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中外古今,有哪一个王朝的政策常常是超前的?你就只能说是宋王朝。说别的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恰当。
宋人值得称道的地方还很不少。只要我们能够化费一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宋代史事真相,就会发现我们过去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事物,大多数都是宋代的事物。
没有宋王朝,就没有中华民族。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超前王朝的故事,一种当代人无限神往的摩登王朝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是宋朝人(一个超前王朝的故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史式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果有人问你:中外古今,有哪一个王朝的政策常常是超前的?你就只能说是宋王朝。说别的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恰当。 宋人值得称道的地方还很不少。只要我们能够化费一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宋代史事真相,就会发现我们过去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事物,大多数都是宋代的事物。 没有宋王朝,就没有中华民族。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超前王朝的故事,一种当代人无限神往的摩登王朝生活。 内容推荐 有人认为:宋的疆域不广,武力不强,敌国外患,连绵不断,是一个最丢面子最没有分量的朝代。 本书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极为肤浅的看法。其实,宋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王朝。秦汉之后不可能再有泰汉,隋唐之后不可能再有隋唐。惟有宋王朝能够承先(全盘继承中华文化)启后(对后人起到启蒙作用)继往(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开来(开创世界近代史的新时代)。 从宋之后,方有中国。“中国”一词,在过去只指一块地方(略同于“中原”)。从宋代起,才开始指一个国家(政治实体),同时兼为中华文化的载体。 长期以来,我们错误地认为:没有西方的科学技术,全世界不可能走向近代化。事实上,使世界走向近代的主要科学发明产生在宋代,世界近代化源于宋代。 如果本着“学其所长,弃其所短”的原则,我们就敢于提出“以宋为师,向宋学习”的口号,对外推行多求友少树敌有利于人类团结的和平外交,对内实行重知识重人才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宽松政策。 如果要在古代挑选一个最理想的生活年代,今天的人首先一定会选择宋朝。 目录 序:我为什么说宋王朝超前? 第一章 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五代的皇帝大都是人渣 割让燕云十六州带来的后遗症 冯道是个救苦救难的大救星 第二章 赵匡胤的立国大计 陈桥兵变要过四道关 杯酒释兵权圆满成功 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 迁都是千秋大计 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第三章 杀兄夺位的惊天大案 “烛影斧声”案情分析 宋代有个假皇帝 金匮之盟是真是假 宋代积贫积弱始于何时 赵光义强奸小周后的一幅画 第四章 长保和平的澶渊之盟 寇准全力推动御驾亲征 顺利签订澶渊之盟 萧太后是女中豪杰 辽国萧后是个品牌 从敌国打成了兄弟之邦 第五章 君子满朝的仁宗时代 宋代又出了个武则天 为清官树立样板 真包公与假包公 皇帝发现了范仲淹 志士仁人先忧后乐 如何评价宋仁宗 第六章 变法是一场大悲剧 变法君臣初相见 司马光怒斥新法 变法之路崎岖难行 新党与旧党终于分裂 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史书 变法是失败了吗? 党争的牺牲品——苏东坡 第七章 市井小人与梁山好汉 男状元与女状元 侠女出风尘才女也出风尘 东京的天字第一号情妇 李师师接待了宋江吗? 《水浒传》肯定是文学作品 《水浒传》是造反者的教科书 林冲的故事后来居上 第八章 腐败造成北宋覆亡 《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 北宋王朝为什么会覆亡 腐败造成国势的大滑坡 略窥恶性腐败的窗口 海上之盟种下祸根 赵佶君臣自取灭亡 靖康之耻,千古之痛 第九章 农家子弟投军报国 君臣之间第一次:中突 赏识岳飞的两位伯乐 宗泽病死临终三呼“渡河” 蓄意制造内战消灭抗金力量 刘苗之变的教训 光复建康,举世瞩目 首次北伐,收复襄阳 第十章 是谁害死了岳飞? 