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百废待兴,社会上掀起学习热潮,上学成为所有家长和年轻人的向往。学院一些学生的入学比如张艺谋的入学,先是在学院沸沸扬扬,后来在社会上也是“流传甚广”,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真实的情况,甚至以讹传讹,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我对此做一个比较简单的、真实的回忆和叙述。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要全面恢复招生,考场设在北京、西安、长春、上海几个城市,当时在陕西第八棉纺织厂(地处距西安几十公里的陕西成阳市)工作的张艺谋知道后,就决定报考。他积极了解情况和打探消息,并开始准备考试,同时,精心准备了自己多年创作的摄影作品。但是,由于简章规定了年龄的限制,当时他已经超龄,无法在西安报名及正式参加专业考试。随后,张艺谋将自己拍摄的作品分类,并精心裱糊成作品集,利用出差的机会,带到北京,托了多人转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办和摄影系的老师们那里。学院的教师专门看了张艺谋的作品,认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当时规定摄影系最大报名年限是22岁,张艺谋那年已是28岁,他已超出了6岁。1978年6月1日,学院给张艺谋正式回函,表示年龄超过不便报考,并将作品退回。
后来,张艺谋自己又通过在报社任职的亲戚关系,将作品转到北京电影学院的上级部门领导处。上级领导看了作品以后,认为水平比较高,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水平。同时,上级领导非常爱惜人才,于1978年7月20日函告(特急)电影学院领导,并在上面作出了批示,根据张艺谋的优异成绩,可以作为特殊问题,以进修生或其他适当名义,允许他入学深造,希望学院特殊处理,给予破格录取。1978年7月26日,学院经讨论后,致信上级主管部门,准备约见张艺谋落实这件事情。
张艺谋本人来京到学院(日期不详),携带陕西第八棉纺织厂革命委员会于1978年8月3日开具的正式介绍信(陕八介字1026号)来京与学院领导面谈,学院最终决定同意其入校学习。
1978年8月9日,北京电影学院正式向陕西第八棉纺织厂革委会(革命委员会的简称,当时,“文化大革命”中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组织机构的统一名称)致函,表达了如下的意见:(1)学院经过看张艺谋作品和面谈,为了让他有深造的机会,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破格录取;(2)根据上级文件的规定,张艺谋已经工作满五年,所以,上学期间请原单位照发工资,并请厂里给张艺谋做一个政审,由张本人带回政审表;(3)请将张艺谋的人事档案寄到北京电影学院;(4)关于入学的时间、手续、注意事项等具体的情况,8月底再书面通知;(5)对厂里的支持表示感谢。
张艺谋于1978年9月正式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78班”学习。
在张艺谋入学的时候,他补交了体检表一张(1978年8月14日填写);填写了北京电影学院招生报名登记表二张(1978年9月15日)。
在张艺谋入学以后,学院完全把张艺谋作为正式的学生看待,没有歧视、没有另眼看待。所以,摄影系对张艺谋也是“一视同仁、相同对待”,使他与其他同学同样享受学院的整体教学环境和条件。不是像社会上的一些人说的什么当时张艺谋上学,学院是在“迫害张艺谋、歧视张艺谋”,学院没有另眼看待张艺谋的情况,反而是从系里到教师,对张艺谋的学习极为关注。在上学期间,摄影系的所有学生所享受的教学设施和待遇,都是一样的。分发海鸥205型135照相机,分发摄影实验相关材料,分照相的暗房实习小组,分发感光测定135黑白胶片、胶片显影罐、显影温度计、拍摄135胶片、实验记录(报告)本、摄影构图作业本,甚至摄影系同学外出拍摄照片作业也与’其他同学一样报销交通费用。学院还让张艺谋担任了学生会副主席。在整个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张艺谋与全体同学一样,没有一点不一样;只是,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张艺谋时时处处比较拘谨,沉默寡言,做事、学习、说话“谨小慎微”。 由于学院1978年的这次招生比原计划多招收了不少的学生,在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同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入学不到一个星期,学校饭厅门口就有人贴出了大字报,主要是针对学院扩大招生名额和破格录取学生的事,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当然,矛头并不是指向张艺谋。大字报说学院不应该这样做,说学院有走后门的现象,甚至挑起了教师之间的矛盾。一时间,在学生中影响不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秩序,在一些已经入学的同学中形成了比较大的思想压力,这些同学也就更加沉默、忍耐、无语、小心,更加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不久,在学院领导和各个系深入细致的工作下,该事件很快也就平息了,开学以后的几个月,这个情况就完全被新学期的学习气氛所淹没了,以至该事件很快就被淡忘了。
张艺谋在上学期间,可以说是我们摄影系学习的楷模,他极为珍惜学习的机会,上课从不迟到,认真记笔记,按时完成作业,态度认真、学习刻苦,不定期到图书馆翻阅资料和看各种各样的有关摄影技术、艺术的电影杂志和摄影杂志以及专业创作的理论书籍,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而且,作业总是完成得最好,多次得到任课老师的表扬。在二年级学期结束的时候,已经完成22门课程,各科学习成绩都是优良。
张艺谋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设施、环境、氛围和教师、同学的关爱,但是,由于在入学的时候说明是进修学习的性质,因而在学习到了两年的时候,他将先于其他同学毕业分配回原籍。快接近放暑假的时候,张艺谋便有些不思茶饭、坐卧不安,担心按照学院上级领导当年的批示精神,两年的学习就结束了。
P56-58
我知道,写所谓“第五代”电影的书、文章非常多,但是,写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书、文章确实“凤毛麟角”,为了保持自己写作的独立性,索性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想去独立写作,不受任何的干扰,这样,可以保持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新鲜感和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很多人都说“78班”是中国电影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有的人把“78班”现象归结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还有的人认为是“78班”的学生聪明、勤奋。其实是“78班”的同学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现在看,“78班”的招生、入学、教育、培养、毕业、成长和后来被称之为“第五代”电影人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奇迹,但是,我们清楚,这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的必然,更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成果。
