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启超的人和事、诗和文,各种著述较多,但《梁启超之路》以独特的视角,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遴选了梁启超如何在阳关道上奔走,如何在荆棘丛中穿行;如何在春风得意时策马,如何在悬崖峭壁上攀登;如何在笔耕墨耘中跋涉,如何在波峰浪谷里沉浮……全书近30万字。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虽然“过去”但并未“过时”的梁启超,看到一位弱者和强者、凡人和伟人的足迹,领略他可歌可泣的失败,纵观他获得成功的“秘籍”:可谓一部教育国人尤其青少年的爱国书、励志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梁启超之路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黄团元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于梁启超的人和事、诗和文,各种著述较多,但《梁启超之路》以独特的视角,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遴选了梁启超如何在阳关道上奔走,如何在荆棘丛中穿行;如何在春风得意时策马,如何在悬崖峭壁上攀登;如何在笔耕墨耘中跋涉,如何在波峰浪谷里沉浮……全书近30万字。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虽然“过去”但并未“过时”的梁启超,看到一位弱者和强者、凡人和伟人的足迹,领略他可歌可泣的失败,纵观他获得成功的“秘籍”:可谓一部教育国人尤其青少年的爱国书、励志书。 内容推荐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宣传家、文学家、学者,是在中国近代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人物。 “路漫漫其修远兮”,梁启超“上下而求索”。这部《梁启超之路》,就是梁启超所走道路的小记。相关他的人和事、诗和文,方家之述已经很多。此书可能难与众多美文比肩,却也尽量做到了粗中取精,去伪存真,遴选了梁启超如何在阳关道上奔走,如何在荆棘丛中穿行;如何在春风得意时策马,如何在悬崖峭壁上攀登;如何在笔耕墨耘中跋涉,如何在波峰浪谷里浮沉。阅读此书,我们就可以了解,虽然“过去”但不“过时”的梁启超,看到一位弱者和强者、凡人和伟人的足迹,领略他可歌可泣的失败,纵观他获得成功的“秘籍”…… 目录 行路当效梁启超(前言) 第一章:农家奇才功科举 一、神童沐严教滋养 二、考官为考生作伐 三、举人拜秀才为师 四、学生因先生落榜 第二章:变法维新图强国 五、鼓动“公车上书” 六、主笔《万国公报》 七、名扬《变法通议》 八、教习“时务学堂” 九、投身“百日维新” 第三章:断发胡服走扶桑 十、亲历生死斗 十一、悲吟《去国行》 十二、联络孙中山 十三、横滨聚英豪 第四章:舆论骄子办报刊 十四、《清议报》反“清廷” 十五、《新民丛报》颂“新民” 十六、“政闻社”主《政论》 十七、《国风报》“立宪”难成 第五章:宪政转型立潮头 十八、武昌起义“止”动荡 十九、改倡“虚君”亦无望 二十、策划组建“进步党” 二十一、“人才”内阁命不长 第六章:力反帝制当军师 二十二、屡谏屡骗 二十三、檄文惊梦 二十四、密谋伐袁 二十五、虎穴策反 二十六、再造共和 第七章:再度为官入内阁 二十七、激流难能勇退 二十八、痛击张勋复辟 二十九、出任财政总长 三十、愤离腐败政坛 第八章:传道授业作园丁 三十一、率团考察欧洲 三十二、爱国引发“五四” 三十三、创办学社讲学 三十四、推崇“趣味教育” 三十五、践行业精于勤 第九章:勤奋治学成大家 三十六、笔锋含情 三十七、治史求新 三十八、涉猎求广 三十九、明理求变 第十章:豁达坦诚待他人 四十、全无掩饰不设防 四十一、误割器官护“协和” 四十二、呕心沥血育良材 第十一章:侠骨柔情振家声 四十三、大才子之孝 四十四、伟丈夫之情 四十五、好父亲之爱 试读章节 一、神童沐严教滋养 梁启超公认是“神童”。 ——四岁,在母亲的教导下识字;五岁,在父亲和祖父的教授下,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六岁,就读完了《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经典;七岁,就能作诗缀文;八九岁,就能够作八股文,写出文理通顺,洋洋千言的文章! 梁启超不愿当“神童”。 六七岁时,小小梁启超听到茶坑村的乡亲称他“神童”,就感到荣耀和满足;到了八九岁,再有人拿着他的诗文当面夸奖“神童”时,梁启超总是礼貌地婉拒:“您这样夸奖,我会成为仲永的,小时聪明,大后未必出众!” 梁启超的简短回答,用了两条“典”:一条是古时候孔融被人夸奖时,一个叫陈韪的人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条是王安石写的《伤仲永》,说的是一家有个神童儿子,家中老是带出去炫耀,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继续教育,后来这孩子便等同于常人了。 梁启超人小志不小,“神童神童”,他不愿只在“童”时“神”。他知道,光宗耀祖,道路漫长,但是,锦绣前程只能靠自己的奋斗去实现,别人的溢美之词,只能使坐井观天的人“不知今夕何夕”,失去进取心。 梁启超的祖父和父亲母亲也经常这样训导他。 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字镜泉,他一直都有读书步入仕途的志向。尽管他勤勉有加,却终身只是个秀才。虽然他的名头不响,但颇有真才实学,所以做过县里的“教谕”(相当于后来的县文教局长)。由于他拒绝不良嗜好,不能混同官场的腐败,“教谕”一职干了不久后,他就辞职回乡。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习学医理,给人治病;修桥补路,为后人培德,将希望寄于子系。 天难遂人愿。梁维清最听话的儿子、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尽管秉承父教,刻苦攻读,却连个秀才头衔也没考上。这位时运不济、字“莲润”的读书人,只得在家一边“润”田从事耕作,一边“润”笔执教私塾。好在妻子赵氏贤慧勤劳,一家人倒也过得其乐融融。所以,梁维清的大家庭,在广东省新会县的熊子乡茶坑村,无论是口碑还是生活,都属于上乘。 家境小康,没有消磨梁维清粱宝瑛身居乡下渴望腾飞的鸿鹄之志。 慈禧与子“同治”,国家日渐衰败,更使这对父子寄希望于后代。 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公元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了。 为梁启超第一声啼哭伴奏的,是乍暖还寒的风声,不远处大海的涛声;而压住风声涛声的,是“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家庭充满期盼的笑声。 梁启超的确有很好的读书天赋。六岁时,他爬梯上墙玩耍,祖父担心他摔下,就站在梯子下,护着他爬。梁启超爬到梯顶后,奶声奶气地吟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梁维清高兴极了,待梁启超下了梯子,便在孙子的两句“杰作”后面,又加了两句:“来岁春三月,花香衬马蹄!” 孺子可教,梁门有望。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隔代之爱,在梁维清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是梁氏家族从宋末由福州迁至粤北南雄,到明末再由南雄迁到新会定居后的第一个秀才。他要让梁启超成为梁氏家族的骄傲,成为国家的栋梁。在老人生前所见到的八个嫡孙中,梁启超是惟一能和他同睡一床的孙子。 白发带稚子,学而时习之。老秀才梁维清还注重培育梁启超的品质。新会县南的江门水道出海处,有一个崖门,那是南宋失国时,水师与元军最后激战的古战场,又是丞相陆秀夫背南宋末代皇帝殉国的地方。每年清明,他就率领梁家前往吊唁,并指派梁启超背诵“海水有门分上下,关山无界限华夷”的诗句。 每当听到爱孙抑扬顿挫的朗诵,老人的脸上就会写满悲怆,民族气节溢于言表。 