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之症?
在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焦虑开始弥漫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中同人而言,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面对焦虑——它作为现代化的风险后果之一,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无法回避的网扰。
精英们把这个社会失败的原因指向政府,而我们则指向群体性的心理诱因。中国社会面临几千年米最大的转型,作为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强大的群体性焦虑由此产生。它遍布所有的阶层,包含所有人,无论你是富豪、中产还是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它都与你如影随形。
它就像不治之症?没锚,但我们有必要在绝望之前重新认识它——焦虑是什么?我们会首先解剖它的结构,发现它的本质,就像医生研究病毒一样。但重要的是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应该怎么办?
米兰·昆德拉说:“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择的终点。”没错,这就足我推荐的态度,千万不要逃避,比如凶为害。m焦虑而拒绝阅读本书。只有清醒地走出每一一步,勇敢地正视内心,把一切心灵之疾和情绪之病暴晒干阳光之下,我们才能改变今天并决定明天的生活。
案例一
卢某:33岁,有自己的公司,工作忙,生活缺乏规律,经常在凌晨一两点钟睡觉。
他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男士,年轻、前途远大。在采访中,他自信地将自己定位为“中产偏上”的阶层,即将迈入富人俱乐部。
卢某说:“有一次,我在酒桌上与客人高谈阔论,气氛非常好,突然感觉心跳得厉害,胸口好像有什么东西压着,总之我喘不上气来,几乎要窒息了。我非常恐惧,脸色发黄,全身大汗淋漓,没有一丁点儿力气。朋友立即把我送到了医院,进了急救室以后,奇怪的是,医生还未来得及处理,这些症状就从我的身上消失了,检查也没发现异常,回家后也没什么不舒服的,我的工作、生活照常进行。”
如果只此一次,那真是幸运之事。但只过了3个月,卢某又出现了相同的症状,此后,发作开始变得频繁,每次都让他非常恐惧,害怕自己会被憋死。而且每次发作的时间都不固定,有时是在早晨,有时在晚上,有时则在中午比较疲劳时。但每一次发作,都如同第一次那样,症状不需处理就消失了,简直是一种“鬼魅”般的经历。
卢某甚至为自己准备了“倍他乐克”用以缓解心悸症状,以备不测。他也去了很多医院,做过全面的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但是问题始终定期发生,就好像身染某种驱逐不去的魔咒——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位医生可以帮助他脱离这种恐惧。
所以,他十分苦恼,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也不知道自己会在何时“发病”,找不到治疗的药物,也不清楚它会把自己怎么样。“也许有一天我就死在这上面了。”因此,他每天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直到被确认患上了焦虑症。
案例二
周某:27岁,某公司部门经理,平时喜欢锻炼,身体强壮。
在与客人进餐时,周某突然无任何征兆地出现胸闷、心慌和觉得心快要跳出来的感觉。“好像屋内的氧气没有了,呼吸极度困难,似乎马上就要失去理智,而且面临可怕的死亡,我手脚发抖,同时头也晕得厉害。”周某这样形容当时的场景,这是他从未体验过的痛苦感受。
客户吓坏了,以为他得了某种会马上危及生命的病症,急呼“120”,将周某送往餐馆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但被扶上急救车后,周某所有的症状却奇迹般地消失并恢复了常态。他的表情舒缓下来,对医生说:“不好意思,我没事了。”
在不到lO分钟的时间内,周某从地狱门口重新回到了人间。尽管一切症状都没有了,医生仍然带他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证实无异常后才让他离开。
在此后的半年内,类似症状重复发生。周某在工作、休息或购物时,没有任何先兆就会发生与第一次“发病”时一样的症状:突然产生,持续十几分钟,又突然消失。周某每次都会跑到医院做全面的检查,但仍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因为平时的生活和工作都没问题,他很害怕因找不到发作的缘由,有一天自己就这么“过去了”。于是他找到了一位心理医生进行咨询,这时才得知自己身陷惊恐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种。
他叹息说:“我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担心?”的确,当周某回顾生活时,才发现自己是一个“惊恐过度”的人,身体虽然健康,却有着各种杞人忧天似的忧虑,这导致了今天的现状——潜意识中的焦虑因素逐渐增加,在他的身体表面显现出来,让他不堪重负。
