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尚德/中华文化警世格言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华瑞兴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分六个分册。《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在讲解中既介绍每条格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联系现实的国情、世情、人情,阐述它的警世意义及对人生的启迪作用。对每一条警句格言中的疑难文字,都作出明确的注释,并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在阐述讲解时,尽可能引用相应的历史典故与现代案例,同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适应“读图时代”广大读者的需要。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本书为丛书之《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

内容推荐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读本。警世格言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由此切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容易,且可深窥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共六个分册,前三个分册中,《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一书在手,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尽收眼底。

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目录

(一)德之理想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君子之德风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德身之德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君子慎其独也

 贫贼不能移,富贵要济世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动则三思,虑后而行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

 其身正,不令而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勇,天下之达德也

 有容德乃大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三)齐家之德

 人之行,莫大于孝

 读书传家久,孝悌立根基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孙愚兮礼义疏

 

(四)治国之德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之以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

 义,人路也

 用国者,义立而王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五)待人之德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善人者,人亦善之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友也者,友其德也

 知其荣,守其辱

 

(六)处世之德

 不自矜,故长

 礼之用,和为贵

 人之立身:知命,知礼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小不忍则乱大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七)德之教化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文发其蒙,行积其德,忠立其节,信全其终

 

附赠中外名人名言

试读章节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致①广大②而尽③精微④,极⑤高明⑥而道⑦中庸。

——《礼记·中庸》

【注】①致:达到。

②广大:最广最大的地步。

③尽:用心研求。

④精微:最精最细的道理。

⑤极:穷尽。

⑥高明:最高最光明。

⑦道:寻求大道。

释义

用力去达到那最广最大的地步,养护自己的诚心,用心去研求最精最细的道理,使内心明白。穷尽那最高最光明的大道,研求那不偏不倚的中庸大道。

在古人看来,真正有道德的君子是先看重自己的德行和品性,然后再去研求大学问。因为按照古人的说法,大道,或可称为圣人之道,大大小小事无巨细全都包括在内。大的礼节规矩起码有三百条,小的规矩细节则多达三千条,这些只有具备完美道德的人才有可能去做到。为此,有最大德行的人“用力去达到那最广最大的地步,养护自己的诚心,用心去研求最精最细的道理,使内心明白。穷尽那最高最光明的大道,研求那不偏不倚的中庸大道”。简言之:务大,慎小,然后知中庸之大道。

首先要务大。务大,使一个人能够胸怀大志,眼光开阔。其次要慎小。慎小,可以使得一个人步步扎实潜行,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一个人如果胸怀大志,内在的无穷力量蓄意待发,同时又能够谨慎细致处处考虑周全,还用害怕看不到光明的中庸大道吗?天地间的一切大道,从来都是博大而厚实的,高大而长远、悠久的。有人曾经这样说过:谈到天,我们所看见的不过是一点点不多的亮光,但讲到它无穷的一面,日月星辰又都被它覆盖了;谈到地,用手抓也不过一把泥土而已,但是如果讲到它辽阔深厚的一面,它却又负载着山丘、容纳着江河湖泊、堆载着世上的万物;谈到山,人只能拿起上面的一小块石头,可是讲到它广大巍峨的一面,草木却又生长其上、飞禽走兽却又深藏其中、无数的财宝却又隐藏于其下;最后谈到水,人可以从中取出一小勺的量,但如果谈到它深不可测的一面,许多的生物却又生活其中。所以,认识这个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感受我们所熟知的社会,我们的眼光都不能停滞在原地,而是要看得高看得远、看得深看得细。这样才能体会到“中庸之道”的深奥所在。

春秋时期,杜赫向周昭文君讲解安天下的方法,并用安定天下的谋略劝说周昭文君。昭文君对杜赫说:“愿意学习安定周朝的方法。”杜赫回答说:“从前舜想要收服海外但没有实现,即使这样也足以成就帝业了;禹想要成就帝业但没有实现,即使这样也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和武王想要继承禹的大业但没有实现,即使这样也足以统一到交通所到的地方了;五霸想要继承商汤武王的大业但没有实现,即使这样也足以号令诸侯了;孔子和墨子想要推行大道但没有实现,即使这样也足以成为名声显赫的人了。”杜赫告诉周昭文君的道理是,人要“务大”,只有怀着宏大的理想和愿望,才有可能致力于大事,真正地开拓创新、建功立业。

但是,我们在“务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慎小”。您一定听说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吧?所以,事情的细微处同样值得我们好好研习,做大事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小处着手、对细微之处慎重严谨。吴起治理西河的时候,想要向百姓表明他的诚信。一天夜里在城南门外面放了一根标杆,传令城里的百姓说:“明天谁能放倒城南门外的标杆就让他做长大夫。”第二天到天黑了,还是没有人放倒标杆。百姓们互相议论说:“这一定不可信。”有一个人说:“我去把标杆放倒试试,得不到奖赏就算了,也没有什么损失啊。”他放倒了标杆,然后去见吴起。吴起接见了他,并让他做了长大夫。一天夜里,吴起又放了一根标杆,又像上一次一样传令城中百姓,城里的人在城门口争着想要放倒标杆。但这次标杆埋到了地下,没有人能够放倒标杆得到奖赏。从此以后,百姓就开始相信吴起的奖赏和惩罚了。奖赏和惩罚都得到了百姓的信任,还有什么命令不能得到执行呢?这样领导下的世事民风当然也就会渐渐仁德为上、大道为主了。

