的努力
四 西魏北周的僧官制度改革
隋唐的僧官制度
一 隋文帝对魏、齐僧官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二 隋炀帝开创的监寺制度
三 唐高祖时的僧官十大德
四 唐太宗以降的僧尼统制制度
(一)僧尼辖属机构的沿革
(二)各机构僧尼统制职能的分析
五 安史之乱后僧官系统的重建
吐蕃占领期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僧官制度
一 吐蕃占领期的僧官系统
(一)前段:沿袭中原制度
(二)后段:吐番特色的新体系
二 归义军时期的憎官系统
三 都司的机构设置与都僧统、都教授职权及其运转机制
四 敦煌僧官的世俗化倾向
(一)僧官依附世俗官府,沦为释吏
(二)僧官活动重点转向经济事务
中篇:寺院经济
下篇:佛教与世俗社会的关系
征引文献目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