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活动不管在地球上怎样澈增,最终也是取决于地球的大小程度,即是有极限的,有限度的。
下雨时我们或许会想,新的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在河流中新的水一直在流淌着。但实际上,地上的水并不是从宇宙供给的。
地球变成现在的形式以来,一直是相同的水循环的结果。今天下的雨或许就是数千万年前降落在恐龙背上的雨!
在有限的地球上不可能开展无限的人类活动。不能使用根本不存于地球上的水。如果以超过森林正常成长的速度,砍伐森林中的树木,则必将使森林消失。
随着地上的土壤、森林、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排出,当然,大气层现在还是能够忍受的,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全球的变暖。
“在有限的世界里。什么都无限增多的事情是不可能的”——这个是谁都明白的简单的事实。但是却不能停止无限的增加与成长,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地球环境问题,也是现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状况。
在本书中,首先把地球看作一个系统,在说明具有怎样的特征后,从系统的观点考虑“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地球承受力的20%——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事情”。特定的系统在面对极限成长时会有怎样的展开模式。
之后,纵观地球实际现状,阐述人类的生活已经超过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而且作为引子,使超过地球承受极限的现代经济和生活返回到极限范围内,并列举我们应该怎么做及做些什么的例子。
接下来。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系统来建模,模拟“随着世界人口和物质经济的增长,长期的结果是什么?”“各种物质条件一旦发生改变。未来世界该如何变化?”等。在这里,描绘了随着现代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世界达到崩溃的场景。讨论了为给全世界的人创造可持续的生活需要做出何种努力的未来方案。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创造可持续的社会呢,掌握这问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在这里,强调的是我们人类的力量。靠自己的力量选择未来。地球的资源是有极限的,不能满足人类无休止增长的欲望。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最有效的做法是合理分析现状,利用系统观念,找到系统中解决问题的最关键元素。如同“杠杆”原理,即使用很小的力量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事半功倍,从而有效、及时地解决问题,并作出几个可能的预想。
我们现在还能选择一条对自己未来最有希望的道路,那就是走可持续社会的道路,但是这种社会还没有来临。深刻地理解现状和产生现状的系统是很重要的。另外,要掌握避免“昨天的解决对策会引起今天的问题”的方法,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的对策还要考虑真正长远的解决方案,这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针对全球变暖现象,日本也只是有过这样一些打算:“京都议定书计算到2012年削减六个百分点”。因为即使把造成温室效应气体的排出量减少6%,变暖化也不会停止。国立环境研究所发表文章表示:本世纪末温度的上升必须控制在2度以下。日本到2050年以前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减少到现在的80%,只有这个削减没有在6%的延长线上。为了“今天的6%”不妨碍“明天的80%”。继续考虑“真正的解决方法”才是必要的。
最后,为了改变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社会,书中阐述了我们每个人要做的事情。令人高兴的是这个“能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不仅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人生的幸福起了一定作用。人类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守卫地球”,没有“不能忍耐”的事情。为了给自己带来幸福以及未来世代的“旅行者”们。不过度污染地球。不过度破坏地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为人类这一物种,在地球的时间轴上生存,只是一个借居过地球的旅行者而已。人的生命转瞬即逝。但就是这转瞬即逝的生命却会给地球带来很大的影响。
不管给予的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都是由我们自身决定的。
加速增长所带来的恐慌
线性增长和加速增长有什么不同呢?下面举个例子说明。
例如,一个人第一天吃1粒花生,以后平均每天增加1粒。于是,第二天吃2粒,第三天吃3粒……以此类推,第十天就吃10粒。这就是呈线性的增长。针对这种增长,我们换一种方法,第一天仍旧吃1粒,以后每一天吃的粒数是前一天的倍数,这样如何呢?第二天吃2粒。第三天就变成了4粒,第四天就是8粒。最终结果如何呢?我们想像数量应该不会很大吧。但是第十天的结果竟然是512粒!
