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大事莫过于盛衰兴亡,而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更富于盛衰兴亡的故事,那么影响盛衰兴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君主个人的道德、人格与才能是否决定国家的治乱兴亡?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鉴戒,却依然是一个又一个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败的重蹈覆辙,中国为何没有“万世一系”?为何逃不出这个历史怪圈? 本书为您破解古代中国历史怪圈之谜团,使读者在历史长河中畅游的同时发知今之哲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王朝的兴衰十八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春锋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家之大事莫过于盛衰兴亡,而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更富于盛衰兴亡的故事,那么影响盛衰兴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君主个人的道德、人格与才能是否决定国家的治乱兴亡?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鉴戒,却依然是一个又一个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败的重蹈覆辙,中国为何没有“万世一系”?为何逃不出这个历史怪圈? 本书为您破解古代中国历史怪圈之谜团,使读者在历史长河中畅游的同时发知今之哲思! 内容推荐 在西方世界一浪高过一浪的舆论围堵中,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种围堵几乎无所不用,千方百计地曲解、诘难中国;抓住中国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无限放大;不是偏见误读,就是挑拨误导,这种“西方为大”的强权心态,理所当然地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在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现象的后面,存在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演埋在底层的借鉴之道。 目录 第一讲 史前时期的华夏剪影 炎黄二帝与三皇五帝 炎黄二帝共战蚩尤 舜禅让的佳话 第二讲 夏朝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大禹治水 夏启夺嫡 少康中兴 夏桀亡国 第三讲 从夏朝的灭亡到商朝的灭亡 商汤灭夏建国 盘庚迁都的好处 商朝亡在纣的手中 第四讲 西周足奴隶制鼎盛时期 周文王如何举贤 周武王如何建周 周公辅政 烽火戏诸侯 第五讲 东周初期的大国争霸 齐桓公称霸 晋文公称霸 楚庄王称霸 吴越争霸 第六讲 战国时期的上大夫政权 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 胡服骑射 完璧归赵 政归赢政 秦灭六国 第七讲 中华一统人秦帝国 秦始皇统一后实行的改制 焚书坑儒始末 秦始皇的死与胡亥篡位 秦朝当亡 第八讲 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 鸿门之宴 楚汉之争 四面楚歌 第九讲 两汉的强盛与终结 汉初设制 七国之乱 汉武雄风 王莽篡汉 光武中兴 黄巾起义 第十讲 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 董卓擅权 群雄起兵 官渡之战 三顾茅庐 火烧赤壁 进踞益州 三国分立 水淹七军 败走麦城 彝陵之战 七擒孟获 北出祁山 三国继亡 第十一讲 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演变 八王之乱 五胡内迁 淝水之战 刘裕亡晋 南北融合 代周立隋 第十二讲 骤兴速亡的隋王朝 开皇盛世 炀帝无道 群雄逐鹿 李渊反隋 第十三讲 大唐盛世:如日中天的封建王朝 玄武之变 贞观之治 魏征直谏 绝代女皇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一代人臣 永贞革新 朋党之争 唐朝末日 第十四讲 残唐的藩镇割据 伶人亡国 小儿皇帝 怒斥冯道 第十五讲 屡受外侵的宋朝 黄袍加身 计释兵权 澶渊之盟 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靖康之难 名将抗金 庸臣误国 留名汗青 第十六讲 南征西扩的元朝 成吉思汗 南征西扩 强元败亡 第十七讲 不能与世俱进的明朝 诛杀功臣 燕王扫北 七下西洋 土木之变 驱除权奸 扫除倭寇 居正变法 明末起义 第十八讲 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 大清建国 平定三藩 平叛除乱 康乾盛世 王朝衰落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 试读章节 炎黄二帝共战蚩尤 原始社会中晚期,在当时广袤的地域内逐渐形或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黎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抵,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下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 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与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双方接触后,蚩尤族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涿鹿之战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并擒杀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而归。同时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位能服众的氏族首领继续统领九黎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 这场战争的大致经过情况是由神话传说所透露的,因此更具体的细节已无从考索。但是神话毕竟是历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实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涿鹿之战堪称为我国古代战争的滥觞。涿鹿之战中,黄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在于其战争指导比蚩尤族高明。具体而言,即其已开始注意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作好战争准备,史料“轩辕氏乃修德振兵”就是证明。在战争过程中,黄帝族还善于争取同盟者,并能注意选择和准备战场,巧妙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天候条件,果断及时进行反击,从而一举击败强劲的对手,建立自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相反,蚩尤族方面尽管兵力雄厚,兵器装备优于对手,但由于一味迷信武力,连年对外扩张,“好战必亡”,已预先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在作战指导上,又缺乏对天候条件的应变能力,缺乏对黄帝族的大规模反击的抵御准备,因而最终遭致败绩,丧失了控制中原地区的历史性机遇。 战争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本身也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发展阶段。早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各个氏族部落之间就发生了基于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实行血亲复仇目的的武装冲突。