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朱迪从安静的乡村来到繁华的莫城,由此开始了充满艰难,也弥漫着美好情感的城市生活。
城市里住着各种各样的人,白天他们各自忙碌,当夜晚来,临,城市里一盏又一盏灯亮起,它们就像城市的眼睛,默默关注着生活在这里的朱迪、毛毛和沙鹏。浓重的优美情调,感人至深。
这篇小说由擅长抒情童话的作家写来,自有一种浓重的优美情调,感人至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城市的眼睛/漂流屋王一梅儿童文学精品系列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王一梅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男孩朱迪从安静的乡村来到繁华的莫城,由此开始了充满艰难,也弥漫着美好情感的城市生活。 城市里住着各种各样的人,白天他们各自忙碌,当夜晚来,临,城市里一盏又一盏灯亮起,它们就像城市的眼睛,默默关注着生活在这里的朱迪、毛毛和沙鹏。浓重的优美情调,感人至深。 这篇小说由擅长抒情童话的作家写来,自有一种浓重的优美情调,感人至深。 内容推荐 男孩朱迪从安静的乡村来到繁华的莫城,由此开始了充满艰难,也弥漫着美好情感的城市生活。 莫城—— 有四个孩子:男孩朱迪、沙鹏、毛成和女孩卢晶晶,还有一条叫小黑的狗,还有他们和她和它之间的友谊。 有四个爸爸:一个永远活在孩子心里的万能爸爸,一个弃孩子不顾的爸爸,一个打工的爸爸,还有一个连别人家孩子也一起爱的体育博士爸爸。每一个爸爸都是孩子心目中能够依靠的大山。失去爸爸,生活就充满艰辛;拥有爸爸的爱,生活就充满了希望。 莫城—— 对于狗狗小黑,是一个历险和成为英雄的地方; 对于朱迪,是一个爸爸留下的家,后来他和妈妈拥有了新的生活; 对于卢晶晶,是一段《回家》的小提琴曲; 对于毛威,是获得父亲赞许的温暖回忆; 对于沙鹏,是收获了友谊的地方。 城市的每一盏灯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的眼睛,每当黑夜来,临,就一定会亮起,万家灯火中,总有一盏照亮你心的灯在闪烁。 这篇小说由擅长抒情童话的作家写来,自有一种浓重的优美情调,感人至深。 目录 第一章 乡村和城市 1.星河村的家 2.再见,大黑 3.鬼脸沙鹏 4.五号宿舍楼 5.爸爸像个魔法帅 第二章 蓝大衣和琴谱 6.大黑的命运 7.小纸船 8.爸爸的大衣 9.失眠的眼睛 10.搬新家 11.班长成了妹妹 12.寻找失落的琴谱 第三章 雪人和合欢树 13.暴风雨之夜 14.爸爸留下的家 15.心中的雪人 16.合欢树发芽了 17.明天就回家 18.狗狗小黑 19.雨中的信 第四章 男孩和狗 20.毛威的五大罪状 21.带小黑进城 22.意外见面 23.和野猫为伍 24.“大喉咙” 第五章 离别和新旅程 25.男孩和狗的战争 26.四个孩子一条狗 27.女儿的作文 28.新的旅程 一个关于灯光的梦想(代后记) 附录一:王一梅主要获奖记录 附录二:王一梅主要作品出版年表 试读章节 莫城,距离星河村有二雨多公里。 傍晚,天上飘着红色的晚霞,空气中夹杂着汗味,朱迪一家终于到达莫城了。步行的人群、自行车流、汽车形成人流和车流,匆匆经过。 人和人之间距离很近,却似乎相隔很远。 人群渐渐散开,朱迪打量着四周:汽车、人群、高楼、花花绿绿的广告牌。这纷纷扰扰的一切取代了安安静静的田野、河流、树林以及远山。 朱迪的目光习惯向远处眺望,而现在失去了远望的机会,他要学会向高处仰望。朱迪爸爸说眼睛不远望只近看很容易变成近视眼,爸爸的近视眼就是这样形成的。 一群女人经过,高跟鞋敲响水泥地,朱迪怀疑她们是刚从杂技舞台上下来的。 车站广场上停着许多三轮车,蹬车师傅争抢着问是不是需要住宾馆。 爸爸摆着手说:“不去宾馆,我们是住在这个城里的。” 蹬三轮车的师傅看了看他们的行李,简陋得连口箱子都没有,就猜测说:“是来打工的吧?这大包小包的。天又热,便宜一些,立马就走,怎么样?去哪儿?” “去莫城大学。”爸爸说。 “啊,在大学打工啊。大学好啊,比我们在马路上干活好多了。”三轮车师傅一边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汗一边嘀咕着。 爸爸让朱迪和妈妈上车,再把行李堆到车上,自己跟着三轮车跑。 