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夫对经济交易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他着重分析为什么商人间能彼此信任并能容忍王公贵族没收他们的辛勤果实?谁(或什么)是这种行为的监管者?谁(或什么)又是这个监管者的监管者?格霄夫谨慎地将这些问题与经济理论联系起来,并用中世纪商人的粪实交易对此加以阐释。他运用恰当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用全新的视角剖析其成因。本书堪称经济学和历史学著作的典范,所有社会科学界人士都应该阅读本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阿夫纳·格雷夫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格雷夫对经济交易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他着重分析为什么商人间能彼此信任并能容忍王公贵族没收他们的辛勤果实?谁(或什么)是这种行为的监管者?谁(或什么)又是这个监管者的监管者?格霄夫谨慎地将这些问题与经济理论联系起来,并用中世纪商人的粪实交易对此加以阐释。他运用恰当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用全新的视角剖析其成因。本书堪称经济学和历史学著作的典范,所有社会科学界人士都应该阅读本书。 内容推荐 在中世纪前期各方面都明显发达予欧洲的穆斯林世界,为什么后来却走向了与欧洲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甚至到现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仍然落后于欧洲?无数的社会科学家试图对这个历史之谜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综合运用了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各学科的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和历史分析,对中世纪后期东谣方的大分叉给出了制度上的解释。本书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堪称经典。 目录 前言 第1篇 绪论 第1章 导言 1.1 制度研究面临的挑战 1.2 比较历史制度分析 1.3 制度和中世纪后期的商业扩张 1.4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制度与交易 2.1 什么是制度? 2.2 制度作为规则、信念、规范和组织构成的系统 2.3 一个综合性制度观 2.4 外部效应与交易 2.5 交易间联系、制度及组织 2.6 总结性评述:自我实施的制度 第2篇 制度:多重均衡中的系统 第3章 合同执行的私序制度:马格里布商人联盟 3.1 商业、海外代理人与效率 3.2 承诺问题和以声誉为基础的社群执行机制 3.3 模型:代理人的承诺问题和多边惩罚策略 3.4 马格里布商人联盟:理论证据和间接证据 3.5 结束语 附录 第4章 在政府的掠夺之手中保护产权:商人行会 4.1 承诺问题和商人行会的作用 4.2 正式模型 4.3 结束语 第5章 内生制度与博弈分析 5.1 制度化规则、制度和均衡 5.2 博弈论与内生制度的建模 5.3 社会性和规范性行为的制度扩展 5.4 合法性和制度起源 5.5 总结性评述 第3篇 作为历史过程的制度动态变迁 第6章 内生的制度变迁理论 6.1 制度的持久性 6.2 内生参数发生变化时的制度稳定性 6.3 准参数和制度增强 6.4 制度的自我增强:两个城邦的故事 6.5 制度增强的正式分析 6.6 制度的生命周期 6.7 结速语 附录6.1 关于制度增强的模型 第7章 制度路径:过去的制度如何影响当前的制度 7.1 从过去传承下来的制度要素和技术上可行的制度要素之间的根本性不对称 7.2 根本性不对称的含义 7.3 主体能动性和历史 7.4 知识、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方向 7.5 制度合成体:制度动态变迁的同时代含义 7.6 总结性评述 附录7.1 在未经协调的制度发展中有目的地利用过去的制 度要素:以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地区的美国商人为例 第8章 创建国家政权:热那亚的兴衰 8.1 为建立国家政权而签约 8.2 一个相互阻吓模型 8.3 1099-1154年的执政官体制 8.4 1154~1194年的外生变迁、削弱与制度失灵 8.5 自我实施的有限国家政权:1194—1339年热那亚的最高长官制度 8.6 自我削弱的最高长官制度 8.7 总结性评述 附录8.1 热那亚政治制度的一个正式模型 附录8.2 相互阻吓均衡的存在性 附录8.3 合谋博弈和最高长官博弈 第9章 论不同制度路径的起源:文化信念与社会的组织方式 9.1 代理关系与文化信念 9.2 马格里布人与热那亚人不同文化信念的起源与表现 9.3 文化信念、社会的代理关系模式与财富分配 9.4 超越博弈的界限:分割型社会与整合社会 9.5 超越博弈论的界限:组织层面的演化 9.6 结论 附录9.1 第4篇 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经验研究方法 第10章 非人格化交易的制度基础 10.1 货款与货物相分离的交易 10.2 只做演绎分析不足以识别制度 10.3 基于微观分析模型的理论不足 10.4 社群责任体制 10.5 制度的衰落和转轨:向个人法律责任的演化 10.6 总结性评述 第11章 基于特定背景的交互式分析 11.1 演绎分析的缺乏 11.2 归纳分析的不足 11.3 启动制度分析 11.4 推断的形成: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 11.5 推断和基于特定背景的模型 11.6 用基于特定背景的交互式分析来评价理论推断 11.7 总结性评述 第5篇 结论性评述 第12章 制度、历史和发展 12.1 制度与“黑匣子”:好的、坏的和令人沮丧的 12.2 比较历史制度分析 12.3 中世纪晚期的商业扩张和西方的兴起:现代经济的起源 12.4 面临的挑战:建构有效运作的市场和政治体制 附录A 博弈论基础 A.1 静态博弈中的自我实施行为:纳什均衡 A.2 动态博弈中的自我实施行为:逆向归纳法和子博弈精炼均衡 A.3 重复博弈中的自我实施行为:子博弈精炼均衡、无名氏定理和不完全监督 附录8 社会人是依策略行动的吗? 