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题解:
词记溪亭之游情境,或题作“酒兴”(《花庵词选》),系李清照早年作品。
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将此词系定为李清照25岁时(1108年)作,似不妥。
靳极苍先生在《李煜李清照词详解》中,则更将其创作年代推至1128年(时年李清照45岁);靳先生说:“此词和《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一样,同是游大明湖之作。《怨王孙》词因情绪平淡,不似婚后之词有丈夫,故定为婚前作。此词与之同,且很具少女风韵,所以也该是婚前在历城时事。但‘常记’二字,可知非当时之作。顺境重当前,逆境追往事,是人之常情。依此,此词应作于逆境,但不太严重时。”
靳先生所言均人情人理,但所得出的结论却似未必。这也许只是因为先生对“常记”所历时段的过分强调上——先生言:“常记”指发生在很早以前难以忘却的事——其实,所经历过的事,半载一年,说“常记”亦不是不可。
李清照之游溪亭,当在及笄前后,一年多后忆及往事并言“常记”,是可以成立的。
故在此依陈祖美等说,将其创作年代系定于1099年,时年李清照16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新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常想起在溪亭游玩欢饮的情景,天黑下来了,酣醉的人,忘了回家的路。常记:《全芳备祖》作“尝记”。溪亭: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亦有说泛指溪边亭阁;还有一说是确指一处叫“溪亭”的地名。日暮:太阳将落的时候,即傍晚。
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兴致尽时,回舟已晚,偏偏又把船划进了莲花丛中。藕花:荷花,莲花。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大家都争着往外划,桨声、嬉闹声,惊得一滩鸥鹭都飞了起来。争渡:竞渡,即争着渡。亦有注者解“争”为“怎”,似不如“争”好。唐·王维《从军行》:“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唐·刘禹锡《堤上行》:“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鸥鹭:两种水鸟,皆善捕食鱼类。鸥为鸥科水鸟的通称,嘴弯曲,背苍灰,腹白色,常见的有海鸥、银鸥等,常飞翔于海洋或江湖之上;鹭为鹭科水鸟的通称,嘴、颈皆长,常见的有白鹭、苍鹭等,多栖于沼泽之中。这里泛指水鸟。
新评:
少时初读此词便甚是喜欢,但除了觉其明白如话、朗朗上口、情辞酣畅、生动自然之外,确也说不出更多妙处。后来读到古今学人诸多评价并体味再三,才深信小令不小,可谓叙述简约、景象开阔、静动相生、出神人化——溪亭、日暮、藕花、鸥鹭……构成一幅清新淡雅、却又绚丽豪华的荷塘美景图;而回舟、误人、争渡、惊起……则让人仿佛听到了水声、桨声、笑声、鸟声交织和鸣的动人乐章。
也可以说是画中有乐、乐里有画吧。
说这幅画清新淡雅,是因为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素描或者是水粉;说绚丽豪华,是因为把它看作是一幅油画亦未尝不可——远处,落日入水、霞光满天;近处是大片的荷花。荷花丛中的小船上美人如玉,醉酒的脸庞艳如桃花,神态娇憨……
此情、此景、此词,或正如前人所云:“横竖都是烂漫。”
双调忆王孙
题解:
古往今来,在有关李清照词的辑本中,几乎都将此词题作《怨王孙》。这是因为:在现存《漱玉词》最早的版本——宋代曾端白的《乐府雅词》里,便将调名误作此,以致此后以讹传讹。直到1992年,周笃文先生在《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版)里方纠其讹,改其为《双调忆王孙》。兹从之。
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样,此词亦是词人少女时代的游湖赏景之作。在明·陈耀文所编《花草粹编》及清·沈辰垣等编的《历代诗馀》里,亦被题作《赏荷》;而在《词谱》、《碎金词谱》中,则将其题为无名氏词。或因其故,徐培均先生《李清照集笺注》未录此词,似不该也。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新解: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起风了,湖面上水波浩荡,无边无际。已是深秋时节,湖中荷花凋零,难得见到几朵;荷香亦淡,只剩下几缕残香。浩渺:形容水势辽阔无边。暮:晚,将尽。唐·杜甫《岁晏行》:“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红稀香少:指秋花凋落稀少。红、香,均指代花。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秋水澄澈,青山妩媚,充满灵性和柔情,令人备感亲切,真是说不完、道不尽的美好啊!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莲子长成,荷叶已衰,然而湖边的蘋花和汀草上却挂着水珠儿,就像被清露洗过一般,鲜艳亮丽,清碧一片。蓣花汀草:水中的蘋花,汀上的小草。蘋: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茎柔软细长,秋季开花,也叫田字草、四叶菜。汀:水边平地或湖中小面积陆地。宋·寇准《江南春》:“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那些在沙滩上睡觉的鸥鹭,竟然头也不回,它们肯定是生我的气了,嫌我辜负了这美丽的风光,回去得这般早。眠沙:睡在沙滩上。似也恨:似乎也在埋怨。
新评:
自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问世以来,骚人墨客笔下的秋景便总是显现出悲凉萧瑟的情调:唐·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南唐·李后主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宋·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就连李清照自己的名句“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也不能说不包含着浓厚的悲秋成分。然而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却既不写“黄花”的惆怅,也不写“梧桐”的寂寞,而是以舒缓淡远、亲切感人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秋之画图。
按说,“秋已暮”了、“荷叶老”了,“莲子已成”,“红稀香少”,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时,本该是有些怅惘或感伤的,可是我们却没有,为什么?
