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贝多芬是1/16黑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南非)南丁·戈迪默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南丁·戈迪默在获诺贝尔文学奖16年后推出的新小说集,其写作依然鲜活、深刻,依然紧扣时代脉搏,一如五十多年前她开始为《纽约人》杂志供稿之时。虽然在有些篇章中,对身份的探寻转变为其他内容,但从不同人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一条熟悉的主线。不过,不同的是时代: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新作叙述的方式与戈迪默早些时候的作品大不相同。许多主人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身份,而这种身份所带来的日益强烈的负罪感让他们心力交瘁。从作品中也可以读出渴望,特别是对于那些人到中年的人来说,他们渴望在新的时代里,在政治手段的帮助下,能够让自己得到救赎。

内容推荐

本书是纳丁·戈迪默在获奖16年后推出的新文集。虽然在有些篇章中,对身份的探寻转变为其他内容,但从不同人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一条熟悉的主线。不过,不同的是时代: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新作叙述的方式与戈迪默早些时候的作品大不相同。许多主人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身份,而这种身份所带来的日益强烈的负罪感让他们心力交瘁。

目录

身份的极限与历史的内观(译者序)

贝多芬是1/16黑人

卷尺

梦会亡友

达观女人

格雷格

安全程序

家乡话

了然无痕

历史

遗产

另几种结局

 第一感

 第二感

 第三感

试读章节

电台古典音乐节目即将放送《弦乐四重奏》第13号作品130和第16号作品135,节目主持人在播报演奏者姓名的同时大声宣布。

主持人如是说,是要还原一个本来的贝多芬吗?嗓音和语调暴露出主持人是个白人,无可遮盖。也许,那十六分之一的黑人血统只是他难以启齿的私愿?

曾经,有黑人想当白人。

如今,有白人想当黑人。

其中奥秘没什么不同。

弗雷德里克·莫里斯(当然,这不是他的真实姓名。用不了一会儿你就会明白我在写我自己,一个姓名的首字母和他相同的男性)是一位学者,在大学教授生物学。在昔日种族隔离的年代,他也是名反政府者,参加过各种违法破坏活动。他还是位颇有点天赋的漫画家,画过不少宣传画,把当权者描绘成谋人命、食人肉的恶魔。他的大胆尚不止于此,他也曾加入组织,把那些宣传画贴满大街小巷。到新千年前后,仍有些已至垂暮之年的白人男性在阻碍把大学由白人的乡村俱乐部改造成黑人占多数的非种族机构(采用非歧视性的说法),学生团体纷纷奋起抗争,好在弗雷德里克并未受到大的冲击。现在的学生也不太重视像他这样的前白人持不同政见者的支持。现如今,他们曾反抗的已寿终正寝,你总不能和别的什么人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吧?不就是这个理儿吗?历史永不终结,就像生物学一样,其功用触及每个生命。

十六分之一。那点点血缘也足以分离出来加以验证了。在物种的起源中,如此遥远的血缘联系能起多大作用?愿意的话,可以看看普希金,看看他那满头鬈发。那可不是时下白人男女为赶时髦而造的赝品,据说它来自埃塞俄比亚。

或许因为他正步入暮年——莫里斯觉得五十二岁的他已经老了,其实不知道他还年轻得很——有时他会静思,在过去的岁月里他都过了些什么样的生活。他离过婚,两次。都已经是过去了,虽然第二次并不遥远。在家庭生活方面,他父亲也不算成功。家:在他出生之前早已去世的曾祖父:有张曾祖父的老照片,镶在椭圆形的镜框中,那是位相貌堂堂的男子,不过那刚毅的相貌没能传下来。关于这位祖辈留下了些传闻,很可能当家族成员团聚时,就在成员间流传。可男孩子们总迫不及待地从大人们的餐桌旁逃开,很少会去听那些传闻。那都是些要死记硬背的历史教科书中看不到的趣闻轶事,如果你听得津津乐道,也可以称其为历险。其中之情形,未考虑后果就一头撞上去;其中之快乐,对别人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其中之人物,要么毫无缘由就结成冤家对头,要么携手合力,成为真正的伙伴。“现在人可不像那样了。”没有教科书式的历史事件,其中的故事中大家各忙各的事儿,历史之大幕在背景中徐徐落下。曾祖父也算是个拓疆者,虽然他没有加入过殖民军队,却也是庞大的掘宝者大军中的一员。

