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催眠治疗实录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作者 张亚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临床心理治疗师张亚的诊治过的十个案例,这些求诊者或严重失眠,或严重脱发,或“白日见鬼”,症状形形色色,作者一个个案例娓娓道来,讲述了每个求诊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直至摆脱困扰,消除症状。书中的案例都来自生活,但隐去了基本信息和太过隐私的内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催眠疗法乃至心理咨询到底是怎么回事;让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士能够借此机会和我深入探讨这门技术的应用、发展和局限。

内容推荐

催眠椅上的世界是一个神奇的魔法空间。在那里,我们的心灵和另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心灵日渐亲近。有时候,那交会的光亮照亮了黑暗;有时候,那默默的陪伴唤醒探索的勇气;有时候,那激烈的碰撞释放被尘封的能量……

目录

引言 催眠椅上的故事/1

第一章 婉儿的故事:“我无法考试了!”/7

 模拟考考砸了之后/8

 催眠带她先进考场/11

 妈妈的紧张不动声色/16

 给自己一个手势/18

 案例反思:“一次就成”的心理咨询/19

 话说催眠:到底什么是“催眠”/21

 心灵加油站:焦虑和担心告诉我们什么/26

第二章 秋子的故事:“催眠能让我忘了他吗?”/33

 “忘了他是我唯一的选择……”/34

 她如何说自己的“故事”/37

 迷雾背后的“他”是谁/40

 宛如一个梦/44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慢慢长大/47

 案例反思:“大哭大闹”能不能带来改变/49

 话说催眠:何时适合做催眠/51

 心灵加油站:关于因爱而痛/53

第三章 明君的故事:“是谁让我夜夜不成眠?”/61

 当睡觉成了噩梦/62

 一张结在脑袋里的黑色大网/65

 面对父亲,高山仰止/69

 自我催眠之路/72

 案例反思:失眠的秘密/73

 话说催眠:治疗是让来访者学会有效的“自我催眠”/75

 心灵加油站:如何拥有好睡眠/77

第四章 小玉的故事:“中年男人、小女孩和我”/81

 “人和人之间就只会互相伤害!”/82

 大发雷霆背后/85

 心里住着“好几个人”/88

 不想长大的小女孩/92

 “我不要回家”/95

 一个新的“人格盘子”/96

 案例反思:“不用引导”的催眠/97

 话说催眠:催眠治疗中的阻抗问题/99

 心灵加油站:人际关系之“境由心造”/102

第五章 米兰的故事:贤妻情妇一念间/109

 恩爱小夫妻的“大”烦恼/110

 选择,在一念之间/111

 “我的心是用玻璃做的……”/113

 案例反思:那些两难选择的咨询/118

 话说催眠:催眠让你看见什么/121

 心灵加油站:两个人的“婚姻小舟”/123

第六章 小艾的故事:“昨天我又发疯了……”/127

 常常“发疯”的文静女生/128

 “我想掐死自己……”/133

 层出不穷的“症状”/136

 爸爸嘴里不一样的“真相”/141

 新的适应问题/145

 会不会出现新症状/147

 案例反思:疾病的隐语和希望/148

 话说催眠:催眠回忆的真实性/152

 心灵加油站:家庭系统里的“秘密”/154

第七章 小林的故事:“我丢了—段记忆……”/159

 “那天的记忆一片空白……”/160

 看一场“过去的老电影”/163

 想不起来的密码/168

 “我的恐惧无法诉说……”/172

 案例反思:谈谈“创伤”/176

 话说催眠:那些“不成功”的催眠/179

 心灵加油站:我们如何“编织”故事/186

第八章 菲菲和李霞的故事:脱发,又见脱发!/189

 一天之内的两个个案/190

 大马路上的恐惧和“好妈妈”的担心/195

 救不了的外婆和忘不了的父亲/201

 走出咨询室时/208

 案例反思:“老毛病”和“新问题”/211

 话说催眠:催眠术的新发展/213

 心灵加油站:看看你的“内在小孩”/220

第九章 大玲的故事:“我见鬼了!”/227

 浴室里的手/228

 被“鬼”掐住了/231

 与“吸血鬼”之战/234

 一个爱幻想的小男孩/238

 案例反思:恐惧的“秘密”/241

 话说催眠:催眠状态下的“心理图像”/243

 心灵加油站:直面你的恐惧/246

结语 走下催眠椅之后/249

试读章节

一间不大不小的咨询室,一张舒适、柔软的催眠椅,两个每周见一次面的普通人。

在这张椅子上,多少人讲述他们内心深处的烦恼,多少人在恍惚中回到过去,多少人心潮起伏或默默流泪;又有多少人深深地觉得被理解,多少人在电光火石的一瞬看见希望,多少人鼓足勇气从现在开始改变……

