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寅恪家世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叶绍荣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史大师陈寅恪,乃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其学贯中西无与伦比的渊博学识,其丰碑巍峨般的学术成就,被学界公认为“前无古人,后难得有来者”。

《陈寅恪家世》一书,真实、立体、全面、生动、充满思辨而又令人信服地描绘了陈寅恪家族诸多先贤悲壮而又色彩斑斓的人生传奇,对与陈寅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代诸多历史人物的生存世相、生命内涵以及对其家族的影响亦有描述。

内容推荐

作者得地利之便,为我们打开了沉睡在陈寅恪故里荒野林莽间有关其家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这些史料的神秘性、惟一性和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是至目前为止国内惟一尚存的有关陈寅恪家世的惟一真实可信的权威史料,书中诸多史料从未见任何经传,,

全书立意高远,作者从大量翔实鲜活的史料中扒梳钩稽出陈寅·恪鲜为人知的家世家风、家学渊源、家族流变、以及贤杰满门登峰造极让人叹为观止的家族荣耀。真实、立体、全面、生动、充满思辨而又令人信服地描绘了陈寅恪家族诸多人物悲壮而又色彩斑斓的人生传奇,对与陈寅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代诸多历史人物的生存世相、生命内涵以及对其家族的影响亦有描述,用当代意识审视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波谲云诡的时代风云,相信读者能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和生命哲学的启迪……

目录

第一编 陈寅恪家世渊源

 第一章 竹圾故居/3

 第二章 家族溯源/16

 第三章 客家民系/27

 第四章 家族流变/4l

 第五章 垂范后世/54

第二编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一代封疆大吏

 第一章 初涉军旅/69

 第二章 政声卓著/82

 第三章 宦海奇才/95

 第四章 湖南新政/110

 第五章 群贤荟萃/125

 第六章 魂断■庐/138

第三编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近代诗坛泰斗

 第一章 擘画新政/157

 第二章 袖手神州/173

 第三章 问鼎诗坛/186

 第四章 息影庐山/202

 第五章 耿耿此心/222

第四编 陈寅恪的长兄陈衡恪——现代画坛巨擘

 第一章 画坛绝响/24l

 第二章 命途蹇涩/261

 第三章 丹青人生/279

 第四章 画坛纵横/294

 第五章 鲁迅至交/309

 第六章 白石知己/324

第五编 陈寅恪家族的其他成员——满门贤杰话义宁

 第一章 伯仲芬芳/347

 第二章 植物园之父/363

 第三章 绿色情缘/382

 第四章 陈氏芳裔/401

修订版后记/414

试读章节

竹塅,赣北幕阜山腹地一个普通而迷人的小山村。

近年来,随着海内外陈寅恪热的骤然升温,竹塅的名字如强劲的山风,在山外的世界迅捷地播扬着。

谁能想到,在偏深险僻地老天荒的这样一个所在,竟能孕育出一个如此声名显赫的文化型大家族。在这个文化型大家族中,先后走出了湖南巡抚、清末维新派著名人士陈宝箴;走出了现代诗坛泰斗、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走出了现代画坛巨擘、中国漫画的创始人陈衡恪;走出了文史大师、中国文化史上“前不见古人,后难得有来者”的旷世奇才陈寅恪。

翻开新编《辞海》“陈”字条内,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祖孙三代四人赫然分立条目,一家三代四人享有如此殊荣者,翻遍《辞海》,仅此一家!

陈寅恪家族贤杰满门。或以文章著,或以功名显,或以德孝昭。其登峰造极的家族荣耀让人叹为观止。

陈寅恪家族以其夺目的辉煌,为人类文化长廊树起了一座璀璨巍峨的丰碑,为星汉灿烂的中国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寅恪故里竹圾村,位于江西省修水县义宁镇桃里片区(原桃里乡)。这里离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始祖、大书法家黄庭坚故里双井不足30公里。黄庭坚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的“江西诗派”始祖,在北宋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是晚清“同光体”诗派领袖,他们中还有陈衍、沈增植、郑孝胥等,这批同治、光绪以来的诗人“不专宗盛唐”,而是效法“江西诗派”。陈三立更是直承他的同乡黄庭坚的遗风,在800多年后遥相辉映,两者相得益彰,成为诗坛千古佳话。