案例三
蔡小姐:23岁,某广告公司职员,正准备结婚。
蔡小姐的工作强度并不大,她自认为是一位生活悠闲的小资女。但最近几个月来,她却不明原因地开始担心即将新婚的丈夫在上下班的途中出现问题,比如被人抢劫、出车祸等,而且担心身体健康的父母会突然死亡。
“我整日忧心忡忡、紧张、焦虑、坐立不安、心慌、口干,所以要喝很多水,上洗手间也很勤,晚上难以入睡,很易惊醒。”
这半年以来,除了上面的表现外,蔡小姐还出现过例假来迟以及肌肉疼痛等症状。为了找到引起目前所患疾病的原因,她跑了多家医院,到过内科、妇科、中医科、神经科还有许多“疑难杂症”的专科进行就诊,做过一系列全面的身体检查,但都没发现有什么异样。
医生笑着说:“你没病。”蔡小姐只好求助心理医生,这才得知自己患的是广泛性焦虑症。最后她遇到了我们的调查人员,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情形以及她生活的苦恼。
这三个案例只是我从无数调查事实中抽取出来的代表,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和身份,这不但表明焦虑是一种在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不管你是富豪、中产阶层还是普通的工薪族,它都如影随形,具备广泛的存在基础。而且,它几乎和“癌症”一样,一旦发作,就很难一次性治愈。所以,焦虑又被称为现代人在精神层面的“不治之症”。
我们都在焦虑,这无可置疑,区别只是轻重以及侧重点的不同。焦虑最容易引发心理失衡和短期的负面情绪,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状态;同时它还是一种群体心理状态,集体焦虑会形成一种社会张力,最终会造成群体陛的“社会冲突”。
但这真的是不治之症吗?不,它只是我们对生活和对心灵“管理不当,,的产物。
最近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在进行着急速的变革和转型,身处其中的每位成员都不可避免地要调整自己的生存节奏,乃至于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要发生巨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结构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群体与个人的社会位置、经济位置正在重新洗牌。
在这种空前的巨变中,我们也面临着空前的“社会风险”。中同人进入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伴随着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前景不清晰,生活不踏实。以此为圆心向外辐射,产生连锁反应。
.
这种对于现实的不安和未来不可预期,是形成焦虑的根源。比如“中等收入焦虑”:那些具备了中等以上收入的人,本来应该过着富裕安闲的生活,但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在房产、教育和医疗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集体陷入了群体性焦虑。
于是许多人渴望去美国,他们希望拥有一种新的安逸的生活,不必承受这种过渡社会的阵痛。但来到美同之后,他们也对这里感到失望,因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在这里也无法真正实现,反而这种失望令他们感到更加沮丧,这种巨大的落差形成了无比灼痛的焦虑:
“这个世界上,我该相信或者追求什么呢?”
我见过许多这样的中国青年,他们在国内成绩优异,拼命挤出国门杀到海外,可是最后都很郁闷。现实和他们想象的并不一样,甚至有的人感慨:“我还不如回去,至少那里有我熟悉的环境。”
看起来,不论你是普遍公民,还是有能力改变世界的成功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望与担忧,这些体内的情绪破坏分子就是毁坏我们精神的病原体,它们深藏于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并通过一种感应机制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并且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引发它的“爆炸”。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它,当你越是处于无法摆脱的现实困境中时,你越要以冷静的心态面对焦虑的存在,而不是采取逃避和纵容的态度,否则你一定会在失去现在的同时,也失去自己的未来。P2-6
在今天,我发现人们时常被情绪所控制,但却不知道如何解释它们——即便明白它是如何产生的,也不清楚怎样成为它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无穷无尽的焦虑在都市的每一处角落游荡、困惑、挣扎、寻求出口,但每次都撞得鼻青脸肿,不知所措。
“我为什么这样?”
“我这是怎么了?”
“谁能帮帮我?”