茶坑村北,有座北帝庙,庙里有四十八幅水粉工笔画,绘有二十四忠臣,二十四孝子图像。门上写有梁维清亲手撰写的长联: “周岁三百六旬,屈指计期,试问烟景阳春,一年有几?屏开四十八幅,举头看望,也知忠臣孝子,自古无多。” 每年元宵节,梁维清也是带着众儿孙进庙,讲解“岳武穆出师北征”、“味寿昌弃官寻母”等忠臣孝子的故事。他讲完后,就要梁启超领背岳飞的《满江红》、李密的《陈情表》…… 作为祖父,梁维清更多的是身教重于言教。他有同父异母兄弟八人。他是嫡子,按乡俗,嫡子应该多分遗产,庶出的少分。但他坚决不同意。在他的坚持下,所有的兄弟平均分配遗产。他经常给人治病,却不收钱。自己有了钱,还为地方修桥补路。 祖父的德行,潜移默化着梁启超。 茶坑村天灾频繁。清明吊唁归家途中,突遇风雨。有人顶风冒雨前行,祖父却带领梁启超们找寻安全地方躲避风雨,还劝雨中赶路的人也躲一躲。他说,春雷阵阵对人有危险,该避则避。冬天带梁启超从外回家遇到风雨,他却和孙子迎着风雨回家。他说,人的一生,就是要经风雨,寒冬的风雨正是锻炼人的时候。还有一次,梁家的一栋房子被风吹倒了,祖父和父亲就建了一间偏矮的房子。梁启超问,为什么不将房子建高大些。梁宝瑛说,因为经常刮大风,房子建高了危险。所以,梁家的房子再也没有被风刮倒过。 人的心眼不能太死,该变就得变。祖父和父亲的“善变”,让小小的梁启超有所感悟。P1-3 序言 人一出生,虽然都不清楚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既然报了到,就得走一遭。从蹒跚学步起,必定面对的是平坦和坎坷。如果将狭义的“路”引申为生活之路、求学之路、工作之路等等广义的“路”,那么,“路”在更多的时候则是与艰难相伴,同困苦相随。人生之路,本来就是艰辛的。连李白都曾叹息“多歧路”,陆游也感慨“山重水复疑无路”。 漫漫人生路,当然不乏坦途。然而终其每人一生,要想为这个世界留点好的东西,“一路通”的极少。更多的,是在人生道上走着弯路,寻找出路,谋求生路。有人误入歧途,却执迷不悟,终究走上不归路;有人前程渺茫,或迷了路,或走上绝路,却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们或开拓前进,或猛醒回头、迷途知返,重新迈向奋斗之路! 梁启超,这是个在中国近代产生过广泛影响、作过“栋梁”的人物。他的名字虽然响亮,但他的一生,所走的路并不通畅。譬如,他在科举路一帆风顺时,却受到阻碍;他主张“变法”,却被迫流亡海外;他推行共和体制,却举步维艰;他策划讨袁护国,却遭遇关隘…… 梁启超的“启”,表现在他眼前无路时,也要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当所走的路遭人拦截时,他不是自暴自弃,心灰意冷抱着山水和诗词入梦;也不是独自饮泣,漫无目的地驾车漫游;更不是屈于压力,走回头路。而是义无反顾地在崎岖路上走下去。更重要的是,如果他发现自己的理想之路不能顺应历史潮流时,当停止则停止,该转道则转道,用他的话,就是“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梁启超的“启”,还体现在能够启迪他人,培育栋梁之材。 人世道路漫长,人生却显短暂。梁启超之“超”,在于他有自知之明,清醒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在晚年从政治舞台淡出后,争分夺秒地走上了治学之路。尽管只有不长的十年,他却能够“踏平坎坷成大道”。上从先秦,下迄清末,对诸子学、清学、佛学、文学、史学都有建树;对东学和西学,东西古今的历史和文化,都卓有见地。他留下宝贵的近两千万字的作品,有的堪称学科领域的里程碑!故此,梁启超又有学术界“第一写手”的美誉。 “路漫漫其修远兮”,梁启超“上下而求索”。这部《梁启超之路》,就是梁启超所走道路的小记。相关他的人和事、诗和文,方家之述已经很多。此书可能难与众多美文比肩,却也尽量做到了粗中取精,去伪存真,遴选了梁启超如何在阳关道上奔走,如何在荆棘丛中穿行;如何在春风得意时策马,如何在悬崖峭壁上攀登;如何在笔耕墨耘中跋涉,如何在波峰浪谷里浮沉。阅读此书,我们就可以了解,虽然“过去”但不“过时”的梁启超,看到一位弱者和强者、凡人和伟人的足迹,领略他可歌可泣的失败,纵观他获得成功的“秘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