作为嫡亲曾孙,弗雷德里克。莫里斯当然继承了曾祖父的姓。沃尔特。本杰明·莫里斯,大家都管他叫本,或许因为他有好几个兄弟,只有他一人去了非洲。没人知道他为什么去了非洲,或许只是冒险,也或许是出于发财致富的宏图大志,只有去某个诱人的远方,他的远大抱负才能施展。本来,他也可以选择去育空山脉。在老家伦敦,他本在帮某位具体名字已无人知晓的叔伯经营一家位于汉普斯特德区的熟食铺,确保店里的冷肉丁和泡菜不缺货,当时他已被定为店铺的继承人。离家的时候,他新婚才一年,他肯定说服了他年轻的妻子,让她相信他的未来就在某个叫金伯利的地方,那里刚刚发现了钻石。到那里掘宝,他就能一夜暴富,衣锦还乡。临行前,作为爱情担保,他给她留下个等待出生的儿子。

弗雷德里克突然问他妈妈,是否还留着那个旧公文箱,他的问题让他妈妈着实吃了一惊。实际上,那只是个破旧的黑袋子,有次他爸爸告诉他,袋子里装了些关于他们家族的物品,什么时候他们该一起瞧瞧。然后,两人就都把这事给忘了,没能赶上这次“家庭团聚”,他爸爸就与世长辞了。他本也没指望妈妈还留着那口箱子,她已从过去结婚时住的屋子乔迁到新居。新居是幢雅致、现代的乡村别墅,带独立的花园。那些要么放不下,要么不合宜的东西都已经被她处理掉了。房客们共用的储藏室里堆了些杂物,在那里他翻出那只袋子。蹲在别人留下的杂物间,他一面吹走停在旧信纸、便笺上的蠹蛾,一面抄录下纸上记载的事实。袋子中也有些裱在硬纸板上的旧照片,他带走了那些照片,也没跟妈妈说一声,觉得妈妈对这些照片也没多大兴趣。其中还有一幅肖像,镶嵌在精美的相框中。

在所有的照片中,曾祖父都取同一个姿势,无论是独自站在影棚里的棕榈树旁,还是站在几堆奇妙的土堆间。土堆上架着筛子,未经加工的钻石就在那些筛子上同泥土分离出来。土堆旁,还有几个当地人倚锹站着,有黑人,也有混血儿。掘宝考来自欧洲各地,伦敦、巴黎、柏林,来自任何不产钻石的地方。发令枪声已起,可他们无需自个儿动手,当地雇工干起活儿来比哪个白人都麻利。当地雇工们挥动铁锹、镐头,在露天采矿场帮白人们挖掘宝贝。有张照片中,莫里斯坐在人头攒动的临时酒吧里,甚至这时候他的身体、脖颈、脑袋还是挺得笔直,仿佛信心坚如磐石。对什么有信心?(便笺暴露出他只挖出了一些小钻石,克拉数小到可忽略不记。)对他的旺盛精力。尽管时运多舛,他的旺盛精力却从未受到影响,这一点毫无疑问。由于时运不济,照片中其他人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皮也耷拉下来了,可他的四周总弥漫着精力充沛的性感光晕。他的肤色,黝黑发亮;他的眼神,友善迷人,跳动着对远方的召唤,不仅召唤着行踪不定的钻石,也召唤着身边的异性。女性听他说话,看他行动,感受肯定和男性大不一样,虽然他并非有心如此。昆虫的噬咬令纸片上的字迹几乎难以辨认,那些日期显示他并未速去速归。他一直在掘宝,对自己满怀信心,近乎偏执。这样过了整整五年。

