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粟裕兵法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古越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粟裕一生身经百战,特别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且保持常胜记录,被誉为“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奇才”。他能够准确掌握敌我情况,全面分析战场形势,巨细兼顾,既“微”且“宏”;大处如掌风云,起伏跌宕,气势磅礴;小处如刺苏绣,穿针引线,丝丝入扣。 目录 第—章 痴迷于军事的第一大将 一、粟裕:“不拿起枪杆子,打倒新老军阀就是一句空话。” 二、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青年战术家 三、浙南三年:坚持就是胜利 四、苏中抗日: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五、七战七捷: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 六、中原逐鹿:从大战豫东到决战淮海 七、探索现代战争制胜之道:杰出的军事理论家 第二章 军事战略大师 一、大势为本,战略运筹 二、深邃的战略眼光,创造性地实现战略意图 三、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筹划战区和战役作战 四、通览全局,选择出击方向:哪里好消灭敌人,就要哪里打 五、从战略高度确定作战目标 六、精心谋划,从战略高度选择作战样式 七、审时度势,选择出击时机:“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 第三章 游击战里谋胜敌 一、游击战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 三、创建游击战的战略支撑点 四、分散兵力,隐蔽精干 五、创造新的游击战法 六、积极进攻,绝少防御 七、敌进我进,盘旋兜圈 第四章 把握转折,推动战局 一、战争中的转折点是一个关键 二、准确把握战争全局的战略性转折 三、战区范围的阶段性转折:战区指挥上最不容易掌握的时节 四、战役发展中的转折点:每个战役都有转折点 第五章 深谋韬略,以弱胜强 一、谋势造势,创造战机 二、“耍龙灯”,创造战机 三、诱敌深入,持重待机 四、攻其必救,围点打援 第六章 政治仗,军事仗 一、统一战线 二、为我所用 第七章 集中用兵,打歼灭战 一、小歼灭战必然要发展到大歼灭战 二、集兵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三、战役合围与战术分割相结合 四、适时转用和连续使用兵力 第八章 精勤慎重,指挥若定 一、先胜后战,谋定而动 二、积极而慎重用兵 三、调查研究,知彼知己 四、知敌料敌,知己将能 五、知天知地 六、深思熟虑,预立多案 七、机断专行,处变不惊(多谋善断,当机立断) 八、周全谨慎,心细如发 九、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十、着眼发展,把握规律 第九章 筹谋现代化国防和军队 一、建立现代化国防 二、重视新军兵种建设,优先发展空军 四、建立积极防御体系 五、对未来战争类型和模式的科学预测 第十章 大将风范 一、痴迷战争 二、钻背地图,奥妙无穷 三、以蛇吞象,敢碰强敌 四、斗胆直陈,无私无畏 五、注重大节,品德高尚 六、将兵驭将,率先垂范 七、多才多艺,服务战争 序言 粟裕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烽火硝烟的 历程中,在党和人民的英勇奋斗中成长起来的军事奇才, 为夺取中国革命和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以及对毛泽东军事 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我军灿若群星的 将帅中,粟裕以其高水平的战略眼光、灵活机动的决策运 筹、能征善战和长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著称于世,赢得了 “常胜将军”的美誉。他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理论建 树;不仅业绩辉煌,而且品德高尚。他集立德、立功、立 言于一身,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粟裕,一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一个从红军、抗战到解放战争年代,一直战斗在艰苦环境 最前线、几经绝地而后生的我军卓越领导人,在人民战争 的大舞台上演出了许多摧枯拉朽、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 活剧。 在土地革命战争与抗日战争期间,他以积极主动、机 动灵活的游击战,开辟了浙南、茅山、苏中、苏南、苏浙 皖边等革命根据地。在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解放战 争中,粟裕超强的军事才华和能量,如火山般喷发,他与 陈毅、谭震林一起,指挥第三野战军,南征北战,驰骋华 东,逐鹿中原,决胜淮海,挥师渡江,创造出一系列令人 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经典战役,几乎每一战都可写入军 事教科书。他把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打疼 了、打怕了。可以说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没有任 何敌人可以阻挡粟裕发起的攻势而逃脱被歼灭的命运,为 不少中外志士仁人所折服、所倾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 更是赞不绝口。 