路灯一盏一盏依次亮起来,红红绿绿的霓虹灯照射出长长的光线,在城市中心广场汇聚成光的海洋,这是莫城最热闹的商业区,三轮车穿过这片灯的海洋,灯就像无数闪亮的眼睛,眨呀眨,晃得朱迪眼花缭乱。 三轮车拐进一条马路,路两边的梧桐树伸出枝桠,在马路上空握手。 莫城有许多这样的林荫道,秋天的时候,手掌一样的褐色树叶飘落下来,很有诗意。 不久,他们到了莫城大学门口。 蹬三轮车的师傅停车擦汗,从毛巾里拧出了许多汗水。爸爸去莫城大学传达室要了一杯凉开水,给车夫喝。 几个男生从校门口经过,正是爸爸的学生,老远就叫:“朱老师好。” 蹬三轮车的师傅才知道自己看走了眼,说:“哎呀妈呀,人家是大学老师啊。” 学生们看见堆在地上的包裹,都来帮忙。妈妈不好意思麻烦别人,推辞说:“我来,我来。”但是学生人多,早把行李都搬走了。 通往宿舍楼的路上,有一个篮球场。 “朱叔叔——”一个胖胖的愣小子抱着篮球,满头大汗奔跑过来,他比朱迪高出半个头。 “来,朱迪,他是沙鹏,沙伯伯家的孩子,以后你们就是好朋友了。”爸爸拍拍沙鹏的头。沙鹏才比朱迪大一个月,个予却高了许多。 沙鹏常听朱叔叔说朱迪学习好,而且会在小河里抓鱼、摸螺蛳,还会爬树,妈妈也总是说:“别自以为是,等朱叔叔家的朱迪来了,你就遇到对手了。” 眼前这个瘦瘦黑黑的男孩,就是被妈妈夸得像精灵一样的朱迪? 特别有趣的是,他前额的几缕头发紧紧地粘在一起,像三毛似的。沙鹏想:就凭他?现代版的三毛,居然会是我的对手? 沙鹏故意慢腾腾从朱迪面前走过,用篮球小子的动作横扫一腿。朱迪被绊了一跤,栽倒在地。 “呵呵,像没了翅膀的灰蚱蜢。”沙鹏坏坏地笑着,还吹了一声口哨,嘹亮悠扬——整个楼里,他一直都是孩子王,这种美好的感觉依然还在。 朱迪膝盖疼痛,鼻子出血,生气地从地上爬起来,不管怎样,他总不希望一进城里就趴下,他想要找沙鹏算账。可是,沙鹏已经消失在五号宿舍楼里。 妈妈解下扎着头发的花手绢,递给朱迪:“没事。” 朱迪擦擦鼻子,冲爸爸说:“没事。” 爸爸对朱迪翘翘大拇指:“好小子!”又顺手一挥说:“走,回家。” 朱迪的家也就在这幢六层的楼里。 楼下的路灯亮了,刚才,这盏路灯还是那么普通,那么不起眼,一到暮色中,立刻就成了主角,透着朦胧而又温馨的光,路灯下,爸爸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大大的,朱迪和妈妈的身影重叠在爸爸的身影里。 宿舍楼的窗户大多亮着灯,一个窗户就是一户人家,四楼第二个没有亮灯的窗户是朱迪在城里的新家。 朱迪走过403,看见一个戴着眼镜正在拉小提琴的女孩。后来知道这个女孩叫卢晶晶,很傲的女孩,她的爸爸是医生,她的妈妈是莫城大学的外语老师,她后来成了朱迪的班长。 让朱迪摔跤的男孩沙鹏就住在401,和他家紧紧挨着。沙鹏的爸爸是高大的体育老师,妈妈是整幢楼里最时髦的女人,在银行工作。 沙鹏看见朱迪经过,用脏兮兮的手拉住嘴角两边做一个宽宽的鬼脸,朱迪用手拉住眼角和嘴角做一个长长的鬼脸。然后两个孩子都笑了。 就在这个瞬间,朱迪之前的不安、紧张或者生气都烟消云散了。据说男孩子之间就是这样化解恼怒和开始友谊的。P19-24 序言 对儿童承担,对生命承担 冰心在《繁星》里写过这样的诗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王一梅从1994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迄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多次在国内获得文学大奖的经历让“王一梅”在儿童文学界变成了一个荣耀的、为人熟知的名字。当人们谈起“王一梅现象”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仿佛遭遇了又一个一夜成名的故事。但是了解了王一梅的文学创作经历,就会发现,成功不仅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同时也洋溢着创造的喜悦。 她出生在苏州一个水乡小镇上,水乡的小镇风物熏染了她的性情,陶冶了她的志趣。那些小镇跟苏州最常见的小镇一样,有着蜿蜒的、充满古旧味道的小巷。在那些小巷里,在那些被屋顶的猫翻弄瓦片的声音从梦中惊醒的夜晚,在那些墙里墙外盛开的花朵与繁盛的植物里,年幼的王一梅滋生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幻想。她幻想可以沿着小巷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她也在幼小的心里编织着鸡、鸭、狗、猫们的故事。