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骑士》是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维奇五部享誉世界的历史小说中的最后一部,于一九○○年在华沙出版。这部作品以澎湃的爱国激情、五彩缤纷的历史画面、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峰回路转的奇妙布局、严丝合缝的结构、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和跌宕遒丽的文辞组成了一曲赞美力量和正义的颂歌。作品中反映的是波兰历史上一个比较强盛时期的反侵略斗争,通篇洋溢着波兰作为欧洲泱泱大国的民族自豪感和面对顽敌的必胜信念,展示了一个具有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昔曰的辉煌,弘扬了波兰民族的铮铮铁骨和浩浩雄风。它不仅圆了作家创作这部小说时身处外国奴役之下的波兰人民一个强国梦,鼓舞他们去为复兴祖国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且也向世界证明:波兰虽然自一七九五年被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第三次瓜分后就不再作为一个统一、独立的国家而存在,但是波兰人的心中仍然屹立着一个共同的祖国,正如他们的一首名曲中所唱的“只要我们活着,波兰就没有沦亡”,被列强瓜分的波兰不仅“国破山河在”,而且“文采风流今尚存”。
14、15世纪之交,十字军条顿骑士团百般蹂躪波兰,残暴卑劣的行径激起从王公到平民的强烈仇恨。著名骑士尤兰德为救女儿达奴霞,只身闯入虎穴,被十字军骑士灼眼割舌剁臂,达奴霞也被折磨得神志不清,父女双双饮恨身亡。深爱着达奴霞的年轻骑士兹比什科身负国恨家仇,汇集到反抗十字军的民族洪流之中,经格隆瓦尔德之战,大败条顿骑士团……
在梯涅茨的“凶牛”客栈(属修道院管辖)里,有几个客人坐在那里,倾听一位来自远方的骑士,他正在向他们讲述自己在战争中和流浪期间所经历的冒险。
这位骑士满脸胡子,正当年富力强,肩臂有力,身材高大而略显清瘦,头发被束在镶有珠子的发网里。他身穿一件皮外套,上面有被甲胄压出的痕迹,外套上束有一条皮带,全由铜扣联结而成,皮带上系有一把插在骨质刀鞘里的利刃,腰间挂有一把旅行用的短剑。
和他一起坐在桌子旁边的是一位年轻的武士,满头长发,眼里闪耀出欢乐的光辉。显然是他的伙伴,也许是他的侍从。因为他也穿着一件同样的旅行皮外套,上面也有甲胄压出的痕迹。在场的人还有两位来自克拉科夫的贵族和三个戴着红折帽的市民,帽上细长的璎珞一直垂落在他们的胳膊肘上。
店主是个日耳曼人,身穿一件已经退色的外衣,领口是锯齿形的。他一边提着一桶啤酒,往客人们的陶瓷杯里斟酒,一边竖起耳朵好奇地听着他讲的种种战争经历。
那三个市民听得更是人了迷。当年沃凯特克统治时期所形成的那种市民与贵族骑士之间的仇恨,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市民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卑躬屈膝、俯首听命了,而且他们“钱财充裕”,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客店里便能常常看到商人和贵族在一起像兄弟那样欢歌畅饮,贵族甚至很乐意和他们一起喝酒,因为他们有的是钱,而且常常为那些有纹章的人付账。
现在,他们就正好坐在一起,相互交谈着,还不时地向店主递眼色,要他把酒杯斟满。
“这么说来,高贵的骑士,你可见过不少的世面呀!”一位商人说道。
“可不是吗!从四面八方赶到克拉科夫的人中间,见过这样世面的也是屈指可数的。”这位外来的骑士答道。
“赶来的人还会更多。”商人接着说道,“这对王国来说真是莫大的声望,莫大的荣幸。现在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而且这是事实。国王已经下令,要在王后的寝宫中挂起嵌有珍珠的金线锦幔,还要张起一顶同样质料的华盖,还要举行些大的和安全的比武,那场面的豪华壮观,实为世上罕见。”
“甘罗兹大叔,别打断骑士说话。”第二个商人说道。
“我不是要打断他的话,艾耶特雷特大叔。我只是认为,他也很乐意知道人们在说些什么,因为我相信他也是到克拉科夫去的。反正今天我们进不了城,城门一定早就关了。晚上蚊虫又多,无法睡觉,所以我们有的是时间。”
“别人说一句,你就要回答二十句。我看你是老了,甘罗兹大叔。”
“我每个腋下还能夹提起一匹湿毛呢绒哩。”
“嘿嘿,那匹毛呢绒准是稀疏得像筛子一样。”
他们的争执给骑士打断了,他说:
“的确,我是要去克拉科夫的,因为我也听说过比武的事。我很乐意在比武场上试试气力,显显身手。他是我的侄子,尽管年纪不大,嘴上没有长毛,却已经把不少穿胸甲的骑士掀倒在地上了。”
客人们都朝那个青年身上望去,他高兴地微笑着,用双手把长头发拢到耳后,接着又把一杯啤酒送到嘴边。
老骑士接着说道:
“而且,即使我们想回家,也是无家可归了。”
“为什么?”一个贵族问道,“请问你们府上何处,尊姓大名?”