这种加速的增长是成倍的比赛似的增长,存在不经意间突然变大的特征。由于不能预测,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会令人措手不及。像这样成倍的增长,即使不是100%成倍增长,其原理也大体是相同的。按照已有的数字成比例增长,就是加速增长。
例如,比较银行存款的利息中单利和复利变化的情况,就能理解线性增长和加速增长的不同了。我们可以把10000日元作为本钱,有两种增长的方法。第一种是把最初的10000日元作为储蓄数额,平均每年增长700日元,那么储蓄数额的增长就是线性的。首年末,储蓄数额是10700日元,第十年末的时候就是17000日元。
另一种复利情况是:把10000日元存入银行,每年有7%的利息。这种情况存款会加速度增长。在每年已经增加的额度上追加7%的利息,即使每年只有7%的增长比例,但最终追加的绝对额会继续增长下去。第一年末增加了10000日元的7%,也就是追加了700日元,这个和储蓄相同。然而第二年末的利息则为10700日元的7%,为749日元,第二年末的合计数额是11449日元。再下一年的利息是801日元,合计数额是12250日元。那么,第十年末的合计数额就是19672日元。
由此看来,复利方式比储蓄方式的合计数额多,却并没有很大的差距。但是,20年后储蓄的金额是24000日元,复利的金额则接近大约40000日元。30年后储蓄合计金额是31000日元,但是复利情况的银行帐户余额超过了76100日元。由此,30年后两种存款方式的金额相差了两倍多。50年后,复利为单利情况的6.5倍,约为250000日元以上的金额。
加速度的成长有这样的特征:最初差距不大,但在不经意间就会慢慢产生很大的不同。在法国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在某个地方有一个池塘,一天,人们发现池子里长出一棵睡莲。这真是一棵神奇的睡莲,第二天就长成原来的两倍,下一天又长大成前一天的两倍。人们觉得池子有那么大,即使睡莲长的再快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池子的主人看着睡莲一点点的增长,一直在想“还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等睡莲长到池子一半的时候再采取行动吧”。就这样,很快在睡莲出现的第29天就覆盖了半个池子。
由于池子被覆盖将导致池中生长的其他生物会窒息而死,那么我们采取行动的时间还有几天呢?答案当然是只有一天了。第二十九天池子的一半被覆盖了,下一天还要增大到现在的两倍,贝U池子全部都将被覆盖了。
在这种情况下,池子的主人再也笑不出来了。他最初的想法是:池子的一半被覆盖即使不采取行动也不会有很严重的事。为什么呢?第二十天的时候,睡莲的覆盖面积还没超过池子面积的0.2%;第二十五天也不过是池子面积的3%。于是他认为“没有问题,不是什么严重的事”,结果没想到会陷入只有一天时间保卫池子的困境。
像这样在加速成长基础上由于反应延迟,就会引起超过极限的过度现象。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加速成长终将会带来恐慌,因此也就不会加以留意。但是一旦加速成长在瞬间突然出现,就会产生连解决问题的时间都没有的情况。
这个有睡莲的池子在第二十九天的时候就陷入了危机,然而并不是池子的构造和睡莲的增长方式有所变化,睡莲每天的增加率都是一定的。而是因为这种加速度成长的突然性特征使人们变得束手无策了。
加速增长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加速增长的理由有两个。首先是由自身的繁殖引起的。从细菌到人类,任何一种生物都存在这样的例子。
还有,不仅是人类,经济和工业资本(机械和工厂等)也具有加速增长的性质。例如,运作机械和工厂,能制造出其他机械和开辟新的工厂;制铁所的铁匠也能在其他的制铁所工作;工厂做出的螺栓能在新机械上使用,同时新机械也能做出新的螺栓。盈余企业如果得到投资资金,就能继续扩大企业。自己增长型经济,如果有物质资本和金钱资本,就能制造出更多物质资本和金钱资本。
引起加速成长的另一个理由是加速增加、突然变动。例如,粮食生产量、资源消费量、污染排出量等,和人口经济一样存在着加速增加的倾向,但是这种加速增长并不是由自体增加的,生产出来的粮食不是自我增加的,污染也不是自我增加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资本也有所增加,同时粮食产量、资源消费量和污染也随之增加。加速增长带来更大的加速增长。与人类能繁衍后代不同,渗入到地下水的农药不能自已制造出新的农药,存储地下的煤炭也不能自己繁殖。
