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未受学科训练的心智
分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作者 (美)霍华德·加德纳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多元智能理论是说:每个孩子的大脑中都潜藏着八种智能,它们是语言智能、音乐天赋、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孩子的八种智能互相独立,有的占优势,有的处于劣势。充分发掘这些智能能使孩子成材。

每当加德纳将他综合性的思维和渊博的知识倾注在某项研究上,我们就一定能看到激动人心的智慧结晶,如果大家能够更好地关注他的理论,将会对孩子们的未来有极大的帮助。

内容推荐

本书是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心理学教授)著,并由他的学生张开冰(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硕士,中国多元智能教育协会理事长、《多元智能科学杂志》社长)翻译,讲述了多元智能的真谛。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最重要的学习之谜

 直觉学习与学校学习

  探索理论架构中的三种学习者

  七种智能

  理论框架的构建

  本书的主线:人性、人类机构和价值观

第一篇 天生的学习者

 第二章 心智发展导论

  早期的心智研究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先驱性研究

  皮亚杰之后的智能研究

  跨越生物与文化

 第三章 最初的学习:局限性与可能性

  哲学议题

  设计精密的婴儿

  皮亚杰对婴儿认知的描述

  婴儿对社会的感知

  对感觉运动知识的五个注释

 第四章 通过符号认识世界

  符号学家

  语言符号系统

  物体与事件的分类

  表演、想象与理论的诞生

  幼童时期符号化的研究

  求知方式的多重性和个体性

 第五章 学前儿童的世界:直觉理解的形成

  儿童的直觉理论

  其他方面的早期能力

  对日后学习的五种限制条件

  儿童发展的预测

  五岁儿童心智的能力与局限

第二篇 教育体制知多少

 第六章 教育的传统与价值观

  教育抉择之一:要教些什么?

  理解的各个层面

  教育抉择之二:如何教授知识?

  学徒制度

 第七章 学校这个地方

早期的学校

学校的重责大任

现代普通学校的三个使命

学习评估

学校的成效

机构的局限

 第八章 学校造成的困境:自然科学学科的误解

理解的多样性

物理学的错误概念

生物学方面的错误概念

数学问题:呆板运用运算法则

 第九章 学校造成的更多困境:社会科学与人文

科学中的刻板印象

经济学与统计学方面的问题

人文学科中的刻板印象与简单化想法

历史与文学研究的问题

艺术领域的简单化想法

关于错误概念和刻板印象的一些论断

第三篇 追求理解的教育

 第十章 解决之道:黑暗与曙光

基本技能的局限

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

教育上的传统延续

进步主义教育

进步主义教育的局限

 第十一章 童年时期的理解教育

适合儿童的教育环境

“多彩光谱”项目

培养低年级儿童的文化素养

儿童中期:学徒制与方案活动

儿童中期的理解教育

 第十二章 青少年时期的理解教育

创新课程

个人理解能力的培养:五个入门法

 第十三章 迈向世界的理解教育

前文概要

学校改革的四大关键

地方自主与全国统一标准

全国范围理解的定义与成就

规范和可能:配合发展的教育

原著尾注

试读章节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都把所有的学生当作以相同的方式学习、显示相同的概念或错误、相同的理解或误会、同样的生搬硬套或真正的学科理解。这种说法也能自圆其说,因为有些学习的特征确实是全体学生共有的,至少是大多数学生共有的。

然而,近年认知研究领域出现了一股主旋律,发现每个学生拥有不同的心智,所以每个人的学习、记忆、表现和理解的方式也各异。有足够的证据显示,有些人主要通过语言来学习,另外一些人则喜欢空间或量化的方式。同样,一些学生在运用各种符号时表现突出,另一些人则擅长动手操作或通过和他人互动的方式,来展现他们的理解。

我提出所有人都至少有七种了解世界的方式——在其他地方我把它们称为人类的七种智能。根据这种说法,我们都能够通过语言、数理逻辑分析、空间表现、音乐思维、身体动作来解决问题和制造事物、了解他人以及了解自己。根据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表现的不同强项——所谓的智能剖面,各人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组合这些智能,来完成不同的工作和解决不同的问题,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不是本书的重点,但了解人类以不同方式学习、表达和运用知识,对了解本书的观点非常必要。这些个别差异,使对人类学习和理解的研究显得更加复杂。首先,这些差异对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提出挑战,我们的教育体系假设每个人都能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教材,并用统一通用的评价方式来测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确实,目前的情形来看,我们的教育明显偏向语言模式的教学与评估,其次是数理逻辑模式。

我认为,相反的假设应该会使教育更有成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别人不同。如果各个学科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的方法也允许多样化,那么各种类型的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将受益。

当前的教育产生了许多名不副实的成功学生,以及许多不必要的牺牲者。那些表现中规中矩(我们所谓的“学业型”)的学生被认为已经理解功课了,即使他们中有人完全没有或者只是部分真正了解课业。许多人——有时包括本书作者及其女儿——虽可以通过考试,却无法通过关于真正理解的更适当的、更深入的测试。不幸的是,许多达到真正理解的人,却不能通过考试,因为他无法通过一般认同的教育考试标准。例如,有很多缺乏正式考试技巧的人,当遇到现实问题时,却知道怎么处理。本书的其中一个目的,就在于希望能够找出适用于这部分人的教育和评价方式。