一直觉得,催眠椅上的世界是一个神奇的魔法空间。在那里,我们的心灵喘息着、挣扎着、呐喊着,和另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心灵日渐亲近。有时候,那交会的光亮照亮了黑暗;有时候,那默默的陪伴唤醒了探索的勇气;有时候,那激烈的碰撞释放了被尘封的能量。也有时候,我们一无所获,跌人令人窒息的深渊;有时候,我们失去信心,仿佛两只找不到出路的困兽。

催眠椅上的故事比不上好莱坞式的传奇,却有着最真实、最摄人心魄的力量。

那么,催眠椅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问题可能比你想象得更难回答。心理分析大师荣格(Carl Gustav Jung)说:“两个人的相遇犹如两种化学物质混合,如果能发生反应的话双方都会发生变化。”心理咨询室里的两个人经历着怎样的体验实在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可以说,当下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试图描述现场时,就已经开始不由自主地重新建构。

尽管如此,本书仍力图呈现一位不太算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在使用催眠技术进行工作时的体验、困惑以及反思,帮助读者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欣赏催眠治疗的魅力所在。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每一章都会有一个催眠椅上的故事,每一章也都安排了“案例反思”、“话说催眠”、“心灵加油站”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聚焦于咨询师的反思、催眠相关问题的探讨以及自我保健的小方法。

在读者正式进入现场之前,有必要和我一起先澄清一些理念,这将有助于您更好地了解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只是众多心理治疗方法中的一种。

有多少人在遇到困扰的时候会想到做心理咨询?20年前美国《健康》杂志的调查显示,这个数据在美国大约为3%。

有多少种心理治疗方法?1975年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学会的研究部门报告当时有130多种心理治疗方法,10年之后研究者提出有400种不同的技术。

大多数心理咨询师都在使用什么技术呢?1990年的一项对美国423名心理工作者的研究发现,68%的人表明偏爱心理治疗的折中主义方法。

回到国内刚刚起步的心理咨询行业,大众对心理咨询的接纳尚且需要一个过程(也许比3%还要低),对心理治疗方法的了解也远远不够(大多数人依然觉得心理咨询就是聊聊天而已);心理咨询师自身也正在成长之中,对西方心理咨询技术一味地奉行“拿来主义”、“实用主义”渐渐捉襟见肘,本土化的治疗方法的兴盛却依然有待时日。

在这种情况下谈催眠疗法,尤其需要读者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放下固有的成见,避免对催眠疗法的“妖魔化”或“神秘化”,试着体察催眠疗法作为众多心理治疗技术中的一种,它是如何带来改变的,它可能有什么局限,哪些是可以应用在自我保健中的,这比站在催眠疗法的门外“高谈阔论”更有意义。

催眠疗法不是“万能药”。

寻找一种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是许多人内心隐秘而固执的渴望。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咨询师也会产生“理论反移情”,即过分忠诚于某些理论或技术,这种忠诚对他们理解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对某一理论或技术的偏爱的确会让我们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那么,催眠疗法是否如同一些商业机构渲染得那样“包治百病”呢?

绝对不是。

虽然技术的边界常常取决于使用者,许多催眠治疗大师的确在不断突破固有的限制,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贸然将催眠疗法应用于6岁以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患者、有自杀等危机风险的人、情绪极端不稳定的人显然可能造成伤害,本书在第七章将详细讲述催眠治疗的边界问题。

催眠治疗不同于舞台催眠秀。

许多人对催眠的印象来自电视、电影中的催眠舞台秀。由此大家推断大概催眠治疗也就是把人弄得“晕晕乎乎,失去判断力”之后讲一些暗示的话,比如“你醒来之后再也不会担心了”、“你可以很好地面对他/她了”等等。

实际上,现代催眠治疗师更加强调与来访者之间的合作,来访者对催眠指令的反应正体现了他们内心的动机和兴趣、催眠治疗师的灵活和敏感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违背来访者意愿的催眠不但难以在催眠椅上发生,而且破坏了咨访关系,对咨询目标的达成并无帮助。

此外,如果只把催眠治疗看成是引导来访者进入催眠状态之后的简单暗示,其实是忽略了它自弗洛伊德时代以来的新发展。进入催眠状态之后,如何与来访者在丰富的心理意象中摸索,如何从过往经历中重新领悟,如何释放被冻结的负面情绪……这些正是现代催眠术的迷人之处,读者在接下来的几章中会更清楚的了解。

最后,催眠舞台秀常常只是为了博君一笑、娱乐大众,很少考虑对被催眠者可能的心理伤害,而临床催眠师则是要为来访者编织一张安全、安心的保护网,共同探索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心灵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催眠舞台秀虽然好玩,却也有一定的风险,相当于一次没有保险带的“心理蹦极”。

催眠疗法同样强调心理咨询中共通的治疗性因素。

是什么带来来访者的改变?是那些神奇的催眠技术吗?是催眠师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吗?是挂在咨询室里形形色色的资格证书吗?是来访者聪明又听话吗?