“我是博格丹涅茨的马奇科,这个小伙子是我胞兄的儿子,名叫兹比什科。我们的族徽是圆马蹄铁。我们的战斗口号是‘格拉迪’(冰雹)。”
“博格丹涅茨在哪儿?”
“噢,你最好是问,这位老兄,它过去在哪儿!因为这个地方现在没有了。嘿!还是在格齐马利奇克人和纳温奇人打仗的时候,我们的博格丹涅茨就被烧毁了。财产被抢劫一空,仆役们也都逃光了,只剩下一块荒芜之地。邻近的农民也都迁居森林深处去了。我和我的哥哥,也就是这个小伙子的父亲,重建了家园。谁知第二年的一场洪水又把这一切都冲光了。不久我的哥哥又去世了,只剩下我和这个孤儿。当时我就想到,我不能在这儿待下去了。那时候打仗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我还听说符拉迪斯瓦夫国王在派了莫斯科佐夫的米科瓦伊到维尔诺去之后,又派了奥列希尼察的雅希科到波兰各地去招兵买马、招募骑士。我认识一位正直的修道院院长,杜尔奇的扬科,他和我们还有点亲戚关系,我把地产都押给了他,用得来的押金添置了甲冑和战马。我像经常出征那样装备了自己。这孩子当时只有十二岁,我让他骑上一匹小马,嘿嘿,我们便去投奔奥列希尼察的雅希科了。”
“还带着这个半大不小的小伙子?”
“那个时候他还算不上什么小伙子,但他从小就身体健壮。十二岁那年,他就能把一张石弓支在地上,用胸腹抵住曲柄,把弓弦拉得那样饱满,就连我在维尔诺见过的英吉利人,也不能比他拉得更好了。”
“他真的有这样大的力气7”
“他先替我拿头盔,一过十三岁,他就能替我拿盾牌了。”
“你们那里老是在打仗吗?”
“都是维托尔德的缘故。这位大公待在十字军骑士那里,每年都要进攻立陶宛,一直打到维尔诺城下。跟他们一起入侵的各国人都有:日耳曼人、法兰西人、特别善于使箭的英吉利人,还有捷克人、瑞士人和勃艮第人。他们所过之处,砍伐森林,沿途建起堡垒,最后用火和剑残酷地践踏和折磨着立陶宛,以及住在那里的全体人民。人们都情愿离开那里,逃到别处去,哪怕是逃到天涯海角,逃到恶魔的子孙中间去也心甘情愿,离日耳曼人越远越好。”
“我们这里也听说过,所有的立陶宛人都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远走他乡,可是我们对此都不相信。”
“这可是我亲眼目睹的。唉,如果没有莫斯科佐夫的米科瓦伊,没有奥列希尼察的雅希科,这不是自己吹嘘,如果没有我们的话,立陶宛早就完了。”
“我们知道,你们没有放弃那座城堡。”
“我们当然没有放弃。现在你们要专心听我说,因为我是一个有战争经验而且对战争非常熟悉的人。老年人常常说:坚毅不屈的立陶宛!事实的确是这样。他们勇敢善战,但是他们在战场上无法与骑士抗衡。要是日耳曼的战马陷入沼泽之中,或者进入浓密的丛林,那又另当别论了。”
“日耳曼人都是善战的骑士啊!”那三个市民大声说道。
“他们身穿铁甲,全身被捂得严严实实,只有透过铁条才能看见他们的眼睛。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排成队列前进,犹如一堵铜墙铁壁。通常他们一进攻,立陶宛人就像一盘散沙那样溃不成军。即使不四散溃逃,也会被打倒在地,任敌人践踏。在骑士团里不单有日耳曼人,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人在十字军里服役,他们都是些骁勇善战的人!一旦走上战场,他们便会弯起身子,端起长矛,单枪匹马地向敌方的整支军队挑战,犹如老鹰冲人一群飞禽里那样。”
“基督呀!”甘罗兹大声叫道,“请问他们里面哪些人最能打仗呢?”
