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作者多年来大受欢迎的文章札记,是一本精心制作、难能可贵的好书。本书拿“培植树木”作“培育人才”的比方,讲述二十多年来教养两名儿子的心路历程,反省当父母的天职。文章在分享理论和客观分析之余,更多写内心的感受。全书记录孩子的成长,也记录父母的成长;谈论教养子女的方法,也谈论为人父母的意义;有“教育工作者”的观点,更清晰响亮地道尽爸妈的心声。
这本书文辞优美、流畅易读、长短适中,把《圣经》真理生活化,也融汇中华伦理文化和价值观。作者将理论付诸实践,适切地引用学术界名人名句,配上美丽的插图和专业的印刷,使整本书显得充实丰富。
《植树者的梦》拿“培植树木”作“培育人才”的比方,讲述二十多年来教养两名儿子的心路历程,反省当父母的天职。文章在分享理论和客观分析之余,更多写内心的感受。全书记录孩子的成长,也记录父母的成长;谈论教养子女的方法(parenting),也谈论为人父母的意义(parenthood);有“教育工作者”的观点,更清晰响亮地道尽爸妈的心声。这书在提高个人教养素质,塑造儿女灵性、品格和志向等方面,提供了实际的建议和帮助。
好朋友马女士年青时练得一身游泳技术,虽然步人中年后体弱多病,但在游泳池里依然矫若游龙,难逢敌手。一天她正在池里悠闲畅泳,在旁边的泳道上突然有一个身影从后赶上,仿佛向她挑战。因着多年来比赛训练的自然反应,她立即加快速度,不愿败给对方。尽管她奋力冲刺,但对方身手不凡,始终未能胜出。“败阵而回”本来不悦,但是当马女士发现“挑战者”竟然是自己一直以为缺乏运动细胞,只有16岁的女儿时,却立刻转怒为喜!
孩子在成长中
天下父母心,最能使我们兴奋的,莫如子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自己。就是本性争强好胜、不可一世的父母,如果发现优胜于他们的是自己的儿女,也是心甘情愿,甚至欣喜莫名呢!因为儿女长大成人,能够独当一面,正是为人父母者梦寐以求的事。
虽然子女在学问、思想、智慧、眼光等多方面已日趋成熟,然而很多父母(包括我们在内)依然不愿意把他当做成年人来对待。比方说,孩子很多合乎情理的计划,常常会因不被信任而告吹,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安排家庭活动时,家长甚少与孩子们商量,我们只是一厢情愿,“颁布军令”,强制执行。与孩子讲话时,常待他如三岁孩童,全是家长式的训话,又像检察官盘问犯人一般!对于日趋成熟,但是自尊心仍然脆弱、十分需要被父母肯定的青少年,父母的反应却如冷水淋头,滋味一定不好受。自尊和自信受挫的孩子自然不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事了。
明白角色的转变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将快要成年的孩子当成人看待?为什么当孩子需要别人肯定的时刻,我们却不信任他们?细想之下,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父母的保护天性在孩子踏人青春期后特别强烈。子女越独立、社交圈子越广,我们预计危险的可能性也越高!“孩子的确是成熟了许多,但是恐怕入世还不够深。”一位母亲道出许多父母都认同的观点:“孩子对世事懂一点点,却又未完全明白,那是最可怕的事!”例如孩子刚考获驾驶执照,父母最是忧心挂虑。孩子晚上开车外出,迟迟未回家,父母又怎能安睡呢?子女情窦初开,希望结交异性朋友,父母的挂虑又大大增加。强烈保护孩子的心驱使父母限制青少年子女渴求的“自由”。因此,孩子年幼时可随意探望朋友(因为均离家不远)、在朋友家留宿,长大了,这些惯常的活动却遭多番查问,甚至不获批准。对孩子来说,这都是父母“开倒车”的例子,认为他们简直无理!
