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永远的丁丁(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迈克·法尔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丁丁,顶着一小撮羽冠般头发的丁丁,穿着高尔夫球裤的丁丁,永远年轻的丁丁,丁丁,这个身上有些东西已经跨越时空,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比利时连环画家在20世纪20年代末创造的这个人物,不过是个少年记者而已,何以在世纪之交仍散发出如此充沛的活力呢?

让我们跟随本书走入《丁丁历险记》这部系列剧的后台,品味其创作历程,感受其中丰富多彩的知识与乐趣吧!

内容推荐

《永远的丁丁》引领读者来到幕后,探寻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主人公获得璀璨成功的奥秘。

从《丁丁在苏联》到《丁丁和字母艺术》,一本接着一本,迈克·法尔娓娓讲述了埃尔热这部心血之作的创作历程。其中,埃尔热天马行空的幻想、建立在时事主题之上的真实、精确细致的细节描绘,在本书中都有融会贯通的精彩描述。

该书中汇集的丰富别致的图片资料由埃尔热基金会提供。这些图片展示并突出了丁丁的创作者所追求的“真实感”。

因此,这本著作成为丁丁历险系列的第25册。它阐明了丁丁系列的来龙去脉。

目录

序言

《丁丁在苏联》

《丁丁在刚果》

《丁丁在美洲》

《法老的雪茄》

《蓝莲花》

《破损的耳朵》

《黑岛》

《奥托卡王的权杖》

《金钳螃蟹贩毒集团》

《神秘的流星》

《独角兽号的秘密》和《红色拉克姆的宝藏》

《七个水晶球》和《太阳的囚徒》

《黑金之国》

《奔向月球》和《月球探险》

《卡尔库鲁斯案件》

《红海鲨鱼》

《丁丁在西藏》

《绿宝石失窃案》

《714航班》

《丁丁与流浪汉》

《丁丁和字母艺术》

试读章节

从最初的画面,我们一下子猜到——我们无法全部看到——在布鲁塞尔某个火车站站台,摄影记者蜂拥而至,人声鼎沸。戴着鸭舌帽的丁丁在白雪的陪伴下登上升往莫斯科的火车。车门关上了,他来到他的摩位,坐好,出发。成了,主人公获得了新生!就这样,令丁丁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年轻记者的24次“协险”中的第一次——最鲜为人知的一次拉升了序幕。

此时是1929年1月,距离最后一个故事,即没有全部完成的《丁丁和字母艺术》,还有54年。与当时的电影一样,丁丁也是黑白的。他比我们今天熟识的丁丁要“更圆更小”。他厚重的鞋子和他那格子面料的高尔夫球裤无疑已经过时了。全于他的年龄,即便在此时,也已绛让人说不清楚了。

出场

明星记者出发之前,《二十世纪小伙伴》的主编来向他告别:“一路顺风!要小心谨慎,及时告诉我们你的情况。”丁丁一他总是做耶些超过记者工作范畴的事——回答说,他会给他“寄日月信片和鱼子酱的”!“总是期望使读者得到满足和让读者了解国外发生的事”的周刊派遣它“最优秀的记者”之一去的地方是苏维埃政权下的俄罗斯。在这篇开山之作中,我们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看到小记者试图为他的报纸写篇文章。“我们回旅店吧,我得给《二十世纪小伙伴》写点东西。”他对白雪说。他坐在圆凳上,伏案写作,洋洋洒洒写了一张又一张,把一大叠纸塞进信封,然后自问了一个令所有记者头疼的问题:“可是,该怎样把这封信送到日的地呢?”他打了个哈欠,又加了一句:“算了!明天再想这事也不迟。现在,我们睡觉吧!”也许,直到故事最后他凯旋回到布鲁塞尔时,才把信随身带了回去。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他是否成功地送出了这些文章,文章是否被发表了。我还记得,1981年12月,波兰实行军事管制之后,我在柏林火车西站接到了一篇被困华沙的同行的陕讯。这篇快讯几乎和丁丁的文章一群冗长。一位游客偷偷把它带出了波兰。我通过电话一字。一句读给伦敦《每日电讯报》的编辑们听,让他们做记录。像丁丁历险故事一佯,这篇快讯也是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苏联的过激之举。在这之前的前两年,我自己曾被扣留在罗得西亚的一个偏远地区。那时,这个国家正备受战争摧残,即将变成津巴布韦。我曾利用军用直升机来给我们补给水的短暂瞬间,把一篇匆匆写下还未完稿的快讯交给飞行员,让他带到伦敦。丁丁也一定曾被迫运用类似方法来使读者及时了解他的历险行踪。