刘少奇在新四军工作时曾说,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1 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他奉调回延安后,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说,在华中局和新 四军工作时发现两个人才,一是新四军4师政委邓子恢, 他是农村工作的专家;二是新四军1师师长粟裕,是新四 军7个师中,打仗打得最多和最好的一个师长。朱德同聂 荣臻等在一起听取粟裕汇报舟山群岛作战准备情况时插话 说,粟裕同志决心果断,不轻易改变决心,特别能领会统 帅部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意图,善于捕捉战机。他是灵活运 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军模范。 表现了驾驭全局、掌握未来的战略才能,因敌变化、 出奇制胜的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 高尚品德,以及不断探索战争规律、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 理论创造作风。 粟裕胆识兼备,智勇双全,熟谙兵法、精通韬略,尤 其精通毛泽东军事思想,熟悉我军作战原则。但他从不拘 泥于书本和别人的经验,每战都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 发,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 在什么时候打,哪种战法有效就采取哪种战法。 粟裕对未来战争的真知灼见,来自他正确掌握与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自 他毕生实践经验的结晶和睿智的洞察力,来自他坚持真 理、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对敌情、我情、地形、武器装 备性能的透彻。 粟裕他眼观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以超人 的智慧和胆略,具体地、生动地运筹扬我之长、避我之 短,又恰到好处地乘敌之隙,杀减敌人之长处,创造转化 矛盾的条件;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迅速正确选定对 象、时间和地域,组织力量,建立我之绝对优势;以灵活 机动的战略战术,出敌不意,出奇制胜,达到一举歼灭敌 人的目的。 在长期的敌优我劣条件下用兵作战,粟裕善于根据不 同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作战方式,分别采取或分兵避战以 创造战机,或集中兵力接连打几仗以打开局面,或夺取关 键性胜利,时而“声东击西”,时而“舍南就北”,或 “避实击虚”,以打弱敌或骄兵,或“虎口拔牙”“猛虎 掏心”,以歼强敌或击敌要害,或攻敌于必救,以“诱蛇 出洞”,歼敌于运动之中,或“围魏救赵”,以挽危局 等。 从1928年4月上井冈山开始,到参加中央苏区的创建 和反“围剿”斗争,组织抗日先遣队,离开中央红军,粟 裕—直跟着毛泽东、朱德转战,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他身 在红军最基层和战斗第一线,不仅学习战术,而且认真思 考战略问题:如何分析把握军阀混战的全国形势,如何利 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如何正确选择战略出击方向,在实战 中学到了毛泽东、朱德指挥战争的精髓。 他是典型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并最终赢得战争的杰 出将领。他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培训,而他接受最早的军 事术语可能就是毛主席著名的16字诀。 深通韬略,多谋善断,智计殊绝于人。 “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哪里局势最为关键,哪里 局势最为需要,粟裕便被派往哪里。 粟裕常说:“勤勤恳恳打仗,战战兢兢做人。” 高度重视战争、长期准备战争,讲机变、重权谋的制 胜智慧。 粟裕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干战役的具体经验将 失去其参考价值,但是在战争舞台上所体现的军事辩证法 却会长期放出光彩。 在苏中七战七捷中,粟裕综合运用军事才能,不断保 持胜利和扩大胜利,在运动中捕捉战机 导语 本书讲述了粟裕超强的军事才华和能量,他创造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经典战役,几乎每一战都可写入军事教科书。他把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打疼了、打怕了。可以说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粟裕发起的攻势而逃脱被歼灭的命运,为不少中外志士仁人所折服,所倾倒。 精彩页 第一章 痴迷于军事的第_大将 1949年9月金秋,随着解放战争大决战的隆隆炮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成立了!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济济一堂,商讨建国大计。 解放军代表团的到来格外引人注目。代表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着这些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的军人们。