第二,父母不想接受角色更改的事实(如玩伴、家庭教师、保镖、司机、贴身侍从、厨师、天气报告员等),在子女心目中,父母已不如以前那么重要,甚至不合时宜!子女在青少年期最需要的是知心的朋友和同侪的接纳,这都不可以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孩子不再像年幼时那么倚赖父母,这个转变往往使父母感觉自己不再重要,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独立是因为过去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够成功,心存歉疚,希望补偿,于是继续做孩子昔日的“守护天使”,甚至变本加厉,引致大家有不必要的冲突。
两代相处的智慧
因此,与快成年的子女交往,能恰到好处绝不容易。资深辅导员Karen Mains师母说了一句令我铭记于心的金玉良言:“交往频密若不能恰到好处,宁愿保持适当距离,也不要过分干预。”或许,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君子之交”吧。
朋友相交要有这样的智慧,与快成年的子女相处更当如此。当父母察觉自己太接近子女,使他失去所需要的宽裕心灵空间时,父母就要学习调整距离。对很多家长来说,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父母要放下尊严和面子,学习不坚持己见,调整与子女的关系,鼓励坦诚的沟通,表达对对方的期望:“你会出席舅父的生日会吗?”“你愿意参加家庭的暑期旅行吗?”“你打算如何运用兼职赚到的钱?”“你离家外出后该如何与父母保持联络?”
随着子女成长,父母对他们理应越加信任,对他们的意见也应该越加尊重。当然,孩子的要求不合情理,父母需要制止,以免孩子因无知而走歪路。倘若父母心里真正作难,没有平安,就要坦诚对孩子表白自己缺乏安全感,需要他明白,这总胜过制造孩子不能接受的借口,如“我就是不相信你没有功课”、“你有空应多做家务”甚至批评孩子的朋友,质疑孩子要参加某类活动的动机等。
养儿百岁长忧九十九
我还在学习约束自己,不随便给孩子建议,因为这意味着我对他们不信任。我发觉最令孩子困惑的事情,如交朋友、男女相处、面对诱惑等,大多是不能凭理性分析而可以解决的问题。我需要自问:“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父母更多的意见和教诲,抑或是默默的体谅和关心?”希望我常保持警觉!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父母至死也不轻言放弃职分,但是,子女在我们年纪老迈时,仍尊重父母的意见,我们的心意就需要随着子女的成长常常更新变化,更要求天父不住赐下属天的智慧。
P14-17
我认识郑伟梁博士伉俪20多年,他早年协助华基教会设立三年的成人基督教教育课程,培训教师,为教会基教事工奠定良好的根基。他也是我的好朋友,我的英文稿常请他过目。
郑伟梁博士伉俪都是教育家,20多年来在加拿大投身教育事业,编写出版的考试课程得到加拿大许多省份校区采用。他们对培育子女成长别具心得,有独特的见解。两名已长大的儿子都有美好的灵性、远大的志向和良好的品格;在学业上有出色的表现,也有服务社会的精神,这都是培育子女难得的成绩。我儿子和媳妇也向他们请教子女将来的读书方向呢!
《植树者的梦》汇集他们多年来大受欢迎的文章札记,是一本精心制作、难能可贵的好书。这本书文辞优美、流畅易读、长短适中,把《圣经》真理生活化,也融汇中华伦理文化和价值观。作者将理论付诸实践,适切地引用学术界名人名句,配上美丽的插图和专业的印刷,使整本书显得充实丰富。
基督教教育实在建基于家庭教育,父母需要培育子女做国家的良好公民,贡献社会。现代家庭大多只有一两名子女,强调重质不重量的优质教育,但是如何能提高教养质素,却又难于找到门路。《植树者的梦》一书有积极的建议和个人的教养经验;对儿女灵性、品格和志向的塑造,都能提供非常实际的建议和帮助。
郑博士交来手稿,请我写序,我细心阅读,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很是喜欢。谨此极力推荐信徒自己阅读,或送赠天下父母和预备生儿育女的夫妇,都能裨益良多。透过书中文字,鼓励每位读者慎思养育之道;更盼望为人父母者都有优质的儿女,幸福的家庭!
敬爱的母亲们:
天下父母都同意,养育儿女是十分艰巨的工作。尤其在现今的时代,社会急剧变化,并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假若配偶不在旁,单独一人担负教养的重任,一定更为艰难!
这几年来,我在撰写教养子女的文章时,都尽量避免让读者会有看似高不可攀的错觉,我很清楚知道,每个家庭的处境和际遇都不一样,面对的难处也不相同。在许多个晚上,我特别挂念着你们,因为失去了同心同行者,当你们家中发生教养问题时,我猜想你们或者会质疑:“是不是因为孩子成长时,爸爸不在旁?”普通一个家要处理的问题就已经非常多,若是没有齐心协力的配偶在旁从长计议,真是有苦自己知,如同“折翼天使”,必定会有孤掌难鸣之叹!你曾否问自己或问神:“漫长的黑夜,何时见黎明?”
每个人都憧憬有美满的家庭,梦想家里有爸爸和妈妈,两人齐心协力,抚养儿女成才。这幅幸福家庭照,正如某图画所示,夫妻同乘一条船,各执一条桨翼,纵然目标不清晰,但人生的渡航正向前缓缓驶去……
两人总比一人好?
