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对日本社会岁风貌进行了描述而且还对应用文化人类科学技术工具进行了整理的分析,书中附有250幅著名的浮世绘及当代摄影包括日本著名绘画大师葛饰北斋的风景画,美女画师喜多川歌的芸伎图以及当代的摄影大师荒木经惟的惊世之作等,以画面的方式表现日本古往今来的众生百态,以比较的方法反映日本传统与民俗的承袭与演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菊与刀(全彩插图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对日本社会岁风貌进行了描述而且还对应用文化人类科学技术工具进行了整理的分析,书中附有250幅著名的浮世绘及当代摄影包括日本著名绘画大师葛饰北斋的风景画,美女画师喜多川歌的芸伎图以及当代的摄影大师荒木经惟的惊世之作等,以画面的方式表现日本古往今来的众生百态,以比较的方法反映日本传统与民俗的承袭与演变。 内容推荐 《菊与刀》于1946年出版,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二战后受命于美国政府完成的报告。当时美国政府急于制定关于战后日本治理的政策,需要了解两大问题: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不是要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进攻日本?第二,如果日本投降,美国要不要保留日本政府机构及天皇?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调查了战时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同时也收集了大量有关日本的文艺学术作品,完成了报告,并推断: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以直接的方式统治日本;美国需要保存并运用日本原有的政府机构。在战争结束后,她的预见和建议得到了证实和采纳。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报告整理出版后,在日本反响强烈。1951年,这本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被称做现代日本学的鼻祖关于日本研究的经典著作。本书在命名时,本尼迪克特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二者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温和又好斗、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倨傲、善变又顽固、驯服又专断、忠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作者在书中还分析了日本社会等级制度及“安分守己”的习俗,说明了日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原因,把这种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目录 《菊与刀》中的浮世绘与启示录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 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试读章节 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西欧各国尽管各有特色,但也在很多方面具有一些共性,比如号召全民参与的战争动员方式,局部失利时坚定信心的方式,战死和投降者的稳定比例,以及对待战俘的某些行动规则等,这些在西欧国家的战争中都是可预见的,因为即使包括战争在内,这些国家也同属手一个文化大体系。 日本与西方在战争惯例上的所有差异,都可以成为了解其人生观以及对人的全部责任看法的资料。我们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要对日本的文化及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至于那些与我们的信条不符合的东西在军事上是否重要,我们没有必要在意。但这其中的每一个行为却可能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提出了许多与日本人性格相关的问题需要我们作出解答。 日本为战争的正义性进行辩护的那些前提条件与美国的恰恰相反。其衡量国际形势的观点与我们存在差异。美国认为战争是由于轴心国的侵略所引起的。日本、意大利、德意志三国以征服的行为非法地打破了国际和平。不论是“满洲国”、埃塞俄比亚还是波兰,轴心国所占领的地方都证明他们推行的是以强凌弱的罪恶方针。他们的行为践踏了“让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的信条,或者至少是侵犯了对自由企业“门户开放”的国际准则。日本对战争起因的看法则另有不同。在他们看来,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全世界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消除。日本必须为建立世界的等级秩序而战。当然,这一等级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日本才是能够真正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唯一的国家,日本也才是最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的国家。日本实现了国内的和平统一,平定了内乱,建筑了公路,发展了电力、钢铁等产业。根据日本官方数字,其青少年接受公共教育的比例达到了99.5%。所以,它应该帮助落后的兄弟邻邦——中国。“大东亚”各国属于同?一人种,日本应当首先把美国从世界的这一区域中驱逐出去,然后是英国、俄国,使之“各得其所”。诸国都应在国际等级结构中确定各自的位置,这样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我们将在下一章中探讨这种被高度评价的等级制在日本文化中包含的意义。这是日本民族自己创造出来的、最符合其口味的幻想。在日本看来,最大的不幸就在于那些被占领的国家,并不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理想。尽管如此,即使战败后,日本仍然认为不应该从道德上排斥“大东亚”这一理想。