修水古称“义宁州”,1912年(民国元年)冬,义宁州改为义宁县。1914年1月,避与广西义宁县同名,改称修水县,以贯通境内的素有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称谓的江西著名河流“修水”命名。因而后世学者称陈宝箴为“义宁陈抚”,称陈三立为“义宁公子”,称陈衡恪为“义宁陈君”,称陈寅恪为“义宁先生”,称其学为“义宁之学”,其人品为“义宁精神”,“义宁陈氏”即指陈寅恪家族。(参见江西省修水县政协文史委编资料集《义宁陈氏五杰》)

江西修水虽偏深险僻,然代出伟人,这里自古文风鼎盛,有“文章奥府”之称。北宋黄庭坚在《道院记》一文中,对故乡鼎盛的文风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有泰伯、虞仲、季子之风,故处士有岩石之雍容,有屈原、宋玉、枚皋之笔,故文章有江山之秀……(参见清同治版《义宁州志》)

苏轼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名冠天下,他一生以黄庭坚为知己,并不辞千里,只身前往位于赣北幕阜山深处的双井村拜访黄庭坚,两位文坛巨匠的高谊一时传为佳话。苏轼对黄庭坚的孝行和文学才华更是钦佩之至,他亲笔写就《举黄庭坚以自代状》的奏折,向当朝皇上举荐黄庭坚。苏轼在他的奏折中这样写道:

蒙恩除臣翰林学士,伏见某官黄某,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举以自代,实允公议……

 对这位数百年前的同乡先贤,陈三立推崇备至,他在《肯堂为我录其甲午客天津中秋玩月之作……》一诗中这样写道:

吾生恨晚生千岁,不与苏黄数子游。

得有斯人力复古,公然高吟气横秋。

陈三立写诗宗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楷模,他的诗,用字“恶俗恶熟”、“刻意翻新”,与黄庭坚“点石成金”、“脱胎换骨”的文学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陈三立作诗主张创新,崇新尚奇。梁启超曾评道:

义宁公子壮且醇,每翻陈语逾清新。

两位诗人新奇而卓越的文学主张和创新实践,为色彩斑斓的中国诗坛增添了灿烂的篇章,同时也为生养哺育他们的故乡增色添辉。

 用“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些字眼来描述陈寅恪故里竹塅村的自然风光,委实是恰如其分的。

驱车出修水县城,朝东南面的弥王峰方向行驶约25公里,便来到了一个叫兔形的地方,这里已是弥王峰的北麓了。抬眼望去,但见弥王峰挺立云天,嵯峨峭拔,四周群峰拱涌,幽壑纵横,寒林蓊郁,煞是壮观。弥王峰顶峰那终年云缠雾裹的乳白色雾岚,越发像一个亘古难解的疑团,默默地向世人昭示着它的伟岸与玄奥。

弥王峰绵延百里,高耸人云,清同治版《义宁州志》对弥王峰有这样的描述:

在州治东南四十里,其山东南横亘安乡,西北绵延泰乡,为安、泰诸山之祖,峰高顶平,纵横几数十里,冈陵蜿蜒,中多村落……

兔形是一个山间小集镇,原是桃里乡政府所在地,该县1994年撤乡并镇后,桃里乡并人义宁镇管辖,兔形现为桃里片区管委会所在地。桃里原名“曹李”,因境内有曹李村而得名,又因与“桃里”近音而改称桃里。

 至兔形弃车绕弥王峰南行约3公里,便是弥王峰的西麓了,竹塅就坐落在弥王峰西麓的山腰处。

翻过一道山坡,到达坡顶时,山势陡转狭窄,一座小山突兀路口,似乎山穷水尽,再无去处。顺着山路朝前走,突然峰回路转,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是一马平川的山间小平原,这就是下竹塅了。

放眼望去,但见田园阡陌,纵横交错,簇簇人家,枕溪而居。荷锄的农人牵着黄牛踯躅在田野上,偶尔几声黄牛底气十足的嘶吼,引来一串狗们勇武的狂吠,牛吼犬吠互相应和,淋漓酣畅地吟哦着农家的悠闲与田园的静谧。P3-6