也就是说,粮食生产量、物质消费量、能源消费量是加速增长的,但并不是自体增加的,而是由人口资本的增长来影响和决定。污染物质和废弃物的增加也一样。并不是单纯地自己增长,而是在人类经济中随着物质的量和能量消费量的增长而增长的。
现在,超过地球极限的资源消费量和污染物质等的增加,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加速成长。
虽然加速增长是一种过度的状态,但是并没有达到引起崩溃的限度。避免崩溃是有可能的,为了避免崩溃断然采取行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未必会引起人口、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因为我们努力使之减少的物质和能量都是取之于地球,而且要返回给地球的。现在我们主要的工作就应该在减少浪费的基础上,高效率地使用资源,这样才可以既维持我们的生活水平,又能避免达到崩溃。P32-35
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无论人类的活动范围在地球上如何扩张,也要考虑地球的容纳程度。因为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极限的。但是随着人口、经济等不断地增长,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从地球变暖开始,各种各样的地球环境问题也都渐渐浮出了水面。
1.已经不堪重负的地球
大约46亿年前,宇宙中一个叫做“地球”的星球诞生了。不久后,在这个充满水的星球上,诞生了许多生命,无论深海还是火山口,所有的地方都闪耀着生命的光环。迄今为止,我们仍难以想象那些数以万计的生命是怎样诞生在这个地球上的。而且。在数十万年前,我们人类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
在这数十万年间,究竟繁衍了多少人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却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个叫“地球”的星球在大约40亿年前就存在生命。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的生命都在这个地球上繁衍生息,而且所有的生命也将会继续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
真是不可思议啊!从数十亿年前到现在的数十亿年间,在这个我们一直称为“地球”的星球上,生命出现、繁衍、灭绝,即使这样不断轮回,地球却没有被完全改变。这么看来,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地球上的生命或许就是“在这个短短的期间内。在地球上暂住的旅行者”罢了。
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繁衍生息,我们可以试想—下这些暂住地球上的“旅行者”们的衣食住行,也包括那些有生命的植物、微生物、虫类、鸟类、动物的繁衍生息等。大多数的旅行者们并没有给地球和其他的旅行者们添麻烦,静静地生活而后离去。但是随着人口的过度增加。人类吃掉了全部的食物——甚至连明年播种的种子也被吃掉了。挖出了埋在地下的各种物质,用所谓无害化的方法生产出了有害的物质……人类进行并扩大这样的活动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
图1、图2、图3是世界人口、工业化程度、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图表。显示了这些在地球上被称作“旅行者”们的活动。而且。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人类活动的渐渐增多,必然导致地球的面貌发生变化”。
由世界各地收集的环境恶化报告来看,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全球变暖,南极的冰逐渐融化,北极的冰盖逐渐变薄,珊瑚礁死亡,海平面渐渐上升,由于酸雨的影响使森林受到伤害,曾经的耕地和草地已经变成了沙漠。自然健全的森林不能再生,而世界各地的山火却频繁发生。
果然,人类的活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这种影响还在继续扩大吧?地球已经不能承受人类的活动了吧?
