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访中山大学校友的足迹(1)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许东黎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大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大校友的人格,而中大校友的人格也体现了中大精神所在。校友们毕业后依然常常提起、引以为信条的校训,正是母校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终极追求,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中的每一个人。

本书的135篇文章记载了中大校友对母校的赤子之心,记载了他们身体力行中山先生遗训的感人事迹:他们“知礼”,心存敬意;他们“诚信”,以诚立业;他们“担当”,勇挑重担;他们“勤奋”,孜孜以求;他们“超越”,敢为人先;他们“阳光”,直面人生;他们明确使命,善于规划。他们正是中大精神的践行者与传承者。

内容推荐

在中山大学各地校友会和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下,从2004年开始,中山大学校友总会连续四年成功主办“寻访中山大学校友的足迹”活动。四年来,寻访活动共招募、培训在校学生1200多人次,他们组成寻访志愿者队伍,利用每年暑假假期,先后奔赴全国近50个地区、城市,走访中山大学校友3000多人,回收毕业生情况调查问卷近3000份,完成人物专访800多篇,撰写采访手记1200多篇,拍摄活动短片近40条。

通过寻访活动,同学们作为母校派出的使者,把来自母校的诚挚问候和最新发展成就传递给校友,同时把校友的祝福和建议带回母校,为母校和校友之间架设了全新的沟通交流的桥梁。

四年来,同学们奔赴五湖四海,收集、采写各行各业中大人的故事,点点滴滴,或平淡或辉煌,或一帆风顺或跌宕起伏,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在校友的讲述中,中大往事是如此鲜活明亮,校友们的人生故事是那样精彩纷呈。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立志做大事”、“为社会福,为家乡光”、务实包容、灵活创新、视野开阔、执著坚韧等等关键词,它们或者是坚守一生的信念,或者是潜移默化的选择,或者是回首往事的归纳,或者是勇于前行的动力……我们相信,这些就是“中大精神”,这些就是伟人手创、山高水长的母校——中山大学赋予每个中大人灵魂深处的共鸣。

目录

北京篇

半个世纪的中大情缘——访经济系50级利广安校友

可敬的部长——访中文系75级黄淑和校友

儒雅的学者——访中文系77级陈平原校友

“永远不忘自己是中大学子”——访中文系78级何东平校友

经历大时代——访中文系78级徐泽校友

从赤脚医生到留美博士——访中山医78级黄建始校友

艾滋病,不再是绝症——访中山医79级李太生校友

地球的女儿——访哲学系84级硕士研究生廖晓义校友

理想不是谈出来的——访中文系91届硕士研究生朱德付校友

上海篇

天高云淡好个秋——访数学天文系45级叶叔华校友

权威不如人威——访物理系78级王建铆校友

快乐的教育工作者——访中文系81级刘运同校友

香港篇

中大,让我入门——访历史系77级马鼎盛校友

理想可以比天高——访管理学院02级叶一舟校友

海南篇

严谨治学廉政务实——访数力系56级王辉丰校友

天涯何处无芳草——访中文系62级洪寿祥校友

偶然相遇一生追求——访物理系64级黄广源校友

情真意切,念念不忘母校恩;尽职尽责,捍卫宝岛无疫区

——访中山医70级简梁盛校友

求真务实硕果累累——访中山医70级韩启光校友

做人做事做事业——访中文系77级邢志盈校友

守护生命的手工艺者——访中山医77级符国珍校友

正气长存天地间,文海弄潮天涯边——访哲学系78级潘正文校友

“天涯社区”,打造全球最好的华人网络社区——访中文系87级邢明校友

力学笃行凌云志,俯仰无愧中大情——访生科院88级杨小波校友

妙手除痛楚,仁心解万忧——访中山医94届硕士研究生邱平校友

鸿鹄之志,境界人生——访管理学院97级博士研究生吴少凡校友

湖北篇

捍卫人类“肾脏”健康的科学家——访地理系56级蔡述明校友

活到老,学到老,敬业到老——访力学系68级张智超校友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访生物系73级李文鑫校友