序言

谁也无法想象,地处赣西北幕阜山腹地这方古老而偏僻的土地,竞能孕育出一个如此声名显赫的文化型大家族——“义宁陈氏”。

陈寅恪故里江西省修水县旧称义宁州,“义宁陈氏”因此而得名。“义宁陈氏”的辉煌,因文史大师陈寅恪而声名远播。因此人们习惯于将陈寅恪称之为“义宁先生”,将“义宁陈氏”称之为“陈寅恪家族”。

陈寅恪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其丰碑巍峨般的学术成就,被学界公认为“前不见古人,后难得有来者”。其学贯中西无与伦比的渊博学识,其惊世骇俗卓尔不群的学人风骨,其锲而不舍的追求、深邃的学术眼光,以及那卓越的学术成就,使之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陈寅恪,这个响亮的名字,已成为中国学界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

这个家族的辉煌,委实让人叹为观止:

翻开《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四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四人享有如此殊荣者,翻遍《辞海》,仅此一家!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乃清末维新派著名人士,他领导的湖南新政真正赋予戊戌变法以实际意义,充满生机的湖南被当时的舆论称之为“中国最富有生机的省份”,人们把当时的湖南比作日本幕末明治维新时期的萨摩和长州。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这位“受天下之谤,尤享天下之名”的著名维新人士,被“革职永不叙用”。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清末进士,曾授吏部主事,但他淡于名利,未尝一日为官,时乃“维新四公子”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息影庐山,作文赋诗,成为“同光体”诗派领袖、清末民初诗坛泰斗。

陈寅恪的长兄陈衡恪(字师曾),近代著名画家,与鲁迅为北洋政府教育部同事,且交谊甚厚,常与齐白石切磋画艺,备受齐白石推崇。他把画、诗词、书法、篆刻熔于一炉,四美相得益彰,为画坛所倾,可惜仅48岁便英年早逝。他的逝世,文坛震撼,被梁启超称之为“中国文化界的大地震”。

陈寅恪的侄儿陈封怀(衡恪次子),著名植物学家,被植物学界尊为“中国植物园之父”……

陈寅恪家族恰似一座巍峨的丰碑,高高地耸立在星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廊里;又如一道夺目的光芒,灼灼生辉地划过人类文明璀璨的星空……

人们在惊叹钦慕之余,不禁连连叩问:为何芸芸众生,同一片蓝天,同一方土地,同是娘生爷养,同是吸纳着天地乾坤间的气息,同吃着五谷杂粮,为何陈寅恪家族英才辈出、贤杰满门?

是冥冥之中的造化?是风水及先人的庇荫?是其优秀血统的遗传与裂变?抑或是其他别的什么?

于是乎,一股陈寅恪研究的热潮随之在国内外骤然兴起,诸多学者文人纷纷著书立说,各种追忆、解读、评注陈寅恪的著作纷纷出版,其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各类研究文章高密度地见诸各类媒体,其内容之丰富、流传之深广,可谓前所未有。人们力图穿越时空的隧道,与陈寅恪进行心灵的契合与沟通,力图从浩如烟海的历史陈迹中,解读其成功的奥秘……所有这些努力,都卓有成效而且是很有必要的,对人们了解陈寅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毋庸讳言,在国内外出版的研究和评介陈寅恪的著作中,有关陈寅恪家世溯源及家族流变的叙述考证是不能尽如人意的。这类著作都有一个缺陷:或是语焉不详,或是以讹传讹,或是张冠李戴,或是妄加揣测,因而后世读者及学者对“义宁陈氏”先贤及源流演化,莫衷一是,如堕五里雾中。

江西作家叶绍荣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作为陈寅恪故里的一位作家,“守土有责”的艺术良知和对同乡先贤的仰慕,驱使着他认真地拿起笔来,克服重重困难,创作了长篇传记《陈寅恪家世》。尽管因其才力所限,此书的实际状况与其创作初衷尚有距离,质量也有待提高,但我仍然认为作家的努力和此书的内在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得地利之便,叶绍荣曾多次前往陈寅恪故里探访拜谒,发现了“义宁陈氏”后裔珍藏的宗谱残本及其他相关史料,拓印了“义宁陈氏”祖墓群的所有碑文,从而打开了沉睡在陈寅恪故里荒野林莽间有关陈寅恪家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陈寅恪家族的起源、流变、迁徙及源流演化脉络便在他的眼前渐趋清晰。这些史料的神秘性、可靠性和惟一性是毋庸置疑的。