在她眼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而神秘,正像她多年后创造的童话世界一样。 她的幸运不仅在于她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小镇上,她也生长在一个让她日后爱上文学的充满爱与温馨的家庭氛围里。妈妈是她的第一个“文学导师”。妈妈会在临睡前读聊斋故事给她听,在妈妈亲切的声音里,王一梅进入了一个幻想与神秘交织的文学世界,在那里,仙兽与鬼魂出没,书生翩翩,狐狸有情,杂草丛生的荒坟与明灯忽熄的夜晚……无不具有牵惹人心的力量,让人痴迷与神往。那些美丽的夜晚,让王一梅稚嫩的心灵爱上了想象。此外,外婆会讲“狼外婆”的故事,虽然讲了好多遍,童年的王一梅仍是觉得很有趣,尤其是由外婆讲出来,带有幽默的效果。王一梅的童年生活,某种意义上,也许会是她毕生都取之不尽的财富。 童年生活滋养了王一梅的文学创作,她以想象的翅膀飞翔在一片有花、有草、有小动物的神奇世界里。在尝试写作之初,王一梅写了很多短篇童话。《金银坡》是她发表的第一个短篇,之后她又陆续写了很多很多。我们无法想象她在其中的艰辛、犹豫、沉醉与快乐。直到1999年,短篇童话《书本里的蚂蚁》让她一举成名。从此王一梅的作品渐渐被人发现,她不断寻找着新的创作生长点,写出了许多优秀的长、短篇童话。王一梅的作品为国内的儿童文学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抒情派”的风格在她那里得到了新的发展,她的文字风格独树一帜,她的作品里所流露出的对人性的理解与描绘、她的独特的叙事风格打动了很多人,以至于读她的作品居然成为了一个“现象”。 这成功源于王一梅对儿童世界十分熟悉。十三年的幼儿教育经历让她有许多实际的感受经验——她是生活在儿童中间的。她的心里装满了孩子的欢笑与纯真。某种意义上,她的文学创作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 成功还源于王一梅总以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人和事物,她的乐观、从容与宽厚之心使她避免纠缠于烦琐,专注于生命与艺术创作本身,因而她心态纯净,经历了世故依然纯真,那是真的“赤子之心”。有人评价她的童话“下雨天也是晴朗的”,王一梅确实在努力感悟生活的新鲜与美好,并用自己的作品播种更多的善念与爱心的种子、更多美的种子。 此外,王一梅是以一种感恩的姿态写作。由于对世界与生活充满了发自内心的爱,她的作品成了爱的天堂,而她正是要将一种无私的爱带给社会,带给孩子,让他们也感受爱之可贵与崇高。 难能可贵的是,她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又非常关注儿童教育问题,并使自己与之血肉相连,她是在以一种严肃的承担意识写作。文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写作那么简单,更需要一种持久而热烈的精神。多年来,王一梅讲童话故事、看童话也写童话,她的灵魂属于童话世界,也属于孩子。她在一桌、一椅、一台电脑的现实世界中,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无限大的新的想象天地。可以说,文学创作与对儿童的关爱意识已经深深锲入了王一梅的全部生命,通过写作,王一梅是在对儿童的现在与未来承担,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独特承担。 王一梅是从江南水乡走出的作家,她身上烙刻着“水”的柔婉与纯美,她的作品被认为具有苏州园林式的精致,她的童话成功地运用了散文式的优美语言,吸收了小说的情节设计与结构布局,她新近创作的小说也和她的童话一样,洋溢着诗意,充溢着理想的梦幻气息。 王一梅通过她的辛勤耕耘在儿童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给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增添了一抹清新、唯美的抒情色彩,她的创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风格,是近年来国内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但是,在文学的道路上,王一梅还在继续前行,她正在将爱心与愉悦传播给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在打动着越来越多的成年人! 