我们利用“生态足迹”这个视点比较简单地表述这个现状。所谓“足迹”就是“脚印”的意思。比如“我们的生活和经济要占有地球多大的面积?”“人类的活动需要地球多少面积的支撑?”等。
首先计算“自然界对人类影响的总量”。把人类生存需要的土地总面积(包括农林牧渔和都市化的土地面积,以及为了吸收人类活动排出的二氧化碳而需要的土地合计的总面积)和实际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相比较。就会理解“人类对地球要求的面积”与“地球实际能提供的能力”的关系。
图5是人类生态足迹的推移图,从1960年以后逐年显示“为了提供人类消费的资源以及吸收各种排出的废物,到底需要几个地球才能满足”。如图5所示。人类的生态足迹从1980年后期,就超过了地球能提供的能力。人类现在的资源消费量已经达到了地球承载能力的120%。
通常是不能在提供的量以上来进行消费的,就如同不能使用超过每月收入的现金。但是现在的状况是消费已经超过了地球的能力范畴,就好比在银行帐户上预支了现金。暂时在收入之外进行消费。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吃光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本,而且为了维持现在过度的消费量,已经借助了未来的资源。如果帐户的预借金额使用完,那么就不能在收入之上进行消费了,同样,人类也不能一直进行过度的消费。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使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和能量,工厂和企业也在大量地使用物质和能量。这些物质和能量并不是取之不竭的,比如取之于地球的石油、煤炭、木材、水源等。而且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厂和企业中,使用过的物质和能量都是不能自动消失的。如果是物质,就会被再利用,或者是变成了废弃物和污染物;如果是能量,就会变成热量扩散出去。也就是说,无论什么物质和能量。从地球上取出,被人类利用后,最终还是要停留在地球上的。
我们并没有想过在每天的生活中,自己使用的东西是从哪里来,使用后又去了哪里。所以或许我们就认为需要使用时它就出现了,在使用后又突然消失了。但是那只是人们的错觉。实际上,需要的东西从空中突然出现,使用后又像变戏法一样消失的事是完全没有的。无论什么,一定都是有出处的。而且即使把罐子、食品盘等放入垃圾回收箱中,也是没有完全消失的。
2.地球的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
不可想象人类的活动无限增长
人类在地球的扩张,要取决于地球的大小。资源也是有极限的。在约46亿年前地球诞生以来,地球的大小和构成物质基本上都没有发生变化。下雨时我们或许会想,新的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或许在河流中总是有新的水注入吧。但实际上,地上的水并不是由宇宙供给的。地球变成现在的姿态,一直都是相同的水在不断循环的结果。今天下的雨或许就是数千万年前降落在恐龙背上的雨!
在有限的地球上不可能开展无限的人类活动。不能使用根本不存在于地球上的水。如果以超过森林自然成长的速度来砍伐森林中的树木,则必将会使森林消失。随着土壤、森林、海洋不能再吸收排出的二氧化碳。虽然大气层现在还能够忍受,但是已经引起了全球的温暖化。
“在有限的世界里,什么都无限增多的事情是不可能的”——这个是谁都清楚的简单道理,但是人们却不能停止需求的无限增加,从而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地球环境问题,这就是现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状况。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多数的人们都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所以采取了循环利用,节约用电等一系列行动,多数的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保护环境活动,制定了多个环境法和国际条约。但是为什么生态学足迹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大了呢?
大家用各自的智慧致力于环境的保护,真正想破环地球的人是没有的。大家想尽各种办法解决问题,想更好地在地球上居住,但是对地球的破坏还在继续。
有这样一个故事(真实发生的):
在1950年的婆罗洲上,这里的某个村庄疟疾大面积流行。因为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便使用了DDT将蚊子全部杀死,疟疾的流行告一段落。
但是在那之后便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先是居民家的屋顶纷纷坍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由于大量喷洒了DDT,住在居民家屋顶的大黄蜂也都被杀死。因为青虫的天敌(大黄蜂)死去,使得青虫大量繁殖,逐渐吃掉了用茅草苫盖的屋顶,于是屋顶就坍塌了。
当地政府为难了。因为没有其他办法,只得配置铁板屋顶,请居民使用这种屋顶。确实,这样的屋顶对青虫来说是个坚固的屋顶,但是村里的人却夜夜无眠。这是为什么昵?因为婆罗洲地处热带,总是有猛烈的暴风雨,那些雨点打在铁制的屋顶上。噪音非常大。使人不能入睡。
另外也产生了其他的问题。因为使用了DDT。很多虫子死去了,这些死去的虫子被壁虎吃掉,导致大量的壁虎也死去。那些壁虎的尸体又被猫吃掉。这样一来。沿食物链传递下去,DDT被浓缩(也称作生物浓缩),摄取了高度浓缩的DDT的猫们也都相继死掉了。
猫都死掉了,最高兴的当然是老鼠。当老鼠逐渐增多,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传染病。
这样,最为难的莫过于WHO了,这是“自己洒下的祸害”,一定要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怎么做好呢?
