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邹承鲁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熊卫民//邹宗平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1月23日5时22分,83岁的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泰斗邹承鲁院士停止了呼吸,终年83岁。

邹承鲁出生于1923年,上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后到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师从凯林教授研究生物化学,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在上海生化所从事酶的研究。他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50年代后期,他参加了中国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在三个小组中负责A链和B链的拆合,从而确定了合成路线。他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式作图法,被收入一些教科书。他的学术成果曾经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1992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学奖。

本书以中国现代历史为背景,以邹承鲁先生的科研和人生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他令人钦佩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内容推荐

邹承鲁先生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是中国生物化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还是“中国科学的良心”、“敢于直言的科学家”、“科学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他的阅历非常丰富,不仅亲历过“九一八事变”、“重庆大轰炸”、“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二·二八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还经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并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要职。本书以中国现代历史为背景,以邹承鲁先生的科研和人生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他令人钦佩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本书内容通俗,适合高中以上水平,对科学研究、科学史、科学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序言

前言

一、童年和少年时代

二、西南联大

三、投笔从戎

四、终于登上赴英国留学的船

五、开始科研生涯

六、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七、文化大革命前

八、文化大革命期间

九、改革开放

十、重返国际舞台

十一、老骥伏枥

十二、幸福晚年

十三、建言献策

十四、维护科学尊严

后记

文中注释与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邹承鲁院士生平

附录二 告别信

附录三 邹承鲁先生大事记

附录四 一些信件复印件

附录五 China to rejoin the IUB

试读章节

邹承鲁于1923年5月17日在青岛出生,他名字中的“鲁”字既表示他生在山东,又和他哥哥的名字“曾”只差半个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兄弟,“承”字则是邹家的排行。父亲邹恩元,字东湖,生于1894甲午之年,1942年在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病逝。母亲邹胡葵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是邹东湖的继室。邹东湖的元配曹氏1920年因病去世,留下五岁的哥哥邹承曾和两岁的姐姐邹承顺。曹氏去世后,邹东湖蒙他上司垂青,娶了上司的妹妹胡葵为妻。邹承鲁的诞生给人丁稀少的邹家带来了不少喜气。邹东湖喜欢喝酒,高兴的时候用筷子蘸点酒让邹承鲁吮吮,久而久之就培养了邹承鲁对酒的兴趣。长大后邹承鲁也爱喝点,开玩笑说这是从小被培养出来的。不过也不是每样家传他都继承,母亲酷爱京剧,在北平住的日子里只要有条件就去看京戏,哥哥和姐姐也都是戏迷,还是不错的票友。邹承鲁却喜欢文明戏,不仅爱看,到了高中自己还演过。母亲还爱打麻将,做姑娘时打起,一直打到去世,哥哥、姐姐后来也打得极好,哥哥晚年说打麻将是邹家家传。可惜邹承鲁不好此道,倒是后来有一阵桥牌玩得不错。13年后小妹妹邹承颐的到来就更让“姓邹的越来越多了”(母亲的话)。

在邹、胡两家的家乡江苏无锡,由于经济相对发达,人们普遍比较重视教育。邹东湖本人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四个子女也都上了大学。哥哥清华大学毕业、妹妹台湾师菹大学毕业后留美、姐姐在中央大学中文系读到三年级时结婚退学随经商的丈夫去了台湾,家人凑到一起时总说她中了“女子读书无用论”的毒。母亲邹胡葵待人宽厚,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家里兄弟姐妹之间互敬互爱。长子邹承曾奉养继母半个世纪,是台湾高雄港务局有名的孝子。母慈子孝传为佳话,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知道他们不是亲母子,直到某次为母亲祝寿,被发现母子只差了15岁才知道。这些都是后话,不过可以看出邹承鲁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民主、开化而且充满爱的家庭里。