因为“湖上风来”,此风不是那“卷帘西风”,不仅毫无萧瑟之气,而且酣畅淋漓,吹得碧波万顷、浩浩渺渺;因为“水光山色与人亲”、“清露洗、蘋花汀草”,绝无感伤之意;更因为“眠沙鸥鹭”都已通晓人性,它们因游人归早怅然不快,是以不愿回首作别……
一句话,是因为词人将自己纯真的情感、青春的活力注入了眼前的秋景,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从而也就使得整首词达到了人景相亲、物我两忘、心交神会之境。
这样的秋游之作,在北宋词坛,确是不多见的。
P1-3
仰慕李清照久矣!
孩提时便喜欢上李清照词。自彼至今,许多年过去了,时非昔时,人非昔人:一切似乎都发生了起起落落难以预见(甚或有时是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变异,惟有对于李清照的崇敬却一如既往,或尤更甚。
一次次地寻觅所能寻觅到的版本;一遍遍地阅读所能读到的诗、词、文,乃至和此相关的各色各样的文字:资料、论著、考据、赏析;长的,不长的;深刻的,不深刻的;有趣的和没趣的……阅读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满足,让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是幸福的。
记起1996年。
时年,我受命在晋南的一个小山村“扶贫”,是一套《全宋词》,让我在那里度过了平生最为温馨、最为充实的一年;是宋词,让乡村清寂的夜晚宽大无比、瑰丽无比——
是的,那的确是群星璀璨的词的时代:冲破“花间…‘艳科”樊篱,从内容和形式上解除词之种种束缚,不仅“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而且滥觞“豪放”一派,并最终使词成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文学样式的苏东坡;扭转五代词风、完成由小令向长调转变,以至“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柳永;推陈出新、“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的秦观;上承柳永、秦观,下开姜夔、王沂孙的北宋末年“婉约派”集大成者周邦彦;名扬南北两宋、独创“别是一家”的“易安体”,进而同李白、李后主一道被后世并称“词家三李”的李清照;独创“稼轩体”、“于唐宋诸家之外…‘屹然别立一宗”,从而把“豪放派”乃至整个宋词推及高峰的辛弃疾;当然还有将“婉约”“豪放”两种词风融于一炉、进而创建“清劲骚雅”新体的姜夔;还有创作出众多“遗弃旧传统而近于现代化”的“梦窗词”(叶嘉莹《折碎七宝楼台》)之吴文英……
作为词坛大家,他们各自自有令我艳羡之本、之作、之理;但我最喜欢者,却只是个中之三:一是苏东坡,一是李易安,一是辛稼轩。
那是夜半时分,我就站在院内(它是这个山村小学小小的操场)仰望星斗,并把目光长久地投注于“河鼓三星”(民间称“扁担星”:中间一颗俗称“牛郎星”,学名天鹰座α)。我认定离我较远的那颗是苏东坡,中间的那颗是辛稼轩,最近的那颗,是李易安。
这样的认定,当然首先是囿于我对他们“亮度”(就词的成就而言)的认定,但更进一步的理由则是我与他们在感情上的亲疏。
在我的印象中,东坡词确乎倾荡磊落,词超旷而意和平,可谓尽显“王道”;而稼轩词则磊落英多,横竖烂漫:既有不悖王者之“霸气”,或豪壮悲郁,或雄深雅健;又有至情至性之秀骨峭神,丽想奇思。
于是我就喜辛胜苏。于是也就常常想:如果说苏词“全是王道”而辛词“兼有霸气”,那么李词呢?是什么“道”,或者有什么“气”,何以就有如此巨大、如此长久的魅力?后来,我似乎就想通了,是“女孩子气”;是因为李易安以她丰腴的生命、超拔的才华和幽怨的闺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独步千古的“女孩子”!