成为最好的自己——访中山医80级宋启斌校友

湖南篇

忆红色岁月——访文法学院41级张犀文校友

挑战自我,在学习中获得成功——访法律系83级谭孝敖校友

云南篇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访中山医54级周崇斌、王松丽校友

大医精诚,福泽天下——访中山医77级陈明清校友

江湖二十载“诚信”当利剑——访数学系78级倪康文校友

一颗永远年轻的心——访哲学系80级吴勇校友

睿智幽默的民族学学者——访人类学系83级高登荣校友

虚怀若谷,卓尔不群——访电子系84级杨勇校友

朴实敬业情系故土——访中山医00届博士研究生届韦嘉校友

广西篇

风雨春秋矢志不移——访地质系46级钟铿校友

勤敏执著,译者风范——访外语系62级黄天源校友

攀医术高峰求生活快乐——访中山医79级李敏校友

医海荡舟——访中山医79级覃晓校友

江西篇

以青春的名义行走——访政治系45级易接道校友

沉浮人生,铸辉煌今朝——访中山医77级邬蒙校友

用铿锵打造生活——访中山医78级唐旭平校友

不平凡的平凡法医——访中山医79级胡智斌校友

河南篇

如麦人生——访农学院50级胡廷积校友

历经一番寒彻骨早已梅花扑鼻香——访考古学75级张松林校友

学不餍足诲人不倦——访中文系06届博士后徐正英校友

陕西篇

一份责任,一份坚持——访考古学81级刘呆运校友

中大带我上旅途——访外语系81级梁雪松校友

四川篇

蕙质兰心——访数学系73级徐全智校友

全能与自由——访哲学系82级林建校友

奋斗——访地球科学系95级郑剑校友

浙江篇

万丈高楼平地起——访中山医70级周晓峰校友

杏林高手,为人师表——访中山医81级王林波校友

贵州篇

把一生写满奉献——访数学系57级李慎章、陈玲校友

努力奋进的“两开干部”——访中山医73级于杨校友

江苏篇

南京校友点滴印象

紫金山脚下的热血“中山人”——访化学系77级陈仕荣校友

青海篇

踏实豁达的教研主任——访生科院73级高海平校友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访中山医75级张建青校友