埃尔热,这个出色的画家和讲故事的能手,曾是个壮志未酬的记者。也许是因为童年时代的乏味苦闷只有童子军活动给他带来过些许快乐——他很早就关心时事。孩童时期,他经历了世界大战和德国侵占布鲁塞尔的事变。他在书本的空白处画满了德国入侵者的漫画可以作证。青少年时期,他观察了无法令人满意的凡尔赛条约是怎样使人萌生不满的。在20世纪最昏暗的战争岁月里,他的祖国处在战争一线。

埃尔热为《二十世纪报》丁作,这是一份绝对保守的天主教日报,报纸名称本身倒体现了新世纪的时代性。P11-11

序言

丁丁:真实世界里的梦想英雄

丁丁身上有些东西已经跨越时空,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比利时连环画家在20世纪20年代末创造的这个人物,不过是个少年记者而已,何以在世纪之交仍散发出如此充沛的活力呢?始自布鲁塞尔,触及世界各个角落,他全球性的成功根植在深厚的现实生活中,如同磐石,无论物换星移,不分国家种族。

乔治·雷米(1907年5月22日~1983年3月3日)又名埃尔热,是出类拔萃的插图画家。他拥有儿童般丰富生动的想像力和不知疲倦的好奇心。为比利时天主教日报《二十世纪报》工作,原本可以让他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不过,很快,他作为插图画家的天才就众所周知了。他为日报的各个角落设计插图,同时他还负责该报每星期四为孩子们出版的增刊《二十世纪小伙伴》的相关工作。增刊于1928年11月1日首次发行。为了充实版面,他模仿美国人的方法(不过说到底这在欧洲是一次革新)开始创作连环画。根据他本人的说法,在连环画中文字可以“直接从人物嘴里吐出来”。就这样,1929年1月10日,在((二十世纪小伙伴》里,一个名叫丁丁的记者出发了,他被派到莫斯科去采访。各种机缘使埃尔热创造出一个记者,而他自己却从不出去采访报道。这个记者的声名将令其所有的“同行”黯然失色。世界各地,哪里有事发生,丁丁就去往哪里。埃尔热自己却满足于在房间里天马行空,坐观天下事。直到几十年以后,当丁丁几乎走到他冒险历程的终点时,埃尔热自己才渐渐开始去世界各地旅行。

成功说来就来。事实充分证明:华莱士教士一这位精力充沛的《二十世纪报》报社社长,后来因同情右派而受到指责的人物,对埃尔热寄予的信任是绝对正确的。每周四,《丁丁历险记》连载时,日报发行量就翻一番;后来变成翻两番,再后来翻六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卡斯特曼出版社负责出版独立成册的《丁丁历险记》系列。很快,印刷量就跟不上需求了,求购者络绎不绝。这么多年来,丁丁连环画册在全球的销量超过1亿2000万册。年销量升至400万册,被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文字,包括阿拉伯语、汉语、冰岛语、印尼语、日语、朝鲜语、波斯语、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还有世界语、拉丁语和卢森堡语,等等。