所以,提高我们的思想高度、开阔我们观察的角度去“致广大”;研究最细致微小的道理以达到“尽精微”,这样我们就离极高明的“中庸之道”越来越近了。

P6-8

序言

弘扬重教崇学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重学劝学的传统。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曾出现过一些人品与学品俱佳的大师。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学子,造就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重教崇学”。可以说,泱泱数千年文明,所以能绵延至今,“重教崇学”功不可没。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儒家学派中的诸大师无一不对完美理想的个体人格塑造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看来,一个完善的、达到至仁境界的个体人格是士人君子从事一切工作的发端和开始,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事父事兄,均须以此为出发点。围绕此一问题,儒学的大师们几乎完全一致地都把目光投向了学习。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汲取自己原来不知道、未掌握的知识,完美人格的塑造才有望实现和达到。

关于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境界,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论语》一开篇就首先讨论“学”,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中有66次谈到“学”,由此即可见孔子对“学”之看重。比如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对于他本人,孔子也认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孔子看来,一辈子的进步特别是人的修养进德没有终点。从学习的方法上讲,孔子一方面看重多闻多见,反对不懂装懂、装腔作势,他认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另一方面,孔子主张闻见之外还须兼重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要“九思”,学习要举一反三。更富新意的是,孔子竟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当成“君子”的一个重要标准。实际上,孔子这种近乎学习本位的思想,对日后中国人“重教崇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孔子之后的孟子,虽然有着比孔子明显得多的士人贵族倾向,甚至还说过一些诸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让今人完全不能接受的话,但是孟子的重“学”倾向同样是明显的,他所坚持的基本上仍是孔子开创的传统,而又与孔子有所不同。首先,孟子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认为夏、商、周三代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尽管因时代不同学校的名字有所不同。而学校教育就是教人学习,以帮助学习者明人伦。所以说孟子的学习思想带有鲜明的伦理色彩,但其因重视学校教育而强调学习重要的积极意义却不可低估。其次,孟子认为学习者对待学习要全力以赴,要做到全心全意、百分之百,这叫所谓“志于彀”;同时,他认为学习“亦必以规矩”,规矩的重要就像匠人治木_样,治学没有规矩也是难成方圆的。再次,孟子对学习的学派、家法也提出了前无古人的看法。比如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曾矢口否认仲尼之徒对非儒家的“齐桓晋文之事”的了解,更反对儒家的陈良弃儒而学农家等,这一看法对后世的影响也堪称巨大。当然,与孔子相比,孟子对学习的看法似乎政治色彩更浓厚一些,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孔孟之后,荀子关于学习问题有比孔孟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讨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苟子撰有专文《劝学》,通过《劝学》全面表达他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劝学》中,荀子首先阐述了学习对于人增长知识和才干、增进品德修养及全身远祸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无止境,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情。关于学习的态度,荀子认为应该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而不应该心浮气躁而终身无所寄托。至于学习的内容,荀子认可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学习的方法除了要阅读典籍外,还要善于向贤人请教,同时也要善于用学来的知识教人。关于学习的目的,荀子的明确定位是做人。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都要善始善终地坚持学习,通过不断地积累、不断地丰富完善,使自己达到既全面又纯粹的人格境界。

孔孟荀之外,儒家有关重“学”的讨论还有被后世称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学记》篇。《学记》中对学习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对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的探讨,也是儒家重学劝学的一项重要成果。

所以说,在先秦儒家那里,对于学习就有了一个相当高的定位,这个高定位为日后中国文化中的“重教崇学”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汉代武帝时期的文化转向,儒学被定于一尊,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孔子被尊为圣人,早期儒家大师们所提倡的一切都差不多被以典范的方式肯定下来。后来“重教崇学”的思想逐渐又影响到广大农村,致使许多人都把耕读当做传家的法宝,把读书学习和人生中种地吃饭看得同样重要,甚至认为学习更先一步、更高一等。这样的文化认同后来渐渐被强化,并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意识,形成了一种浓厚的“重教崇学”的民族文化传统。

时光荏苒,大师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强调的在自觉的学习与修养中把自己铸成大器,然后传道、授业、解惑,造就人才、传承文化,以期有益于社会的重教重学思想仍然启迪着我们,仍然在持续影响着我们。

吴建有

2008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读本。警世格言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由此切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容易,且可深窥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共六个分册,前三个分册中,《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一书在手,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尽收眼底。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确实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姚淦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老子》主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