附录C 理论的作用:基于声誉的私序制度 C.1 逆向选择:不完全信息 C.2 道德风险:完全信息 C.3 总结性评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者们对制度一词有着不同的定义。本章2.1和2.2以精确的方式定义了这一术语,以便明确分析的范围。特定的规则、信念、规范和组织作为这一定义的关键部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制度对行为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如何分析研究它们(第2篇),为什么它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持久存在,为什么它们对制度动态变迁产生了独立的影响(第3篇),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经验研究(第4篇)。 本书提出的制度定义包含了那些似乎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推动了统一的制度概念的形成,并对各个不同的制度定义和分析框架进行了整合(2.3)。这一定义还强调交易是制度分析的基本单元,不过,这需要超越经济学中的传统做法,更全面地来定义交易。交易间联系是制度的中心,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制度化的信念和规范不仅为某一特定交易中的行为提供了激励,而且还反映了与该交易相联系的有哪些其他交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是什么,而组织则是这些联系的反映和手段(2.4,2.5)。 在阅读本章时,需要注意的是,本章并没有考察制度的起源、制度为什么以及怎样变迁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在随后的章节中展开。本章只想明确地界定制度这一研究对象。 2.1什么是制度? 制度是共同作用于行为秩序的社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系统①。该系统的每一组成部分皆为人为的非物质因素,对每一个个人来说,这些要素外生地影响他们的行,为。这些要素共同激励、促使和引导人们根据社会情景(social situations)采取某一行为,而该行为是众多技术上可行的行为之一②。我通常将这些社会因素称为制度要素,本书关注制度要素中的规则、信念、规范以及作为其表现形式的组织。制度是规则、信念、规范和组织共同作用并导致(社会)行为秩序产生的一个系统。这些要素中的每一个都符合前所述及的各种条件。 本书的研究对象满足这样的要求:制度是由人为的非物质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影响个人在某一社会情景中的行为,并产生了行为秩序,但是对个人来说,这些因素是外生的(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社会情景和交易直接相关)。但是,并非所有的规则、信念和规范都满足这些要求。那些并不影响行为的法律规则、宪法条款、道德戒律或信念不构成制度要素。人们可以按市场价格买卖的信念是一项制度要素,因为该信念在市场中影响到了行为。“执法制度”不是法庭,而是由规则、信念、规范和与之相关的组织构成的系统,法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为了说明什么样的制度符合这一定义,我们考虑一个由保护产权的规则、信念和组织所构成的系统,该系统产生了尊重产权的行为。在这一系统中,以政治方式决定的规则规定了相关权利、明确了产权的归属、确认了产权的所有人、界定了侵权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制裁措施。如果相应的政治过程使每个人都不可能单方面地改变规则,那么对每个人来说,这些规则就是外生的。如果将所有个人作为一个整体,那么规则对这个整体来说可能是内生的,如民主政治中的有争议规则;也可能是外生的,如专制统治下的规则。 提供行为指示的规则并不影响行为,除非人们有遵守这些规则的动力。但是,如果规则是制度的一部分,人们就一定会有遵守规则的动力。例如,如果人们普遍认识到,侵权行为受到的法律严惩足以遏制这类行为,那么这一条件就能得到满足。因为对法律制裁的信念是常识,所以它们对相互交往的人们来说都是外生的。虽然每个人能自己判断这一制裁是否会发生,但是都不得不把其他人相信这是事实作为既定的情况。 在这一系统中,规则引导行为,对法律制裁的信念则激励行为。然而,由于这些信念是可能的,构成法律系统的组织——当今的法庭和警察——就是必需的,没有它们,法律制裁的信念就不会普及。显然,法庭和警察并不一定形成侵权会受到惩罚的信念,因为许多法律系统都是腐败无效的。为了研究法律系统的影响,我们也必须考察在构成组织的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非成员之间产生行为的规则、信念和规范。在这个意义上,组织同样构成了制度,且拥有双重属性:他们既是制度要素,又是制度本身。组织对我们试图要理解的行为来说是制度要素,但对其内部成员的行为来说又是制度。组织也不同于其他制度,因为与组织相关的规则、信念和规范使组织成员和非组织成员有不同的行为。在本书所描述的制度中,有关他人行为反应的信念(以法律制裁的形式)提供了激励,但这些信念并不是唯一能产生行为秩序的信念集合。