无法想象将14000只猫套上降落伞空降下去!这做法简直是不可理喻!人们有没有想过到底在做什么吗?这非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更会使其他更严重的问题接踵而来。
如同坐井观天,我们只想到解决眼前的问题,孰不知要彻底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其他方方面面的合作。地球、人类的生活、团体组织等都是很多要素连结在一起,这些要素互相影响、互相支撑,虽然地球和经济是自成“系统”。
系统有系统独自的特性和运行方法。由于现在人口和经济系统快速增长,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从使全球变暖开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例如把现在人口和经济做成一个逐渐增大的系统。在这个逐渐增大的系统中。只针对要素中的一部分进行循环生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把地球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地球和经济是由各种各样的要素连接在一起的系统,我们要认识的系统不仅要考虑短期利益,更要从“长期的利益来考虑,真正的解决问题”。这样,把问题和状态贴近系统来考虑,可以称之为“系统观念”。
如果不作为系统来考虑,只解决眼前的问题,会怎么样呢?那只是解决了某个问题而已,不但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产生其他的影响。“为了减少排气污染,在汽车用的汽油里添加了化学物质,大幅加剧了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这就是一个实例。
在日本,由于没有足够的垃圾填埋地,人们制作了很多的焚烧炉来做燃烧和处理垃圾的工作。确实,这种做法延长了垃圾填埋地的寿命。但是,在1993年,德国有53座垃圾处理厂,美国有150座,日本却有接近1854座,于是日本发生了相当于欧美几倍的二噁英事件。现在日本仍然在为二噁英事件想对策办法。
还有就是“现在很好,但是之后会引起严重的问题”的实例。其中一个实例就是“现在过度地使用信用卡,虽然短期内可以使用大量的现金,但是之后却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再举个其他的例子吧。以前使用氨作为冰箱冷却剂,因为氨易燃,经常引发火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冷却剂里使用了化学性质稳定而且没有可燃性的氟氯化碳(CFC)这种物质。CFC被称作“氟利昂”。
冰箱的爆炸事故确实减少了。但是CFC被排放到大气中,经历了数十年的空中积累,开始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结果使能防止有害的紫外线伤害地球生命的臭氧层变薄,形成了很大的臭氧空洞。臭氧层如同鸡蛋的壳,因为现在变薄了,紫外线伤害到人类,使人类的皮肤疾病逐渐增多。实际上CFC从生产到被利用的数十年间,对自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CFC禁止生产和使用的数十年间,臭氧层却仍在遭到破坏。
如果运用系统的观念。在出现问题时。我们会讲“是你的错”、“是这个家伙的错”或是“因为出了这样的事”,但这不是个人或个别现象的责任,“是系统出现问题,因此,即使人有所改变。构造仍会引起问题”。“构造”指的是不改变系统自身,即使批评那个人或者交换人都无济于事。 在本书中。首先把地球看作一个系统,在说明具有怎样的特征后,从系统的观点考虑“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地球承受力的20%——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事情”。特定的系统在面对极限成长时会有怎样的展开模式。
之后,纵观地球实际现状,阐述人类的生活已经超过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而且作为引子,使超过地球承受极限的现代经济和生活返回到极限范围内,并列举我们应该怎么做及做些什么的例子。
接下来。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系统来建模,模拟“随着世界人口和物质经济的增长,长期的结果是什么?”“各种物质条件一旦发生改变。未来世界该如何变化?”等。在这里,描绘了随着现代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世界达到崩溃的场景。讨论了为给全世界的人创造可持续的生活需要做出何种努力的未来方案。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创造可持续的社会呢,掌握这问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在这里,强调的是我们人类的力量。靠自己的力量选择未来。地球的资源是有极限的,不能满足人类无休止增长的欲望。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最有效的做法是合理分析现状,利用系统观念,找到系统中解决问题的最关键元素。如同“杠杆”原理,即使用很小的力量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事半功倍,从而有效、及时地解决问题,并作出几个可能的预想。
我们现在还能选择一条对自己未来最有希望的道路,那就是走可持续社会的道路,但是这种社会还没有来临。深刻地理解现状和产生现状的系统是很重要的。另外,要掌握避免“昨天的解决对策会引起今天的问题”的方法,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的对策还要考虑真正长远的解决方案,这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针对全球变暖现象,日本也只是有过这样一些打算:“京都议定书计算到2012年削减六个百分点”。因为即使把造成温室效应气体的排出量减少6%,变暖化也不会停止。国立环境研究所发表文章表示:本世纪末温度的上升必须控制在2度以下。日本到2050年以前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减少到现在的80%,只有这个削减没有在6%的延长线上。为了“今天的6%”不妨碍“明天的80%”。继续考虑“真正的解决方法”才是必要的。
最后,为了改变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社会,书中阐述了我们每个人要做的事情。令人高兴的是这个“能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不仅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人生的幸福起了一定作用。人类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守卫地球”,没有“不能忍耐”的事情。为了给自己带来幸福以及未来世代的“旅行者”们。不过度污染地球。不过度破坏地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为人类这一物种,在地球的时间轴上生存,只是一个借居过地球的旅行者而已。人的生命转瞬即逝。但就是这转瞬即逝的生命却会给地球带来很大的影响。
不管给予的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都是由我们自身决定的。
本书是在2005年3月翻译发表于丹尼斯著作《成长的极限——人类的选择》之时,征集了大家“务必要做、务必做出”的建议,说服丹尼斯和读者交谈,书写完成的。把这样的想法付之于行动,不亦乐乎!
