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鸿章/大家精要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林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鸿章并无显赫的出身,他是靠科举和军功跻身于统治者行列的。科举为他进入政坛提供了资本,而军功使他年仅40岁就成为封疆大吏。李鸿章一生事业是他充分利用时代的机遇,靠个人奋斗干出来的。

本书为“大家精要”系列丛书之一,带你去领略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李鸿章的生平。

内容推荐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1847年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25年,其一生与晚清内政外交关系密切。他既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又是主要实践者,创办和控制着众多洋务企业。他重视海防,创建北洋海军;他倾心铁路,开中国铁路建设之先河;他关注人才,创办多所新式学堂。他是晚清外交的实际主持者,与东西方列强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生前谤言丛集,死后盖棺难以论定。贬之者称其为大刽子手、大汉奸、大卖国贼,誉之者称其为近代化的开创者、奠基人。梁启超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评价他为中国近40年第一流紧要人物,以不学无术、不敢破格为其短;以不避劳苦、不畏谤言为其长。

目录

第1章 三千里外欲封侯

 以科甲为庐郡望族

 翰林变作绿林

第2章 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

 一生事业,无不由国藩而玉成

 薪尽火传,青出于蓝

第3章 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

 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

 弃镇守沪,另简贤员

 跃马独出。不作生还之想

 驾驭洋将,擒纵在手

第4章 艰难百折,了此一段奇功

 蹙之于山深水复之处

 从军十六年,此为下下签

第5章 中国欲自强,莫如学外国利器

 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必先富而后能强

 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

 谋创水师,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

第6章 一生功过在和戎

 不论势之强弱,总以议和为是

 诚为中国永久大患

 反复争论,字字较量

 不得不隐忍以图息事

 虽予全权,不过奉文画诺

第7章 以北洋一隅,搏倭人全国

 推原祸始,不得不谓外交遗恨

 整军经武二十年,何以不能一战

 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一生事业,扫地无余

第8章 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老来失计亲豺虎

 臣实是康党

 临事方知一死难

第9章 誉之千万,毁之千万

 谥公日忠,公论斯在

 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

 声誉应作向上提高

 时势所造之英雄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以科甲为庐郡望族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2月15日(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肥东县)一个耕读之家。

李鸿章的祖先本姓许,明末为躲避战乱从江西湖口迁来合肥定居。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与同庄李心庄既是姻亲,又是好友,因李心庄没有儿子,便过继次子许慎所为其嗣子,改姓李。从许慎所开始,经君辅、汉申、士俊、椿、殿华、文安至鸿章,共历八世。

李家累世为耕读之家,十分清贫。在李汉申时清贫无田,至李士俊时已勤俭成家,有田二顷。李椿与其兄皆为秀才,曾与当地豪绅多次争讼,申辩得直,才得以安居。

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和父亲李文安对李鸿章的成长影响较大。李殿华曾两次参加乡试,未中,从此便放弃猎取功名的念头,在乡下带领儿孙一边种地,一边读书,近五十年未踏入城市一步。李文安自幼在父亲的督导下读书,经过多年的攻取,终于在1834年(道光十四年)考中举人,四年后考取进士,分发刑部任职,官至刑部督捕司郎中。由于李文安考取进士,在朝中做官,李家也由清贫的耕读之家,“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李文安娶合肥李腾霄之女为妻,李氏秉性淑慎,教子有方,堪称贤妻良母。李鸿章任湖广总督期间,曾将老母接来武昌同住。后来李鸿章奉旨调任,按惯例应先把家眷迁出,李老夫人也多次催促搬家,但李鸿章却不为所动。待新官上任,直奔后堂叩拜,原来新官不是别人,正是大儿子李翰章。做母亲做到这个份上,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李文安共有六子二女,六个儿子依次为翰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长女李玉英,嫁给同县张绍棠。张家较富裕,对李家多有接济,张后来官至记名提督。次女李玉娥,嫁给同邑费日启,费后来官至江苏候补知府。

李家兄弟六人或做官,或经商,其事业大多与李鸿章有关。老大李翰章,性情敦笃,因父亲在京做官,他作为长子便挑起家庭重担,又秉持庭训,专攻举业。无奈科场不顺,直到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才被选为拔贡,朝考后得了一等,以知县分发到湖南。后进入曾国藩幕府,主持湘军粮台。此后官运亨通,官至湖广总督和两广总督。