我听到无数这样的声音,但有时候,假如他们自己并不想努力,我也不知道应当怎样再次向他们解释如何战胜焦虑。这需要一个人内心的成长,而不是一个课程就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从孩子长成大人的过程,就是心灵不断获得自由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管理自己的过程。有些人的不幸福,通常是因为来自内心的焦虑左右了他。只有能够控制住焦虑,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和成熟。
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的心态修炼。焦虑与我们的心态有关,只有心态改变了,我们的行为a'-能彻底改变,我们的情绪才能保持在健康的范围之内。
有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一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没有做出正确客观的预估和判断。他们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似乎自己的专业与任何岗位都不对口,如果没有了学历证明,他们几乎拿不出任何能证明自己的东西。没有目标,就会陷入迷茫,所以有人就给自己设想出很多“凄惨”的未来,还未踏入社会,斗志却几乎熄灭了。
“我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我真是一无是处。”
“一想到未来就感觉很恐怖,我甚至因此失眠。”
还有一个时常陷入焦虑的群体——年轻的白领人士,他们工作压力很大,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以情绪经常陷入莫名的沮丧和焦躁。
“马上就要进行人事调动了,万一这次业绩又没做好,我会不会被扫地出门?”
“这个月的信用卡已经刷爆了,我的房贷又该怎么还?”
“孩子最近神出鬼没的,他一定在密谋一件我不知道的事情,可能还很严重,我该怎么办?”
他们陷入了歇斯底里,在内心中勾勒出各种巨大的旋涡。尤其是中产阶级,如同突然遭遇了灾难一样,突然发现某一天自己正身处在危机四伏的世界:公司里不断地招入年轻有干劲的年轻人,他们有想法、敢闯敢干,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夺走我的职位;家庭的开支越来越大,大额的房贷支出几乎剥夺了所有娱乐的机会;爱人变得越来越沉默,难道我们之间即将走向婚姻破碎的境地……
所有的问题瞬间涌来,为什么之前没有这么强烈的忧虑?难道我真的进入“中年危机”了吗?
看!恐惧和未知总是让人们焦虑。我们害怕失去金钱、担忧失去爱人、恐惧事业倒退、唯恐孩子走上歧途。其实,这一切并没有那么恐怖,是心态的问题。心态的能量在目标和现状的差距之间产生,当我们内心焦虑的时候,心态就会释放出负能量,让灵魂陷入迷途。
本书通过解剖人们焦虑的根源,让人们认清目标和现状之间的真实差距,并帮助你寻找到那个治愈情绪的良方,帮助你走出迷茫,让你不再焦虑,坦然淡定帅活出自已。
在今天,也许没有几个话题能像“焦虑”这样引发如此大的共鸣。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几乎每个人都会焦虑。或者说,所有的人都处在焦虑的“辐射圈’,内,不断地从边缘被向内吸引,以至于症状逐渐加重。
人们的心声是相通的:
“请告诉我,怎样才能不焦虑?”
有些人告诉我,他们常常会在噩梦中惊醒。千奇百怪的梦境让他们惶恐不安,而且重复光顾,难以摆脱。
有些人莫名其妙地恐慌,不清楚究竟为何,但有一点感受是明确的:他们缺乏安全感。
有些人日复一日失眠,一直处在疲惫不堪的状态当中,每到晚上就睡不着,但早晨就开始困乏,对工作生活缺乏兴趣,只想好好睡一觉。
有些人呼吸困难——这是不定时的,在压力面前,他们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渴望释放,但又没有良药,在与压力的对抗中无力自拔。
这些都是焦虑的表现,它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就像在心灵的最深处注入了一针“毒剂”,缓慢地发生作用,直到“毒素”渗入血液,流遍全身。这时,我们才突然发觉自己已经在某种变幻莫测的不良情绪中沉溺久久了、
严重焦虑的人随处可见,他们主诉:“我感觉控制不了自己,我发现自己的精神即将失常,我每分每秒都坐立不安,头胀欲裂,好像马上要失控了。我做事情缺乏耐心,只想迅速成功,连一秒钟都不想等!不管什么时候,我都容易愤怒,极难集中精力!即便我已连续睡了12个小时,还是非常疲劳,这太可怕了!”