P1-3
《十字军骑士》是波兰著名作家显克维奇的五大历史小说之一,于1900年出版。小说通过中世纪波兰、立陶宛人民反抗十字军骑士团侵略的斗争,热情歌颂了波兰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必胜信念,全面展示出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社会习俗,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意义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因而自出版以来,便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历久不衰。
亨利克·显克维奇于1846年5月5曰生于波兰东部的波德拉什地区的伏拉·奥克热伊村。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波兰军队中服过役,分别参加了1794年和1830年的爱国武装起义。因此他的家庭虽是没落贵族。但却具有久远的爱国传统。母亲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显克维奇从小就受到母亲的教诲,对文学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58年显克维奇来到华沙求学。三年后他父亲经营的农庄破产,举家迁居华沙,显克维奇不得不半工半读以维持学业。1866年考入华沙高等学校(即华沙大学)法律系,后转入语言文学系学习。1871年当沙俄政府将学校改名为华沙帝国大学时,显克维奇为了表示抗议,没有参加完毕业考试,便愤然离开了大学。在大学期间,显克维奇便开始了文学活动,发表过多篇戏剧和文学的评论文章。1872年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徒劳无益》问世,随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集《沃尔希瓦皮包里的幽默作品》。同时以李特沃斯的笔名为多家报刊撰写通讯和随笔。
1876年他作为《波兰报》的记者赴美国采访,历时两年。回国途中又在法、意停留了一年。美国和西欧之行不仅扩大了他的眼界。还使他写出了大量的通讯报道,其中就有《旅美书简》。在此期间他还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其中有《炭笔素描》、《为了面包》、《灯塔看守》、《酋长》和《音乐迷扬科》等,这些中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彩,风格沉约有力,是波兰同类小说中的精品。从1883年开始,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显克维奇连续发表了以波兰17世纪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第一部描写波兰军民平定赫米尔尼茨基掀起的哥萨克叛乱,后两部描写波兰抗击瑞典和土耳其入侵的战争。三部曲场面壮阔宏伟。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起伏,体现了显克维奇历史小说的创作特色。1891年出版的《毫无准则》和1895年出版的《波瓦涅茨基一家)则是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1896年显克维奇又完成了“波兰最著名的小说”《你往何处去》。1905年他主要就是因这部小说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十字军骑士》自1897年2月开始在克拉科夫的《言论报》和华沙的《插图周刊》上同时发表,直至1900年3月才连载完,但显克维奇早在1891年便开始了资料的收集工作。他翻阅了克拉科夫图书馆的有关古代文献,并亲自到当年十字军骑士团都城马尔堡实地考察了一番,使小说的内容和描写真实可信。《十字军骑士》描写的是波兰15世纪初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从1399年雅德维佳王后逝世到1410年的格隆瓦尔德会战结束。小说以波兰、立陶宛反对十字军骑士团侵略的斗争为基本内容,但它涉及的历史背景却更为深远。