1869年(同治八年),湖广总督李鸿章奉旨前往四川查案,接替他位子的正是其兄李翰章。僚属们在黄鹤楼设宴款待兄弟二人,为排座位发愁。按级别,李鸿章官大,应坐首席;论辈分年龄,李翰章是大哥当推上座。于是有人提议,干脆留出两个空位,让他们兄弟二人自行决定。李氏兄弟入席时,李鸿章毫不客气地坐在首席,李翰章只得屈居次席。饭后,李鸿章还振振有词地对属官说:今天是官宴,我的官品高,理应坐首席,不能坏了国家的法度;如果改天再办私宴,请我大哥坐首席就是了。兄弟二人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老三李鹤章,科场屡试不第,遂弃举业。李鸿章回乡办团练,李鹤章也拉一支人马投靠,成为亲兵营统领。李鸿章创办淮军,李鹤章回乡招募一千名亲兵,押运辎重马匹,由江北陆路赶往上海与李鸿章会合。在苏南战场,李鹤章多次率亲兵营参战。常州攻下后,他被任命为甘肃甘凉道道员,嫌远未赴任。曾国藩接到北上“剿捻”的命令后,曾奏请他帮办行营事务,他更干脆称病回家。后来,他经常往来于南京、上海、天津之间,从事商业活动。

老四李蕴章,因幼时瞎了一只眼,所以一直留在老家。他一生值得一提的就是资助和主持修成了《续修庐州府志》。

老五李凤章,曾在湘军鲍超的“霆军”军营中总理营务。后侨居芜湖,经营房地产和典当业,兼放高利贷,发了大财,成为李家首富。  老六李昭庆,自幼聪明博学,但后来仕途颇为不顺。曾随李鸿章帮办淮军军务。曾国藩北上“剿捻”时,招李昭庆率领~支军队随行,以便协调淮军各部关系。可李昭庆少不更事,不堪磨难,在率部千里追击无功后,便心灰意冷,最后干脆不辞而别,跑回老家。年仅39岁就郁郁而终。

李鸿章排行老二,自幼由父亲开蒙,还跟本族李文淮(字仿仙)及当地塾师徐明经读过书。

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李鸿章走的是读书做官之路,而且一路顺畅。1840年(道光二十年)考取秀才。道光二十三年在庐州府学获得优贡。李文安闻讯后,写信催他入京准备参加第二年顺天乡试。李鸿章此时意满气得,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在《入都》诗中写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真是一副狂妄不羁的神态。曾国藩说李鸿章一生“拼命做官”,从这首他21岁写的诗中就能看出端倪。

道光二十四年,李鸿章中顺天恩科乡试第八十四名举人。次年,应乙巳恩科会试,未中。道光二十七年,参加丁未科会试,列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此时的李鸿章只有25岁,可谓少年得志。道光三十年庶吉士散馆,李鸿章以成绩优异而改受翰林院编修。从第二年起,累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

李鸿章的原配姓周,比李鸿章大两岁。由于李鸿章先在京城做官,后又回乡办团练,周氏一直在家操持家务,孝敬婆婆。咸丰十一年,死于南昌,跟李鸿章没享什么福。继室赵小莲,比李鸿章小15岁,出身名门,一家四代进上。李鸿章自娶了赵小莲后,官越做越大,以致有人说她有“旺夫运”。李鸿章在50岁时,还讨了一位莫氏,比他小31岁。莫氏还为李鸿章生了一个儿子,赵小莲死后,她居然由侧室扶正,诰封为一品夫人。

李鸿章有三个儿子,长子李经方,本是李昭庆的儿子,过继给李鸿章为嗣子。1890年至1892年他任驻日公使,1895年随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谈判,在李鸿章受伤后被任命为钦差全权大臣,后又随李鸿章赴欧美游历,1911年任邮传部左侍郎。次子李经述,赵小莲所生,1901年李鸿章死后,由他承袭一等侯爵。三子李经迈,莫氏所生,曾任江苏等处按察使,署民政部右侍郎。

李鸿章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女婿叫张佩纶。张佩纶,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人,同治进士,是晚清“清流派”重要成员,以非议朝政、弹劾疆臣、不干实事、空发议论为得意。中法战争爆发前夕,他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会办福建事务,并署理船政大臣。可怜张佩纶只能说,不能干,法国舰队闯进马尾军港,他不做开战准备,法国舰队司令下最后通牒,他竟要求改期再战。如此拿战争作儿戏,导致福建水师全军覆灭。马尾海战后,朝野上下纷纷上奏请求诛杀张佩纶,唯独李鸿章为其开脱。张佩纶革职戍边归来,李鸿章又将自己的三女儿李经寿(小名鞠藕)嫁给他。当时张佩纶41岁,比鞠藕大16岁。这桩婚姻在当时引起诸多非议。张佩纶有一个很有名的孙女,那就是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