仅是图画和情节的高质量是无法解释所有这一切的。实际上,如同优秀的小说那样,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根植在令人信服的现实基础上。而且,主题也总是切合实际的。还有,就是埃尔热具有惊人的预见能力,无论是珍珠港事件还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他都预见到了。“丁丁”成功的要素之一还在于细节的精确,这是不知疲倦搜集资料的结果。终其一生,埃尔热一直在建立一个分门别类、丰富多样的资料库:轿车被忠实地临摹下来;武器是照着军火生产商的宣传资料画的;照相机是比着莱卡的广告画的;汽艇、摩托艇来源于从航海展上搜集的资料;衣服取材于时装杂志,等等。埃尔热固执地保存着他认为终有一天会用到的任何东西:从各种渠道得来的门类繁多的资料、带绘画的明信片、家居手册、涉及各个领域的剪报。战后,他订阅了《国家地理杂志》和《巴黎竞赛画报》,并成了它们的忠实读者。这两本杂志大大丰富了他的资料库。

除了在最初的几个故事中,丁丁马不停蹄地从一次历险冲向另一次历险,对于其余的故事,埃尔热——这个天生的完美主义者,总是不紧不慢地构思着。他是最严厉的自我批评者,挑剔地审视自己的构想。他设想各种可能性,最后却只保留一到两种。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他在床头柜上放一本速写本,以便随时记录不经意闪现的思想火花——几个名字、一些标题,甚至某些情节发展。战后,为了便于创作《丁丁历险记》系列,他建立了埃尔热工作室。他身边因此聚集了一群各具特长的年轻艺术家。例如,其中有个航空专家,专门负责核对在画册中出现的不计其数的飞行器,检查其细节描绘是否精确。创作《丁丁历险记》的准备工作耗时很长。工作室有些人的观点是:工作就是不停地画下去,直到埃尔热满意为止。为了《月球探险》一书,埃尔热还专门请人做了一个火箭模型,以确保制图的精确。在他艺术成熟期,他就是这样工作的。那些最初丁丁还有他自己匆忙得连喘息都顺不上的探险经历划上了句号!渎者们也学会了耐心期待。细节精确无误,无论是凭空想像出来的还是取自丁真实尘活的背景都富于真实感,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一个埃尔热还有他的读者所亲眼目睹的世界。应该把“像丁丁般的”(Tilltimsque)这个词组作为新词收入字典:它惟妙惟肖地展现出了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各种人物,以及经历的各种处境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适用该词组的情形也比比皆是。丁丁,顶着一小撮羽冠般头发的丁丁,穿着高尔夫球裤的丁丁,永远年轻的丁丁,从他所处的环境中获得了令人始料未及的真实感。

乔治·雷米的童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极度乏味的一一即使是德国占领时期他在布鲁塞尔度过的四年小学生活(1914~1918)也不例外。埃尔热很早就喜爱画画。他在作业本的空白处画满厂讽刺德国入侵者的漫画。可惜,这些本子现在都找不到了。他的父亲一亚力克西原先在一家儿童服装店工作,后来在埃尔热工作室负责行政。他在1970年辞世,亨年88岁。他有个双胞胎兄弟,叫莱昂。他俩经常戴着圆顶礼帽,提着手杖,一起散步:那时可是查理·卓别林的电影风行的年代。埃尔热无法否认,在创作汤姆森和汤普森兄弟时,他借鉴了父亲和叔叔的形象。他母亲——伊丽莎白在1946年64岁时去世,那时她儿子正在经受战后的磨难。他阿姨妮妮唱歌像卡斯塔菲尔一样动听。他弟弟保罗比他小五岁,在军队服役。是他激发埃尔热创造了丁丁,甚至卑鄙无耻的上校斯庞兹。

