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谋,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喜欢古玩,涉猎古玩各项,痴迷于古玉收藏。九十年代起,家有古玩小店,混迹于琉璃厂古文化街店铺、画廊之中,从此体味了古玩字画行当的乐趣,亲历或见闻了其中大大小小的传奇故事。在本书中,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聊起了熟识的几十位京城玩儿家……他们的“痴”与“怪”,引人发笑,令人沉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捡漏儿(古玩商讲述寻宝的奇趣经历)/当代古玩商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
作者 | 孙仲谋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仲谋,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喜欢古玩,涉猎古玩各项,痴迷于古玉收藏。九十年代起,家有古玩小店,混迹于琉璃厂古文化街店铺、画廊之中,从此体味了古玩字画行当的乐趣,亲历或见闻了其中大大小小的传奇故事。在本书中,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聊起了熟识的几十位京城玩儿家……他们的“痴”与“怪”,引人发笑,令人沉思…… 内容推荐 北京后海的明代黄花梨架亍床、古玩城内的元青花大 罐、藏在毛主席像背后的郎世宁花鸟画、挖菜窖刨出的成吉思汗腰牌……这些曾震动京城古玩圈的奇珍异宝是如何被发现,又是如何被转手倒卖的,且看当代古玩商——讲来…… 本书作者是位见多识广、阋人无数的古玩商。书中,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聊起了熟识的几十位京城玩儿家……他们的“痴”与“怪”,引人发笑,令人沉思…… 目录 第一章 花鸟摊上结玉缘 第二章 被当成“纺线板子”卖的玉圭 第三章 白玉戏法变“硝子” 第四章 搭了手表买下的青玉琮 第五章 猫脖子上的汉代玉蝉坠 第六章 土山捡漏儿得来黄玉猪 第七章 买玉买出“村里亲戚” 第八章 从退货人手里买下的玉龙 第九章 济南市场“他山拾斧” 第十章 美女臂上的西周玉镯 第十一章 地下旅馆市场“牵羊” 第十二章 文物商店照样捡漏儿 第十三章 火车上穿“制服”的贩子 第十四章 行内高手“对决” 第十五章 “空手套白狼”的古玩商 第十六章 拍卖师是咱“亲戚” 第十七章 买玉碰上了劫道儿的 第十八章 失而复得的汉代玉鸠鸟 第十九章 小店“挨宰”记 第二十章 老汉烟袋上的红山玉 第二十一章 买的没有卖的精 第二十二章 送货的拿来块黄玉璧 第二十三章 多嘴的代价 第二十四章 换奔驰的“月亮宝石” 第二十五章 拉萨访天珠 第二十六章 “裤子样儿”的故事 第二十七章 巧买乾隆“玉对子” 第二十八章 真东西也会打眼 第二十九章 寒舍论玉:美玉如佳人 试读章节 第二章 被当成“纺线板子”卖的玉圭 北京自发的古玩市场,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形成,最早叫玉渊潭晓市。听马未都先生讲,也就十来个摊位,买卖的人都不多,天一亮就散了。后来挪到象来街,八十年代中后期又转到了北京站东侧的白桥。 单位有个叫“朱子”的同事,喜欢老手表,有人带他去了趟白桥市场。第二天上班,他兴冲冲地把我拉到一边:“哥们儿,盖了!我可找着个淘宝的好地方。那市场什么老东西都有,全是河北、山东的老农背来的。下星期我带你去。” 跟他去了白桥市场,真叫大开眼界。百十来个摊位摆在白桥小街的路两旁,摊上老窑瓷器、青花粉彩、字画、砚台、玉器、铜件真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摆摊的大多是河北雄县、文安、大城的农民。一个个风尘仆仆,扛着旅行提包,提着尿素袋子,到了市场,把尿素袋子一铺,摆上东西就开卖,好多东西一摸一手化肥末,多看几样东西,就像戴了双白手套。 那会儿,东西多不说,那便宜劲儿,让现在的买家能掉出眼珠子来。一只康熙青花山水将军罐,一碴儿毛病都没有,也就百八十块钱;一对清末民国粉彩大瓶,画片儿再好,也就十几块钱。那会儿瓷器是大项,人们普遍喜欢青花瓷,不知是东西多还是审美情趣不一样,当时都着迷画意古拙的明青花,一张口就是大明罐。