由于铁路局的职务性质,邹东湖从在青岛的胶济铁路任职开始,工作经常调动,常常搬家。邹承鲁随着双亲从青岛搬到北平,从北平搬到长春,又从长春搬到沈阳。搬家太多的结果就是年龄相若的朋友很少,加上父亲长年在外,比他大八岁的哥哥就成了他幼年时代心中大人的样子。可惜邹承鲁和哥哥的年岁相差太大,邹承鲁上小学的时候哥哥已经上了高中,而且是住校,等邹承鲁上初中的时候哥哥已经进了清华大学,基本不回家了。哥哥回忆弟弟幼年情形时说,邹承鲁小时候很乖,没做过什么大的出格的事,时隔八十年,对弟弟小时候的事已经没什么印象了。邹承鲁自己也说过,儿时的他离“神童”差着十万八千里,有的只是所有同龄人都有的好奇心,爱问为什么。有的问题能在大人那儿得到答案,有时大人也会告诉他不知道。得不到答案他就会乱想,连大人都不知道会是什么呢?总希望能找到答案。母亲的娘家是一个大家族,有很多亲戚。邹承鲁小时候也常和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玩。他还有好几个舅舅,多年后他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特会挑西瓜的舅舅”。这个舅舅不仅知道哪个西瓜甜,还知道哪个西瓜哪天会最甜。邹承鲁夏天最喜欢去这个舅舅家,舅舅家地上摆满了西瓜,每个西瓜上都标明日期,按日期吃瓜保险个个甜。邹承鲁多年后还常说,不知要吃多少瓜才能练出这样的本事。

在邹承鲁随着父母不停搬家的几年里,中国经历了军阀混战到北伐战争然后大革命失败。在长春时邹承鲁上了小学一年级,一年后搬到沈阳上二年级。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九一八事件”当晚,邹承鲁像往常一样按时入睡,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现躺在床底下。原来晚上外面响了一夜枪声,家人只好把孩子放在床下,床上再堆上棉被以防流弹。“九一八事件”后的头几天里,日本军队还没有封锁道路,大批难民涌人关内。邹东湖利用他在铁路局做事之便利搞到几张车票,等外面枪战稍稍平息就带着家人逃回北平。虽然当时邹承鲁刚刚八岁,但是日本飞机俯冲扫射开往关内的火车,逃难人群中中弹者的哀嚎带来的惊恐却让他永生难忘。

P2-3

序言

2006年11月23曰凌晨邹承鲁先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走完了他33年的人生。

邹承鲁诞生在军阀混战的中国,幼年和青年时期经历了抗日战争。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立即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之后的半个世纪中虽几经周折,邹承鲁先生仍然在他热爱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里作出了在国际上留下深厚足迹的成绩。

晚年淡出科研工作后,他仍然热心公共事业,推进国内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坚决反对科教界的浮夸风、造假风、科学腐败。邹承鲁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做学问一丝不苟。他一向只说真话,宁愿不说也绝不说假话。正是这些包括邹先生在內的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大批归国留学生将“赛先生”(科学,SCIENCE)引进中国,为20世纪中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先生对探求科学真理无比热爱,科研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爱好,他一生唯一的追求。

先生走了,但他并沒有带走太多的遗憾。除了他那已载入世界生物化学史册的科研成果,幼年吋有钟爱他的父母亲,青年时有哥哥无私的支持和姐姐、妹妹的关爱。成年后又有了了个美满的家庭。妻子李林院士在科研上和他一样优秀,岳父李四光院士是一位同样治学严谨、对地质科学和中国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晚年邹先生得到女儿的精心照料,还有两个无比崇拜他的外孙。在世界各国他有众多的学生,其中好几位已成为院士,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刻,他的床前围满了亲人、学生、朋友和同事。这大概是一个一生治学的科学家最完美的人生。

