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是谁或什么(一部心与自我的辩证奇想集)(精)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心灵/心智(mind)是什么?我是谁?纯粹的物质能思考或感受吗?灵魂(soul)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人都会陷入困惑之中。编纂此书,为的是尝试展示这些困惑,让它们变得生动鲜明。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回答这些大问题,而是要动摇世人的思维:既包括那些有着严肃坚定的科学世界观的人,也包括那些对人类灵魂怀有宗教或者灵性主义想象的人。我们认为,目前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根本反思,然后才能期望人们在‘我’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上达成共识。因此,本书旨在刺激、扰乱和迷惑读者,让显而易见的东西变得奇异起来,也许还会让奇异的东西变得显而易见。”
出于上述动机,二位主编为本书选文27篇,包含了从科幻小说、戏剧对话到哲学论文多种文体,除两位编者的作品外,更有图灵、博尔赫斯、道金斯、内格尔等重要人物的代表作。各篇文章围绕自我感、精神是否存在及有否特性、身心关系、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自我”特性等经典问题分类编排,每篇结尾均附主编者的评论反思。选文、反思及二者间的隔空对话,各有精彩与妙趣,对理解相关哲学认知问题、生物问题、人工智能问题等应大有助益。
目录

导言
Ⅰ自我之感
1 博尔赫斯与我(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2 无头有感(D.E.哈丁)
3 重新发现心灵(哈罗德·J.莫洛维茨)
Ⅱ 探问灵魂
4 计算机器与智能(艾伦·M.图灵)
5 图灵测试:咖啡馆对话(道格拉斯·R.侯世达)
6 圣美公主(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7 动物玛莎的灵魂(特雷尔·米丹纳)
8 马克3型兽的灵魂(特雷尔·米丹纳)
Ⅲ 从硬件到软件
9 精神(艾伦·惠利斯)
10 自私的基因与自私的模因(理查德·道金斯)
11 前奏曲……蚂蚁赋格(道格拉斯·R.侯世达)
12 脑的故事(阿诺德·祖波夫)
Ⅳ 心灵程序
13 我在哪里?(丹尼尔·C.丹尼特)
14 我当时在哪里?(大卫·霍利·桑福德)
15 岂止排异(贾斯汀·莱伯)
16 软件(鲁迪·拉克)
17 宇宙之谜及其解决方案(克里斯托弗·切尔尼亚克)
Ⅴ 创生的自我与自由意志
18 第七次远行(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19 恕不侍奉(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20 上帝是道家吗?(雷蒙德·M.斯穆里安)
21 环形废墟(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22 心灵、脑与程序(约翰·塞尔)
23 一个不幸的二元论者(雷蒙德·M.斯穆里安)
Ⅵ 内心之眼
24 做一只蝙蝠是怎样的?(托马斯·内格尔)
25 一桩认识论噩梦(雷蒙德·M.斯穆里安)
26 对话爱因斯坦的脑(道格拉斯·R.侯世达)
27 虚构(罗伯特·诺齐克)
延伸阅读
选文引用信息
人名表
序言
本书初版汇编于1981年
,收录的多是1972—1982
年间的文章,因而谈及计算
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
展时,一些举例、预测等都
带有时代色彩。今天看来,
至少在计算机算力和发展路
径的预测上,本书的选文及
反思,有保守之嫌;但这些
选文及反思,在开创性、精
巧性、特异性乃至震撼性方
面都颇为可观,一起呈现了
20世纪70年代人类思想的
顶级光耀,很多方面至今仍
未被超越。
本书正文提及许多真实
人物,其中一些应为广大读
者熟知的,不加说明;还有
很多人,如今的读者或已不
熟悉。凡此人物及事迹直接
关乎正文理解,我们在正文
的脚注中说明;其余正文中
无说明、亦无随文括注的,
皆收录在书末附录“人名表”
,并附人物简介。
序至第III部分,译者舒
文;马健翻译了第IV部分至
结束。特邀编辑做了整体的
校译和统稿,为便于读者理
解,也额外插入少量新插图
。本书脚注若无特别说明,
均为特邀编辑添加。
导语
侯世达和丹尼特二位主编,均是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均身兼顶尖哲学家、认知科学家和故事大师等多重身份,二人合力选编的本书并篇篇评论,彰显了二人高举又奇趣、不囿于特定学科的融合性特质和眼界。