在具体的原因分析中,很多人的纠结都集中在一个字上——钱。“钱不够花”成为他们每天最大的忧虑。
对此我们进行了长达7年的调查采访,我和我的调查小组接触到了超过15万份真实案例,至少有30万人向我们坦露心扉。我们的交流触及心灵——那是人最脆弱的地方。人们谈到最多的就是金钱,物质的压力让焦虑变得如此现实,几乎每一件事都能跟钱扯上关系。
“不焦虑是不现实的。”上海的王鹏对我说,“我们这一代人,想买房就要挣更多的钱,就必须加倍努力工作。收入在提高,但总比不过房价的上涨。我每天都担心很多事情,由金钱压力引发的连锁压力,让我有点吃不消了。”
尽管才31岁,王鹏就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了中年危机。他是做IT研发的,加班加点是正常的事,到处出差也实属家常便饭,所有的时间都不是他自己的。稍早的时候,通宵工作然后只睡两小时就生龙活虎了,可从去年开始,他觉得身体变得衰弱。
他说:“我担心自己患上大病,因为疼痛和不适纷纷袭来,但查来查去却只查出一个亚健康。我的人生像在打一场通关游戏,不停地面临各种问题:什么时候攒够买房子的钱?什么时候攒够给孩子上学的钱?什么时候攒够孝顺父母的钱?就算完成这个目标,还有下一个更大的目标等着我,人生就是艰巨任务的集合体,我突破不了这个怪圈。”
还有一些人是“伪焦虑”——这也占了相当一大部分比重。他们看到什么负面信息都主动往上凑,像飞蛾扑火一样“投身”进去,并且把事情往最坏处想,将最糟糕的结果与自己联系起来。
北京的张兵有过一段创业失败史,自此以后他就开始患得患失,什么也不敢做。他说:“当我看到股市下跌时,我就联想到了自己的过去。经济开始下行了,我就会联想到我的房子是不是会贬值,收入是不是会下降。,’张兵的情况在“伪焦虑”人群中属于比较严重的,他有时会做噩梦,梦到自己失业了,老婆与儿子无处可去,只能回陕西老家。而他丢掉了在北京的一切机会,努力了20年的事业化为乌有,两手空空,站在大街上徒叹奈何。
类似张兵的“伪焦虑”人群常常想:“假如房价崩溃了,我该怎么办?”“公司要裁员了,会不会裁我?”“钱在贬值,我是不是该从银行取出来,做点别的生意?”“同事出了车祸,这对我是个打击,我不敢开车了。万一自己也撞车呢?”
这些人总想“最坏的事情”,然后幻想它们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是必然发生在自己身上。焦虑的种子就这样埋在了心底,随着联想的深入,它们生根发芽,在内心茁壮成长,直到塞满整个“房间”,变得难以根除。
还有一种形而上的焦虑——它不易发觉,但真实存在,并时不时跳出来发作。你会想:我究竟想要什么?我做的这一切是我的心声吗?如果弄明白了自己究竟要什么,也以去除焦虑,问题是人们总是无法明白。
我养了一条狗,它有足够的时间享受阳光,定点领取美食,并且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只要不对我的家庭成员构成威胁就行了。显然,狗的生活如果提炼出来,足以让这个世界9970的人羡慕:如果我也能这样,我干吗还要焦虑呢?
你看,这就是此类焦虑的本质:我们总要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并且它们毫无乐趣可言。
情感焦虑的有关案例在我的数据库中占到了4970,几乎是所有焦虑案例的一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情感的感知越发细腻,要求自然也就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关注高品质的生活,每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一旦不如己意,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当然,更多的情感焦虑来自于一些“达不到及格线”的情况。广州的李文对我说,他的焦虑来自他“快要崩溃”的婚姻。事实上,他有一段被外人极为羡慕的婚姻生活,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一切糟透了。妻子的脾气实在太差了,这是造成他焦虑长达8年的根源,进而深深影响了他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
“我无法预料她何时大发雷霆,把事情搞坏。在商场的试衣间,她会突然大声吼我为何不按她的要求去做,比如我因为一件牛仔裤颜色不好而不想购买时,她会怒斥我的审美观并责怪我不听从她的决定。就连导购员也委婉地告诉她:‘女士,请让你先生自己选择。’我为此深深恐惧,每天活在阴影之中。”
但是,当我奉劝李文,他可以选择离婚来摆脱困境时,他却摇头否定。离婚的念头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或者说,正是因为他无法做出离婚的决定,才使自己陷入两难之地。一个人如果在问题面前找不到出路,没有解决的办法,就会被焦虑困扰,成为一个情绪存在严重问题的人。只不过,有些人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可以把它压制很长时间;有些人则无法管理它们,最终爆发出来。而由于没人能预料这个时刻,因此,焦虑十分危险。
显然,这是一个焦虑无所不在的年代。当你失意或生病时,或许你会听到一句“普世安慰”:“嘿,想想世界上那些不如你的人吧,他们比你惨多了!”但事实上,这样的安慰效果轻如鸿毛,因为那些比你还惨的人,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你。既然你无法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他们又如何能减轻你的痛苦呢?
