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阅读的最佳载体,它通过语言延伸人类的想象。对于那些喜欢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阅读的人来说,随意拿起一本书,随手翻阅,或者多种书籍交叉阅读,不为其他规定所制约,是喜悦的、惬意的和自由自在的,犹如一次游荡。
本书作者阅读兴趣与涉猎极为广泛,本书从其多年阅读生涯中精选收录了一系列阅读类随笔,关涉文学、作品、作家和诗歌。这些读书笔记以个体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阅读的森林,去体验文字、阅读与思想之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月的奥德赛 |
分类 | |
作者 | 刘苇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书籍是阅读的最佳载体,它通过语言延伸人类的想象。对于那些喜欢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阅读的人来说,随意拿起一本书,随手翻阅,或者多种书籍交叉阅读,不为其他规定所制约,是喜悦的、惬意的和自由自在的,犹如一次游荡。 本书作者阅读兴趣与涉猎极为广泛,本书从其多年阅读生涯中精选收录了一系列阅读类随笔,关涉文学、作品、作家和诗歌。这些读书笔记以个体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阅读的森林,去体验文字、阅读与思想之美。 内容推荐 一些不相关的意象在阅读中朦朦胧胧地跳跃:奏鸣曲;破残的拱门;旅人在陌生之地漂泊;夕阳中湖面上漾开的波纹的反光;倾覆的大理石雕像旁的落叶,随风旋舞;遗落在水下的古城……它们于我内心的某一处汇集.以似曾相识而又遥不可及的方式映现。 这些意象可能来自我所阅读的诗歌.但它们所散发出的气息在暗示着一些我曾迷恋而又久已疏远的记忆,类似象征,或暗自涌动的旋律,带着些微的震颤,仿佛有一个边界将要被打破,犹如奥德赛跋涉向不可预知的远方…… 本书从普鲁斯特开始,以孙甘露压轴。如此刻意的安排——结构所呈示的意义——是要暗示我对艺术的一种观点: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艺术本身,无需为艺术之外的社会或哲学观念所羁绊;艺术原创性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它的丰富性随岁月流逝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它所包容的内涵是其他外在思想所无法替代的。 目录 自序 Ⅰ:林中岔道 站在时间另一侧的人: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 美妙的下午时光:菲利普·勒吉尤《卢瓦河畔的午餐》 通往迷津的路途:《解读杜拉斯》 寻找在路上的感觉: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伤感的行旅:纳博科夫《菲雅尔塔的春天》 《洛丽塔》之谜 玫瑰隐喻: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深邃的印象:奈保尔《抵达之谜》 奈保尔的自我放逐与写作:对《奈保尔家书》的精神分析 心灵在别处:米兰·昆德拉《身份》 在戏谑中镶嵌严肃意图:米兰·昆德拉《慢》 林中岔道:本哈德·施林克《爱之逃遁》 法国式的爱情游戏:拉克洛《危险的关系》 超越困境的飞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 爱情中的政治隐喻:格雷厄姆·格林《文静的美国人》 追风逐日:圣埃克絮佩里《要塞》 息羽听经:《阅读史》 蓝色的忧伤:《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相互映照的镜子: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 诗人的散文:《世界美如斯》和《殡葬人手记》 四月的奥德赛 Ⅱ:花之转喻 萨福:在七弦琴中幽婉低吟 西尔维娅·普拉斯:敏感、幻象、精神直觉 乔治·桑和缪塞的浪漫情缘 莎乐美与她的“三位一体” 特蕾莎和萨宾娜 