你到玩儿家那里喽一眼,一水儿摆放的,准是十几个明代青花大罐,那才叫玩儿得出彩儿呢。要是净是清代的,就差点儿意思了。 玉器算是小项,买的人少,价格更便宜。一块清代白玉双面工的牌子,也就八九十块钱。高古玉其貌不扬,土里土气,少有人问津。我喜欢高古玉的古朴和它的文化内涵,再加上价格便宜,得天独厚,挑挑拣拣买了不少宝贝。 那会儿没有双休日,我们“赶集”的日子是星期天。一个周六,我熬夜写完东西,眯瞪了一小会儿,天未亮就到了集上。几个摆摊的正往外掏东西,我顺手接住了个青花双龙罐,中溜个儿西瓜大小,青花发色蓝中泛紫,俗称嘉靖佛头青,口上有道小冲(冲,古玩行话,指瓷器因磕碰产生的裂纹——编者注)。虽说那时我对瓷器只能瞧出个五六成,可那老气儿,没挑儿。一问,要六十,给四十,成交。 旁边一位老乡也正往外掏东西。一个红铜茶壶,里面“哗啦哗啦”响。问他什么东西,他说里面是线板子。我好奇什么是线板子,伸手从壶里掏出来一块,这东西有点怪,两指宽,手掌长,方尾尖首,像个没孔的石头梭子。虽然上面挂着些土,但摸上去疙疙瘩瘩好像有刻工。借着擦亮的天色,仔细一看,竟是古玉礼器中的青玉圭!我担心别人看见,忙把玉圭搁进壶里,伸手点了一下,一共三只。我问他怎么卖,他伸出了一根手指头。这叫我有点儿犯晕:如果三只一百有些贵了;若是三只十块钱,又忒便宜了。我只好跟他打哑谜,也伸出一根手指头说:“三个线板子就这价儿,也忒贵了。” 他没接茬儿,伸手在尿素袋子里又翻腾了几下,抽出个报纸包递给我,“连这个线饼子,一共三十”。我打开报纸包瞥了一眼,立马又包了起来。浑身上下的兜都掏净了,一共二十七块零八毛。老乡乐呵呵地点着钱,我从壶里掏出玉圭,揣在兜里就往外挤。旁边认识的朋友问:“买着什么啦?”我说:“破烂儿。”走到没人处,打开报纸包,里面的“线饼子”其实是一只海碗大小的青玉璧,和玉圭一样,都是汉代的,土层间漏出斑斑驳驳的青玉色,汉代蒲纹犀利的刀工清晰可见。“苍璧礼天”,“青圭礼东方”,这些当年被古人顶礼膜拜的玉礼器,两千多年后竟沦落为乡间的纺线工具,让人感叹不已(见彩图一)。 白桥市场那会儿,不少农民刚人道儿,这样的笑话闹多了。一个文安县的农民,瞅见邻村有人干古玩能挣钱,便套着七姑八姨的亲戚去取了两次经,也照猫画虎地干起来。行里那会儿有句话:越不懂越能撞上好东西。他头一次淘换来的几样东西里,就有一件宋代钧窑玫瑰紫花盆,盆下面还刻着个“七”字。他拿到白桥市场,一个叫小杜的玩儿家拿起来看了看,问:“这是什么?”他“嘿嘿”笑着说:“老花盆儿呗。”小杜长出了一口气,“老什么老,没看下面还刻着数字呢?这就是人家家里第几盆花儿的意思。”最终,六块钱收的,二十块钱卖了。挣钱了,这位老哥乐得够戗。后来有人告诉他那是宋代钧窑的官器,当时少说也值个万八千的,他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了。从那以后他就特留意花盆,可再也碰不着那样的了,气得他老嘟囔:“他娘的,怎么网织好了,鱼却没了?” 那会儿,东西卖漏了的有的是,就是买东西的也有不少“二五眼”。大城县一农民,买了只大雕花杯,说紫檀不像紫檀,说黄花梨不似黄花梨。那时,大城农民玩硬木家具最地道。杯子被拿到白桥市场当花梨紫檀的卖。一个北京的买主当黄花梨的买了,别人看了说不对,是什么料的说不清楚,于是他反身又回来退货。买主和卖主吵得不可开交。过来个老者,接过东西看了两眼说:“得了,别吵了,东西卖我吧。”杯子原价二百,买主和卖主都挺好心,一人认赔十块,一百八麻利儿地卖给了老者。俩人还虚心求教,问人家是什么木的。老者不慌不忙地说:“这不是木头的,是犀角杯。明清大户家里喜欢用这杯子喝酒,酒在杯子里能泡出药性来。”那时的人都守规矩,卖漏了也不急眼,只能怨自己没学问,要是搁现在,这么好的东西卖漏了,早打成一锅粥了。 河北固安有个叫老郝的,专门倒腾老窑瓷,唐代邢窑碗、宋代粉定壶,他摊上这类东西最多。有一次,他背来个宋元磁州窑大罐,白釉褐彩牡丹花纹饰,甭提多漂亮了,少了三百不卖,多少人问,都是这个价。有气不过的挖苦他:“老郝,早上吃的什么?”“馒头啊。”老郝张着嘴看人家。人家“嘿嘿”笑,“白面馒头怎么吃出个黑心来?”老郝知道人家嫌他要价高,也不急,爱买不买,反正东西好。终于有一天,来了个识货的,三百块一分不少地买走了,轰动了市场。于是,很多人又说那罐子如何如何好,自己没买好后悔,还说老郝三百块钱卖漏了。实际上,还是那时候人兜里钱少,什么好东西都惦记几十块钱买下来。如今,这样的磁州窑彩绘大罐至少能卖到二十万以上。 我买过老郝两次东西,和他混得挺熟。别看老郝是个蔫头耷脑的汉子,可心里有准儿。