能屈能伸的创业先锋——访物理系86级王东校友

为保护高原净土而不懈研究——访地质系87级王建荣校友

脚踏高原热土,投身通信事业——访地质系88级校友梁辉

福建篇

凤凰花开,校友情深——访哲学系78级陈振明校友

广东篇

(一)广州

科学精神如松柏常青——访农学院34级简浩然院士

“零斋”内外的峥嵘岁月——访中文系46级杨资元校友

乘风破浪,笑看风云——访中文系61级卓毅校友

历练做大事,报国真性情——访地理系62级曾广星校友

老报人与“孩子王”——访哲学系63级张增志校友

立志、修身、成才——访中文系65级王华基校友

以“和”为贵,稳步前行——访中文系76级卢和丰校友

“我只选择中山大学”——访物理系77级张理中校友

一棵脱颖而出的含羞草——访中文系78级谭一鸣校友

经历传奇人生,缔造Mau场神话——访中文系78级欧小卫校友

享受工作,乐观生活——访哲学系78级谢仕平校友

地产英雄——访哲学系79级邹锡昌校友

淡泊明志率真做人——访中文系79级蔡照波校友

用青春见证改革开放韵广东——访世界经济专业80级苏晓河校友

行动,我们从零开始——访哲学系81级吴重庆校友

忙碌并快乐着——访中文系84级谭伟新校友

白云山传说——访化学系84级李楚源校友

心态造就精彩人生——访数学系85级叶木鞋校友

从辩手到主持——访地理系91级王世军校友

(二)深圳

回首烽火——访中山医63级陈升汶校友

抗击“非典”,预防是关键——访中山医64级庄志雄校友

执著奋斗,笑看潮起潮落——访中山医73级姚宝山校友

根系中大,情延鹏城——访历史系77级乐正校友

以中大精神引领特区文化——访中文系78级黄扬略校友

一个快乐的考古学者——访历史系79级任志录校友

把握时机,创造辉煌——访社会学系84级硕士研究生李万寿校友

打造中国的纳斯达克——访84级哲学系熊东红校友

机遇总会青睐有准备的人——访化学系94级袁仕民校友

(三)珠海

亦文亦商——访中文系76级杨亚基校友

一颗拒绝沧桑的心——访经济学系84级朱燕校友

干一行,敬一行——访岭南学院85级戴硕涛校友

二十年“笔杆子”——访中文系88级孙锡炯校友

(四)佛山

深情独白——访中山医73级谭家驹校友

心灵的力量——访地质系77级黎志中校友

(五)惠州

笃志十七载,豪迈人生路——访物理系62级蔡秀岗校友

从容生活,严谨治学——访数学系63级钟湘湖校友

在挫折中把握人生方向盘——访生科院85级王正印校友

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访电子系87级卢伟航校友

(六)韶关

振兴中华,教育为先——访外语学院59级彭岷胜校友

四十余载风雨伴行——访中文系62级林立芳校友

扎根山区默默奉献——访中山医63级林传迅校友

医者父母心——访中山医75级司徒鹏校友

(七)潮汕

中大人中大情——访历史系62级黄赞发校友

新闻老兵——访历史系65级彭楚斌校友

敬业是一种态度——访中山医73级李德锐校友

梦萦康乐园,情系校友心——访中文系78级钟展南校友

(八)梅州

时空难阻母校情——访化学系62级陈珍书校友

涅粲的光辉——访中山医77级林兴华校友

一身正气铁面无私——访法学院82级陈林荣校友

(九)开平、江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访中文系37级邓振德校友

开拓进取,争做社会的百科全书——访外语系64级司徒焕尧校友

妙手仁心人生行——访中山医65级谢国均校友

把握机遇,勇于冒险——访应用力学系88级余世杰校友

(十)湛江、茂名

多才多艺的医学生——访中山医62级唐德荣校友

平淡中有真义——访哲学系65级容羲盛校友

与中大同行——访化学系78级苏一凡校友

跨越理想与现实的鸿沟——访历史系79级徐少华校友

曲折人生,笃行拼搏——访物理系79级梁罗跃校友

(十一)肇庆

“我热爱集体生活”——访力学系88级程彦春校友

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访管理学91届硕士研究生陈永昌校友

(十二)中山

杏坛常青树——访机械工程学系36级何蔚高校友

阳光事业,阳光人格——访地理系84级方敏校友

(十三)河源

抗“非典”英雄二三事——访中山医75级欧阳毅校友

中大人的自豪与责任——访中文系78级刘小华校友

敢言敢做,不远成功——访法律系84级赖泽华校友

(十四)东莞

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访数力系72级刘浪环校友

几许风雨——访中文系74级周华驹校友

向上的台阶——访中山医76级陈就好校友

其他走访地区

后记

试读章节

鸿鹄之志,境界人生

——访管理学院97级博士研究生吴少凡校友

他,是一名进取好学的中大学子;

他,是一名宽厚博学的师者;

他,是一名勇于探索的成功人士;

他,信奉胸怀有多大,事业就能走多远……

他就是吴少凡,中山大学97级管理学院博士生,海南联通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少小不凡

吴少凡,1955年生于海南省琼山市。中学毕业后分配到税务所做税务员,分管糖厂,3个月后,他不仅对整个制糖流程谙熟于心,并且学会了几乎所有车间的工作。1975年5月,他被派往东方石英沙矿工作基地,在那里学会了开采砂矿的生产过程及焊工、车床工等工作。1976年,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现与学习能力,被调往东方氮肥厂,并作为总调度员派送至台山氮肥厂学习。

化工厂里的总调度员一般至少是本科毕业的总工程师,不仅要熟悉所有生产工艺流程以及车间的作业程序,还要进行全厂生产过程的协调统配。一开始,谁都不相信这个只有高中酸碱盐知识的年轻小伙能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个具备专业知识的总调度员,但这位年轻人只说了一句:“没有我学不会的东西,只要给我机会学。”