他没回伦敦,没回家,没回到妻子身边。五年中他只匆匆回来见了儿子一面,其间让妻子又怀上一胎,又匆匆离她而去。他也没有一夜暴富,可从黑人挖出的石头上他也逐渐积累起另一种财富。五年后,他回到伦敦,利用他所获得的钻石知识,在宝石行业立下了足,业务远至阿姆斯特丹。

P3-7

序言

2003年,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思韦尔·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007年,又一位具有浓厚南部非洲背景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又戴上诺贝尔桂冠。世界文坛这股强劲的南部非洲季风使我们想起另一位、也是第一个把南非作家的名字镌刻在诺贝尔名柱上的作家——南丁·戈迪默。2007年,戈迪默出版了她的最新短篇小说集——《贝多芬是1/16黑人》,集中收录了她近年来发表的十篇短篇小说和三篇非虚构性随笔。

一、南丁·戈迪默简介

南丁·戈迪默出生于南非德兰士瓦的斯普林斯,先在德兰士瓦接受教育,后曾在约翰内斯堡的威特瓦特斯兰德大学学习一年,曾到过非洲、欧洲和北美许多地方,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讲授现代非洲文学。她抨击种族隔离制度,其作品被多次列为禁书。戈迪默九岁开始写作,十五岁即在杂志上发表作品。1952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揭露了白人优越论造成的不公正现象,其主要作品有《谎言流行的日子》、《陌生人的世界》、《贵宾》、《伯格的女儿》等。1991年,她在六次提名之后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身份的极限

南非特有的政治、文化气候使戈迪默对个人身份问题,尤其是南非社会中白人的身份问题极其敏感,对个人身份基础的追问构成戈迪默的文学创作中一贯始终的主题。从《谎言流行的日子》中的海伦·肖,到《陌生人的世界》中的托比·胡德,《贵宾》中的布雷中校,再到《伯格的女儿》中的罗莎·伯格,这些戈迪默笔下的人物无不被同一个问题所困扰,所挤压,在那个问题的鞭策下踏上一条荆棘丛生、险弯密布的道路。那个问题就是:我是谁?

在《贝多芬是1/16黑人》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个人身份依旧是贯穿集中所有作品的首要问题,小说集的标题故事么贝多芬是1/16黑人》是对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社会中白人身份的极限探索。故事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里斯是南非一所大学的生物学教授,青年时代曾积极参加南非的黑人解放运动,和黑人同志一起到街头喊口号,刷标语,也曾坐过南非种族隔离当局的监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南非走出种族隔离的阴影,当社会的主导权重新回到占南非社会大多数的黑人手中,当昔日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大获全胜”之时,他反而陷入自我身份的危机。如果说昔日他以街头抗议活动对抗种族隔离当局把白人和黑人一分为二的政策,在自我放逐于白入主流社会和认同于黑人的共同人性特征中确立起自我的身份,随着种族隔离的结束和社会主导权的易手,昔日构成他自我身份基石的东西已烟消云散。恰如当年他无法仅仅因为自己的肤色就认同于建立在种族隔离之上的白人主流社会,今日他也无法完全融入黑人主导的社会,因为他的肤色。尴尬的处境使弗雷德里克渴望同黑人间的某种血缘联系,他开始幻想自己的祖父在南非采钻石的五年中可能和某个为其洗衣做饭的黑人姑娘有过段露水姻缘,为自己留下某个不知名的同姓血亲。一个复活节假期,他独自一人驾车去南非最大的钻石矿所在城市——金伯利,开始重新发现自我的尝试,可最后无果而终。他没能找到幻想中的血亲,或许那也只是幻想而已。然而,这趟旅程也并非一无所获,他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隐藏在人类心底的古老秘密:“曾几何时,黑人是可怜鬼,想做白人。现如今,白人中也有个可怜鬼,想做黑人。其中奥秘,没什么不同。”弗雷德里克做不了他想做的黑人,恰如他当年做不了社会要他做的白人,他注定要在社会的边缘游荡。

