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南华案”、“北新案”,郭沫若与金祖同;巴金与马宗融、罗淑;老舍、杨绛、王蒙、张贤亮笔下的回族人物形象。
在文学大家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杨绛、王蒙、张贤亮的笔下,回族人民强健、清洁、善良、机智、坚韧,自尊自爱、乐于助人,这大体概括了回族的“民族性格”,表现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情状和精神面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学大家笔下的回族 |
分类 | |
作者 | 白草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与“南华案”、“北新案”,郭沫若与金祖同;巴金与马宗融、罗淑;老舍、杨绛、王蒙、张贤亮笔下的回族人物形象。 在文学大家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杨绛、王蒙、张贤亮的笔下,回族人民强健、清洁、善良、机智、坚韧,自尊自爱、乐于助人,这大体概括了回族的“民族性格”,表现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情状和精神面貌。 内容推荐 越是大作家,在描写少数民族生活及精神世界方面,越是准确,因为他们对待少数民族,做到了非常重要的两点:尊重,理解。 在文学大家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杨绛、王蒙、张贤亮的笔下,回族人民强健、清洁、善良、机智、坚韧,自尊自爱、乐于助人,这大体概括了回族的“民族性格”,表现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情状和精神面貌 目录 序 鲁迅书信中关于回族的议论 一、鲁迅的两封书信 二、鲁迅与、王流知识分子对两次侮教案的反应和评价 三、回族民间团体与知识分子的反应 四、一个细节问题 郭沫若和他的弟子金祖同 一、金祖同往东京师事郭沫若 二、金祖同促成郭沫若归国 三、一副对联泄露郭沫若的真实想法 四、中国书店在抗日时期的“勇敢行为” 五、金祖同致郭沫若夫人安娜女士的一封公开信 六、佥祖同之死 巴金与马宗融、罗淑夫妇的友谊 一、巴金与马宗融一见如故 二、巴金为罗淑出书 三、再聚重庆 四、巴金为老友送终 老舍第一次将回族人物带进文学史 一、老舍与回族的关系 二、表现回族人民抗战精神的话剧《国家至上》 三、小说《正红旗下》描写了老北京的底层回族人物 杨绛笔下的回族底层人物 王蒙笔下的两个回族人物形象 一、《在伊犁》:依斯麻尔形象描写及新疆回族的一些特点 二、《恋爱的季节》:50年代关于回族宗教信仰的政策性保护 张贤亮小说中的西北回族人物形象 一、张贤亮小说中回族人物原型和形象浏览 二、《绿化树》中两个回族人物形象 三、《我的菩提树》中两个回族人物形象 四、人物形象描写上的几个共同特点 作品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三、一副对联泄露郭沫若的真实想法 金祖同虽然不是文学家,他发表了郭沫若的一副对联后,却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 1936年下半年,左翼文艺界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当时为了响应抗日统一战线要求,周扬、夏衍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紧接着胡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得到了鲁迅认可,随后两派开始了激烈争论。郭沫若尽管远在日本,对论争却一直高度关注着。他写了两篇文章,提出“‘国防文艺’应该是作家关系间的标帜,而不是作品原则上的标帜”,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鲁迅的重视。 1936年9月20日上海《今代文艺》发表了郭沫若的一副对联,被认为是反映了对联作者在“两个口号”论争中的真实想法。据金祖同在《(戏论鲁迅茅盾联)附文》中说明:1936年9月2日,郭沫若来到金祖同的住所,谈起了国内文坛上“两个口号”论争的情况,当即提笔写下了这副对联,以表示他自己的观点。写完之后,不等金祖同详加询问戏联中具体所指,就掷笔打着哈哈离去了。这副对联是: 鲁迅将徐懋庸格杀勿论,弄得怨声载道; 茅盾向周起应请求自由,未免呼吁失门。 对联发表后,茅盾的反应颇为激烈,几十年后在回忆录中再次重提旧事,耿耿于怀。 “两个口号”论争中,茅盾被认为是双方调解人。7月下旬,茅盾与冯雪峰有过一次谈话,大意是“两个口号”可以并存,谈话后来整理成文(《关于引起纠纷的两个口号》),交给《文学界》的编辑徐懋庸发表。不料与此文一同发出的还有周扬的反驳文章,原来徐懋庸先将文章给周扬过目了。这引起茅盾的不快。后来周扬私下托人向茅盾解释,茅、周之间的纠纷结束了。金祖同现在突然将郭沫若的戏联发表出来,重新挑起了纠纷。 在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茅盾认定郭沫若的对联是朋友间的戏谑,原本不供发表,也不可以当真的,是金祖同“偷出来发表”了,“对于这位素不相识的金祖同的无端攻击,本可以相应不理,可是他的蓄意颠倒事实,却使我不能缄默”。于是,他写了一篇题为《淡最近的文坛现象》,寄给《大公报》发表了。茅盾说,他这篇文章现在似乎不大为人所知晓了,一些专门收集“两个口号”的资料书中也不见有收录,因此之故,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作了摘录性的复述,再次认定是金祖同“偷”了郭沫若的戏联。 茅盾所说不完全符合事实。实际情况可能是,郭沫若默许对联发表。阿英曾经证实,他在9月2日接到金祖同的信函,要求他“代送出发表”郭沫若对联,于是阿英就代拟了题目《戏论鲁迅茅盾联》,交给妗代文艺》创刊号上发表了。郭沫若收到阿英通报此事的信后,急得连发两函,要求停止发表,可为时已晚。后来郭沫若在《漫话“明星”》一文中又表示:“我拟了那对联,自然是没有发表的意思的,——老实说,不是不想发表,是不敢发表。” 郭沫若曾发表过《和大众握手——谈目前的文学争论》一文,公开表明自己对“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态度,语含讥刺,说要把这个口号记得“一字不差,又不颠倒,已经下了一番工夫来的了”,因其缺点在于,“第一,文句酸溜溜的很拖沓。第二,意识模糊很不大众化,即是说,术语味太浓重,使一般读者很不容易了解。第三,是太狭隘,把文学局限于战争文学去了,这比他们所反对的国防二字更是束缚人”;并且直接批评了茅盾的“不好倾向”,即向周扬要求创作上更多的自由,“那岂不是笑话”? 一本研究郭沫若对联的著作收录了此条戏联,著者于注释中写道,对联名为“戏论”,实则表现了郭沫若在论争中的“清醒认识”。 概括地说,金祖同展示了郭沫若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即更接近真实的那一面:《归国秘记》描写了郭沫若在国与家之间难以作出决断的矛盾、犹疑心态;戏联事件表露了他真正的倾向和观点,这为后世文学史家了解完整的郭沫若形象,提供了可贵的文献资料。P36-39 序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兄弟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沐浴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风雨,秉承“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美美与共”、团结进步的文化理想与信念,铸造了各自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当代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又为每一个民族注入了新的时代营养和发展动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谐共进的时代潮流,进一步推动着各个兄弟民族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提升民族品格、强化民族素质,逐步迈向一个精神刚健、思想包容、心灵自由、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时代水准与高尚境界。 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年轻有为、充满活力、勤劳朴实的民族,是一个吃苦耐劳、昂扬向上的民族,也是一个注重今世、向往后世、追求“两世吉庆”的民族。她吸纳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丰厚营养,又承载着世界性的大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优良传统。