在有毒、高温、高压的化工厂里,吴少凡白天跟班学习,晚上看书。上白班时对着机器在脑海里温习。老工程师带吴少凡到家里吃饭,偷偷塞给他那个年代被销毁的大学书籍,轮班的时候,老工程师让吴少凡待在调度室里复习,不明白的问题即问即答。吴少凡因此进步飞快。半年后,吴少凡不仅通过了总调度员的培养资格,同时还攻读了相关课程。老工程师拍着吴少凡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叮嘱:“一定要去读大学。”从此,他的心里埋下了大学梦。

1977年恢复高考,吴少凡带病考试,虽报考中山大学,但最后广州中医学院录取了这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吴少凡仍记得当时听到录取上大学的消息时的场景。那时他正被外派到外县一家氮肥厂工作,当天中午热辣辣的太阳下,广播突然一响:“东方县的总调度员吴少凡,你已考取了大学!”厂里的人像过节一般,特意杀了一头猪庆祝。但当吴少凡满心憧憬打开录取通知书时,顿时傻眼了——录取的专业是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系,与原来报考的中山大学激光专业相距甚远。

这个当年被改造的干部子弟挑着担子摇摇晃晃登上了开往广州的船,开始了他的大学旅程。多年之后吴少凡回顾这段往事,很是感慨:“人生有很多条路,没有哪条路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找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

吴少凡读大学时奔忙在课室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里一坐便是一天,经历四五年的社会生活磨炼后,吴少凡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借书读书量是其他同学的四五倍,大学期间用完了五六本借书证。吴少凡好学的精神打动了图书馆管理员,管理员不仅常主动帮他留位,还悄悄让他进入收藏室翻阅珍贵的中医古旧典籍。大学期间,吴少凡各科平均成绩是92.5分,是当时广州中医学院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除了学习知识,吴少凡还常到广州火车站当搬运工,到工厂敲小石头,在学校帮助刻写蜡版印刷教材,以挣取生活补贴。

弃医从商

大学毕业后,吴少凡分配到中山医学院,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主治讲师,常有论文在中医前沿杂志发表,成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然而,就在吴少凡即将成为中医专家时,他又有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时逢改革开放,吴少凡离开了大学加入了以房地产投资为主的公司。因其之前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不久便当上了总经理。当时,吴少凡的生活可谓安稳富裕,但他敏锐的目光又投向了另一个新领域——刚刚开放的中国电信行业。他加入了联通公司的创办队伍,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成立,吴少凡是中国联通公司广东少数几位创始人之一。中国联通发展初期只有四家公司,北京、广州、上海、天津,营业额不大。对吴少凡而言,他又重新回到事业最低点,选择的行业是从未涉猎也难以预测发展前景的电信。

然而,1995年后,联通公司得到快速发展。1995年11月3日,吴少凡在广州宣布,手机可以带机入网。中国联通成为中国电信行业第一个带头把手机放开、机卡分离的电信服务机构。“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在漫长的电信改革中,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吴少凡笑道。1996年,吴少凡拟订了中国联通广东的电信窗口服务标准,建立了统一二的电信营业点的服务窗口。1997年,吴少凡建起了全省统一的LOGO和品牌形象的营业厅体系。2000年,吴少凡作为CDMA经营的主要策划者,为中国联通公司CDMA网络取名“新时空”

因其杰出的工作成就和能力,吴少凡在联通广东公司任经营部总经理,数年后,调往北京总部,历任市场部、大客户部、集团业务部总经理数年后,调任联通海南分公司党委书记兼任副总经理至今。期问,他成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97级管理学博士,终于得以圆自己的“中大梦”。

“百科全书”