“女孩子”高贵、典雅、纯真、善良,不造作,无俗态,荡荡然如一泓清水;“女孩子”脆弱而又有些任性,心思空落而又耽于幻想,娇柔而又固执,复杂而又天真;“女孩子”有些个书卷气,喜也纤细,忧也清丽,愁也妩媚……所谓“女孩子”,或者本就可用李易安的词论和词章作注,日“妍丽丰逸”且又有“富贵态”(易安曾批评秦观词“譬如贫家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庆清朝慢)。
……
——正是因为乡村的那些夜晚、那些星斗,因为《全宋词》、因为李清照,我才写下了如上之类的文字。 不过,后来想想,这些文字虽情真意切,但究竟太随意、太不“学术”了。李易安的词给了我许多的幸运;而我的这些文字,却显然不能将我的幸运分给更多的人。
于是也就想步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之后尘,编撰一部在体例、规模、考据、阐发以及在编之用心、文之严谨等诸方面,都大抵不殊的集子。我把书名定为《李清照集评注》并开始搜集资料。
也是因缘,山西古籍出版社正在编一套《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其中“名家选集卷”中的《李清照集》,总编辑张继红兄约我撰稿,于是也就欣然应诺。
我原以为自己是能够早日完成的,没想到随着阅读、撰述的渐次展开,虽亦多有发现的喜悦,但总的来说却仍是愈来愈觉得所知甚少、识见多浅、领悟欠深。
然丛书中其他几本多数问世,继红兄也一再敦促,甚感愧对之馀,也不得不加快节奏。加班加点之后,总算得以完成。
在这里,自然该向继红兄深表谢意: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关照和敦促,我的愿望很可能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实现;当然,同时也该向继红兄表示歉意:误了工期。
在遵从丛书体例的前提下,我尽可能地在如下方面予以格外重视:
一、解评时,尽可能地到位。
二、作品系年。
三、信息量尽可能地大,书末附录“李清照简谱”、“历代李清照词选本举要”、“李清照研究主要著作目录”、“《李清照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
这样一来,篇幅就大了,征得总编继红兄认同,此书仅选词部,诗文及总体评述,留待此后《李清照集评注》一书奉献诸君。
此集以《全宋词》为底本,参考了王仲闻先生《李清照集校注》、徐培均先生《李清照集笺注》;领悟解读时又参引了诸多方家的著述,尤其是陈祖美先生、靳极苍先生的著述。
靳老极苍是我的导师,大学期间曾授教我唐宋诗词,但因我当时年少无知,只热衷创作而多有逃课,以致对靳老及其心中的宋词,都可以说是毫无领会。
也就是说,我对靳老的性情及学识,是在他对李清照的解读中才得以领悟的。
靳老学识渊博,禅悟无拘无束,行文独来独往。许多时候,都很是“小孩子气”,让我艳羡不已。
陈祖美先生尤是,不独有“小孩子气”,更多有“女孩子气”。她才思敏捷,眼光独到,体悟细腻,识见非凡,说理透彻,行文严谨;却也常常显得任性而固执,让你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对她和她所提出的话题,甚或一次次地“较劲”。
换言之,如果不是他(她)们的启迪、引导和激励,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做这个“学问”,因而此书(和以后的书)也是万万不可能写出来的。
惟此谨请谅解并深表谢意。
权为前言,实乃小引。
李杜
2005年中秋谨识
2008年8月重订
李清照,自号安居士,宋代独树一帜的著名女词人,在两宋词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懒玉词》具有清新隽爽的独特语言风格,被誉为“易安体”对南宋乃至后世词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本书收录了李清照的经典词作品。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女作家。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本书收录了李清照的经典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