反映我们对周围世界结构的认知模式的内化信念同样影响行为。例如,有关上帝不许技术进步的普罗米修斯神话就反映(并维持)了这样的信念,普罗米修斯因传递火种而受到惩罚——人类则因为接受火种而遭殃。对那些享受到这一好处的希腊人来说,普罗米修斯成了英雄。然而,反映在制裁神话中的信念一旦内化,就会变成外生于每个人的人为的非物质因素,并会阻碍技术进步。 正如这些例子所阐明的,上述定义以多种方式限定了本书的研究对象,并且把重点放在一些与制度相关的要素上。 P21-23 序言 本书源自对中世纪后期(1050~1350年)的经济与政治绩效的尝试性研究,试图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很多学者认为,在中世纪后期,穆斯林(或者说地中海)世界的商业一体化达到了顶峰,而当时的欧洲,市场规模也出现了显著的扩张势头,以至于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都称此现象为“中世纪后期的商业革命”。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变化,我们要获得相关的知识,包括有效率的市场和有益于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polities)为什么在一些时代盛行,而在另一些时代却不流行。虽然经济学家们一直强调市场扩张会增进福利,但令人惊奇的是,对于市场发展的历史源泉,我们却知之甚少。 这一时期也非常有趣,因为它是穆斯林世界与欧洲世界的历史分叉点。在中世纪后期,穆斯林世界很可能在经济、技术、科学上都较欧洲更为发达,欧洲也的确从穆斯林世界学到了很多东西(Watt,1987)。然而,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穆斯林世界在经济和政治上走上了一条与欧洲截然不同的道路,最终其经济状况发生了恶化。 在试图了解这一时期及其对后世影响的过程中,我以前接受的历史分析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是在特拉维夫大学攻读高级学位时接受了这种训练,尤其是能够在莫什。基尔(Moshe Gil)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令我感到十分幸运,他是研究中世纪穆斯林世界的专家。我在西北大学读经济学与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时,进一步补充了在历史分析方面的训练。在那里,我有幸得到了约耳·莫克尔(Joel Mokyr)、约翰·潘扎(John c.Panzar)和威廉·罗杰森(William P.Rogerson)教授的指导。 我在这两个学科中受到的训练都在本书里得到了反映。本书将历史分析与社会科学模型分析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本书渴望对历史的特殊性及其进程给予公正的对待,并指出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是理解看似具有相同发展条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这一现象的关键。另一方面,本书也认识到,单纯地叙述历史会局限于特定的事实,缺少对问题的一般性洞察。 因此,我们在此建立的分析,依然遵循着社会科学的一贯传统,即依据明确的理论,运用分析模型,冒着在经验上被证伪的危险进行推断。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社会科学方法的局限性,例如,一般理论很难解释特殊的历史现象;模型的运用会受制于数学水平;对历史做出的特定推断往往无法用统计数据加以评估。 因此,正如通常假设的那样,历史分析与社会科学分析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我希望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向大家证明,将这两个学科的分析范式融合起来是必要、可行并且有益的。 在对中世纪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有必要超越古典经济学运用的技术、资源禀赋、偏好等概念。为了能够理解我们感兴趣的发展结果和发展过程,我不得不在分析中考虑制度的影响。在经济学中,由政府颁布的规制经济行为的法规,或由经济行为者在市场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同和组织,在制度经济学家那里统称为制度。对本书的研究目的来说,这一方法太过勉强,原因是我的分析并没有将政治秩序和市场秩序看做是外生的因素,我的目标是考察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的内生兴起和动态变迁过程,而不仅仅是在确定的制度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行为。 因此,为了理解各种政治体制与市场的内生兴起过程、运行状况及其含义,我必须超越一些看待制度的视角,如将制度看做政治规则,或者说将制度看做市场中不同经济主体相互作用时的最优反应。我不再将市场和政治体制看做是外生的,相反,我把它们看做是内生的,并对它们的制度基础进行研究。为了将这一分析深入下去,我努力寻找对经济交易行为和政治交易行为发生影响的决定因素。这种理解不但要包括对规则的研究,而且要考虑由规则、信念、规范与组织(社会结构)组成的系统如何引导、保证和激励多种多样的交易行为。 将制度视为规则、信念、规范和组织构成的彼此相互联系的系统,既面临着挑战,也会有所收获。例如,通过引用一些特别的、不易观察的信念和规范,任何结果都能得到解释,但这也意味着我们什么结果也解释不了。因此,有必要通过某种方式限定可容许的制度集合。在对制度集进行限定时,我发现,将历史与微观分析——特别是博弈论结合起来,从概念上是合理的,从经验上也是有益的。