在联通公司,员工们都称吴少凡为“百科全书”。他酷爱旅行和摄影。吴少凡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着诸多气象恢弘的摄影作品,皆为吴少凡所摄,还有多幅作品曾获摄影奖。他热爱学习与运动。他认为:两者结合,就是精神和身体同样健康的“哲人王”。他喜欢玩,游泳和潜水一流,但凡机械的东西他都渴望尝试,车、船、拖拉机,甚至飞机,他都有过驾驶经验。大学毕业后,无论工作多忙,吴少凡每个月都坚持逛书店,挑选三四本交叉学科的书。从化学到医学,从哲学到摄影艺术,从学术到商业……

吴少凡对哲学情有独钟,大学期间就喜欢钻研哲学,在他看来,“我博士学的是管理学,真正的管理学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哲学也应该如此。其实,任何哲学理论不从书本里超越出来,就不能指导别的思想,难以应用于实践。任何社会科学都要适用于社会与人。”作为一个公认的“成功者”,他认为成功是这样炼成的:“要自信,但自信的本钱就是知识与才能;其次是态度,端正的态度才可赢得他人信任和赏识;最后要有公心,想为自己牟利的小聪明,最后会让你什么都谋不到。别以为别人看不出自私自利。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功几乎不可能,只有一群人成功,还有一群人欣赏你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吴少凡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即使平日工作繁忙,但他一有时间就抽空到大学讲课。“对我而言,讲课是种非常高尚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如果要再转行,吴少凡说他仍想回归大学,当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大学里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我授课常不定题目,由听课的同学提出问题,即席展开,所以来听课的同学很多。”

此外,吴少凡还热衷于慈善事业,他常常留意报纸,一旦发现有辍学贫困孩子的报道,就打电话查询情况,给予资助,常不留名。在他看来钱绝非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一辈子可以赚很多钱。只要你有能力,钱总是会来到的,问题是你如何花钱。钱会给你带来快乐,也可能是痛苦。最快乐的那天,可能是花钱最少的。晨起看见阳光明媚、朝露晶莹,一碗面条,一杯茶,都会心情舒畅,快乐至极。人生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享受生命,珍惜情谊,而不是被束缚在物质里。”

当人们追问他为何能同时做出那么多的成绩时,吴少凡笑道:“主要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作者:郑菁华编辑:邹捷)

P79-82

序言

记得几年前校友总会修改章程,需要对“校友”做一个界定,我当时考虑,校友其实就是“学缘”、“业缘”加“认同”,即凡是在中山大学学习、工作过,并且认同校友身份的都是我们的校友。这是一个宽泛的定义,母校之于校友,犹如父母之于子女,一旦产生关系便如血缘,无法割断联系。

校友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成果,他们的发展、他们在社会上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是母校实力和声誉的最直接体现。我也常常听到一些校友说,他们或许没有太大的成就为母校“争光”,但一直认真做人做事,绝对没有给母校丢脸。我想,这种表述,体现了校友们对母校的一种内心认同: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因此,校友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敬业的工作,就是母校对学子的最大期盼。

中大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大校友的人格,而中大校友的人格也体现了中大精神所在。校友们毕业后依然常常提起、引以为信条的校训,正是母校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终极追求,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中的每一个人。因此,校训给我们留下的丰富含义,已经成为中大学子素质形成的文化基础。我们的校训出自中国儒家经典《礼记·中庸》,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924年,孙中山先生为其亲手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题写训词,写下了这十个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简单的解释就是:要有广博的学识,能仔细地探究,去谨慎地思考,可以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去实行。这十个字其实是儒家对于读书、治学、做人的经典诠释,是达到“至善”之境的途径。

中山先生说,“学生要立志做大事”,对于什么是“做大事”,他说:“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富强。”我的理解是,我们专心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在做大事,就会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也可以说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终极目的。我常对在校的同学说,希望他们能够传承中山大学的精神,继承中山大学的血脉,要葆有蓬勃向上的朝气,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而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这就是我作为校长对心目中学生的期望。

作为校友总会的会长,我时常能感受到中大校友对母校的赤子之心,并且耳闻目睹他们身体力行中山先生遗训的感人事迹:他们“知礼”,心存敬意;他们“诚信”,以诚立业;他们“担当”,勇挑重担;他们“勤奋”,孜孜以求;他们“超越”,敢为人先;他们“阳光”,直面人生;他们明确使命,善于规划。他们正是中大精神的践行者与传承者。