此外,在日本战俘中,即使是最不好战的士兵,一般也不会指责日本对亚洲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所怀有的目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日本必将保持其某些固有的观念,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等级制度的信仰和依赖。这一点与热爱平等的美国人是完全不相容的。但我们却必须弄清楚这一等级制对日本意味着什么,又有什么益处。 日本对胜利的希望所寄托的依据也不同于美国的通常看法。他们宣扬日本必胜,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的言论。他们说:美国是个大国,军备的确优越,但这不算什么!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他们根本没有放在眼里。日本民众从国内的一家大报纸——《每日新闻》上,读到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害怕数字就不会发动战争了。敌人的丰富资源并不是在这次战争中创造的。” 在日本取得胜利的时候,日本的政治家、策划者以及军人们都反复强调说:“这次战争是日本人信赖精神与美国人信赖物质的较量,并不是军备之间的较量。”当日本在战争中失利的时候,他们还是反安强调:“在这场较量中,物质力量注定会失败。”在塞班、硫黄岛溃败时,这一信条毫无疑问成了很方便的遁词,然而这并不是专门为失败而准备的遁词。在日军炫耀胜利的几个月期间,它一直发挥着进军号角的功能,并且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这一信条就已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前陆军大臣、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荒木大将在名为((告日本国民书》的宣传小册子中就说道:日本的“真心使命”是“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 与许多备战的国家一样,实际上他们也确实存在担忧。整个30年代,日本国民总收入用于军备的比例一路飙升。偷袭珍珠港的那年,近一半的国民总收入都被用于了陆海军的军备上。而只有百分之十七的政府总支出额用于民用的行政性支出。对物质军备的关心程度日本与西方诸国并无区别。然而,就像武士的佩刀只是日本道德品质的象征一样,军舰和大炮,也只不过是永世长存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征。 美国向来追求强大,而日本却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像美国一样日本也开展增产运动,但其增产运动却基于一个独特的前提。他们认为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不灭的。物质虽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却是次要的、短暂的。日本的广播电台经常鼓吹:“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不存在千年不灭的物质,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种对精神的信赖原封不动地被应用在战争中。日本的战术手册中有这样一句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是他们传统的口号,并不是专门为这次战争而特意提出的口号。他们的军队手册第一页就印着粗体字的“必读必胜”四个字。他们的飞行员驾驶小型飞机以自杀方式撞击我军军舰,这就是精神战胜物质的无数素材。日本人把这类飞行员称为是“神凤特攻队”。所谓“神风”,原是指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东征时,一次飓风使其船队覆灭,从而拯救了日本,所以称为“神风”。 P40-45 序言 《菊与刀》中的浮世绘与启示录 一本经典的畅销书 经典和脑神经的碰撞造就了《菊与刀》的畅销。 碰到日本题材的作品,多数的中国读者的神经都会不自觉地紧绷。这个小小的邻居,一手造就了我们记忆中最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另一手造就了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昔日南京城头的太阳旗和现在儿童手中的索尼游戏机共同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令我们紧张,而紧张的精神状况下任何反应都是不过分的。只是不过分不代表有益。 负面的刺激往往造成负面的反应,比如:气愤,仇恨,攻击,谩骂。所以,读此书之前,中国读者首先要做的,莫过于控制情绪。 不得不承认,在控制情绪方面,有一个美国人做得很好,她就是鲁思·本尼迪克特。美国也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曾受到日本战争伤害的国家,而本尼迪克特也正是在二战期间受命于美国战时情报局,从她的老本行出发,利用文化人类学家的技巧来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她将这一番冷静研究的成果整理成一份报告,供美国政府参考在战后如何对日制定政策。我们无从考证这份报告在美国对日作战的军事政治决策上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但其在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及日本局势发展上的惊人预见性却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在日本民族性研究方面产生的影响更是怎么说也不为过。这份报告,便是《菊与刀》的基础。 二战之后,作者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投降以后的日本人的前后两章,以《菊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为书名出版,引起轰动。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36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第一书,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文化人类学的经典巨著,也成为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人文社会学科的必读书,更另人啧啧称奇的是,这本100%的学术著作,在当代中国仍然畅销。 