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广东画家在主流画坛并无突出地位。但也偶有在画史中可圈可点者。比如苏六朋,他极具特色的风俗、历史类人物画便在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苏六朋的关注,似乎并未在学术界引起相应的重视。笔者便开始搜集有关资料,对在广东人物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苏六朋的生平事迹及其艺术风格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与释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六朋/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朱万章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广东画家在主流画坛并无突出地位。但也偶有在画史中可圈可点者。比如苏六朋,他极具特色的风俗、历史类人物画便在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苏六朋的关注,似乎并未在学术界引起相应的重视。笔者便开始搜集有关资料,对在广东人物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苏六朋的生平事迹及其艺术风格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与释读。 内容推荐 苏六朋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去世的时间大约在1861年3月以后、1862年4月8日以前。字枕琴,别号怎道人、怎叔、枕琴子、枕琴道人、枕琴居士、枕琴道子、枕琴道士、南水村佬、南溪渔隐、南水渔郎、溪南渔叟、梦香生等,是清嘉庆、道光时期广东著名的人物画家。他别具一格的历史人物画、风俗画在广东美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绘画之外,苏六朋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书法家。他在清代广东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录 一、家世与翰墨因缘 二、罗浮山结缘 三、在广州的艺术活动 四、关注社会底层 五、为历史人物造像 六、岭南漫画之父 七、指画名家 八、别致的山水、花鸟及白描画风 九、诗风与书法 十、薪火相传 十一、时名与后世评价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家世与翰墨因缘 在清代广东画家中,足迹不出岭南而声名享誉海内者,山水画推黎简,人物画推苏六朋。很有意思的是,两人均为顺德人,并且都以布衣终老。 苏六朋出生在顺德勒流镇南水村。顺德自古以来便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里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单明清两代所出之书画家就有数百人,几乎占广东书画家的三成以上。以书画而论,明代有李孔修、钟学、邓翘、梁孜、梁元柱等名家,清代著名者如陈恭尹、彭睿壦、薛始亨、张锦芳、黄丹书、郭适、苏仁山等,均是在广东美术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一些不甚有名或并非专业从事书画创作的文人墨客乃至市井俚人、野夫樵子等也大多雅擅丹青,不可胜数。近年出版之《顺德书画人物录》所收已故顺德籍书画家就多达四百余人。在一个小小的县级行政区域里有如此众多的书画家,在广东,仅此一地。即使在江浙、京津地区,这种情形也是不多见的。苏六朋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艺术传统与文化底蕴的山水之地,自然也就在潜移默化中种下了翰墨因缘。 对于少年苏六朋的情况,由于史料阙如,我们几乎无从得知。现在所知道的、对于了解苏六朋早年从艺经历极为重要的资料来自于他的父亲。苏六朋的父亲名叫奕舒,以行医为生,同时擅长绘画,与广州五凤村东漱珠岗纯阳观道士李明彻是要好的画友。李明彻(1754—1832),字飞云,一字青来,广东番禺人,年十二即入罗浮山冲虚观道籍。他不仅是一位道士,还是一个天文、地舆学家和画家,至今所存的纯阳观望斗台,便是他观察天象的遗址。据说在道光二年(1822)阮元督粤时所修的《广东通志》中的《海防图》就是由他绘制的。他同时善画山水、人物,还著有《圜天图说》 《黄庭经注》和《证道书》等。奕舒住在纯阳观的松枝馆,与李明彻结伴作画。现在由于奕舒画迹的不存,也很难了解其画艺,但可以想像的是,苏六朋自幼便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现在的顺德南水村,几乎找不到与苏六朋直接相关的遗迹和资料,但前几年苏氏族人在修葺祠堂时发现几件苏六朋及其儿子苏腾蛟的巨幅大画(后来由南水村将其捐赠给广州的一家美术馆),可以作为苏六朋在其故乡受到敬重的例证。但要了解其他有关苏氏的情况,也就很难了。笔者所能掌握的文献资料和传世画作表明,苏六朋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广州度过的。因其父长期活动于广州,所以苏六朋出生于广州也是极有可能的,这有待于史料的进一步挖掘和梳理。 二、罗浮山结缘 罗浮山是岭南的一座道教名山,早在晋代就流传着葛洪炼丹的故事。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道士白玉蟾也曾在此修炼。罗浮山同时也是一座佛教胜地和文化名山,大凡到过广东的文人墨客如苏轼、阮元、翁方纲、何绍基、上官周、杭世骏等均有登临此山并留下遗迹或咏诗的记录。在广东历史上,凡诗文或书画享有盛名的文人大多和罗浮山结下过不解之缘,以罗浮山取名、号的不计其数,如张穆号铁桥道人,黎简和薛始亨均号二樵山人(西樵与东樵之合称),陈阶平号罗浮云外青使、罗浮山道士,居廉别署罗浮道人等。以罗浮山为题材作画的也不在少数,如黎简、汪后来的《罗浮山水》册等。 有史记载的苏六朋最早的从艺经历是他到罗浮山读书并学画。 P2-5 序言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编辑,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后记 在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广东画家在主流画坛并无突出地位。但也偶有在画史中可圈可点者。比如苏六朋,他极具特色的风俗、历史类人物画便在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苏六朋的关注,似乎并未在学术界引起相应的重视。关于他的画册虽然出版过一些,但并不完善;对于他的研究,也没有达到和他艺术成就相适应的高度。有鉴于此,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笔者便开始搜集有关资料。2003年,笔者应文物出版社之约撰写了《六朋画事》,对在广东人物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苏六朋的生平事迹及其艺术风格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与释读。近年来,又不断发现一些新的史料和画迹,对苏六朋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感悟。正巧广东人民出版社有梓行南粤先贤传的举措,遂在原来《六朋画事》的基础上,重新梳理、钩沉,成为读者现在所见到的这部书稿。 依照丛书的体例,本书尽可能注重雅俗共赏。书中定有错漏之处,诚挚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朱万章 2009年5月15日 时寓北京东城之新源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