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在这部语文教育讲演集中的内容,是这几年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诗意语文的一个不断理解和生成的文字轨迹。大多是他参与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借了这些讲演活动,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自己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对于诗意语文的解读和修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大夏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王崧舟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收录在这部语文教育讲演集中的内容,是这几年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诗意语文的一个不断理解和生成的文字轨迹。大多是他参与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借了这些讲演活动,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自己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对于诗意语文的解读和修行。 内容推荐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也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这是语文的解放,更是人自身的解放。 目录 第一讲 诗意语文,追寻审美化实践智慧 举象 造境 人情 会意 求气 寻根 第二讲 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从安身到立命 坐而论道与面壁参禅 无墙便是门 剑不异气,气不异剑 第三讲 “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教的是底蕴 底蕴是书堆起来的 难在修行 人生四境界 第四讲 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 骆驼态的接纳 狮子般的唯我独尊 复归于婴儿 第五讲 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 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 六经注我 作者死了 把语言擦亮 在文本中发现自己 第六讲 生命对话,走向语言的视界融合 核心的核心是理解 作为生命关怀的对话 感觉的多向度敞开 走向对话视域的融合 第七讲 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 语文之道 回到生命的源头 活在文本中 意的三重性 试读章节 造境 所谓造境,即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诗意语文充满举象,光这样够吗?显然不够,因为一个一个的象是平面的,是单调的。所以,在举象的基础上应建立语文课堂的情境、意境、心境。什么是情境?所谓情境就是景象的连续体,就是很多象的叠加,形成一种场,形成一种氛围,形成一种透明的空间。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象的叠加,产生共鸣共振之后的那种情绪。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非常恰当地体现了这一点。这首小令用了11个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1个象,用一抹色彩统一起来,那就是夕阳西下。就形成一种境。什么境?伤感、惆怅、孤独,寂寥。夕阳西下是什么时候?这是回家的时候,但是很多人回不了家。因为他们还在征途、旅途、考途之上,或许为功名,或者为经商,或者为征战等等。于是,诗人心中的情化为类似《天净沙·秋思》这样的词,这就是造境。所以读诗、读词、读小令,你要想方设法地让自己进入情境,积累情感。 再比如何其芳先生写的《一夜的工作》。何其芳先生是个诗人,你绝对想不出来这样一位激情澎湃、情思瑰丽的诗人,竟然写了这么一篇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的文章。但是,仔细一读,你才会发现,其实他绝对是玩文字的高手。他抒发自己的感情,几乎没有废话,他的情感情绪不突兀、不宣泄,慢慢去咀嚼,味道就出来了。在教学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试图营造一种气氛,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去。大家现在来看看这段文字:“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相当简单,简单到如此而已。 读这段话,我们应该有一种语言的敏感,我会特别关注其中的一句:“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你看,这是什么房子?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宫殿式”三个字能丢吗?“宫殿式”三个字太重要了,绝对不能丢。这是何其芳有意写出来的,它要传递一种信息,他没有明说,他是含蓄地告诉你,这所房子有来历,这所房子不简单,让你想开去。 我让学生想:孩子们,看到“宫殿”这个词,你会作何种联想?这所房子以前的主人可能会是谁呢?你猜猜看。孩子说:老师,会不会是慈禧太后的房子?我说不是,主人比慈禧还尊贵。老师,那是不是皇帝住的房子?我说也不是,比皇帝还要大。学生都张大了嘴巴,啊?!比皇帝还大,不会吧?那时候皇帝是最大的,怎么还有比皇帝还大的?不错,这所房子的主人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皇帝的摄政王载沣。什么叫摄政王你知道吗?摄政王就是管皇帝的那个人,你说厉害不厉害?厉害。了得不了得?了得。你想一想,一个摄政王的官邸,里面可能会有什么?这就是举象。学生说,那肯定灯火通明;那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名人字画;那一定堆满了金银珠宝……没错。你想得到的它那里有,你想不到的,它那里也有。 然后,话锋一转,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过去是摄政王的官邸,你联想开去,联想到富丽堂皇,应有尽有,然而,当这所房子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办公的地方,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一个写字台就够了,再加一个“不大”;两张转椅就行了,加个“小”;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有红木家具吗?没有。只有什么?“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有奇珍异宝吗?没有。只有什么?“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有珍珠玛瑙吗?没有。有名人字画有吗?没有。只有什么?“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你说,总理办公的地方陈设简单不简单?简单。怎样的简单?谁能找一个词?十分简单。不够。怎样的简单?极其简单,简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然而在这极其简单的背后,却可以看到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总理的人格,总理的精神品质。这就是“极其简单”和“极其不简单”的矛盾。 这种刻画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已经到化境。然而这化境,你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会,有自己的嚼头。这就是什么?这就是造境。P9-11 序言 德国的哲学诗人荷尔德林(F.Friedrich Holderlin),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面对人生的种种劳绩与苦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 人就会欣喜地 用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毋庸回避,作为人生真相之具体一面的语文教育,“充满劳绩”是自不待言的。但倘若自己的语文人生“纯属辛劳”,我活着教着又还有多少“意义”呢?在我看来,“只有劳绩”的语文人生和“没有劳绩”的语文人生同样毫无意义可言。于是,沉迷于“意义之问”的我,不得不仰天而问:为何非得汲汲于“劳绩”呢?为何不能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大地呢? 2004年,我以执教《一夜的工作》为契机,开始踏上了“诗意语文”的朝圣之路。一晃已是5个年头了,这中间,有发现的喜悦,思考的沉静;有精神同盟的云集响应,不同思想的交锋争鸣;有陷入窠臼的迷惘,突破重围的畅快。如今,诗意语文作为一个风格鲜明的教学流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学同行的认可与传布。 但是,依照个人的看法,我不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教学流派,也不主张将诗意语文标定为某种教学流派。这不是故作姿态,更不是耸人听闻。从发生论的角度看,教学流派的生成轨迹是由“教学个性”到“教学风格”再到“教学流派”。很显然,“教学风格”是“教学流派”形成的一个历史基点和逻辑支点。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进行逆推的话,“诗意语文”理所当然的是某种“教学风格”。 那么,诗意语文是某种教学风格呢?我看未必。举例来说,李白、杜甫、王维的诗,自然都充满诗意,这是毋庸置疑的。三位诗人的风格又是截然不同的,“诗仙”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诗佛”王维的诗风清丽旷淡。这就意味着,“诗意”是一个超越个性、超越风格的范畴,自然,诗意语文也应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这是第一。第二,“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意”有着不同的阐释。譬如,从哲学的视角看,诗意乃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自由;从认识论的视角看,诗意则是某种直觉和顿悟,是对人生和宇宙的当下了悟;从存在论的视角看,诗意指涉一种有意味的感性形式的存在;从美学的视角看,诗意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与升华;从伦理学的视角看,诗意就是善良、仁爱与悲悯;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诗意则常常意味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诗意是一种内在的幸福感;从文学的视角看,诗意总是呈现为某种含蓄、凝练、朦胧的境界。这还只是一种学理上的列举,倘若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则它的体验意义几乎是无限的。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在我看来,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追寻理想和回归本色其实是一回事,即对存在本身所作的不同角度的观照和表达。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收录在这部语文教育讲演集中的内容,是这几年我对诗意语文的一个不断理解和生成的文字轨迹。大多是我参与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借了这些讲演活动,我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我自己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对于诗意语文的解读和修行。 我始终觉得,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也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这是语文的解放,更是人自身的解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