异彩纷呈的嬉皮年代,在思想的深度广度方面也远比今日想象得更为伟大惊奇,黑客帝国、阿凡达、黑镜、西部世界、终结者、攻壳机动队等众多科幻从此时获得设定源泉,图灵测试、控制论、身心问题、缸中之脑、人格同一性、基因机器、中文屋、可能世界等大量重要问题也在此时被推至高峰。本书收录的,均是代表性作者的特色文章,它们结成了一片“诸神”时代的璀璨星图。
各选文的文体在幻想故事和哲学思辨之间游刃有余,穿针引线,织就特色的思想实验图景。希腊戏剧式的场景,科幻电影般的镜头中满溢玄机巧思,享受神奇大片之余,大脑也可以(且必须!)充分锻炼。
原书27篇全收录,翻译注释力求还原原书俯拾即是的双关、谐音、多文化深梗;阅读本书,可以边解谜边长知识。
精彩页
1 博尔赫斯与我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962)
事情发生在另外那个人身上,他名叫博尔赫斯。我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现在或许正不由自主地驻足片刻,欣赏门廊的起拱或大门上的花格。我是在邮件中得知博尔赫斯,是在教授名单或人名辞典上看到他的名字的。我喜欢沙漏、地图、18世纪排版术、咖啡的味道、史蒂芬森的文章;他也有这些爱好,不过只是徒劳地把它们变成了表演。说我们是一对冤家或许有些夸张。我活着,让自己继续活下去,这样博尔赫斯就能构思他的文学,而这些文学又为我的存在“提供了理由”(justify)。承认他也写了几页有意义的文字,这对我来说不费吹灰之力,不过这些文字拯救不了我,也许是因为其中好的东西不属于任何人,甚至也不属于他,而是属于语言和传统。此外,我注定终将消逝,只有我的某些瞬间能在他身上幸存。我一点点地把什么都给了他,虽然我充分意识到他有弄虚作假和夸大其词的坏习惯。斯宾诺莎知道,万物都渴望依其所是而持存:石头永远想是石头,老虎也永远想是老虎。我将留存在博尔赫斯身上,而不是我自己身上(如果我真的是什么人的话)。不过比起在他的书里,我却是在很多别人的书中或是费力的吉他弹奏声里,更能认出自己。几年前,我试图摆脱他,我从乡野神话转向时间与无限的游戏,但这些游戏现在属于博尔赫斯了,我不得不去想象些别的东西。就这样,我的人生就像一次逃亡,我失去了一切,一切都将归于湮灭,或归于他。
我不知道是我还是博尔赫斯写下了这页文字。
反思
博尔赫斯这位伟大的阿根廷作家享有国际声誉,而这造成了一种奇妙的效果。对他自己而言博尔赫斯好像是两个人,一个是公众人物,一个是私下的博尔赫斯。他的名望放大了这一效果。不过如他所知,我们都可以有这种感觉:你在一个名单上读到自己的名字,看到一张自己被偷拍的照片,或是无意中听到别人在谈论什么人然后忽然意识到谈的就是你。你的思维必须从第三人称视角的“他/她”跳到第一人称视角“我”。喜剧演员们早就知道如何夸张这一跳跃,这就是经典的“恍然大悟”,比如鲍勃·霍普,在晨报上读到鲍勃·霍普被警方通缉,漫不经心地评论了几句之后,惊慌失措地跳起来说:“这不是我吗!”
罗伯特-彭斯可能是对的:用他人看我们的方式看自己,这是一项天赋。不过我们并不总是能够或者总是应该追求这种境界。事实上,有几位哲学家最近提出了一些非常出色的论证,说明我们在思考自己的时候有两种完全不同且不可化约的方式(更多细节见《延伸阅读》)。这些论证技术性很强,不过讨论的问题很迷人,也可以用生动的例子来展示:
彼得正在一家百货商店排队等待付款。他注意到柜台上方有一个闭路电视屏幕,是商店用来防盗的那种。观看屏幕里推推搡搡的人群时,他注意到屏幕左边有个身穿大衣手拿大纸袋的人,他的衣兜正被身后的人摸。然后,就在他吃惊地抬手捂嘴时,他注意到受害者的手也一模一样地移向了自己的嘴。彼得忽然意识到,他就是那个口袋被摸的人!
这一戏剧性的转折是一个发现:彼得知道了一件这一刻之前他还不知道的事。这当然重要。要不是他有能力产生现在这些想法,并在这些想法的激励下采取自卫行动的话,他就几乎无法采取任何行动。不过在这一转折之前,他当然也不是完全无知:他正在思考那位“穿大衣的人”,还看到他被偷;既然这穿大衣的人就是他自己,那么他当时就是在思考自己。不过他没有把自己当成自己来思考;他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来思考自己。
再举一个例子。想象一个人正在读一本书,书中有一段话,第一句用了一个三四十个词组成的描述性名词短语,描写了一个尚不知性别的无名氏在从事一项日常活动。这本书的这位读者在读到这个短语时,配合地在他或她的脑海中虚构了一个简单而模糊的心理意象: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平凡活动。再往下面读几句,随着补充的细节越来越多,读者对整个场景的心理意象开始聚焦。然后,在某个特定时刻,在描写变得非常具体之后,有什么东西突然“叮”了一声,读者产生了一种可怕的感觉:他或她就是书中描写的这个人!“我真傻,居然没有早点发现我正在读我自己的事!”读者沉默了,感到有点尴尬,但也着实被戳中了兴奋点。你大概能想象这种事发生,不过为了帮你想得更清楚些,你只要假设那本书就是我们这本就行了。现在你对整个场景的心理意象是不是开始聚焦了?是不是突然“叮”了一声?你想象读者正在读哪一页哪一段呢?读者心中可能会闪过哪些想法?如果读者是个真人的话,他或她此刻正在做什么?
P21-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