我将历史分析与博弈论分析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公平地对待由规则、信念、规范和组织构成的多样化系统;另一方面,可以在分析上限定可能的制度集及其结果,然后对它们进行实证评价。 此外,这个方法揭示出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它促进了对制度动态变迁这个棘手问题的研究。制度通过怎样的方式影响后续制度的路径及相应的历史发展?经济学家通常断言,制度的动态变迁反映了决策者对当前和预期环境做出的最优反应。然而,其他社会学科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则断言,制度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束缚。争论的每一方都注意到部分的真相,但又都不令人满意。本书通过更广阔的视角,采用与历史相结合的微观分析框架来考察制度,由此可以在争论双方之间架起桥梁,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种制度何时以及为什么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延续,又怎样启动了走向死亡的进程,过去的制度——甚至包括那些已经不再能有效地影响人们行为的制度——如何影响着后续制度等一系列问题。 除了经济学以外,社会学、政治学、认知学等其他学科也广泛地研究过不同信念、规范和组织的形成及影响。因此,本书的分析和概念框架并不局限于经济学。特别要强调的是,本书主张将各种制度研究融合起来,也就是说,将主流经济学的制度分析和社会学中关于文化与社会因素的分析结合起来。由于信念、规范和组织在传统上属于社会学的分析领域,本书又是集中分析这些方面,因此可以将本书的分析看成经济学的制度分析向“社会学转向”(sociological tum)的一种尝试。社会学变量将被用来解释不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要更好地理解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我认为有必要促进制度分析。许多社会科学家认为,制度是重要的,而且制度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在理解不同社会的财富分配为何不均以及怎样才能进行改善等问题时,对制度及其动态变迁的研究将发挥关键作用。本书的研究框架就是试图提高我们的这种分析能力,从而能对过去和现在的市场、政治体制及其变迁的制度基础进行比较分析。 因为本书中既包含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分析,又采用研究制度的一般分析框架,所以部分内容会有些重叠。首先是对中世纪后期市场与政治体制的制度基础进行详细描述;其次是对欧洲与穆斯林世界这一时期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是一个概念性、分析性(特别是博弈论)和经验性的框架,用以研究制度及其内生的动态变迁。实际上,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一系列特定制度的分析。 因此,本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读。有的读者可以将本书看做对经济与政治制度的理论分析,用案例研究阐明特定的观点。有的读者可以认为本书研究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将内生的动态变迁引入制度分析中,为什么需要进行有特定背景和理论含义的案例分析。有的读者还会认为,书中对中世纪欧洲和穆斯林世界的市场与国家的制度基础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特定历史事件及其动态变化。还有读者会认为,本书研究了制度发展与文化和社会演变的相互作用过程,或者将本书看做一种呼声,希望在经济学中纳入文化与社会因素并扩展制度分析。也有人会认为,本书证明了将博弈论运用于经验性制度分析的合理性。此外,还会有人将本书看做一部社会科学史。就我自己来说,本书反映了我的一种尝试,即更好地理解特定历史事件,并从中得出有关制度的一般性认识。…… 书评(媒体评论) 格雷夫对经济交易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他着重分析为什么商人间能彼此信任并能容忍王公贵族没收他们的辛勤果实?谁(或什么)是这种行为的监管者?谁(或什么)又是这个监管者的监管者?格霄夫谨慎地将这些问题与经济理论联系起来,并用中世纪商人的粪实交易对此加以阐释。他运用恰当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用全新的视角剖析其成因。本书堪称经济学和历史学著作的典范,所有社会科学界人士都应该阅读本书。 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 有用的经济理论应该能够解释经济史。通常,用主流经济理论来阐述历史都会忽略具体事件,尤其是那些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结构。本书充分表明,经济学家可以在尊重历史事件的同时,运用经济瑾论,尤其是博弈论,来阐释制度的结构模式和变迁。本书还以中世纪贸易的演变为例向我们展示了,能够自我实施的均衡制度的创立如何解决了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问题(如合同执行的必要性)。我相信格雷夫的方法将在关于其他历史时代的研究中掀起一场革命,并引发现行制度的变革。 肯尼思·阿罗(Kenneth Arrow)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 本书对于我们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制度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