知道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和获取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事情显得更复杂,但也同样带来希望。认识并应用多种引导方法,不仅能增加获取理解的机会,而且还能开阔我们对理解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能以多种方式来表达对某一概念或技能的认识,并能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之间自如转换,就比较容易达到并向别人显示真正的理解。虽然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拥有全部的认知模式,但每个人都至少拥有几种表达相关概念或技能的方式。

除了最后这一点外,我们的讨论至今还没有令人欣慰的地方。三种类型的学习者,各自表现不同的实践方式,也各自反映独特的制约和表现方式。但这三种学习者之间存在的鸿沟实在令人困扰,而且达到真正理解学科知识的机会也似乎比较渺茫。  

如果仅仅为了罗列这些要达到真正理解的教育将遇到的众多困难,我就没有必要进行这个研究。我坚信通过对三种类型的学习者(包括他们的制约和潜能)的研究,一定能找出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建立有效的教育制度。在本书的最后几章,我会回顾许多希望填平三个学习类型之间的鸿沟、发现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的种种努力。有趣的是,我在两种迥然不同的机构中找到了这些线索——古代的学徒制和新式的儿童博物馆。

P13-15

序言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世界各地的幼童、天真的成人以及许多决策者对大脑和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婴儿的大脑天生是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的白板,教育和培训的目的就是用各种信息、知识、技能以至智慧来装备这个大脑,使孩子们长大后有能力积极且有意义地投入成人的世界。

这种观点听起来很合理,可惜并不正确。经过一个世纪对人类发展的精心研究,我们发现三个事实: 

1.婴儿对世界已经有相当多的认识。在他们生命的头几年,婴儿对数字、因果关系、与他人互动以及如何有效交流等已经具有初步的感觉。

2.成长中的孩童在婴儿期以后的几年间,理解世界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如果没有对周围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行不断探索和了解,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学好语言。在认知的其他领域也是同样的,不论是算术还是音乐,甚至是对他人思维的了解等都不例外。

3.等到孩子上学的时候,他们已拥有对世界的许多认识。有时这些认识是正确的,很多时候它们是相当吸引人的,然而;在不少重要方面,这些认识是错误的,甚至有严重的错误。幼童对物质世界(星球、地球、机械和运动状态等)、生物世界(植物、动物、活着和生命的根源等)以及心灵世界(其他人的思想、矛盾状态、爱和美等)都已经发展出一些自己的认识。

这种发现使教育变得更为困难。如果孩子们什么都不知道或者对一些问题从来就没有思考过,那么反而比较容易灌输他们正确的理论。当然,孩子们这些“未受学校训练”的对世界的认识也有正面的效果。这些认识表明了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已经开始自己进行思考。而且,一旦教育者能够了解孩子们的原始想法,就比较容易找到一个有力的切入点来教育他们。 

可惜的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将科目(subjects)和学科(disciplines)混淆起来。科目仅仅是某个知识领域中的各种事实的汇集,如历史的名称和日期,科学的公式和真相等。而学科反映的是能够揭示真相后面的思维方式。科学家理解理论、假设和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历史学家理解历史事件的不可复制性,以及明白’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人类的作用、动机和目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文学评论家则注重文字本身、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意图之间的张力。绝大部分教育或考试的内容,还是主要侧重在科目的层面。本书的目的是展示如何努力塑造一种教育,从未受训练的心智里已经存在的知识开始,重新塑造和挑战那些知识。最后,我们希望年轻人能够通过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更复杂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它们,并以实践去改善它们。

本书以对幼童思维的研究为基础,同时也希望尽量比较实用。在本书的后几个章节申,对于如何达至深度理解的教育,我列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我相信并非每一个读者都会认同这些想法,但我希望它们能够引发有心的读者对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讨论。

我特别想对中国读者说:我不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专家,我对今天的中国教育体系也不熟悉。但我是中国的敬慕者,无论是中国的历史还是今天的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几次中国访问和2004年的再度造访,使我受益良多。中国教育工作者对我的工作所表现的热情和兴趣让我汗颜,我十分珍惜和中国学者以及我的中国学生(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的关系,并将继续保持联系。我希望本书的出版将激发未来我们之间更深入的对话。

霍华德·加德纳

2006年3月于哈佛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每当加德纳将他综合性的思维和渊博的知识倾注在某项研究上,我们就一定能看到激动人心的智慧结晶。如果大家能够更好地关注他的理论,将会对孩子们的未来有极大的帮助。

——米哈利·奇森米哈尔利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

★哪怕我们只是将加德纳带给我们的一小部分知识加以应用。教育的主要目标——深度理解也终将会实现。

——李斯佛特·布朗 美国教育委员会“教育领袖”项目高级研究员

★如果我们今天要关闭所有的学棱。并反问自己如何才能重建适合全体青少年的新学校,我的答案是:“根据加德纳《未受学科训练的心智》所展示的理念和模式!”这本书是一个惊人的成就,有远见并切合实际,充满学术意味又平易近人。

——阿尔伯特·善科尔 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

★本书为寻求深度理解而非死记硬背的学校改革者提供了切实可行和脚踏实地的指导和建议,无论是对揭开学习之谜。还是对认知科学的研究,都非常有用而有见地。

——黛安·拉维特 《伟大的学校战争和烦人的改革运动》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1: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