和丹尼斯见面。是在2002年的春天,那时已收到“不来巴拉顿小组的集体宿舍吗?”的邮件。丹尼斯和唐奈拉·梅多斯在二三年前就启动了巴拉顿小组。每年秋天他们就会租下在匈牙利巴拉顿湖畔的全部小旅馆,来自20个国家约50人的成员将在此进行一周的集体居住。他们从早到晚谈论,产生了多个共同的项目。我作为翻译小组的成员正向日本介绍Alan AtKisson的《Cassandra dilemma》(PHP研究所刊),同时希望把巴拉顿精神一点点渗透并实行“如果一年365天,世界各地都能进行共同的项目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丹尼斯的给予世界重磅抨击的《成长的极限》出版30年后,准备了该书,因为一起居住,得到消息的我。向丹尼斯传达了“如果能在日本读到。多好!”的想法。于是出版社作出《成长的极限——类的选择》翻译出版的计划。
在推进这本书的翻译的同时,我们怀有强烈的愿望“希望扩大丹尼斯的重要信息,传达给很多的日本人,针对丹尼斯不言而喻的‘系统思考’方法,希望日本人也能使用”。
遗憾的是,地球环境问题在改善之前,还会恶化下去。在地球陷入恐慌行列之前。为了不失去摸索和实行解决方案的勇气和智慧,我们有必要冷静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摒弃那种“同为这种极坏的事情都是系统引起的,不是人类造成的。我们只需改正系统”的错误思想,不但要利用系统的思考方法,养成“近见树木望眼森林”的习惯,而且还应高瞻远瞩,昔日的解决方法造成的今天严重后果令人深思。或许“理性和心畏”的真谛就在这里。
和钻石社的石田谈论中建议“把梅多斯等人的信息本质通俗的表达,然后将作为补充系统思考说明的入门书”,得到了“一定要做!”的回信,我们欢呼雀跃地通过邮件向丹尼斯传达这条消息。丹尼斯很支持我们的想法,同时给予了支援。我们同丹尼斯在巴拉顿的系统研究会上热烈探讨唐奈拉的系统,他们也满盛了自己的思想和考虑方法,同时我也在积极推进《成长的极限——人类的选择》的翻译。
很高兴,承蒙赞同本书的日立制作所和日立环境财团的支援。
现在,很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也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来改变环境。但是。这种改变的实际行动,需要很多的人发挥作用。我们把“改变自己、也改变周围的人”称为变革促进者(肩负重任的人)。和本书的执笔并行,很多的人和组织开始使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做出技术,很多专业公司建立了“变革促进网站(www.changeht.jp)”。除了把“以变革推进成为实力强的企业”为目的的企业研修事业外,还要把丹尼斯开发的系统思考方法的实施进行演讲。本书的一些微解只不过是社会的最初项目之一。
成就本书的代理商小田理一郎从心底感言:丹尼斯、唐奈拉、石田拓哉,汲取“一个人达到多人的极限”的想法非常有意义。同时感谢本书的插图设计者齐藤重之。
2005年7月7日
枝广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