举国上下的议和之争 金国撕毁和约挑起中原大战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一举剥夺三大将的兵权 千古奇冤,被骗入狱 英雄遇害举国同悲 第十一章 中兴大业步履艰难 父子两人唱对台戏 采石大捷,中兴有望 北伐受挫,壮志难酬 后继无人的悲哀 第十二章 联蒙灭金重走老路 韩健胄打压理学 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词 未闻“函首”可安边 联蒙灭金赢得一场惨胜 第十三章 南宋残局风雨飘摇 皇帝一个不如一个 贾似道是个大骗子 杀使焚诏,忠于祖国 文天祥殉国 跋:没有宋王朝,就没有中华民族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残暴的朝代是哪朝哪代?口说无凭,请先看看下面这样几个镜头: 公元911年,大军阀杜廷隐在战败撤离深、冀两个州城之前,不愿把老百姓留给敌人,下令把全城丁壮绳穿索绑,全部掳走;然后把老弱一起活埋。 公元918年,大军阀朱友贞与李存晶两军夹黄河两岸作战,为了自己方便,双方随意掘开黄河大堤,造成远近一片汪洋,坐视老百姓被洪流冲走。 公元923年,大军阀李存晶自立为皇帝,从开封迁都洛阳。他觉得宫女不够用,临时下令,在城乡各处强抢民女,用牛车拉进皇宫。 公元936年,大军阀石敬瑭拜倒在比自己小9岁的辽国国主耶律德光面前,口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出一番感激的话,感谢耶律德光封自己为儿皇帝。 公元947年,大将史弘肇巡查京城,抓到一大批嫌疑人犯。他为求省事,一律处死。有个人大白天仰面望天,拒不回答别人的盘问,史弘肇一怒之下,立刻处以腰斩。 这是什么朝代?还有王法没有?这不完全乱套了么?不错,这个时代确实乱套了,不讲王法了,这就是在唐、宋之间的长达53年的一个大乱世——五代,也就是五个短命的小王朝。现将五代情况列表说明如下: 五代的皇帝大都是人渣 如果说,宋王朝是一出正戏,在这之前还有一场序幕,那就是五代的乱世。要等到乱世的悲剧演完了,大家都吃够了亏,然后才能冷静下来思考,改弦易辙,把正戏正正经经地演下去。宋王朝之前的唐王朝,开国之初也兴旺了一百多年。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军阀纷纷割据,不听朝廷命令,朝廷力量不足,指挥不动,也就无可奈何,只好苟延残喘。一直拖到公元907年,大军阀朱温篡了帝位,这一下才炸了锅。因为过去有个唐朝皇帝在位,大家还能勉强维持秩序,现在既然像朱温这样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角色都能跳出来当皇帝,那还有什么人不能当皇帝的呢!因此,各霸一方的大小军阀、骄兵悍将、土匪强盗、流氓地痞、乌龟王八,纷纷跳出来亮相。在北方称帝的,有的是土匪头子;在南方称帝的,有的是私盐贩子。前蜀国称帝的王建就是个出名的大流氓,外号王八,当时有人喊一声“王八来了”,就能吓跑一街人。皇帝制度已经推行了1000多年,过去长期宣传“君权神授”,提起皇帝,老百姓总觉得有点神秘感,所谓“圣天子百灵呵护”,做皇帝的与普通人总有些不同之处。久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接受了儒家的皇帝应该是“内圣外王”之说,认为理想的皇帝应该是个圣人。现在朱温这种人渣都当了皇帝,大军阀安重荣居然公开说出了“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这样十分坦率的话,认为谁的拳头大谁就能当皇帝,可以说是把皇帝的神圣与尊严一扫而光。只要能够抢当皇帝,可以完全不顾任何伦理道德,可以无所不为。这样发展下去,只能是互相残杀,同归于尽。 中原地区在唐王朝时代原是繁华富庶之区,后来一再遭受战乱,人口逐 渐下降。到了五代时期,一些大军阀反复死拼,争当皇帝,杀得千里不见人烟,燕子归来巢于林木,中原先后死掉几百万人。虽然许多军阀都要对此负责,但是认真追查起来,负主要责任的不过三五个人,其中罪恶最大的第一名战犯就是五代中的第一个皇帝——朱温。只要把他的罪恶大致梳理一下,就会看出他是如何去残害老百姓,老百姓是如何一批批地死在他手里的。历史上有许多祸国殃民的人物,他们对外虽然做尽了坏事,但是对于自己的家庭、朋友,仍然会有一些亲情、友情,仍然保有一定的伦理道德。至于朱温其人,他的所作所为,完全不如禽兽,可说已经把人类的伦理道德丧失净尽,连一点人味也没有了。他的一生行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一切有关史料的记载大致相同,没有多大出入。 在家庭中,他是弟兄三人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坏的一个,“惟温狡猾无行”。在乡里中,他是最被人讨厌的人。“不事生产,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他25岁跟随黄巢起事,好勇斗狠,凶残嗜杀,5年后叛变,投入唐军。从30岁到55岁,他在中原大混战中反复无常,今日联甲倒乙,明日联乙倒丙,逐渐炼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军阀,模仿曹操的样子,挟天子而令诸侯。最后又逼天子让位。他一生最后15年,当上了乱世中的皇帝。不过这个皇帝不是江山一统的大皇帝,而是割据一方的小皇帝,占领面积最多不过全国的五分之一。最后这几年,他的凶残淫乱也发展到了疯狂的程度,终究还是死在淫乱这件事情上。 朱温在一生中淫辱与杀戮的妇女不计其数。按照中国人的伦理是“朋友妻,不可欺”,朱温就不管这一套,在他当军阀的这几十年中,上起宫廷贵族妇女,中到许多同事的眷属,下到部下与平民的妻女,只要他见到了,发生了兴趣,那就必遭凌辱,无法逃避。他的老同事张全义随黄巢人长安时,当过吏部尚书,地位在朱温之上。