很遗憾,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论咨询师采用的是什么流派的什么理论、什么方法,都有一些共通的因素决定了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这些共通的因素包括良好的治疗关系、对来访者的解释、来访者的顿悟和理解、来访者情绪的释放以及开始直面问题、治疗师对来访者的信心等。而这些,无一例外在催眠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笔者看来,它们比那些花样百出的催眠引导技术更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人观看一段心理咨询的录像后的确很容易被技术的噱头所吸引,忽略了技术背后流动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信任、接纳、理解以及我们至今无法说清楚的一些治愈因素(一方面,疗效因子的研究还在进行之中,另一方面,条理清晰可能并非心理咨询中互动的特点)。

煲一锅好汤最重要的不是如何精确计量时间和分量,而是那份温情,那么,一个引发改变的心理咨询呢?留待读者在接下来几章中自己品味吧!

P2-5

序言

当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1919年左右阐明了一个有意义的命题——自然科学无法触及人类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精神领域),因而“对不可说的保持沉默”时,同为维也纳人的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几乎同时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精神分析理论,宛如物理学家对本科生讲述他对物质本质的发现一样,坚定地告诉世人关于人类心灵的发现。

这两个“保持沉默不说的”和“说得彻底坚决的”人同样关注心灵的“治疗”,思路却是如此不同。

一百年后,当我沿着弗洛伊德所开创的潜意识之路义无反顾地走向催眠疗法的圣殿时,维特根斯坦狡黠的笑声依然回响在耳边——“把精神说清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心灵的“黑匣子”里的内容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六年以来,我很多次被个案内在的力量感动,被心灵的神奇震撼,也被那些悠长的困惑环绕。如果说知识的岛屿越大,惊奇的海岸线越长,那么,当你面对那一望无际的心灵之海时,又将是怎样的敬畏与好奇!

也正因如此,当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金亚静女士邀请我继续写一本有关催眠治疗的案例集时,我不但觉得有些惶恐,而且担心贻笑大方。在她的鼓励和热情读者的建议下,大半年之后,我最终决定迎难而上了。

非常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催眠疗法乃至心理咨询到底是怎么回事;让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士能够借此机会和我深入探讨这门技术的应用、发展和局限,更欢迎各位读者怀着包容的心,毫不留情地对本书进行批评、指正。

本书中的案例都来自生活,但隐去了基本信息和太过隐私的内容。有些来访者能够联系上,我便通过邮件或电话直接征求了意见,几乎每一位来访者都非常愿意在隐去基本信息的前提下将自己的故事与他人分享;有些无法联系上,我选择更仔细地改编了个人信息,有些案例还特地穿插了两个或更多类似来访者的信息,避免造成可能的猜测。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感谢,他们每个人都是我最好的老师。

对父母的感激不必言说。此外,感谢金亚静女士细心而有创意的工作,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叶斌老师、张麒老师一直以来的悉心指点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我那些有趣、有心的同事许维素、朱晓慧、林麟、何良以及庄丽等咨询师伙伴们,与你们一起在路上的感觉真好。

最后,想借此机会感谢我的先生。正因为他在那里,我才能像今天这样充满惊喜地工作与写作。

后记

催眠椅上的故事每天都在继续,走下催眠椅之后的研究、反思、困惑也始终如影随形。催眠状态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来访者的暗示性会增强?为什么来访者会做出一些看上去很不可思议的举动?为什么在催眠状态下来访者往往能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样一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被催眠者的改变?跳出催眠师的角色,当我们试着“出乎其外”,以更客观、理智的眼光来看待催眠疗法时,老实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多的困惑。

催眠状态只是“好被试”的刻意配合?