后记 一个关于灯光的梦想 ——写在《城市的眼睛》之后 1985年,我离开家乡,独自来到苏州城求学,那一年我十五岁。看惯的乡村漆黑的夜,听惯的深巷里的狗吠,被城市闪烁的霓虹、嘈杂的汽车声取代,从此我开始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奔走。车轮滚滚中看马路边亮着灯的窗户,想象着屋子里的温馨,设想着自己何时能有一个亮着灯光的家,哪怕是路边的铁皮小屋,只要有灯光,也一样透出家的温馨。 城市终于还是接纳了我和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人,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家。 回家的时候,看见自己家里的灯光,脚步便加快起来。 一个窗户一盏灯,这便是一个家。回家晚了,灯光还亮着,那是家人在等待,灯光便是盼望亲人回家的眼睛;夜半天凉,灯光还亮着,那是这家主人日夜辛劳的眼睛;灯红酒绿,彻夜狂欢,那是浑浑噩噩浑浊的眼睛……灯光透露着家家户户的秘密,这个城市便有了故事。 90年代前后,一群群农民工告别了乡村、告别了妻儿来到城市。城市需要他们来盖高楼,于是城市变高、变大了。变大的城市更是万家灯火,他们也在城市里寻找自己的家,找到了家,便拖儿带女地来了,而另一部分没有找到家的人则又踏上了新的旅程。 我曾经面对许多这样的爸爸和他们的孩子。 有一个小名叫毛毛的孩子,曾经是我的学生,他在乡下野惯的,进了城很不习惯,总要惹同学,他的爸爸对我说:“我的孩子在你这里读书,如果他不听话,你就打这个公用电话,喊卖咸水鸭的听电话,我就来揍他。”人们不知道他爸爸的名字,只知道“卖成水鸭的”代号。“卖咸水鸭的”只知道用拳头揍儿子,几年之后,毛毛和他爸爸一起去了另外一座城市。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另外的城里找到了家?或者,已经回到了妈妈守候着的老家。 这便是我书中写的毛成和他的爸爸毛师傅。 朱迪在生活中原本是一个女孩,她是我在少年宫上课的时候遇到的。 当时,我给孩子们讲作文课,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最亲近的人。前排一个女孩的目光充满忧郁,我特意看了她的作文。她写的是她的爸爸,她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写道: “爸爸是一个工程师,就是那种特别能干的人,每当家里电器坏了,都是爸爸修好的;爸爸还是一个快乐的人,爸爸会说笑话,让一家人哈哈大笑。有爸爸的日子,家里充满了笑声。可是爸爸生了很重的病,他离开了我和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了。” 写着写着,女孩微笑了一下,一改之前的忧郁,她把作文递给我。 我被女孩的微笑震住了,那一刻,仿佛她的爸爸从来都没有远离,她正为爸爸感到骄傲。我不知道女孩如何走过了失去了爸爸的日子,或许,纷纷扰扰的城市,熙熙攘攘的人流,多多少少减少了女孩心中的悲伤吧。我更愿意相信,她和爸爸快乐地相处了很多年,爸爸留给她的智慧、快乐和爱永远伴随着她,于她来说,爸爸的爱虽然短暂却深藏于心,成为她终身的财富。 这便是我书中的朱迪和他的万能爸爸。 卢晶晶的故事则来自于读者的信件,一个读过我书的孩子给我写信,他(她)告诉我,他(她)的爸爸和一个阿姨走了,从此,他(她)和妈妈在乡下过着艰苦的生活,有时候,靠卖鸡蛋过日子。可是,有一次,一连四天,他(她)和妈妈都没有得到过鸡蛋。第五天,他(她)躲在家里,暗地里观察,却发现他(她)的婶婶来偷他(她)家的鸡蛋,他(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哭了。他(她)恨婶婶,也恨抛弃了他(她)的爸爸。 我不知道这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是我知道他(她)小小的心灵里埋进了一颗仇恨的种子。