现在,坦率地说,“78班”的中国电影人之所以有今天,除了历史、经历、时代、社会、磨练给了他们无法形容的东西,更主要的是因为国家恢复了招生制度,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慧眼招考了他们,是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细心培养和教育了他们,正是这些教师成就了这所世界知名的电影院校,才最终创造了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才最终培养了他们。今天是需要感恩的时代,让我们感谢北京电影学院,让我们感谢曾经教育和培养过我们的教师和员工们。
值得指出的是,我在这里要感谢下列人员对我的写作给予的无私和大力的帮助,感谢他们给我提供了比较详尽的资料:学院副院长谢小晶教授;学院副院长美术系主任王鸿海教授;摄影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穆德远教授;导演系主任田壮壮教授;表演学院院长陈渑教授;录音系主任黄英侠教授;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钟大丰教授;研究生部主任孙欣教授;科研处处长姚国强教授;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郑治平;党委宣传部部长陆花;学院教务处处长薛文波;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刘英凯、刘砚彦;学院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滨;录音系吴吴副教授;原教务处放映科的王宝臣老师(已经退休);李远航老师等。对于他们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张会军
2008.9
本书梗概
作者自序
历史回眸
教学方案
招生简章
报名情况
入学考试
考试亲历
考试思考
最终录取
破格录取
新生开学
学习生活
课程设置
教师队伍
电影观摩
教学进程
教学实施
大学生活
创作实习
论文写作
论文答辩
大学毕业
教学特色
教学启示
考试差异
现在教学
整体反思
附件
(1)青春约定——北京电影学院82届“十年首聚”纪实
(2)回忆当年——北京电影学院50年院庆毕业生毕业作品回顾展放映座谈
(3)激情相聚——北京电影学院82届暨中国电影“第五代”影人20年聚首
(4)敬仰电影——记中国电影“第五代”
后记
1978年,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代,它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2008年,中国以东方雄狮的形象将迎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时,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年,2008年,同样是北京电影学院迎来“文化大革命”后招生的30年和北京电影学院“78班”考入北京电影学院30年的纪念。
北京电影学院“78班”,在社会的理解意义上,是指“文化大革命”结束和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恢复高考时,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第一届的大学本科学生;是特指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本科招生考试以后入学的导演系、表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录音系的159位本科班的同学。而实际的情况是,北京电影学院1978年在招收了本科班的同时,也招收了表演师资班和编剧进修班。
在北京电影学院“78班”1982年毕业以后的几年,从香港的电影评论和媒体,发展到内地的电影界和媒体界,开始对其增加了一个“中国电影第五代”的称谓。到今天为止,“78班”、“中国电影第五代”是30年来被社会和媒体反复提到的电影群体。于是,北京电影学院“78班”、“第五代”、“第五代电影人”,就成为中国电影理论和批评界以及外国电影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多元的、永恒的话题。
本书是要全方位地写“78班”所经历的教学过程和社会环境。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源于2002年“78班”同学毕业后的20年聚会。同学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希望我们自己对这段历史从报名到毕业作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对学院教学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对“78班”的成长过程进行一个全面回顾,更对后人有一个全面的交代,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电影学院1978-1982年的教学进行一个系统总结。
本书的撰写和出版,是学院电影教学和理论研究的科研项目之一,我自己主动承担这个任务主要的原因有五个:①我本人是“78班”的一员,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②经历了“78班”四年的学习过程,对情况比较了解;③1982年毕业以后,一直在学院任教,并且在学院工作的过程中了解、掌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材料;④我是“78班”电影教育的经历者和享受者,也是后来学院教学延续的参与者;⑤力图给将来的中国电影历史和中国电影教育史研究者提供一个详尽的叙述。