为了创作此书,叶绍荣又历时数年,行程数万里,查阅了大量的馆藏资料,从大量鲜活翔实的史料中扒梳钩稽出本书的脉络主旨。

《陈寅恪家世》一书,凝聚了叶绍荣数年的心血和思考,他所选取的观照角度是新颖的,他没有沾沾自喜于已掌握材料的罗列堆砌,也不局限于表面材料的剖析,而是着眼于从家族文化的独特视角,分析形成这个文化型大家族的家世家风、家学渊源、家族流变以及贤杰满门互为表里的家族荣耀,揭示这个“文化贵族”(吴宓语)的精神蕴涵及其对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使读者对陈寅恪人文精神、学人风骨的形成有全方位的了解。

《陈寅恪家世》一书,真实、立体、全面、生动、充满思辨而又令人信服地描绘了陈寅恪家族诸多先贤悲壮而又色彩斑斓的人生传奇,对与陈寅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代诸多历史人物的生存世相、生命内涵以及对其家族的影响亦有描述。

作者立意高远,在此书的创作中,将这个文化型大家族的兴衰与中国百年历史沧桑紧密关联。在这种紧密的关联中挖掘出这个文化型大家族的精髓所在:陈寅恪家族中的杰出人物之所以名垂青史,正是由于他们有着中国人的正气与骨气,有着一脉相承的坚贞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加上各自奋发不懈的进取精神(陈封雄语)。

爱国始终是这个家族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在充分把握了这些之后,作者用当代意识审识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波谲云诡的时代风云,观照了中国文化百年动荡的大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下每一个有文化良知的学人不可逃避的命运。

从家族文化的独特视角,破译孕育“义宁陈氏”这一文化型大家族的文化基因密码,是本书的独创和可贵之处;得地利之便和广泛占有大量翔实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是本书写作得天独厚的前提;对材料内涵的深刻思考和思想高度的统摄观照,是本书成功的基础;大量富有质感的人物群像、丰富的信息量和高密度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语言,是本书拥有广泛读者的原因。阅读此书,能让人得到人生的感悟和生命哲学的启迪。

《陈寅恪家世》一书2001年1月出版时,叶绍荣曾求序于我,我欣然应允。该书出版问世后得到了专业学者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几年来多次重印,在市场上长销不衰。在信息多元图书市场不甚景气的今天,一部书能有如此旺盛而强劲的生命力,委实是难能可贵的。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并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淘洗,这本身就是对此书内在价值和精神向度的最好诠释。

时隔8年,叶绍荣又应出版社之约将此书重新修订再版,并增补了诸多新近发现的有关“义宁陈氏”的史料和最新的“研陈”成果,使此书更趋完整、全面。在此书再版之际,叶绍荣再次请我作序,我欣然命笔,草成此文,聊为之序。

刘上洋  2008年5月25日

后记

《陈寅恪家世》自2001年1月出版至今,不觉已是8年过去。

8年间,不少朋友问我,你是怎么想到要写这部书的?我的回答很简单,一是我对这个名倾天下的文化型大家族景仰已久;二是我与陈寅恪同乡,我来写他的家族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处赣西北幕阜山深处的江西省修水县,是文史大师陈寅恪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家老屋所在地芦塘村与陈寅恪故里竹塅村都属该县义宁镇管辖,两地相隔仅20多公里。

出于对同乡先贤的景仰,我曾多次探访拜谒过陈寅恪故居——竹塅陈家大屋。

每次探访拜谒,我都莫名地激动着,我一次次惊诧于蜷缩在偏深险僻的大山深处的这栋普通的江南祠堂式民居内,何以能走出这样一个贤杰满门声名显赫的文化型大家族。

我曾暗下决心,要用手中的笔,全面、立体、充满思辨地展示大师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和“义宁陈氏”贤杰满门的荣耀与辉煌,追溯探寻产生这种独特人文景观的家学渊源……