白色而明亮的寒冷:克菜尔·琪根《南极》 静水深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猫眼》 奥斯丁远光照射:凯伦·乔伊·富勒《简·奥斯丁书友会》 Ⅲ:诗性灵光 闪着磷火的精灵:孙孟晋诗歌一瞥 诗歌途中的孤独跋涉者:萧开愚诗歌一瞥 曲别针上的流水:马休诗歌一瞥 自我救赎之路:刘晓萍诗歌一瞥 诗歌与哲学:杨宏声诗歌散论 激情灿烂中的阴郁之歌:《郁郁短诗选》 思的奇异性,或日“走神” 镜子中的影像:马振骋《镜子中的洛可可》 观点盛宴:吴亮《艺术在上海》 戏剧结构中的诗意:孙惠柱《第四堵墙》 前世记忆,今世警策:于东田《大路干条》 光阴飘忽:席慕容《边缘光影》 试读章节 通往迷津的路途 ——《解读杜拉斯》 玛格丽特·杜拉斯始终是一个谜。她缠绕在自己作品中不能自拔,她不断地就一个主题巡回式地扩展它们,截至一个深不可测的渊底——那是一种心理的深渊,自闭、疑虑、惊惧、迷狂、否定、超验,情感的自我探索与自我迷失紧紧地纠结在一起。 如果说,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犹如开启了一个意识的半透明的信封;那么对于玛格丽特·杜拉斯来说,小说则是深入意识的黑暗密室的一条通道。 玛格丽特·杜拉斯擅长在文体的晦涩和隐语之间营造悲剧式的迷局。在她那些出色的小说:《劳儿之劫》、《琴声如诉》、《乌发碧眼》、《情人》中,她以高超的技巧和有如演员进入角色的深度体验与洞察,揭示着女性的内心隐秘。她的小说无疑具有一种特殊的诗意,然而并非如室内乐那样精致优雅,而是充满着紧张与焦灼的不和谐音,残缺、错失、片断式独语、意义的偏移或空寂所构成的谜一般的叙事中始终蕴涵着变异的激情。无怪乎,拉康要把她的作品作为精神分析的个案。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仿佛是由一曲曲疯狂悲歌的吟哦所组成的沼泽。对此,我们也许需要依仗《解读杜拉斯》一书的解读艺术才能寻找到通往她作品迷津的路途。 《解读杜拉斯》是为纪念杜拉斯辞世十周年而编辑出版,汇集了全球数十位杜拉斯研究专家和大量法国作家、学者、小说家、演员、杜拉斯生前好友所撰写的评论研究文章。此书分为三部分,宛如从三个方向进入杜拉斯的迷宫:“从玛格丽特·多纳迪到玛格丽特·杜拉斯”;“虚构的要素和形式”;“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当代”。此外,“还收录了杜拉斯多篇‘从未发表的、像浮标一样散落在途中的文本。’”(黄荭“译后记”) 第一部分从杜拉斯生平入手,阐释她的经历与作品所形成的彼此相关的在文本中潜藏的主题。第三部分则叙述杜拉斯在世界各地的影响。而真正的重点在第二部分:“虚构的要素和形式”,几乎占了此书的三分之二篇幅,从杜拉斯小说、戏剧、电影、音乐的书写特征中解读她文本所含的精神深意。 无疑,吸引我打开此书的也是对杜拉斯写作要素与文本形式的分析这一部分内容。经纬交错的阐释路径本身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世界,迷蒙的叙述之上笼罩着另一层光影变幻的阐释云翳,这是阐释者与杜拉斯灵魂交汇所产生的“灵韵”,宛如琴与弦构成了穿越文本的华彩音符,他们的特殊视角、深邃观点和由此产生的对思想表述的奇异方式,确立了文本的丰富与华美。 那些阐释者如同玛格丽特·杜拉斯一样,是个极端的写作者,共同遵循的是自己内心的律令,而非某种外界的风云。对于写作,所要突破的正是写作中文本本身的一种限制,试图去接近漂浮于文本之上的一种“声音”,一种微微浮升的自我超越的意识,唯其如此才能逾越自身与时代的局限。就杜拉斯而言,她强调自己臣服于写作本身而不必顾及其他,因而她的文本具有了任随自我迷失的自由。而那些阐释者则在其上开辟了众多条道路,令迷津伸展出无数通途,引唤人们游历其间的美妙景象。P11-14 序言 1 汇集于此的,主要是阅读类随笔,关涉文学,作家精神倾向、作品艺术特征,一些趣闻轶事和我私人藏书(诗)中一部分作品的解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喜欢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目的的阅读。随意拿起一本书,随手翻阅,或者多种书籍交叉阅读,不为其他规定所制约,是惬意的、自由自在的,犹如一次游荡。