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结合西部农村工业的现实状况,将产业发展的一般理论进行了拓展和引申,使其更适合西部农村的“特殊性”,从而为西部农村工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研究把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领域中的相关理论成果纳入到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理论框架下,从而丰富了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理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研究 |
分类 | |
作者 | 侯军岐//李平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研究结合西部农村工业的现实状况,将产业发展的一般理论进行了拓展和引申,使其更适合西部农村的“特殊性”,从而为西部农村工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研究把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领域中的相关理论成果纳入到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理论框架下,从而丰富了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理论。 内容推荐 农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农村工业被誉为“中国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区域间农村工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工业的生产力主要集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发展不足。这种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西部农村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农村工业更是首当其冲。西部农村工业结构层次低、组织状况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工业发展要素难以生成和集聚,同时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约束,西部农村工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和发展理论的创新。 本书在对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资源配置的方向、资源的组织形式、关键资源及要素的获取途径这一主线探讨了西部农村工业发展所面临的结构调整、组织优化和关键要素的获取及培育问题,最后从整体角度出发,探讨了西部农村工业发展中相关力量的耦合作用机制。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 (1)通过对西部农村工业结构的分析发现,西部农村工业加工度低,资源依赖性强。基于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特征和现实条件,本研究提出西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应遵循发挥比较优势和推进产业深化相结合的原则,使比较优势得以升级,从而增加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结构效益。对西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的分析突破了对工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认识,对西部农村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西部农村工业的组织状况是规模小而分散的,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本研究提出产业集群化、企业经营规模化和其他产业组织创新和优化方式。基于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对农村工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本研究分析了西部农村工业培育集群组织的现实性,提出了不发达地区集群组织的培育途径,并分析了各种组织方式的选择问题。 (3)技术、资本和制度是推动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西部农村的稀缺性要素。本书探讨了这些关键要素的培育及获取途径。在技术市场日益开放背景下,西部农村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面临着多种途径的选择,但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制约。本研究提出西部农村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应遵循渐进的路径,而遵循这一战略的关键是培养自身的技术能力;西部农村工业发展所需资金渠道不畅通,在工业自身积累能力弱、投资环境差的前提下,必须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金融市场,同时,政府的政策性扶持也是必要的补充;农村工业的发展与制度环境密不可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要素的集聚都需要相关制度的激励和支撑,而企业制度的创新则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提出制度创新的着力点。 (4)西部农村工业发展中结构调整的实现,组织方式的优化,技术、资本的获取和制度的供给,是市场微观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政府政策和制度导向的目标,本研究探讨了政府和市场在农村工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机制。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发展中的伴生现象,两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以农村工业集聚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无疑对农村工业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本研究从企业的集聚动力、城镇的吸引力以及消除相关的阻力等方面,探讨了农村工业的集聚机制。由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西部地区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了要素和资源,自身则陷入“贫困的累积循环”,因此西部的发展应得到相应的补偿,而西部农村工业的发展是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根本途径,应成为扶持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书提出了针对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政府投入机制。 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工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1.3.2 关于农村工业的理论研究 1.3.3 对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2.2 农村工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2.1 工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2.2 西部农村工业的战略地位 2.3 相关理论与西部农村工业发展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后发优势理论 2.3.3 非均衡增长理论 2.3.4 相关理论在西部农村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第三章 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 3.1 西部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 3.1.1 农村工业与农村居民收入 3.1.2 农村工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3.2 西部农村工业在区域工业中的地位 3.3 农村工业区域竞争力差异 3.3.1 工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3.3.2 数据选取与计算方法 3.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4 西部农村工业的特点及发展环境 3.4.1 西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滞后 3.4.2 西部农村工业组织效率低下 3.4.3 技术水平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 3.4.4 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约束明显 3.4.5 西部农村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 3.5 小结 第四章 西部农村工业的结构调整 4.1 工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4.2 西部农村工业结构的特征 4.2.1 西部农村工业的轻重结构 4.2.2 西部农村工业的行业结构 4.3 西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4.3.1 比较优势原则 4.3.2 产业深化原则 4.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4 西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4.4.1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 4.4.2 重点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 4.4.3 适当发展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五章 西部农村工业的组织优化 5.1 产业组织的内涵 5.2 西部农村工业组织优化的途径 5.2.1 产业集群化 5.2.2 企业经营规模化 5.2.3 其他组织优化方式 5.3 西部农村产业集群组织的培育 5.3.1 西部农村工业发展集群组织的可行性 5.3.2 西部农村工业发展集群组织的意义 5.3.3 西部农村工业集群组织发展现状及特征 5.3.4 西部农村工业集群组织培育的途径 5.4 小结 第六章 西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 6.1 技术进步的一般理论 6.1.1 技术进步的内涵 6.1.2 技术进步的基本途径 6.1.3 引进与创新的关系 6.2 农村企业技术进步来源回顾 6.2.1 乡镇企业技术演进的历史阶段 6.2.2 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6.3 西部农村企业技术发展战略 6.3.1 技术进步的具体方式 6.3.2 遵循渐进的技术进步路径 6.3.3 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 6.4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 第七章 西部农村工业化的融资途径 7.1 农村工业化融资的经验模式 7.2 西部农村工业融资现状 7.3 西部农村工业化融资障碍 7.3.1 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缺陷 7.3.2 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问题 7.3.3 农村企业自身的不足 7.4 西部农村工业化融资途径 7.4.1 完善为农村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 7.4.2 政府的政策性援助 第八章 西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8.1 制度及制度创新 8.2 制度与乡镇企业发展历程 8.2.1 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变迁 8.2.2 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 8.2.3 乡镇企业发展分异的制度原因 8.3 现阶段西部农村工业化的制度需求 8.3.1 制度与企业家培育 8.3.2 制度与要素的集聚 8.3.3 企业制度创新与竞争力 8.4 制度创新的着力点 8.4.1 正式制度创新 8.4.2 非正式制度的创新 第九章 西部农村工业的发展机制 9.1 政府与市场的协调机制 9.1.1 国内外工业化的实践及启示 9.1.2 政府与市场协调机制的构建 9.2 农村工业的集聚机制 9.2.1 农村工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 9.2.2 农村工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偏离 9.2.3 农村工业集聚机制的构建 9.3 中央政府对西部农村工业的投入机制 9.3.1 对西部农村工业进行投入的依据 9.3.2 中央政府对西部农村工业投入机制构建 第十章 结束语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