由于这类冲突尚不是以掠夺生产资料和从事阶级奴役为宗旨,所以它们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战争,而仅仅是战争的萌芽。但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还是将其通称为“战争”。传说中的神农伐斧燧、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炎帝黄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战,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就是这类“战争”的历史遗痕。其中尤以涿鹿之战为其最具典型意义者。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 舜禅让的佳话 黄帝年老,禅位于颛顼,依次帝喾、尧,都是过渡禅让。尧,是许多氏族部落联盟的领袖,被尊称为帝尧。 尧制定了历法,规定一年为365天,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使农、牧、渔、猎的生产活动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尧严格律己,体恤百姓。如果有人挨饿受冻,他就会说:“这是我失职,是我造成的。”有人犯法,他也会说:“是我把他陷在罪恶泥潭里去的。”尧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深受百姓拥戴。尧身边还有一些能干的助手,例如一位叫后稷的人掌管农业,一位叫契的人领导军政,把部落治理得很有生气。 尧八十六岁那年,觉得自己的精力不够用了,就请大家推荐贤能的年轻人来接替领袖职位。虞氏部族的平民男子舜被推举出来,人们称他虞舜。尧对舜考察了一段时间,派他到各地去了解情况,回来汇报,以制定施政方针。尧发现他品行端正,才能突出,十分喜爱,便把两个女儿娥黄和女英嫁给舜,自己到各地去视察。舜代替尧执政近二十年,把各种事情办理的井井有条,天下众望所归。此时尧正式禅位,历史上称为“尧舜禅让”。 舜也启用很多贤人,推行宽厚的仁政,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又经常到四方巡视,了解民情民意。在舜的治理下,各氏族部落进入了祥和繁荣的时期。舜到南方巡视时病逝在苍梧,葬于湖南的九嶷山。舜生前就推荐了禹,后来禹接替了他的职位。禅让制度也得以延续。P11-13 序言 在西方世界一浪高过一浪的舆论围堵中,中国顽强地崛起。这种围堵几乎无所不用:千方百计地曲解、诘难中国;抓住中国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无限放大;不是偏见误读,就是挑拨误导,这种“西方为大”的强权心态,理所当然地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深不见底的情况下,希望中国拉他们一把,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中国强大起来。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理性告诉我们,仍然还要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发展自己。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现象的后面,存在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如矿藏,等待着我们拂去表层无关宏旨的浮土,去发现深埋在底层的借鉴之道。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所指出的那样: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 当国家处于高度统一时,国家政治整体所体现的“中国之历史存在”,与民族整体所体现的“生存空间”是一体化的,两种整体相辅相成。自秦朝建立起严密的封建集权统治以后,中国的绝大多数历史时期是由中央政权管辖的。但也曾出现过大统一朝代破裂后相对短暂的战乱与分裂局面,如汉代之后魏、蜀、吴三国鼎峙,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唐代之后五代十国林立,宋、辽、夏、金几度诸政权并存。然而,即便是国家处于政治分裂状态,中国地缘之中华民族整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一统机制,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整体固有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各个并行政权之间,特别是内地王朝政权与少数民族贵族政权之间,不仅在政治上保持着一定的臣属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由于这种割不断的历史联系,决定了国家经历政治分裂期间的相互冲突和争战的痛苦磨难后,又必然导致政治的统一。隋、唐的大统一,元、明、清的大统一,无疑是这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真实写照。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教训,东晋的史学家干宝说:帝王的兴起,必须等待天命。皇朝更替兴衰,不是人为造成的。尧舜实行内禅制,体现了中华美德;汉魏实行外禅制,依顺于中华大体。汤、武革命,是顺应天意;高祖、光武的争伐,奠定了功勋。他们各自因其命运取得了天下。 南北朝时代的史学家、《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说过:自古以来绝断宗祠,招致失败的朝代,之所以衰亡,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夏商周三代是因为贪宠女色取祸,秦赢政是因为奢侈暴虐致灾,西汉是外戚专权失祚,东汉是因宦官专权失国。 唐朝开元盛世的大学者赵蕤说:从古以来的兴衰成败得失,以前的史学家们已经探讨的很充分了。自秦汉以来,观其兴亡治乱,虽然有其天数,然而大抵取得天下的,是因为他们得到贤明的智者的辅佐,能为人民兴利除害;失去天下的,无不因为他们任用群小,奢侈无度所造成。孔子说:因俭约而发生过失的人是很少见的。他还说:远离阿谀逢迎的小人,除掉心术不正的门徒。 黑格尔在论世界历史时写道:“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无边无际的人类生活画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处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之下,具有形形色色的目的和各不相同的事件和命运。在这一切变故和事件中,最触目的是人的事业和意愿;到处都是和我们有关系的东西,因而到处激起我们的赞成或反对的热忱。它有时以美丽、自由、富有来吸引我们,有时以毅力来吸引我们,有时甚至缺陷也可以表现为某种有意义的东西。我们经常看到某种大量的共同利益在困难地前进,但是更经常看到微小力量的无限的紧张活动,它们从似乎微不足道的东西中产生某种巨大的东西;到处是光怪陆离的景色,一个消逝,另一个立即代之而起。” 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史,有着无穷无尽的宝藏,从这一宝贵资源中提取有益的东西,定会增强当代人的智慧。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不是一个人人都能看得透的东西。你要能够看得深、看得透、听得清,历史是会说话的。 ——历史学家 齐世荣 尧舜实行内禅制,体现了中华美德;汉魏实行外禅制,依顺于中华大体;汤、武革命是顺应天意;高祖、光武的争伐,奠定了功勋。 ——东晋的史学家 干宝 自古以来绝断宗祠,招致失败的朝代,之所以衰亡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夏商周三代是因为贪宠女色取祸,秦赢政是奢侈暴虐致灾,西汉是外戚专权失祚,东汉是因宦官专权失国。 ——南北朝《后汉书》编著者 范晔 自秦汉以来,观其兴亡冶乱,虽然有其天数,然而大抵取得天下的,是因为他们得到贤明的智者们的辅佐,能为人们兴利除害;失去天下的,无不因为他们运用群小、奢侈无度所造成。孔子说:因俭约而生过失的人是很少见的。他还说:远离阿谀逢迎的小人,除掉心术不正的门徒。 ——唐朝开元盛世的大学者 赵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