随着时日的增添,我越来越意识到,于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阅读:从电视、电影到观看一场体育比赛,或者聆听一场音乐会,观赏一次艺术展览,或在城市的人流中独自穿行,或于静谧的夜晚谛听内心的声音。诸如此类。 自然,书籍是最佳的阅读载体,它通过语言延伸人类的想象。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行为中,天然存在着一种逾越成规、开拓视域、自由穿行于各种界线的冲动。阅读本身没有边界,即便各式书籍自有体式和内容范畴: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它们仍然无法为想象力设置屏障。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令人舒心的一项自由活动。 为此,我通常遵循的是布罗茨基法则一一他曾在一篇文章说到,如果你凑巧将一本书读完,那是作者的荣幸;倘若你中途搁下,也不必歉疚,因为这不是你的错。基于此,我亲爱的朋友,你也可持此态度对待你手中的这本书。不过,我又稍稍思忖,还好此书是由一个个独立篇章构成,若遇到你不喜欢的,就跳过阅读下一篇。以此类推。 2 这些带有评论性质的文字被书写成随笔样式是我有意为之。将解析、论述、诠释,与联想、沉思和个人体验相结合,是我乐意尝试的方式。我在犹豫,我是否可以把这种评论方式理解为“文学性批评”? 因为,在我看来,杰出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体。我们对待生命不会仅仅只用凌驾于其上的纯粹理性判断;倾听,交流,悉心体会,可能是较为适宜的一种方式,至少也是方式之一。再进一步说,挖掘、分析、概括、转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多重认知,其中自然包涵了感性成分,那是无法彻底剔除的。其实,所有作品都天然地具有开放性,它并不限定你以何种方式、从何种角度进入,也不规定谁才拥有对作品解释的惟一合法权。“惟一真理”这样的理念在世间并不存在,更遑论谁能拥有。 因此,我愿意你把此书看作是朋友间的一次交流。我把你看作是我的朋友,我们共同的兴趣在于书籍本身。我在想,正因为书籍的存在,才造就我们这一世界美妙的一部分。倘若,你从此书中获得某种喜悦,我相信那是因为文本中指涉的其他文本所带给你的喜悦。对此,我也会感到万分欣喜。 3 本书从普鲁斯特开始,以孙甘露压轴。如此刻意的安排——结构所呈示的意义——是要暗示我对艺术的一种观点: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艺术本身,无需为艺术之外的社会或哲学观念所羁绊;艺术原创性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它的丰富性随岁月流逝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它所包容的内涵是其他外在思想所无法替代的。 呈现于此的文章样貌大多数在书写之初已然限定。我只对其中某些篇章做了一些修订,对少量篇章做了一些删节或为成书体例而改动几处标题。 曾连续几年,我在《大都市(男士版)》杂志上开设阅读专栏。本书部分篇章是那时的产品。它们某些先天的缺陷只能以原样保留。对此,我深表遗憾。然而,回想起来,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与我同时开设专栏的两位作者——孙孟晋(谈论音乐),于东田(谈论电影)——至今仍是我的好友。为此,我要感谢两位先后在该杂志任职的伊文和杨蔚文女士。另外,我还要感谢一些在我生命中给予我热忱关怀的朋友。在此,请允许我将他们的名字保留在我的心中。 4 所有写作都是一次独自,就像大多数虚构是基于回忆一样。我诉诸笔墨,只是为了使时光流逝易于感知。这些篇章,几乎都源于深夜中的寂思,它们依托某种文本或作品的过渡,抵达我内心隐秘之所,并依此试图去描绘一幅诗意的图景。它们深长的意味对于我来说,正如博尔赫斯在他那首《南方》小诗中所含有的神秘提示那样: “从你的一座庭院,曾经眺望/古老的星星,/从一张阴影的长凳,曾经眺望/这些零碎的光点/我的无知从没有学会为它们命名/也排不成星座,/曾经觉察到的秘密水池里/流水的循环,/素馨花和忍冬的香气,/安睡的鸟儿的宁静,/门道的拱弯,潮湿/——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