埃尔热所接受的中产阶级教育,严格又无趣。他需要发泄,他在童子军中找到了发泄的机会。他自己承认,童子军使他的童年回忆披上了一层亮色。夏令营让他有机会走出比利时,去到西班牙、奥地利、瑞士和意大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他主要的兴趣所在,直至发展成迷恋。他沉浸其中,并从中学到了行为规范和处世准则。后来,这一切都体现在作为童子军和小记者的丁丁身上。像童子军运动一样,《丁丁历险记》获得的世界性的成功从未终结。

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是这套作品另一个鲜明的特点,也是它成功的关键。虽然儿童与成人喜爱丁丁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是埃尔热创作的这个人物不仅迷住了儿童,也同样迷住了成人,这一系列作品是埃尔热的大师杰作。他曾说“丁丁是为从7岁到77岁的所有年轻人”创作的。实际的读者群更广大,从刚学念书写字的小朋友到年事已高的丁丁迷,对这套书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分析。成功本身又催生出更大的成功:孩童长大了,成人了,他…又有了孩子……神话就这样延续不断。年轻人为故事,为笑料所吸引。成年人还从中感受到对政治的讽刺,对现实的调侃,文字的隐喻和预见的艺术。痴迷的丁丁学家们一遍又一遍地重读《丁丁历险记》,每次读来都会有新发现。丁丁和《丁丁历险记》的神奇魅力是永存的。

迈克·法尔

后记

今天接到编辑的电话约写后记已是《永远的丁丁》一书交稿半年之后了。回想起来,当初译著中的种种艰辛,在今日都化成了迫不及待等候书稿出版的喜悦了。

对于丁丁,我并不像大部分70年代出生的人那样,从小就耳熟能详。初识丁丁,是在九年前——我的那个比利时上司,他爱极了丁丁:他戴印着丁丁标志的手表、领带;穿印着丁丁标志的衬衫、袜子;他的办公桌墙头永远挂着大幅《蓝莲花》封面画……我很好奇:不过是几册连环画而已,何以如此夸张?

那时,我还不知道小记者丁丁是欧洲连环画之父、比利时人埃尔热的杰出创造;也不了解《丁丁历险记》是连环画史上的传奇:更无从知晓九年之后的2004年1月10日,丁丁诞辰75周年之际,《丁丁历险记》在全球已被翻译成65种语言,发行量达到2亿5000万册。

后来,我也读了《丁丁历险记》;也结识了丁丁、他的朋友和他的敌人;还因友人的赠与收集了许多丁丁衍生产品。但丁丁于我却从来都只是“淡淡的喜悦”,而非“狂热的爱好”。直到一年前,我应允翻译这部作品为止。

翻开《永远的丁丁》,我似乎是走入了一部系列剧的后台。我始而惊诧:那一幅幅简洁的画面后面却是如此繁复琐碎的工作;后又由惊诧转为敬幕:埃尔热真是个博览群书、知识广博、一丝不苟、刻意求精的创作者。相信所育的读者在阅读完这套书后都会和我一样慨然而叹,然后再次翻开珍藏的《丁丁历险记》细细品味。

对于经常把连环画作等同于少吃读物的中国读者而言,这本书也许会让我们更深刘地体会到、为什么连环画在欧洲是一种男女老少都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为,包容往其中的地理、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等知识实在是太丰富多样了、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翻开一册连环画、从中品出的定是不同的风味:少儿得到的是少吃的乐趣;成人获得的是成人的感悟。一个人从小到大,每次翻开熟识的连环画册也都套有新的感受。

所以,让我们一起感谢《永远的丁丁》的作者迈克·法尔,是他不辞辛劳地在埃尔热浩瀚的资料库中拈精拾粹,汇编成这册向埃尔热致敬的著作,埃尔热倾尽一生精力刨作的《丁丁历险记》也定会在此作品的烘托之下更加璀璨耀眼,得到更多中国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此书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张以菲女士、陈倘先生、郭灵伟先生和Alain Gillard先生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谨致以襄心的感谢。

打开《永远的丁丁》,让我了们共同步入埃尔热的创作世界。

邹晓平

2004年5月2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