其实,催眠的描述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不管是从被催眠者的自身感受还是从催眠师的观察,都很少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催眠状态是确实存在的一种客观状态。有些催眠研究者认为,所谓的“催眠状态”只是被催眠者在努力配合催眠师,想充当“好被试”,因而产生手臂自动上升、回到小时候、人格变化等行为。

近年来由于功能影像学的发展,国外对催眠的研究又形成了一次高潮,催眠状态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目前,经过长久的争论后,“催眠是一种意识改变状态”这一说法逐渐被多数人所接受。那么,意识产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催眠状态体验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放松、精神专注、判断以及运动和监督的意向降低,对时间和地点以及自我的定向中止,对自身反应像是自动的或似有外力在控制的体验。其中,至少放松和精神专注与导致催眠状态的特定诱导有关,催眠放松直接源于放松的诱导和愉快身体体验的暗示;精神专注可能是被诱导持续集中于催眠师的声音以及传递的指导语上,同时暗示其对外界不相关的刺激源以及自发思维的注意力降低和定向力下降。与此一致的描绘是:精神专注是一种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被催眠者不受任何分神的事情的影响。

也就是说,目前的研究至少可以从生理变化的角度证明催眠状态是一种既放松又精神专注的意识改变状态,与平时的意识状态有所不同,而这种状态正是进行心理治疗的绝佳时机。

通过催眠输入想要的指令就能“包治百病”?

大多数人对催眠疗法的印象非常简单:关键是要把对方催眠了,然后输入合适的指令,来访者的症状、问题、困扰就自然解决了。也正因如此,大众往往非常关注催眠引导方法,至于把别人催眠了之后做些什么反而成了无关紧要的噱头。

其实,读者从上述的个案中可以看到,催眠治疗远远没有那么容易。即使对方进入很深的催眠状态,只是通过催眠师的暗示进行治疗也远远不够。有时候,催眠师会与来访者一起重新体验过去发生的事情;有时候,催眠师会引导来访者面对“症结”所在;有时候,催眠师也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是等待来访者的潜意识自然呈现;有时候,来访者在催眠师的鼓励下开始真正直面自己的“症状”;有时候,两个人共同徜徉在心灵的世界里,丰富的心理意象不期而至……

从权威式的催眠发展至合作式的催眠,催眠疗法内在的理念经历了极大的改变,随之引发的具体操作也不知不觉地变化了。传统的催眠疗法强调催眠师的权威暗示,合作式的催眠则更关注于催眠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互动配合、共同探索。催眠不再是催眠师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人的心灵之旅。

话说回来,通过输入催眠指令来进行心理治疗远远没有那么容易,更谈不上包治百病。毕竟,每个问题背后都有故事,每个症状都有话要说。不问原因的改变常常仓促而危险,不被理解的痛苦自然引发阻抗,不能充分利用来访者自身资源的暗示常常只能收一时之效。

催眠疗法比其他治疗方法更快、更好?  催眠疗法一度非常“走红”,市场上出现了一周近万元的培训;心理咨询师也常常遭遇来访者的询问:“你会做催眠吗?”关于催眠的臆测、猜想更是铺天盖地,甚至将催眠“妖魔化”,认为它比其他治疗方法更快、更好,奉若神明,趋之若鹜;也有人将催眠“神秘化”,完全抵制它,认为它只是迷信或巫术,谈之色变,敬而远之。

其实,催眠疗法只是众多心理治疗方法中的一种,而方法本身是很难比较好坏的——用得合适便是“好”,用得不合适便是“不好”。认为催眠疗法比其他方法更快、更好实在是不自量力的夸大,甚至也投射了人们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临床工作中,许多心理咨询师都会同时掌握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来访者共同商定合适的治疗策略,说到底,关键的不是“术”,而是使用“术”的人,没有良好的咨询关系作为基础,再复杂、玄妙的技术都是空谈。

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刚刚起步,许多规章制度、培训认证都还不够完善,催眠疗法作为一门技术难度比较高、冲击力比较大的心理治疗方法依然存在颇多争议。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更多,却也疑惑更多,走下催眠椅之后的反思虽然远远不够,对催眠机制、疗效因子等方面的研究也尚无定论,但这个过程本身却引发了催眠疗法的新发展——从权威式的催眠到合作式的催眠,从对技术的强调到着力引发来访者的内在资源,从简单的催眠暗示到更适合来访者需要的共同探索,从包治百病的“幻象”到逐渐确立适用范围,与其他治疗方法相互融合……这些微妙的改变使催眠疗法绽放出新的活力,使催眠师更加清楚技术及本人的边界,更使来访者从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心理治疗艺术中真正获益。

“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对于每一位正在路上的催眠师来说,全心地投入每一次催眠治疗,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观看、反省、研究、改进整个过程,定能促进国内催眠治疗乃至整个心理咨询行业的稳步发展,从混沌走向新的希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