这念头郁结于心,缠搅着我终日不得安宁。然而,我却迟迟不敢动笔,我像一个突然置身于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脚下的行者,仰望着嵯峨峭拔的山峰,凝视着那氤氲灵动在险峻峰峦间的缕缕雾岚,我顿觉自己的渺小和无力。这个孕育了文史大师陈寅恪的文化型大家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其博大精深、其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非我辈才力所能表现。

近年来,随着《陈寅恪最后20年》等书的出版问世,国内外骤然兴起一股陈寅恪热,许多学者专家纷纷著书立说,各种“研陈”文章席卷各地报刊,沉默了近百年的陈寅恪故里竹塅陈家大屋,奇峰突兀般地为山外的世界所关注,蜂拥的人流如麦加朝圣般拥向这栋百年老屋。

然而,我不无遗憾地发现,在堪称汗牛充栋的国内外研究和评介陈寅恪的著作中,有关陈寅恪家族史的叙述考证却难如人意,而绵远流长的家族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正是了解和研究陈寅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了留下一部原汁原味的陈寅恪家族史,让人们对这个贤杰满门的文化型大家族的起源、流变、迁徙及源流演化脉络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从而弥补陈寅恪研究的某些空白和不足,为专业学者及广大读者解读陈寅恪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参照。于是,我顾不了自身的浅陋和学养的不足,竭尽全力投入到此书的写作之中。

真实是传记的生命。为了收集资料,我多次到陈寅恪故里竹圾陈家大屋小住,得地利之便,我有幸获取了尘封多年的丰富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我见到了“义宁陈氏”后裔珍藏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光义堂重修《义门陈氏宗谱》残本,为了拓印有关碑文,我又拜师学会了拓印技术,拓印了陈寅恪故里各个山头的数十座“义宁陈氏”先人坟茔的墓碑拓片,从而打开了沉睡在陈寅恪故里深山野莽问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记得当时为了消化破译这些墓碑拓片,我将它们一一悬挂在我的书房内,这些墓碑拓片挂满了我的书房,一时间,整个书房弥漫着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以至我的爱人和孩子都不敢走进去,我却整个儿陶醉其中。

为了写作此书,我又历时数年,行程数万里,遍稽有关方志、宗谱、墓志铭、信札以及流传于民间的野史轶闻,查阅了全国各地各大档案馆、图书馆、政协文史委尘封的馆藏资料,拜访了陈寅恪的后裔、亲友、弟子及再传弟子,综合了国内外有关陈寅恪研究的成果。

我没有徜徉陶醉于故纸堆中的惊喜,也没有停留于史料表层的剖析与罗列堆砌,而是选取家族文化的视角,对陈寅恪家族鲜为人知的家世家风、家学渊源、家族流变以及贤杰满门的家族荣耀,作了全方位准确而立体的观照与描述。我力求让读者透过历史的尘埃,看到这个文化型大家族在人类历史演进中艰难而执著的跋涉历程,同时也看到生存的艰辛并未能影响这个家族对文化的崇尚和对功名的向往,祖传的一袭墨香,依然亘古而强劲地流传着。同时也让读者明白,正是“义宁陈氏”这种与生俱来的人文精神的勃发,才有了这个家族的跃升与显达,这种跃升与显达与日后这个家族在中国文化史上大放异彩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陈寅恪家世》自2001年出版后,多次重印,在媒体信息多元图书市场不甚景气的当今,实属不易,由此可见专业学者及广大读者对此书的认同和喜爱。

《陈寅恪家世》出版8年后,我又应中国文史出版社之约,对全书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和补充,增加了8年来新近发现的有关陈寅恪家族的珍贵史料和最新的“研陈”成果,全书增删修订达200余处,使此书内容更趋完整。

在此书再版付梓之际,我衷心感谢曾为此书的创作提供了诸多帮助的

 领导和朋友们,感谢燕平、陈芦根、魏绪生等摄影家朋友提供的图片资

 料,正是因为有了诸多无私的帮助,才有了此书的今天。

叶绍荣

2008年11月6日于北京姚家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7: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