我帮过他一次小忙,农村人特要脸面,你敬他一尺,他还你一丈,不过这可指八十年代的事,要是现在农村卖古董的,你可得处处加着小心,保不齐什么时候就让你上了套。一天,我刚上集,老郝就冲我招手。我过去后,他悄没声儿地塞给我个纸包,让我背过身去看。打开纸包,里面是个汉代镂空雕璧,沁成鸡骨色,东西挺少见。我问他什么价,他说:“这是孩子他姨夫二十淘换来的,让我帮着卖,你给加五块就行。”我说:“是不是太便宜了?”他说:“上次要不是你帮忙,还不得亏上个百八十的。”老郝说的帮忙,是前几集有天早上,他刚来,正摆着东西,围上来一群人,问这问那。一不留神,一个人从后面拎走了个唐黄釉执壶。那个执壶个大,釉好,上面还有席纹,有人给价八十,老郝没卖。老郝还在掏东西,一点儿都没发现。我捅了他一下,指了指五六步外拎东西的人。老郝一个箭步蹿出去,把东西抢了回来。老郝知道我买老玉,显然是想拿这东西报答我一下。农村人就这么实在。我买了这个玉璧,回家仔细辨认,发现璧上竟雕着几种动物,十分罕见。P4-7 序言 本书的序言,原想请马未都先生来写,我认识马先生二十余年,虽然交往不多,但其学识人品皆可为吾师。由于书中谈到了马先生,因此只好改为自序。 当年我买第一块玉的时候,用的是小竹车里“咿呀”学语的女儿的奶钱,二十五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女儿也已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她去西北实习考察归来,拿着一块在当地买的小玉件,问我:“老爹,这是玉吗?”小玉如璞,无雕无琢,恰如人生初始。对于每一个喜欢玉的人来说,亲手买下人生第一块玉,不管那块玉的新与老,真与假,都是一块无价的美玉。因为它叩开了你爱玉的心扉,从此你就可能与玉结下不解之缘。 我爱玉,源自对玉的向往。童年故乡的夏夜里,一轮明月当空,听人吟及月中有桂子、嫦娥、玉兔,便去寻觅玉兔的踪迹,可惜从未见过它的影子,而对玉美好的憧憬,却深深留在一个孩子的心中。后来读书发现,在浩如瀚海的中国文化史册中,常常用玉来比喻和赞美美好的事物,玉似乎是我们民族追求纯洁美好的象征,这更加深了我对玉的向往。 后来,当我有了一些玉的时候,我才知道,玉其实就是石头,只不过是一种美石。我们的祖先从它那温润柔美的色泽中,体会出赏心悦目之感,将它佩在身上,并把人们内心世界美好的感受赋予了它。从此这种美石有了生命,有了活力,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珍爱和求索的对象,于是产生了玉文化,成为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 收藏古玉,其实收藏的是中国古代文化,是我们祖先所表达的内心世界,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当你盘摸一块红山古玉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立于八面洪荒之中,极目天地,怀着对大自然的畏惧,制造出各种威猛或玄妙的玉器,表达了要征服这一切的原始萌动。而到了商、周时期,玉器已经书写出了他们的自信和从容。春秋战国、秦汉唐宋,一路走下来,玉器凝结了我们祖先厚重的理念,灵动中有抽象的哲学思想,美妙中闪烁着现实主义的精髓,飞扬间显现出浪漫主义的华彩。走进玉文化的河流,不能不说你就走进了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走进了我们国家的时代变迁。 面对这些蕴藏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古玉,我常常感觉自己的渺小,我无力诠释它们的深邃和厚重,只能以我的浅薄和真爱仰视着它们。所谓收藏,也只能是在和它们的交流中感悟人生,充实内心,丰富岁月。然而,在和它们相遇相逢的时候,又有那么多情节曲折的离奇故事,以及震撼人心的感受,它们是我收藏岁月的凝聚。于是,我把它们落到纸上,献给每一位爱玉或者暂且不了解玉的读者,请你们浏览一位收藏者的心路历程。 孙仲谋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我在您手里捡漏儿了,那您就是打眼了。如果您在我手里捡漏儿了,那我就是打眼了。反正咱俩得有一人倒霉上当! ——摘自《打眼2》作者白眼 风光儒雅的古玩生意场,堪比金庸先生笔下危机四伏的江湖,只有心智超常的高手,方可笑傲群雄…… ——本书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