也许我们只能用身边事例进行类比,才能为内心的焦虑略作平衡。比如:“我们领导上个月喝酒进了医院,现在还没出来,所以虽然他扣了我的奖金,也从不给我涨薪,但我没那么生气了。”这样可能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往往不是身边人的倒霉之事,而是他们比自己更加“发达”了:
小时候和我一起玩的谁谁.他现在是处级干部,而我还是小科员。
在高中时成绩还不如我的谁谁,他的生意已经做到了海外。
邻居家的谁谁,他长得丑极了,却娶了一个貌若天仙的老婆。
大学时经常被我欺负的谁谁,现在开着豪车,住着大别墅,经常打电话向我炫耀,快把我气死了。
诸如此类,我们时常被这样的信息困扰,然后郁闷,最后焦虑。我们把生命的大部分过程都当作等待而忽略掉了,没有重视那些人努力奋斗、痛苦挣扎的过程,却只看到了这些刺激神经的结果,并且为之神伤。
为了缓解焦虑,有的人选择了香烟、酒精甚至毒品。有的人为短时间内做成一些事情,不惜铤而走险。更有的人对未来感到绝望,人为增加压力,做出不可思议之举,让生活真的如同炼狱一般,再无光明可言。 “怎么会这样?”类似的疑问敲击着我们的心灵,究竟是什么让情绪焦躁并让行为失控?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问题,人的一生也有着许多物质也解决不了的困惑.在这时候心理学发挥了它的作用。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一定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乃至以一种新的角度来思考命运,更重要的是,你将学会许多克服焦虑与保持长期不焦虑的方法。
“那些所得的与未得的,都是我的人生,也都属于精彩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应该勇敢地承担责任去接受并消化它们。”当你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每一天时,你也具备了可以运用本书的知识,理性调节自己,让自己不焦虑的资本。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情绪控制课程,高原编著的《你为什么总焦虑》让你从此告别焦虑!
《你为什么总焦虑》内容介绍:其实每个人都会焦虑,可你为什么总焦虑?你能够对自我的焦虑级别进行简单的自我测试吗?你明白你表层焦虑后的深层原因吗?你明白怎样通过自身的努力让焦虑的你变得不再焦虑,以及可以长时间地远离焦虑的方法吗?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情绪控制课程17年调查15万份真实案例总结分析——百万心理畅销书作家高原作品。全国500强企业预订、团购第1名的心理类书籍!是白领们抗压的首选图书,也成为500强企业老板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之一!
高原编著的《你为什么总焦虑》是通过7年的深度调查,从15万份真实的案例中列举了一系列焦虑的基本类型以及表现症状,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引发焦虑的原因。他用有趣的案例,简洁精准的语言,向你揭示了引发我们愈加焦虑的核心因素,总结了一系列方法,力求使我们减轻焦虑,乃至避免焦虑。剖析的这些原因以及调节方式正是如今人们所急需的。
焦虑是由紧张、焦虑、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可能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而发生,即在缺乏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
其实,每个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焦虑症状,它可能是关于你的家庭、你的事业、你的生活等等,正常的焦虑情绪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突发的事情,但是长期的焦虑情绪却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那么建议你用这本书来调整你的焦虑情绪!也希望这一本《你为什么总焦虑》可以让你从此告别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