后来他追随朱温30年,态度非常恭谨。有一次他接朱温的车驾到他的奉节园里去避暑,朱温居然带着卫兵直闯他的内室,把他的妻女全部奸污,老幼一锅端,一个也不放过。张的儿子张继祚怒极了,持刀要杀朱温,被张全义死死抱住。别人做乱伦的事,大都偷偷摸摸地做,只有朱温乱伦,是完全不顾脸面,大张旗鼓地做。他叫儿媳妇来陪睡觉,是人人有份,按时前来相陪,一点也不遮盖。他养子友文的媳妇最为得宠,所以他就打算把帝位传给养子。亲子友珪得到这个消息,连夜抢先行动,半夜斩关进入皇宫中的寝殿。朱温惊问:“造反者是谁?”朱友珪答道:“不是外人。”朱温听出了他的声音,就大骂说:“我本来就怀疑你,恨不能早把你杀了,像你这样忤逆,天地能容吗!”朱友珪也大骂说:“老贼!你早该碎尸万段!”于是朱温绕着柱子逃跑,大家在后追赶。朱温滑脚跌倒,被刀子划破肚皮,肚肠和内脏流了一地。天天睡媳妇,最后被儿子所杀,这就是他人生的结局。 朱温在30年中把无数的老百姓逼到死路上去,至少有以下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实行一种极其严酷的连坐法军纪“拔队斩”;第二件事是推行一种拉了壮丁就在脸上刺字(刺青)的“文面法”。P6-9 序言 如果有人问你:中外古今,有哪一个王朝的政策常常是超前的?你就只能说是宋王朝。说别的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恰当。 举例说,到了21世纪,全世界人类都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口号。任何国家都不敢再公开提出要推行征服别人与掠夺别人的国策。但是在古代,许多大王朝都公开地宣称自己要开疆拓土,扬威域外,一点也不隐讳。西方的罗马帝国是如此,东方的蒙古帝国是如此,在宋王朝之前的汉、唐是如此,在宋王朝之后的明、清还是如此。只有宋太祖以玉斧画河(大渡河)曰:“此外非我有也!”不主张占领别的民族生活的地方,只想保卫自家的领土,把自己家里的事管好,发展经济与文化,以求富强。这种国策,不是大大“超前”了么!又如中国的历代王朝,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事成之后大杀功臣已成惯例,宋王朝之前的汉王朝是如此,宋王朝之后的明王朝也是如此。明王朝的开国上距汉王朝的开国已有1500年,大杀功臣的事非但不加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汉王朝的杀功臣,是一个一个的杀;明王朝的杀功臣,是一批一批的杀。只有宋王朝对待功臣是谈笑风生的“杯酒释兵权”,这种十分理性的行为,不也是很“超前”的么!范仲淹的庆历变法虽然不大为人所知,但是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早已被国外的史学界称赞为“超前”的国策。这次变法的是非功过我们暂且不谈,王安石的许多新政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超前”的,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论。宋代的科举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基本上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世界上,英国的文官制度一直是被称道的。如果追本溯源,这种制度实际上来源于宋代的科举。这又足以说明宋王朝一些制度的“超前”。 正因为宋王朝开国之时,幅员不大,兵力不强,不可能像汉唐那样一开始就向外开拓进取,所以赵匡胤就根据实际情况,订出了严守国境自谋发展的建国大计。为了鼓励老百姓安心生产,他不能不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以发挥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统治者只要对他们宽松一点,他们就会埋头苦干,努力创造财富。在一些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国家里,在边疆一些军阀统治的地方还在热衷于操练兵马准备抢夺别人财富的时候,宋王朝已经决心实行宽松国策,建立和谐社会,努力发展生产,建立经济强国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这种思路在一千年前显然是“超前”的。一事超前,事事超前,北宋时期,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农业丰产,商品流通,迅速地出现了市民阶层,工商业者所创造的财富比重大大增加,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会子)在宋代出现了,罗盘发明了,造船术发展了,大规模的航海贸易开始了,活字印刷和火器都创造出来了。在当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笔下出现了石油,这种在今天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千年前已经在为中国人服务了。 这些“超前”事物的出现究竟给当时的中国人造成了什么影响?其是非功过,一时难以评定,姑置不论。但是宋王朝是一个“超前”事物多得数不清的王朝,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王朝,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王朝,这一点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因此,说宋王朝是“一个超前的王朝”,绝对不错。 