他们中有朱德、彭德怀、陈毅等共和国将帅。有一位将军和刘伯承一起步入会场的,他个子不太高,清瘦而精神抖擞,面带微笑却又稍显拘谨,步履自信却又透出几缕书生的文弱。这是谁呢? 宽厚的朱德总司令看出了代表们的疑惑,他回身向刘伯承示意。刘伯承点点头,用沉重的四川乡音朗朗笑道: “这位是粟裕将军。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诸位想必早有耳闻吧?” 一、粟裕:“不拿起枪杆子,打倒新老军阀就是一句空话。” 湖南省西南部有一个会同县,那便是粟裕大将的故乡所在。 会同南倚云贵高原,东枕雪峰山脉,历来是侗、苗、瑶等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一带不仅有秀丽的山川和丰富的物产,而且有悠久的历史、尚武奋进的民族精神和绚丽多彩的文化传统。仅从宋代到清代,会同地区就多次爆发各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并且与全国性的农民起义互相呼应。粟裕邻村塘口人粟朝仪,在塘口创办广德书院,开会同书院建设之先河。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洒口人杨勉之、团河人马耀湘先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会同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分子。 公元1907年8月10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二,粟裕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偏僻山区的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普通侗家子弟,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17岁离家外出读书以后,即称字而不称名。 粟裕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社会急剧变动,内忧外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革命风起云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蔡锷的发动讨袁护国战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五四运动,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实行第一次合作,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大革命。粟裕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不断磨难成长。 粟裕自幼聪明伶俐,勤学好问,心灵手巧,深得家人喜爱。童年的粟裕爱动爱淘气,喜欢游泳、爬树,常同家里的长工一起玩。其中有个叫阿陀的青年长工,经常给粟裕讲剑侠杀富济贫、除恶行善的故事,并教他练功习武,用布袋装满砂子,捆在腿上,蹦呀跳呀,练习“飞檐走壁”功夫。他们把竹竿的节隔打通,灌上砂子,做成棍棒,在晒谷场上挥舞跳跃。他们在收割后的稻田里练习骑马射箭。并逐渐养成一副扶困济贫的侠义心肠。阿陀对粟裕的影响很深,以至几十年后当粟裕步入晚年时还念念不忘,十分动情地说:阿陀是我童年的启蒙老师。 粟裕从6岁开始上学,学习的文化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幼学故事琼林》《论语》《孟子》《诗经》。不久来到会同县城,先后进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高等小学按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规定,“废止读经”,提倡新学,设置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国画、手工、体操、唱歌等课程。这些课程,使粟裕耳目一新,他学习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学习兴趣也很广泛,音乐、体育样样喜欢,学会了唱歌、吹笛、吹箫、吹口琴、弹月琴。 粟裕不仅学到了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接受了崭新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国文课里,他第一次知道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初步懂得了要使中国独立强盛起来,必须摆脱被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瓜分的命运,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会同县城里驻扎着湖南省第五守备区1个连的军阀部队。连长姓卢,横行霸道,成了会同县的太上皇,县太爷都得听他的话。卢连长的部队进出会同城,不顾街上人多路窄,总是排成四路纵队横冲直撞,肆意践踏粮担、菜篮、油罐。老百姓恨透了他们,管他们叫“痞子兵”。 粟裕和同学们看到痞子兵这样欺侮百姓,心中很气愤,就一起商量怎样惩治这些痞子兵。有一天,高等小学的学生放学回家,正好与卢连长的痞子兵相遇。粟裕一声口哨,几十名同学排成队,手挽手地朝前走,故意撞在痞子兵身上。痞子兵骂:“狗崽子,瞎了眼!”粟裕和同学们针锋相对:“我们操练,你们为什么挡路?”几十张小嘴一齐开火,把痞子兵痛骂一顿。一次又一次交锋,双方积仇越来越深。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