两大古老而伟大的东方文明之河交汇,共同哺育了回族人民,塑造了回族独有的民族气质、个性和文化内涵。回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回族的民族精神血脉中始终流淌着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共通因子,传承着两大文明中最具文明底色的基质。 作为一个世居中国的少数民族,回族历史地形成了散居中华大地上“大分散、小聚居”的空间居住格局。从浩瀚南海的天涯海角到祖国最北的齐齐哈尔山村,从苍茫天山脚下到水天相接的鼓浪屿渔村,从冰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腹地到郁郁葱葱的东海之滨,都有回族人世代居住和生活于此。回族人民历来与汉族等兄弟民族比邻而居,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濡以沫,互通有无。在历史上,回族与各个兄弟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通,与中华民族同兴衰、共荣辱。特别是近代自1840年以来,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无论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久经历史考验与磨炼的回族人民,与无数中华英烈一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甘洒热血,无私无畏,高奏了一曲曲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书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回族人民虽经岁月冲蚀,饱经沧桑,但爱国爱教的精神长存,信仰坚定、刚毅进取、奋发有为、与兄弟民族团结奋斗的风范永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划时代的全新的发展阶段,回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回族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回族人民在祖国的怀抱中,政治地位得到提升,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回族杰出儿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乐于奉献,为祖国的建设,为国家的富强,为民族的振兴,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宝贵而杰出的贡献。 1958年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区域自治地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翻开了回族历史长卷上崭新的一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民族宗教政策的巨大魅力。五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奋发努力,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发展变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夏社会科学院努力发挥地方优势和民族特色,与兄弟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为创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回族学而不断探索奋斗,在回族学研究方面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奉献了一些叫响宁夏、享誉全国的精品力作,在区内外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回族学研究成为宁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园地和窗口。 在全区上下共同迎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为了提高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水平,充分展现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经验,继往开来,特别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回族学研究,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宁夏社会科学院提出了向自治区五十大庆文化献礼工程——《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的撰写任务。经过编委会和承担这一任务的全体作者的辛勤工作,该丛书即将与读者见面。 《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的作者以宁夏社会科学院从事回族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为主,吸收了区内的学者参加。该丛书主要涉及回族文化、回族艺术、西方学术界对回族的研究、回族教育、回族思想、回族文学、回族商业经济等领域,撰稿者大都是宁夏社会科学院该研究领域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学有专攻,有些领域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开拓性,是对回族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丰富。当然,囿于主客观条件,写作时间较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回族学是一个多学科、宽领域、多层面的新兴学科,需要我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知难而进,勇于进取,善于创新。当这套丛书面世时,我希望这既是对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学研究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新的起点,今后的路更长,也更艰巨和更富有挑战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中,作出更大的努力,迈出更快更好的步伐。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克洪对本丛书的编写出版给予了具体指导,宁夏社会科学院原任院长吴海鹰教授作为本丛书的策划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自治区五十大庆办公室、自治区财政厅对本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宁夏人民出版社为本丛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是为序。 二○○八年八月八日 后记 大约10年前,我为自己制定了一项研究计划,题目也已拟妥:文学视野中的回族形象,或现当代文学中的回族形象描写。当时意图有二:其一,藉此重温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至少做到细读一遍经典作品;其二,尽可能将文学与民族学结合在一起。 研究过程有时充满了愉悦。随着广泛涉猎诸多作家作品,我发现,越是大作家,在描写少数民族生活及精神世界方面,越是准确,因为他们对待少数民族,做到了非常重要的两点:尊重,理解。当获得这一发现时,私心里体验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喜悦呵。 更多时候遭遇曲折和障碍。想不清楚时便只好放置下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走走停停,亦不知何时收束,甚至很少想到出版的事。 这不过是一种寂寞的悦乐。 现在终于有了出版的机会,真是一件至可感谢的事。 在巨量信息覆盖、真伪图书混处的今日,若有读者偶然垂顾本书、读后不觉浪费时间,于著者而言,总算没有白费力气、空忙一场。 白草 2008年7月29日于银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