波兰民族于10世纪中叶建立了封建王国,并于966年按拉丁仪式接受了基督教。到了12世纪初,波兰出现封建分裂割据的局面,各公国独自为政,纷争不息。在波兰东北部,居住着信奉多神教的普鲁士人。由于民族和宗教信仰不同,他们经常与接壤的波兰玛佐夫舍公国发生战争。1226年玛佐夫舍大公决定引入十字军东征时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德意志条顿骑士团去征讨普鲁士,并允诺把赫乌姆诺割让给他们作为封地。骑士团便在征服普鲁士后大量迁入德意志移民,推行曰耳曼化政策。1234年,罗马教皇宣布普鲁士为骑士团私产。1237年,条顿骑士团与波罗的海东岸的持剑骑士团合并,组成一个强大的十字军骑士团国家,定都于马尔堡。骑士团在得到德意志皇帝的支持后,便脱离玛佐夫舍公国的控制,并不断向外扩张,侵占波兰、立陶宛的领土,威胁着两国的安全。1320年符拉迪斯瓦夫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开始走向统一。1355年玛佐夫舍公国承认波兰王国的宗主权。1370年波兰王国与匈牙利联合,由于波兰王朝的王统中断,便由具有波兰王家血统的匈牙利安茹王朝的路易接任波兰王位。路易死后,由其女雅德维佳继承波兰王位。为了抗击骑士团的侵略,1385年波兰与立陶宛达成合并协议。根据协议,立陶宛大公雅盖沃成为雅德维佳的丈夫和波兰国王,立陶宛公国将按拉丁仪式接受基督教。1386年2月雅盖沃来到克拉科夫,接受洗礼,并与雅德维佳结为夫妻,随即加冕为波兰国王,称符拉迪斯瓦夫二世(1386-1434),开始了波兰历史上著名的雅盖沃王朝时期。1409年春,被骑士团占领的日姆兹地区爆发了反抗骑士团压迫的武装起义,得到雅盖沃堂弟、立陶宛大公维托尔德的支持。1410年7月,十字军骑士团纠集西欧的大量骑士开始入侵波兰,并于7月15曰在格隆瓦尔德进行决战。结果波兰、立陶宛联军大获全胜,骑士团几乎全军覆没。
显克维奇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把目光只局限在格隆瓦尔德这一场战役上,而是通过尤兰德一家惨遭骑士团残害和马奇科叔侄的种种不幸经历,以及边境地区的屡遭骚扰和抢劫,深刻揭露了十字军骑士团的贪婪、凶暴、虚伪、狡诈和背信弃义的行径,多角度、多方位地揭示出十字军骑士团是波兰和立陶宛人民的不共戴天的仇敌,着重阐述了格隆瓦尔德决战的必然性和战败骑士团的正义性。
显克维奇以其犀利的文笔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骑士团的种种暴行。尤兰德一家的悲惨遭遇非常典型。尤兰德先是痛失爱妻,后来爱女达奴霞又被骑士团用阴谋诡计劫走,自己也被骗到他们的城堡,遭到惨绝人寰的凌辱和残害。然而受到骑士团残害的绝不止尤兰德一家,兹比什科因年轻气盛而触犯骑士团使臣险些送了性命,他的叔叔马奇科也受到骑士团的袭击而身中矛枪,差点命丧黄泉。就连波兰、立陶宛的王公贵戚也不例外。立陶宛大公维托尔德的子女就惨遭骑士团杀害,玛佐夫舍的雅鲁什大公也曾在和平时期受到他们的偷袭而被俘。而遭受骑士团蹂躏迫害最深的还是普通百姓,骑士团城堡外的路两旁,都是挂满了无辜者尸体的绞刑架,住在边境上的人经常遭到骑士团的奸淫烧杀,被他们占领的日姆兹地区的人民更是苦不堪言,甚至对于自己属下的农民,他们也是巧取豪夺、百般剥削。骑士团的罪行不仅激起波兰人民的同仇敌忾,还造成统洽地区的众叛亲离,于是失败和毁灭就成了十字军骑士团无法避免的结局。作家以其娴熟的技巧,对战争的爆发作了许多铺垫,把波兰人民的那种保家卫国的爱国热诚和箭在弦上的紧张气氛烘托得跃然纸上、历历在目。而格隆瓦尔德会战更是写得气贯长虹、有声有色,把小说的情节推向了高潮,充分显示出波兰人民敢于抗击强敌的英雄气概。
《十字军骑士》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但与三部曲不同的是,执掌着国家权势的王公将帅大都是陪衬人物,而居于中心地位的则是中小贵族出身的骑士。尤兰德出身较为“高贵”,也不过是边境上的一个小城堡的主人,而马奇科叔侄更是出身于门庭败落的小贵族,但他们都具有爱国的传统,又亲身遭受过骑士团的侵略迫害之苦,因此,他们对骑士团的仇恨就表现得特别深沉和强烈,他们只有起来保家卫国、消灭敌人,才能获得个人的平安和幸福的生活。他们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显克维奇在刻画这些人物时,善于抓住他们的主要特点,而将他们写得栩栩如生。
