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三姐妹应当说是中国20世纪璀璨夺目姐妹。不仅她们经历本身的丰富、神秘为世人所关注,而且她们的传记背后几乎关联着半部中国20世纪史。难怪著名传记作家陈廷一先生妙笔之下的这部传记一版再版,倾倒了无数读者。
公元1893年1月15日,天是灰色的天,地是灰色的地,上海是灰色的上海,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国将不国的时候。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中国人最早备受西方列强侵略欺凌的城市。
就在这个时刻,1893年1月27日凌晨,上海市郊浦东区川沙县南市街65号院落里,一座灰色三层小楼中,传出了一个女婴降世的啼哭声。随着婴儿的啼哭声,待奶妈领着接生婆赶来时,宋母已剪断了脐带,把婴儿送到了奶妈的手中。
小庆龄生来爱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第三天,瑞雪(是初生时下的)被阳光全部融化,雪过天晴,她才结束哭声。小庆龄第一声啼哭就惊动了她的左邻右舍,很多亲邻妇女便来到了宋家会客厅,宋家挤满了人。白白胖胖的婴儿,谁能想象出,日后她能成为共和国的栋梁——国家名誉主席。
小庆龄出世的前天晚上,年轻气盛的孙中山先生已从南方乘船赶到了上海。这对有同样经历、同样志向的广东老乡,面对清朝的腐败,推翻帝制,振兴建国大业,已使他们走到了同一条战线上。
革命还处在初期,一切都不能公开。宋嘉树(也称宋查理)决定把孙中山安排在自己印刷厂的地下室里居住,当然会面谈话也在这里进行。在这里,他们谈国难,一个个义愤填膺;谈形势,一个个眉开眼笑;制定战略,慎而又慎……挚友相见,无话不谈。从半夜一直聊到东方大亮。等宋嘉树走出地下室,来到车间巡视时,满厂的机器已经轰鸣一片……
当年,一个14岁的孩子冒险独闯美国。正是这个冒险的抉择,奠定了宋嘉树及几个儿女在美国的地位和影响,从而也就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1840年,随着洋人的入侵,美国基督教势力也伸展到中国,特别是上海。他们在上海的布道团,有的进行着正当的宗教活动,有些人则扮演着美国向中国扩张的帮凶的角色。文惠廉主教见英国取得租界,就步其后尘。1848年初,他向上海道台提出把他教堂所在地虹口一带划作美租界。要布道,要向上海人民宣传他们的思想,仅他们几个洋人是不行的,要在中国人中培植他们的接班人,让中国人去教育中国人,这一点洋人是格外聪明的。但在中国的大地上,要找出他们认可的人谈何容易!
正是在这个关键的火候,宋嘉树来到了美国。小伙子聪明能干,能吃苦,又能冒险。所以,卫理公会才吸收宋嘉树这样一个很有培养前途的中国教徒,他们期望他在未来开拓中国的事业中,能够起到他们美国人起不到的作用。他们像发现一颗夜明珠一样,欢欣鼓舞。
1881年4月,穆尔上校和里考德牧师把嘉树送进了北卡罗来纳州内陆城市达勒姆的杜克大学圣三一学院(后改名杜克大学)。大学的创始人朱利安·卡尔(大商人,大财主)慷慨解囊以资助宋嘉树的学习和生活的全部费用。
“孩子,你要用心学习,你是中国的希望!”
“谢谢你,卡尔老板。我将不辜负你的重望。”
就这样,宋嘉树以“特别生”走进了圣三一学院。开始,他先上预备班,其他学生要用十年学完的读、写和算术,他只用几个月学完,然后集中力量学好英语。学校使他完全沉浸在《圣经》里。
宋嘉树是一个有志气的小伙子,他不愿完全依赖别人的施舍。他向船上的一个水手学会了编织吊床的手艺,就用出售编制吊床赚来的钱,补助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在假期里,他挨家挨户地卖书,并出售吊床。
1881年6月25日,宋嘉树终于用英语写出了第一批信。其中有一封信是写给他海南岛的父亲的,附在另一封给上海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布道团团长传教士扬·艾伦(林乐知)博士的信中,要求他将此信转给他的父亲。这两封信分别叙述了他思念家乡的深情和来美的经过。信上还以感激的心情讲了教会和卡尔夫妇给他的帮助。
尽管学校给了嘉树这么多帮助,但课程负担对于他来说,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他以惊人的意志和记忆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终于取得成功。
和同学相处中,嘉树以自己的人品和优秀成绩赢得了好感。他热情肯干,爱开玩笑,所以成了一个热心而有吸引力的活跃分子。
一年以后,嘉树突然转学到北卡罗来纳州西邻的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万德毕尔特大学神学院学习。据《宋家王朝》中透露,这是因为嘉树与朱利安,也就是卡尔的堂兄弟卡尔教授的女儿埃拉关系过于密切,教会认为这不利于对他的培养,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宋嘉树在万德毕尔特大学神学院度过了整整三个年头,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结交了一些忠实的朋友,获得了朋友的信任。
宋嘉树对学校生活感到满意和愉快,但并非乐不思蜀,而是经常怀念故乡和亲人。一个星期天早晨,在他与同学们在早餐前到小教堂聚会,交流宗教上的灵感时,他默默无言地站了片刻,突然泪流满面并嘴唇哆哆嗦嗦地说:“我是多么可怜!多么寂寞!远离亲人!久在异乡!我觉得我真像密西西比河中顺水漂浮的一片小木屑!”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