弗雷德里克的处境也是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社会中白人自由主义者的普遍处境。如一位研究者所言:“戈迪默始终痴迷于同一个伟大的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南非自由主义在思想上和方法上的命运。”谈到文学创作时,戈迪默说:“改变体验依旧是作家基本的、关键的姿态。把某种东西从受局限的范畴中拔举而出,展示它的全部意义,直到只有作家的想象才能延伸到的极限。”戈迪默的文学创作中,主人公追问自我身份的真正动力正是对个人存在自由的追求。如果说在种族隔离时代,戈迪默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束缚在白人/黑人对立这一政治架构中,主要体现为“在非自由的政治环境中走向自由的道德立场”,在进入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随着旧政治架构的解体,她的追问也能够突破原有架构的束缚,如冲出山谷的洪水,在思想的平原上自由发散,冲击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奉为“自然”、“天性”的种种极限:不仅有黑人/白人,还有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甚至男人/女人。在《遗产》这篇故事中,一个从来反抗当演员的母亲为自己的命运做专横的安排,更亲近慈爱的父亲的年轻姑娘(虽然她四岁时父母就已经离异,她的监护权判归母亲)无意中从母亲遗留下的信件中发现自己极有可能是母亲与另一个男人,一个著名的戏剧导演所生。她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重新定义父女关系?DNA?出生证?还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无私奉献和呵护?在《了然无痕》中,新丧偶的女历史学家远赴伦敦,就为了补上记忆中的一段空白,可她从先夫昔日的“同志”口中得知他当年“误入歧途”,可并非完全如她所想象的那样,仅仅是医治第一个妻子留下的重创。相反,他和他的“同志”当年曾经很快乐,充满创造的激情。女历史学家又该如何面对已成为过去的婚姻和只留存于记忆中的丈夫呢?在这些故事中,戈迪默都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生存原本就是复杂多面的,所谓确定身份不过是社会常规的建构,总是把自身的确定性建立在被排斥的他者之上,而自由主义作家的天职就是在身份的极限处开一扇门,于是,“我们看到自相矛盾的组合,但它也正指向某个历史时刻的复杂本性。”

身份的多重性使很多戈迪默故事中的人物都拥有多个称谓。如《遗产》中的女主人公叫夏洛特·夏莉,母亲总叫她夏洛特,父亲则叫她夏莉。夏洛特是母亲曾扮演过的一个角色的名字,正是那个角色令她早年就蜚声演艺界,尽管后来一直郁郁不得志,这个名字代表了母亲未完成的梦想,代表了母亲为她预制的身份,却也正是她一直拒绝的身份。于是,她习惯于和父亲一样在心中称自己为夏莉。夏洛特/夏莉,母亲/父亲,她的存在分裂在两个板块中,一个她不愿接受却不得不接受(母亲生下了她,能否认吗),一个乐于接受却突然发现难以接受(他还是自己的父亲吗)。这种困境中,年轻的姑娘只能自己去摸索,去发现自己的姓名。在《第二感》中,从匈牙利移民到南非的博士费伦茨为了融入当地社会,改名弗雷德。一天,弗雷德开着他的韩国车驶过曼德拉大桥,“桥下交叉密集的铁路网在他眼中突然变成了波光粼粼的多瑙河,刹那间他回到将布达和佩斯连为一体的桥上,眼中尽是粼粼水光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那一刻,他的名字叫——费伦茨。多重称谓象征着多重身份,戈迪默笔下的人物在多个身份间往返,在多个称谓下奔波,即便某个称谓似乎已经废弃,可午夜梦回,骤然惊醒,却发现它竟依旧刻在意识的最深处。

