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关于汉魏六朝的艺术理论史学术专著,上编分十个专题围绕早期绘画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展开,多有开创性工作与创见;下编则从文献的角度对此一时期的画史、画论作了梳理,并充分重视传统注疏方法在学术上的价值,对现存这一时期画学文献进行了颇为完整的整理,也纠正了以往校注中存在的错误。特别是在注释中,作者除了充分利用图像材料外,还整理了唐宋元明清以来有关六朝画论、画史的零星论述,吸收了迄今为止有关汉魏六朝绘画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 作者简介 韦宾,本名韦兵,陕西咸阳人,美术史家,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著有《宋元画学研究》《中国画学文献史略》,辑有《明清别集画学文献类聚》等。 目录 上编 卷一 汉代造像巫术通神观念考察 卷二 汉代礼乐文化与绘画 卷三 早期画人社会地位对画论的影响 卷四 “形神”概念的演变与早期画论 卷五 “六法”形成于魏晋时期 卷六 传顾恺之三篇辩伪 卷七 清谈玄学对六朝画论的影响 卷八 孙绰《游天台山赋》解读 卷九 宗炳《画山水序》与佛教 卷十 本土文化对佛教造像的影响 下编 卷一 《论画》注 卷二 《魏晋胜流画赞》注 卷三 《画云台山记》注 卷四 《游天台山赋》注 卷五 《画山水序》注 卷六 《叙画》注 卷七 《画品》注 卷八 《续画品》注 卷九 《职贡图序》注 附一 《禹贡九州地域图序》注 附二 颜之推论画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这些年,我发表了几篇 文章,给学界留下了点印象 ,有的还引起了争论,比如 《<魏晋胜流画赞>辩伪》 《<宣和画谱>名出金元说 》等。有的文章只是提出问 题,只是对某一问题某一阶 段的解释,学术研究永远没 有绝对的真理,在我看来, 它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中国画史研究,破除迷信的 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本 科学的是自动化专业,这种 经历给我的影响大约有三个 方面:一、整体观,任何一 个问题、现象,都是在一定 条件下呈现出来的,不能孤 立看问题;二、求实,严密 ,思辨,不盲从,不迷信; 三、学术研究从无绝对真理 ,这就如牛顿力学之于相对 论,它的真理性只是在相对 条件下有效。从事美术史研 究已经十六年了,这种早期 的教育,现在想起来,仍然 受益无穷。 但我对文科治学方法的 了解,却应该从十年前接触 《四库全书》开始,在此之 前,我对于文科的研究方法 几乎没有认识。博士毕业后 ,因为本科的背景,我对古 史辨学派产生兴趣,在疑古 思想的影响下,写了一些文 章。但反观这些年的工作, 却不能完全用“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来概括。“大胆假 设、小心求证”是一个静态 的标准,它暗示着“假设”一 旦被提出,就不允许修正, 所谓“小心求证”则很容易落 入隐匿证据。而我近年的工 作,却往往是大胆假设,然 后在寻找材料时不断修正这 种假设,尤其是在反面材料 出现时。因此,往往最后的 结论,和最初的假设大相径 庭甚至背道而驰。我以为, 这才应该是学术研究的基本 方法,这种方法,应该称为 “大胆假设、小心修正”,而 不是一个简单老套分析材料 的过程。凡是在材料中出现 的疑点,都不容忽视。任何 一个观点,不能凭单独或极 少的证据来论证,而应整体 分析所有的疑点和问题做出 综合判断。这一点,对于材 料考据,当然有重要意义, 但对于研究“思想”有关的问 题意义更大。有铁证的材料 ,只需寻找证据就是,不存 在方法问题。然而有很多重 要的问题只有疑点,没有铁 证,因此整体分析的作用就 很重要,这不但于“思想”相 关的研究意义重大,对于“ 考据”中的疑难问题,也有 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书上篇的内容,看似 简单,其实前后经过多年推 敲。当前关于中国早期画论 的研究,基本上就事论事。 比如谈六朝的画论,必然就 要以《画山水序》《叙画》 《画品》《续画品》为题, 这显然不够,而且这些文章 所反映的问题大多也是简单 而清楚的,只要能认真解读 就可以了。然而汉魏六朝大 量造型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不 言而喻,在这些造型艺术的 背后,又有哪些思想观念对 其产生了深刻影响,仅仅靠 几篇传世的论画文字无法解 释。本书上篇收入十篇文字 ,都是围绕早期绘画思想中 的重要问题展开,其中五讲 属于开创性工作。这包括: 卷一《汉代造像巫术通神观 念考察》、卷二《汉代礼乐 文化与绘画》、卷三《早期 画人社会地位对画论的影响 》、卷八《孙绰(游天台山 赋>解读》、卷十《本土文 化对佛教造像的影响》。所 谓开创性指的是:其中所涉 及的问题,在画论史上是重 要的;迄今尚未见深入的论 述。另外几篇,是在前人基 础上进一步的研究,其中得 失,请读者自己判断。 韦宾 2009年5月于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