兹比什科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位理想的骑士。他没有像三部曲的主人公那样,一出场便是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和富于战斗经验的骑士,而是个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子,虽然身高体壮,但不失一脸的稚气。他心地单纯而又疾恶如仇,达奴霞是他遇到的第一个美貌纯洁的姑娘,便对她一见倾心,而她母亲的悲惨遭遇更激起他的正义感,使他发下重誓,要为她母亲报仇。由于他年轻气盛、急于报仇,一遇见骑士团的骑士便冲上前去发起攻击,结果因攻击前来觐见波兰国王的骑士团使臣而遭致死罪,后来又是达奴霞从断头台上救下了他,于是他对达奴霞的爱更深、更专一了。尽管他回到故乡,遇见了童年好友雅金卡,她的热情美貌、她的善良能干,也曾在他心中掀起不平静的涟漪,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她而去寻找达奴霞,并在林中行宫里与达奴霞举行了婚礼。第二天达奴霞便被骑士团劫走了。兹比什科伤病初愈,便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出去寻找妻子。在搭救达奴霞的过程中,他变得日益成熟,成了一个真正的骑士。当气焰嚣张的罗特盖尔在玛佐夫舍宫廷中向波兰骑士挑战而无人敢应战的时候,他敢于挺身而出,接受挑战,并在决斗中将罗特盖尔劈死于斧下。显示出了他那非凡的胆量和武功。后来在马尔堡的比武中,他一连打败了十二个骑士,在与骑士团大团长的弟弟比武时,兹比什科本来是可以将他摔下马来的,却扶了他一把,使他没有当众出丑。这一光明磊落的举动,不仅赢得对方的好感,还获得了大团长的赞赏,发给了他特别文书,使他能畅行无阻地在骑士团的地区内去寻找他的妻子。即使在妻子死后,他也忠于自己的誓言,将他夺得的骑士团骑士的孔雀羽,献在达奴霞的坟上。兹比什科是作家笔下一个理想化了的人物,他有英俊的外表,又有高尚的品德,但他并没有脱离生活的根基,作家反而刻意描写了他的成长过程,使这个人物更真实可信、更丰满生动。
马奇科也是个刻画得相当鲜明的人物。他阅历丰富而又精明能干,既是个骁勇刚强的武夫,又是位具有爱国心的长者。他珍惜骑士的荣誉,却更喜欢土地和财富。由于他的家族屡遭骑士团的践踏,几近毁灭,而他的侄子是他家族的单根独苗,因此他特别关心家族的绵延,渴望家业的振兴和子孙的昌盛。马奇科在积蓄财富方面工于心计,有时甚至显得狡猾,可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他自己,后来他依然住在破屋里,过着俭朴的生活。尤兰德是另一种骑士的典型。他在丧妻之后,心中便燃起了复仇的烈焰,从此他对骑士团便恨之入骨,杀起侵犯的骑士团成员来犹如刈草。骑士团便千方百计地要把他除掉。为了拯救女儿,他只身来到什奇特诺堡,受尽骑士团的凌辱和残害,可是当兹比什科历尽千辛万苦才把残害他父女的元凶罗维俘获送交他处置时,他竟把这个十恶不赦的凶徒释放了。这完全是一种基督教的恕道精神。作家还把他写成个大彻大悟的人物,在忏悔中度过余生,死后升入天堂;罗维则上吊自杀,永堕地狱,这不能不说是显克维奇的宗教思想的表现。
显克维奇在写《十字军骑士》的时候,已是个经验丰富的历史小说家了,既有写三部曲中那样宏伟场面的经验,也有写《你往何处去》罗马宫廷生活的经验。《十字军骑士》既吸取了这些小说的艺术长处,但又与它们有所不同。《十字军骑士》也写了许多战争场面,特别是格隆瓦尔德大会战,更是写得气势磅礴而又惊心动魄,层次分明而又扣人心弦,但它却没有像三部曲一样,自始至终充满着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而是同时描写了许多色彩斑斓的波兰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通过众多人物活跃在宫廷、王府、城堡、乡镇、庄园、客栈、酒店、森林和湖泊之中,多角度、多方面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和狩猎、宴饮的生活场面。《十字军骑士》与《你往何处去》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仅描写波兰和骑士团的宫廷生活和行为活动,更主要的是写了中小贵族的生活,特别是斯佩霍夫和博格丹涅茨的人物和事件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许多场面写得优美动人,甚至还富于传奇色彩,有的则充满娱乐性和惊险性。可以说,《十字军骑士》是中世纪波兰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作品。