这个超前的王朝“往事已千年”,它对于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还有些什么影响?还能不能古为今用?我常说,学历史,读历史,不是为了古人,而是为了今人,更是为了后人。如果对今人无用,则时移世易千百载,古人早已化灰尘,我们何必还要评论他们的是非功罪,何必还要替古人担忧!我们之所以关心历史,正因为以史为鉴,就可以看清今人和后人应该走的道路,不要再在前进的道路上栽跟斗。在这本书里,作者化费了不少功夫,探明了许多“宋代史事真相”,这些真相,就像暮鼓晨钟,足以发人深省。 举例说吧,古今中外,有许多王朝,许多国家,总想征服别人,奴役别人,希望称王称霸,发号施令。最后没有不失败的。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至今拿不出证据,找不到理由。有人说得好,美国打伊拉克,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石油。在今天的世界上,和平与发展的口号虽然喊得震天价响,但是要想做到,还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宋王朝开国之时,北方的长城险要已落人辽国之手,南方的鱼米之乡,还在军阀割据之中,宋人缺少开拓进取的条件,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外交上不闹意气,事事理性处理,终于稳步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大国。这种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宋王朝武力不强,是其弱点,但是他们的重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绝对不错。他们在科举制度上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人才,不分地域,不分阶级,不问民族,不问出身,白屋能出公卿,使得每个知识分子都有进入治国班子的机会,这就大大地加强了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各个民族的向心力,形成了庞大的中华民族的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这也值得我们学习。 宋代反贪反腐,自有一套方法,一般行之有效。他们的方法一是预防重于惩治。新官上任,要有保人,如有贪腐,保人连带负责。一个人如果行为不检,没有人愿意保你,你就寸步难行。所以宋代没有出过像明代严嵩清代和珅那样的大贪官,却出了一个在历史上名声最大的大清官包公。二是反贪反腐,主要依靠道德、舆论、与良好的社会风气。一个人犯了贪污罪,即使未受法律制裁,也会受到舆论的压力,付出的代价极大,退休后的优厚待遇没有了,给后代的照顾也没有了,而且死后不得葬人家族坟山,永做孤魂野鬼。这些办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一千年前的宋代,无论是在物质文明方面还是精神文明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峰。自从英国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出版,宋王朝长期在科学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这一事实已为大家所公认,无须多说。至于在精神文明方面,“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以后,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如果以此为标准,衡量从秦至清的许多历史人物,则其中的民族英雄、志士仁人大多出在宋代。北宋末年的岳飞,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宋仁宗时代的大清官包拯更是被海外华人长期崇敬的正义之神。古来第一大爱国诗人陆游,第一大爱国词人辛弃疾,第一爱国女诗人李清照全部出在南宋。在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民族这一方面,宋人是后世的典范。当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的铁骑踏进中原的时候,全国到处都能见到岳飞所写的“还我河山”,“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满江红》的歌声响彻中华大地。 2008年初,随着南海宋代沉船的浮出水面,我们对历史上的宋王朝也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进行一番新的认识。如果本着“学其所长,弃其所短”的原则,我们就敢于提出“以宋为师”的口号,让历史研究的成果为现实服务。我们向宋能学到些什么?一言以蔽之,曰:对外推行多求友少树敌有利于人类团结的和平外交,对内实行重知识重人才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宽松政策。 宋人值得称道的地方还很不少。