抛弃他(她)的是他的亲人,欺负他(她)的还是他(她)的亲人,我为这个孩子担忧,谁来教他学会(她)宽容?他(她)将如何度过贫穷的童年? 卢晶晶和她不负责任的爸爸的故事仍然在城市的不同角落上演。书中的卢晶晶及时地得到了邻居的照应,她没有仇恨,后来,跟着妈妈去了异国他乡,她的爸爸也表达了对于女儿的爱和愧疚。然而,卢晶晶那个五号宿舍楼的家,她心中亮着的温暖的灯光,却永远只是一段关于《回家》的小提琴曲了,充满了回忆的伤感。 至于沙鹏,他是好命的男孩子,他的爸爸是体育老师,他的妈妈哕嗦、俗气,却心眼好。他有些霸气却真诚、善良,他大度地和别人分享父爱和母爱,在这个过程中,他懂得了友谊。 他和他爸爸、妈妈的表现让这个小城发生的伤心故事有了温暖的结局。 还有那条狗,这是很多城市男孩的梦想。可是他们应该知道,一旦你抚养了它,你便有了责任,就像朱迪对小黑一样。不离不弃。你还要懂得去爱它,顺应它的天性,所以,最终朱迪让小黑回到了星河村,那是真正适合小黑的地方。 其实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你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便是最好的结局了。 这些人物,这些故事,闯进我的心里很久很久了,岁月流逝,这些故事却越来越清晰起来,越发让我体会到生活的多种滋味。那多年前闯进我心中的城市灯光,闪闪烁烁,让我在许多年之后突然很想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2006年,青岛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朱自强教授约我写《大科学家牛顿》,当时,我只写过童话。朱教授鼓励我说:“你的叙述感觉是可以写小说的。” 我便尝试着写牛顿的故事,写出生在1642年的一个孩子成长为科学家的故事,牛顿的爸爸在牛顿出生前两个月就已经去世了。“死亡”和“诞生”,真是两个矛盾又统一的词汇,牛顿的一生,便在没有爸爸的缺憾中开始了。少年牛顿是一个瘦弱、沉默的男孩子;母亲改嫁,冷漠的继父让牛顿学会了仇恨。他伟大的背后便是孤独。 孤独——也成为当今许许多多孩子心里的感受。 许多孩子在阅读了牛顿的故事之后,纷纷给我写信,讲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 有的孩子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就像牛顿一样。 有的孩子告诉我,他的爸爸是公司的老总,光知道自己大吃大喝,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在吃什么,光知道自己大玩特玩,从不想想自己的孩子在和谁玩。 读着这些信,我想起了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认为:有好爸爸的家庭是幸福的,而没有好爸爸的家庭大都不幸。 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是那么不可或缺,是风雨人生的靠山,是孩子心中的一盏明灯。 我去过农民工子弟学校,我问孩子,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 孩子说:“城市是爸爸的,乡村是妈妈的。”那么,什么又是孩子的?他们只能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期盼、游弋? 被爸爸带进城市的孩子们是如何在城市里生活的?似乎,他们的爸爸主宰了一切去留;和爸爸一起来到城市的孩子,他们在城市里又有了怎样的生活? 于是,在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男孩带着一条狗,在高高的路灯下走过,路灯拉出他长长的身影。前方的路还很长很长…… 爸爸——城市——家,这便是我写这个故事的理由。 很多孩子惊讶地问我,一梅阿姨,您总是写虚幻的童话,《城市的眼睛》是小说,写的是您经历过的真实生活吗? 事实上,无论是童话还是小说,我的故事同样来自于对生活的感受,都是虚构的,与真实生活如有雷同,纯属偶然。 在我的故事里,我既不想当故事的主角,也不想做配角,我只是聆听者和讲述者。这样地体验生活,我已经够幸福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