三、历史的内观

戈迪默是一位有着强烈历史意识的文学家,迥异于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中以空间代替时间,以个人代替环境,以神话中的永恒母题代替当下的具体叙述的非历史化潮流,戈迪默的作品总是对具体历史时刻中的具体问题的回应。南非国民党在1948年大选中的获胜、1957年的“叛国大审判”、索维托黑人暴动,这些对南非历史影响深刻的事件都在戈迪默的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然而,作为一位文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历史在戈迪默的作品中已转化为个人的遭遇和感受,转化为个人的历史。在她的批评作品《黑人的解释者》中,戈迪默说:“如果你想了解莫斯科1815撤退的一些史实,你可以去看史书;可如果你想了解战争究竟是什么样子,想了解某个具体时刻带有具体背景的人如何在自己的处境中应付战争,你必须去读《战争与和平》。”戈迪默的作品为我们提供的正是一段段个人的历史,一种历史的内观。在谈到现实主义时,卢卡契说:“真正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就这样把人和社会当成完整的实体来加以描写,而不是仅仅表现它们的某一个方面。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无论是单纯的内省或由单纯的外倾来决定艺术流派,词样都会使现实趋于贫乏并且将它加以扭曲。因此,现实主义的意义就是给予人物和人的关系以独立生命的立体性、全面性。”某种意义上,戈迪默自觉实践了卢卡契对“真正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定义,虽然卢卡契的定义早已被划归非主流行列。

“某个具体时刻带有具体背景的人如何在自己的处境中应付……”这可以成为对戈迪默文学创作的总结。在《贝多芬是1/16黑人》中,弗雷德里克,一个具有自由主义思想背景的白人知识分子,要应付的就是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社会中自由主义者的身份疑惑。这种疑惑并非凭空而生,它的具体历史境遇就是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社会依旧动荡不安,学生运动连绵不断,过去对抗的是白人当局的种族隔离政策,现在对抗的则是现政府的经济和教育政策。与此同时,黑人中两极分化剧烈,一小部分“新崛起阶层”或者进入政府高层,或者成了经济“暴发户”,热衷于购置昔日白人权贵的房产以炫耀自己新获得的地位,而大多数黑人贫困的生存状况却没有实质性的改观。某种意义上,戈迪默在她的小说《贵宾》中对未来的预言正成为现实,摆脱少数白人统治的黑人国家却陷入新的社会不公:大城市对周边的压榨、不平衡的资源分配、地区性欠发达,等等。这一切并非发生在某个未来的中非共和国,而是就发生在今日的南非。小说集中一则故事的标题就叫《历史》,追溯的是法国南部一家小餐厅的变迁,小餐厅和餐厅的吉祥物,一只名叫奥古斯都的鹦鹉在当地已有几十年,它们已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整整三代人在餐厅用餐,和奥古斯都逗乐,“从躺在童车里,到围着餐桌追皮球,后来长成二头肌上刻着文身的性感小伙儿,还有叼根香烟咯咯调笑的大姑娘,露着肚脐的肚皮也变成圆滚滚的孕妇肚。”餐厅见证了小村的历史,浓缩了当地几代人的生存体验,可餐厅就要停业了。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这个气候宜人的法国南部小村,于是一位德国来的先生出钱买下了餐厅。餐厅营业的最后一天,村里人都到餐厅来用最后一餐,大家或许在想,没了餐厅和奥古斯都的小村还会同以往一样吗?在旅游业迅猛发展,游客如潮涌入的今天,本土经验还有生存的空间吗?这是小村的历史,也是世界各地有着类似遭遇的地方的历史。

凭借对身份极限的追问和历史内观的方法,戈迪默走出一条颇不同于20世纪西方文学创作主流的道路。或许,她的成功有其特有的政治因素,但她对南非社会现实敏锐的感受和自身历史使命的勇于担当依旧是她文学创作的基底,这也正是把一切伟大作家联系在一起的共核。

2008年3月12日,译者识于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南丁·戈迪默是当今英语文学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观察家》

戈迪默那直白的文字和深厚的情感令大多数现代小说都显得微不足道。

——《泰晤士报》

毫无疑问,戈迪默已成为当今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扎根于时代、地方、信仰的政治,却丝毫没有冲淡她作为艺术家的复杂天赋。

——《独立》

戈迪默笔下的人物无处不在。当压力升到顶点时,当理想的脆弱架构在现实中摇晃时,戈迪默赋予他们以文学的形式。

——《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伟大的短篇小说集,如何致敬都不为过分。

——格雷厄姆·格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4: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