后记

邹承鲁担任过国内外许多科学刊物的编委、编辑和顾问编委。他曾长期担任国内科学界最权威的杂志之一——《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副主编;《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Biochimic et Biophysica Acta)、《分析生物化学》(Analytical Biochemistry)、《美国实验生物联合会杂志》(FASEB Journal)等国际知名期刊的编委和顾问编委。从1995年到2001年邹承鲁担任过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之后则一直担任名誉理事长。1993年为了庆祝他的七十大寿,生物物理所为他举办了盛大的“当代蛋白质与酶学研究动向国际学术讨论会”,不但有上百位的中外学者参加,还有很多人来函、来电或者撰写了回忆性的文章。2002年《中国科学院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生物物理学报》、《生命的化学》等杂志登载了多篇庆祝他八十寿辰的文章。邹承鲁还几次应邀在Trends in Biochemistry等刊物上发表以介绍自己工作为主的综述。1998年,他被Science杂志选中,写了一篇题为“Science and Scientists in China”(《中国的科学和科学家》),论述中国科学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文章。1990年,他应邀撰写的学术自传被刊登在著名的国际丛书Comprehensive Biochemistry(《综合生物化学》)上,成为目前为止我国应邀在此丛书发表自传的唯一的生化学家。邹承鲁的“邹氏方法”(Tsou's Method)、“邹氏公式”(Tsou's Equation)和“邹氏作图法”(Tsou's Plot)也被录入多种国际生物化学教科书中。看到自己的设想一件一件地实现,邹承鲁很快乐,就像他说过的,做研究的乐趣就在这里,做小事情有小的成功,做大事情有大的成功。晚年最让邹承鲁感到欣慰和骄傲的,是学生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而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从回国到“文革”结束的26年中,能够安心做研究的时间总共还不到10年。邹承鲁用行动证明了一个科学家应当怎样度过一生,那就是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邹承鲁喜欢直言不讳,为此曾经得罪过不少人。他特别反对科学界的某些人以不正当的方式谋求名利。他认为,科学上的荣誉,只能靠从踏实的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从在科学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逐渐取得国内外科学界的承认,绝不能靠向领导做自我宣传,或利用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介,谋求廉价的新闻价值。用这些手段虽然有时也可以使虚假的所谓成果得到暂时的物质支持和取得某些“荣誉”,但科学是无情的,假的就是假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终究是要被淘汰的。邹承鲁不是唯一看到科学界腐败行为的人,但他是少数几个敢于公开站出来发表批评意见的人之一。

正如格言中所说,他宁愿在夜晚点燃一支蜡烛,而不是诅咒黑暗。一支蜡烛所带来的光亮并不能趋走黑暗,但是至少可以为他身边的人照亮前面的道路,使他们不致跌下深渊。他为之骄傲的工作就是每天高高举起点燃的蜡烛,让烛光为在子夜的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带来光明和胆量。诅咒黑暗是没有用的,点燃你手中的蜡烛,照亮你身边的黑暗,让无数烛光连成一片,为更多的人照亮前面的道路。

邹承鲁先生晚年患多种疾病,在和膀胱癌、淋巴癌抗争了两年多之后,最后一篇关于维护科学真理的文章还没有写完,先生永远离去了。按照他生前遗愿,先生的骨灰一半撒在北京生物物理所他办公室窗外的一棵松树下;另一半撒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他工作过的实验室窗外的一颗香樟树下。邹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总结:“五十年的科学研究工作,既有艰辛,也有欢娱;既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满足。总之,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沿途充满了荆棘,但每到达一个中途站,回想途中经过的努力,其欢乐之情也是语言难以描述的。我记得年轻时读过一位科学家的回忆录,他把自己比作在海边玩耍的一个孩子,偶尔会拾到一些美丽的贝壳,而每拾到一个美丽的贝壳,都给他以极大的安慰。我自己确信,如果我有再生活一次的机会,我仍然将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终生的职业。”

传记的素材基于对邹承鲁先生及其他和邹承鲁先生共同工作过的同事、学生的釆访记录。2006年初稿完成之后,邹承鲁先生亲自看过,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但是在修改工作完成之前,先生就逝世了。邹先生逝世以后,他的学生和女儿根据他生前提出的意见,对原稿做了补充和修改,希望修改后的传记能更生动地反映出邹先生的科学人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