只要我们能够化费一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宋代史事真相,就会发现我们过去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事物,大多数都是宋代的事物。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都是宋人编写的。“天地有正气”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在多灾多难的宋代培养出来的。 往事虽已千年,宋人与我们的距离却并不遥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宋朝人的后代j本书所讲述的就是我们祖先的故事。 后记 古人著书,每每书前有序,书后有跋。序、跋者何?不外是对著者、对全书作一番介绍,以增进读者对此书的了解而已。笔者过去所出版的一些著作,亦多有此举。 但是此书情况稍有不同。盖此书为笔者自学宋史80年来的心得,积之既久,其中奇谈怪论甚多,恐一时难以为读者所接受。似有略作说明,让读者初步了解著者思路的必要。因为宋史史事纷繁,头绪颇多,要作说明,洵非易事。自己的思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与其请别人来说明,不如夫子自道,自作说明,更为方便。因此,此书不劳师友作序,自撰序与跋。 从秦至清的2200年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王朝。我们对这些王朝的评价,争议最大的就是宋王朝。一般的看法是:这个王朝重文轻武,积弱积贫,北方的外患,从未中断。对外老是打败仗,最后亡于元王朝。其国威前赶不上汉唐,后赶不上明清,在历史上是一个最不中用最没有分量的朝代。只有少数史学家的看法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宋王朝能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分量最重的朝代。这两种评价反差如此之大,很值得探讨一番。 不错,没有武力难以立国。在历史上,许多大帝国都是靠侵略,征服别的民族而暴发起来的。不仅是古代,近代亦复如此。西欧一些国家之能富强,不就是依靠侵占殖民地、贩卖黑奴、垄断海上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吗!但是光靠武力也不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底,仅靠武力强占一大片地方,只能建立起一个名为某某帝国实为一个松散的军(队)政(权)联合体,只会昙花一现,不能长治久安。宋王朝立国之初,手里的兵力有限,当时南有许多小国割据,北有强辽虎视眈眈,从两国边境到首都东京,一片平原,首都经常处在敌方强大的骑兵威胁之下。赵匡胤权衡利害,决定他们的建国方针只能是低调立国,关起门来,发展自己的经济、文化,以求富强。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在澶渊之盟以后的百余年间,和平赢得了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进步,国家形势得到了巩固。在21世纪的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了人类前进的主要道路,依靠称霸与侵略来发展的模式已不可取。发展经济不能依靠对外倾销,只能设法扩大内需;提高文化不能依靠别人提供,只能自己发明创造。因此,往事已千年的宋王朝的种种措施,对于我们今天的建设国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轻武”是不对的,但是“重文”绝对不错。所谓“重文”,就是重视知识,重视人才,谁日不宜?宋王朝之前的汉、唐,之后的明、清,全都重武轻文,他们只能称雄于一时,难保国家长期兴旺,原因在此。在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方面,各个朝代中,应推宋代为第一,其次才是唐朝。“唐宋古文八大家”之说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是从唐、宋两代的文人中挑选而来,其中唐代只选了韩愈、柳宗元两人,宋代却选了6人。在6人之中,苏轼的父子、兄弟一家人就占了3个。苏轼是一位以自己的作品雄视百代的千古风流人物,对于文章,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以说是十项全能,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文人。开科取士,选拔人才,唐代早于宋代。但是直到宋代,才真正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采用“封弥”、“锁院”、“糊名”、“誊录”等等行之有效的办法,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取士不问家世”,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机会进入政权机构。常常听说“白屋出公卿”,不让有权、有势的豪门垄断做官的特权。所以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说:“科举制度在两宋所发挥出来的进步作用,所收到的社会效益,都远非唐代之所可比拟。”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