在此,我谨代表母校感谢全体校友对母校的恒久支持!更感谢你们在各自岗位上实现理想,坚守信念,最大地延伸、辐射中大精神,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

欢迎你们常回母校!这里是你们永远的家园。

中山大学校长

中山大学校友总会会长

黄达人

2008年5月

后记

在中山大学各地校友会和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下,从2004年开始,中山大学校友总会连续四年成功主办“寻访中山大学校友的足迹”活动。四年来,寻访活动共招募、培训在校学生1200多人次,他们组成寻访志愿者队伍,利用每年暑假假期,先后奔赴全国近50个地区、城市,走访中山大学校友3000多人,回收毕业生情况调查问卷近3000份,完成人物专访800多篇,撰写采访手记1200多篇,拍摄活动短片近40条。

通过寻访活动,同学们作为母校派出的使者,把来自母校的诚挚问候和最新发展成就传递给校友,同时把校友的祝福和建议带回母校,为母校和校友之间架设了全新的沟通交流的桥梁。

在寻访活动中,同学们得以聆听校友的成功故事、人生感悟,并在了解校友、学习校友中得到自我教育。不少同学和校友成了忘年之交,使中大传统、中大精神在学生和校友的互动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及弘扬。

寻访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校友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他们用最真挚的拥抱迎接来自母校的“使者”,用最坦承的声音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给同学们传授社会经验,甚至主动为同学们实习、就业提供资源。

中山大学校友有着深厚的爱国爱校传统,校友们的际遇和成就虽有不同,但大家身上深烙着母校的印记,以各自不同的精彩人生,诠释着中大精神的真谛。校友是母校优良传统、文化气质和校园精神的传承者与弘扬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动的“大学故事”是对“大学精神”的另一种形式的讲述。

四年来,同学们奔赴五湖四海,收集、采写各行各业中大人的故事,点点滴滴,或平淡或辉煌,或一帆风顺或跌宕起伏,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在校友的讲述中,中大往事是如此鲜活明亮,校友们的人生故事是那样精彩纷呈。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立志做大事”、“为社会福,为家乡光”、务实包容、灵活创新、视野开阔、执著坚韧等等关键词,它们或者是坚守一生的信念,或者是潜移默化的选择,或者是回首往事的归纳,或者是勇于前行的动力……我们相信,这些就是“中大精神”,这些就是伟人手创、山高水长的母校——中山大学赋予每个中大人灵魂深处的共鸣。

“寻访中山大学校友的足迹”活动一直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已成为中山大学校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开始,我们还将尝试结合网络,寻访海外校友,进一步扩大活动辐射范围。寻访活动将一直坚持下去,最终建设成为中山大学校友工作和大学生文化素质建设的品牌项目。

在寻访活动步入第五个年头之际,作为阶段性的总结,我们推出活动文集第一辑。收入本文集的135篇文章,只是数百篇学生作品中率先整理出来的一小部分;这个第一辑也仅为计划中的系列丛书的一个开始。可以预期,随着整理工作的推进,尤其是寻访活动的延续,将有更多、更精彩的文章结集若干辑,渐次呈献给读者。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寻访的过程还是文稿的撰写,都是由参与活动的学子独立完成的。在学长面前,他们或许还显得稚嫩,但他们正是在受访学长们的宽容和支持中不断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惟其如此,我们在编辑时,尽量保存文章原貌,让同学们学习、感悟、成长的痕迹能够如实展现。文章若有不足之处,相信也能得到校友和其他读者的谅解。

许东黎

二00八年五月

附:2004—2007年“寻访中山大学校友的足迹”全部走访城市(地区)列表:

北京、上海、香港、澳门、海南、湖北、湖南、云南、广西、江西、河南、陕西、四川、重庆、浙江、贵州、江苏、青海、福建、山东、山西、宁夏、辽宁、吉林、内蒙、新疆

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韶关、汕头、潮州、梅州、开平、江门、茂名、湛江、肇庆、中山、河源、东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0: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