《十字军骑士》在艺术上也更富于特色。首先它更加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显克维奇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变化,不仅描写了人物心理活动的结果,还着重写出了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使人物显得更有血有肉、更生动丰满。小说第二部第七章对罗维的心理描写就是最好的例证,他时而为罗特盖尔挑起决斗而高兴,时而又为害怕“上帝的裁判”而畏惧,时而想释放尤兰德父女,时而又燃起复仇的凶焰,时而顾虑骑士团的荣誉和利益,时而又为自己的撒谎和作恶多端而辩解。通过这个人物的心潮起伏,使我们更加看清了他狰狞的面貌和内心的恐惧。
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和故事安排上的引人入胜,是这部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小说由两条经线组成,一条是波兰、立陶宛人民与十字军骑士团侵略的斗争,一条是兹比什科与达奴霞和雅金卡的爱情故事,这两条线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小说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小说的最后是终于爆发的战争,作品中的每一个情节,骑士团的所有为非作恶,波兰人民的全部深仇大恨,都与这次战争息息相关,就像百川入海似的融进这一战争中。营造时代气氛、再现历史风貌又是这部小说的另一特点。为了真实地反映所写时代的历史面目和生活习俗。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在细节描写中不仅力求忠实于时代,还把古代的习俗引进小说,以突出时代的气氛和加深对那个时代的印象。让达奴霞用头巾蒙住兹比什科的头,把他从断头台上救下来,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把人物命运与古老习俗相结合的描写,便给小说平添了一种古朴的韵味。在语言方面,显克维奇也有所创新,他从古代用拉丁文写成的法院记录文件中,找到波兰语的片言只字,再从南方山区的方言中吸取一些古老的语词,并加以改造,应用到他的小说中去,使小说语言既带有15世纪波兰语言的特征,又能为现代人所理解所接受,这种融古通今而又和谐一致的语言,为小说增色不少。
《十字军骑士》出版之际,正值波兰全国各地为庆祝显克维奇创作二十五周年而举行各种活动,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小说一出版,便被抢购一空,而且立即被译成英、德、俄、法等各种文字出版。《十字军骑士》是1945年后波兰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随后便成为波兰中小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1960年改编成电影,又受到波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观众人数和票房收入都位居波兰电影之首。希望小说中文版出版后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批评指正。
林洪亮于北京
直到显克维奇,波兰史诗才真正绽放出绚烂的文学之花。
——诺贝尔文学奖表彰辞
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伟大的作家,崇高睿智,屹立在历史的高度鸟瞰人间。
——托尔斯泰
如波兰的显克维奇警拔,却又不以失望收场,有声有色,总能使读者欣然终卷。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