我们都心里有数,单亲家庭的生活确实不够美满,孩子没有爸爸和妈妈在一起,家就不完整。船便失去了悉心的导航者,《圣经》的话“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传道书四9),只会使单亲妈妈更感到孤单。
然而,你应该知道,《圣经》也同时要求双亲家庭中,夫妇间要:
*真正“同负一轭”(同伴、同行、分担)——可是,许多家庭却见父亲疏离,子女全交母亲抚养和教导。
*真有“相同异象”(同目标、同方向)——可是,太多夫妇浑噩过活,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对子女没有期望,又或者单单指望子女“钱”途无量。
*真懂“有商有量”之道(互相尊重、不坚持)——可是,夫妇往往沟通不足,令孩子得到混淆的信息。
试想想:哪有家庭完全美满?人犯罪堕落后,“完美家庭”只是空中楼阁、理想化的构想而已。你或许已经目睹亲尝,今日许多家庭缺乏方向,夫妇间极少沟通、同床异梦、各怀私心……纵然孩子在这些“完整的”双亲家庭成长,却绝非是健康的成长环境,如同图画里的夫妇。倘若大家没有同一目标,节拍不协调,又缺乏沟通,夫妇二人只是各施各法,这条船极可能只是团团打转而已!
三个迷思
这些道理你们可能早已明白,不用我费唇舌多讲!可是,当我偶然静听你们的言谈分享时,发觉你们在养儿育女上,总有下面三个或许不正确的假设:
你可曾对自己说:“若有爸爸在,许多孩子的问题便不会出现。”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的“问题”,很可能与“单亲”家庭无关!青少年阶段的孩子,需要作出与他们成长相关的必然适应。
你曾否对自己说:“若有爸爸在,我家儿子的成长便有模范。”可是,你应该知道,孩子需要的是好榜样、好模范。坏榜样对孩子更加有害无益!
你会否自责,诅咒自己说:“我没有树立最好的榜样,孩子的前途注定失败。”可是,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绝对完美、从不犯错的妈妈,也不是天下最能干、道理多多、信心十足的妈妈!因为“绝对完美”的父母,标准那么高,孩子“崇拜”之余,却不一定愿意效法。孩子最需要一个有血有肉、愿意与他们一起成长、以身作则、示范该如何让主带领一生——妈妈的生命如此、孩子的生命也如此——而且犯错后勇于承认、用心汲取教训、倒下了仍要站起来的妈妈。 试想想:我们不能教导孩子从不失败,却需要教导他们,若是失败了,该如何再站起来!
适应新生活
一条只有妈妈和孩子的船,极需要重新安排。单亲妈妈需要善用她的单一桨翼,摇橹的方法或者也需要有所调校。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有清晰的目标,有足够的资源组合,同样可以成功在望!但愿下面这幅图画:“前望新目标,独桨新橹法,资源新整合。”给你一些新的启示:
*前望新目标——当你积极面对未来、开创新生活时,清晰的目标很重要!你要诚实地问自己:“我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呢?我需如何努力,朝向既定的目标前行?我该怎样帮助孩子,达到他的人生目标呢?”
*独桨新橹法——接受现实,重新安排起居作息的时间表(每日三餐、课余活动、交通接送等),务求家庭生活节奏顺畅,孩子的生活能平稳过渡。
*资源新整合——你要学习接受神的安慰和引导,也接受弟兄姊妹的扶助。请检讨你与孩子的成长环境(学校、社区、教会、生活圈子):“哪方面尚待改善?我的重担谁能分担?在教会大家庭里,谁可支援我?谁能伴我同奔天路(例如单亲妈妈支援小组组员)?”
细察世界历史好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中国的孔子、孟子、欧阳修、岳飞、胡适等;外国的牛顿(Sir Isaac Newton)、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等,都是在单亲家庭成长,这些单亲妈妈功不可没,实在应该得到表扬!因此你要对孩子怀有远大的期望,决心培养他们成为诚实正直、关心社会、怜恤世人的人,并努力将他们带到主面前,让他们一生热心爱主,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母亲们啊!我们要常存盼望,更要全然相信,神必怜恤赐恩属他的“孤儿寡妇”(申命记十18)!虽然前路并不容易走,我们只有多仰望神,依靠他,将子女常常放在祷告中,求圣灵的引导和保护,使你们和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关心你们、与你们共同坚守教养职责的
郑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