为了事件和材料的真实,我对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搜集、整理和核实,也发动了今天在学院任教的“78班”大学同学提供十分宝贵的资料,同时,查阅了学院档案室的原始档案资料,更是翻阅了自己上大学的全部上课笔记,查阅了学院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本书从历史回顾和纪实的角度,着重对1978一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教育、教学作一个历史性的叙述,同时加上一些主要事件的回顾,不作过多的理论上的评述,但是,会有一些与今天电影教育的比较研究。写作是一个对往昔岁月回顾的过程,仿佛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希望写出能够反映大学四年全貌的书,我愿意将这本书提供给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为增进了解中国电影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北京电影学院“78班”是一个经历了考试、入学、学习、毕业、创造并取得了成绩的群体,还不能和“第五代”电影人直接画等号。“第五代”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中,范围更为广泛的,具有创作意义、理论学术意义的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团体,“78班”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尽管他们为中国电影作出了一些贡献,但是,人们在今天,仍然关心的还是有关这个群体的招生、考试、入学、教学以及他们的成长过程和经验。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见诸于各种各样的媒体。个别同学的谈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些记者的采访报道,也更多的是关于这些同学的“边缘报道”,还有一些是“道听途说”,更有一些“胡编乱造”的东西,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另外一个方面,所有“78班”的同学,所有搞中国电影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的人,更希望看到和了解一些与这个群体入学、成长有关的真实的情况,想知道他们在当时上学报名、招生、考试、入学、学习、上课、实习、拍摄、毕业的真实情况。
记得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的时候,在北京电影学院我的办公室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采访我关于“78班”那段往事时候的情景,也记起很多的媒体多次就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78班”上学的情况所进行的采访,由于采访本身风格、内容、时间的问题,由于节目、’稿件、发表的形式、形态、方式、版式的问题和所要讨论的问题太多,对于北京电影学院“78班”这个群体,我们没有办法有一个清晰的描述,特别是学院在对“78班”培养、教学的很多问题上,我们没有机会和办法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上全面阐释和表述清楚。
作为一个中国电影高校专业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撰写关于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历史,是一次记忆上的回顾,也是学术上的梳理,我自己写,有比较大的可看性、真实性、史实性、具体性,也会有比较清晰和正确的描述,至少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的档案材料和真正的论述,以比较条理的方式,把我对“78班”在学院成长的过程认识和电影专业教学过程写出来,实际上是一个抢救型的记叙,至少可以写出自己对“78班”在北京电影学院成长和相关的教育、教学、创作的一些真实的看法,算是对北京电影学院电影专业教育的总结以及对“78班”电影教育专业问题的一个讨论。
我们清楚,“78班”、“中国电影第五代”、“第五代电影人”,实际上更多的是一个集体称谓和荣誉,有着一定历史、社会条件下电影上的特定意义。关于“78班”、“第五代电影”、“第五代电影人”的提法和意义,是一个似乎永远说不清楚的主题。我之所以选择“78班”的电影专业教育、教学进行文字叙述,就是要比较清晰和准确地写出“78班”考学、上学的经历和“第五代电影人”的成长教育观念、理念,以及“第五代”电影的思想、结构、方法、过程、环境、实施、得失、分析、经验等。其实,这是一个比较难的命题,我认为,至少难度的系数也比较大。但是,思考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这应该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事情,与其让别人写一些并不真实的东西,还不如自己写点什么,还历史一个真实面目。
悠悠岁月,漫漫人生,光阴如箭,时光荏苒,当年的那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年轻学子,如今都已鬓生华发,但是,回首30年前的考学经历和上学历程,感慨万千。虽然现在他们都已取得卓越的创作成果,有了丰富的生命历程,但依然能够唤起对往事的回忆,勾起对往昔学校和老师的怀念和追忆,从而使他们深深地感激培养他们的北京电影学院。
这本书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也是对北京电影学院1978年招生和恢复教学30年的纪念。
本书从回顾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入学考试、破格录取、新生学习、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实施、大学生活、创作实习、特色教学等入手,既对“78班”所享受的时代、环境和青春成长的经历,进行了寻踪、追溯、回忆,又对那个年代的电影专业教育进行了整体反思。作者认为,“78班”在个人的成长上同时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在历史意义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在电影教育、教学上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培养经验上具有参考性和借鉴性。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后电影专业教育30年的今天,系统而全面地再现那一段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电影学”2008年度建设项目最终成果之一。
本书分了26个部分和4篇附属文章,对往事进行细致和全面的回顾,也披露了许多不曾为人所知的事件和情况,梳理了“78班”四年大学真实的生活过程和经历,并总结了当时学院教学的真实情况,表达了对当时电影教育、教学的全面看法。作者力图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从一个参与者的角度,从学习、总结者的角度,从一个作者研究的角度,系统叙述“78班”所经历的报名、考试、复试、文考、体检、录取、报到、上学、读书、学习,以及论文写作、毕业、分配的整个过程,披露“78班”生活的一些真实内幕,阐释“78班”和中国电影“第五代”这个群体的现象。以翔实的资料佐证、具体的内容分析、朴实的写作风格,探寻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相关社会环境的历史,追溯他们的学习经历和教学过程对他们的影响;整体梳理他们的社会、文化、教育、心理的历史;反思他们的教育成长以及与环境的因素,这些成为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