它在中国的畅销,归因于我们受日本刺激而时时紧绷的神经。那根神经在给我们制造紧张情绪的同时,也引起我们对日本的深深好奇。当好奇心压过波动的情绪之后,人们便开始为自己的好奇心寻找答案。这个时候,经典的《菊与刀》浮出水面。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生命力。((菊与刀》出自专业研究人员之手,目的在于关乎国家关系的政策制定,其写作态度必然极其慎重,研究方法必然极其严谨,结论成果必然极其严肃。在当时文化人类学所拥有的技术水平下,这部《菊与刀》,从一个西方的冷静视角,尽最大可能精确描绘了一幅日本百态图,尽最大可能分析总结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慎重的态度,严谨的方法,精确而富有逻辑的结论成果,这一切造就了《菊与刀》的生命力,强大的生命力将《菊与刀》成就为经典。 一本精彩的学术书 丰富的资料与文化人类学技术工具造就的学术书。 谈到这本学术畅销书的内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她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它的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对事实游记般的叙述,更在于基于文化人类学技术工具基础上的整理和分析。作者试图通过她所掌握的资料,从日本人的种种行为当中整理出他们的行为模式,再从心理学、人类学等观点出发,对这些行为模式进行解释。其最终目的,在于求得对日本人民族性的清晰而准确的把握。 总结一个人类群体的特性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透彻难免显得复杂化,全面又容易被指责肤浅。还好《菊与刀》的作者做得相当成功,洋洋洒洒十五万字,皆如中的之矢,透彻分析八个字: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作者非常隆重地将它展开于第三章,进行实质性分析,在读者进行阅读时在心中树立起“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意识。这样一来,下面她叙述的各种奇怪的情况,也就都显得不那么突兀了。 不得不佩服这位美国学者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战争造成研究者根本没有条件前往那个岛国进行实地考察,以便取得一手的资料,因此整本书的写作都基于作者对于已有资料的查阅、分析、甚至拼凑。即便如此,作者还是在书中列举出了大量的事例,如《四十七士》故事中的诸位家臣(第八章),入赘女家的“婿养子”(第三章),因为丈夫的钱被母亲偷走而抱着孩子自尽的妻子(第六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和他们背后的传说故事一面挑起读者阅读的好奇心,一面为其提炼观点提供论据和材料。 “从日本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以来的75年间,对日本人的描述总是使用一系列令人极为迷惑的‘但是,又……’之类的词句,远非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描述可比。”这是作者在本书第一章写出的形象而深刻的句子,接着作者解释了本书的题目《菊与刀》的含义:温和又好斗、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倨傲、善变又顽固、驯服又专断、忠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由此揭示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进而分析了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书十三个章节,以“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作为潜在中心,层层铺开,事理并重,准确犀利。 一本附图的参考书 了解文化上渊源联系的邻居的附图参考书。 《菊与刀》成书于1946年,半个世纪前的准确预言令人称奇,学术价值为无数读者追捧不已。半个世纪后,我们推出了附图的版本,200多幅插图,包括日本著名绘画大师葛饰北斋的浮世绘,美女画师喜多川歌磨的艺伎图,热爱中国文化的武士绘翘楚歌川国芳的杰作以及当代的摄影大师荒木经惟的惊世之作等,这些图片恰当地分布在各个章节中,让一本严谨的学术书以生动、具体而富有亲和力的形式走向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那些曾经因为排斥“学术书”的晦涩和生僻而错过众多经典的读者。 对于读过此书的人,这些插图可以作为原文的解释和补充,尤其是在提及历史、文化、民俗时,都可以通过图片看到具体的实例,可以是某一场战争的浮世绘、某一场艺伎的欢宴、某一次民间的祭祀、某一处景观的摄影等;对于第一次读本书的读者,那么毫无疑问,这是截至目前最富有吸引力的版本。避开学术书令人懊恼的高深,单看插图,就可以对日本的历史、文化、民俗、宗教有了一个大概了解,做到阅读之前心中有数,并以舒畅的心情开始攻读这本厚重的学术书。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插图绝非信手拈来,它们不仅在内容上与原文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具有同样的分量,尤其是二战期间珍贵的黑白图片,它们是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的日本。至于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浮世绘和摄影,那些都是大师的心血之作,如果仅是浏览而过,那将是一种遗憾。 回归到本书的参考价值,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日本的当年的奇迹和当前的困境,文化层面的考量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中国和日本互为邻居,文化上渊源联系,从一个西方人眼中看日本,能够较好地跳出民族立场上的干扰,较为客观地了解我们的这位邻居。书中对与日本人行为方式的分析,推而广之应用到对日本当今政治、经济现象的分析,或更进一步,应用到对日本工商业的成功和教训的分析,都可以对了解对手、看清现实、改善自我产生巨大的正面意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