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因此,学习知识,便成为每个人一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过程。可是对于个人来说,知识的广博与无限是难以形容的,即使一个人天赋在高的人,他所掌握的知识也不过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沧海一栗,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是存在着相当普遍的只是局限性“竹林七贤”是谁?什么是“象征主义”?为什么叫“启蒙运动”?“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六礼”指什么?“四大菜系”都是什么?什么是“三权分离制度”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并非每个人都能答得上来,为了帮助读者更轻松、更方便地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编者们编写了本书,希望帮助读者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素养,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外文化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成功。人类之所以有别与其他生物,在于能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传递知识。“不积小流,无以成海”,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无疑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蹶而就,也不是天意使然,并且将伴随人类社会的“终身”。社会进步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个人进步的最终体现。因此,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有必要进可能地多学习和掌握知识,这不仅充实了自己,更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
本书囊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语言文字、称谓、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宗教、礼俗、节日、饮食、服饰、医学、天文、立法、地理、名胜等诸多方面的人文知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语言简练,集知识性、趣味 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即能丰富知识储备,开拓视野,还能对日常生活起到提示作用,称得上是一部小型百科书。
《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为杰出的长篇小说,它体现了中国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红楼梦》原稿题名《石头记》,曹雪芹生前即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于民间。现在通行的《红楼梦》120回本中后40回由高鹗续作而成。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为主线,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展开了一个由众多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揭示了造成悲剧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同时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和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卷,社会各个阶层,皇妃国戚、贵官阁僚、丫鬟小厮、倡优细民、贩夫走卒,无不得到生动的描画。它对贵族生活的饮食起居等各方面生活细节都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使其如同生活本身一样自然逼真、丰富深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烹饪、医药、琴棋书画、诗词曲艺、建筑工艺等各种文化艺术方面的丰富知识和卓越才华。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最显著的一个艺术特点就是完全打破了以往小说的单线结构,把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矛盾齐头并进,并且揭示出中心情节和其他各种情节之间的内在矛盾,因而它展现出来的世界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逼真。《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极为出色,书中总共出场人物超过700人,其中不少形象如宝玉、黛玉、宝钗、凤姐、贾政、贾雨村、刘姥姥等,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红楼梦》的语言生动细腻。叙事文字用成熟的白话,明朗亲切却不失简洁文雅,对人情世故的描写准确有力,对话适合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特定场合中的心情,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此外,书中还杂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大至《芙蓉女儿诔》、《葬花词》,小至一则灯谜一支酒令,无不精妙绝伦,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一座高峰。《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是个说不完的话题,后世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三言二拍
明代,以拟话本为主要形式的短篇白话小说繁荣兴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冯梦龙编著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潆初所作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共辑小说198篇。宋元话本约占三分之一,大多为明代话本和文人的拟作,但都是经过冯梦龙和凌濛初整理、润色后而入编的,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作品都以城市生活与商业活动为主要背景,以市井细民为主要角色,主要描写市民的家庭、爱情、公案及恩怨纠葛等日常生活。因此被称为“世情小说”。作品通过对街头巷尾平头百姓的“杂碎事”的描绘,来反映他们的生活欲求和价值观念,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如《卖油郎独占花魁》着力表现了卖油郎对爱情的专注和对自由幸福婚姻的热烈追求,在他身上体现出真诚、善良的人性之美。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指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后的一种文艺思潮。由于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之称。
古典主义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和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即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几乎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告结束。它对近代欧洲各国文学艺术,尤其是戏剧的发展影响很大。
感伤主义
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发源地在英国,因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1768)而得名。这派作家夸大感情的作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怜悯之心。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法国。它的名称是法国诗人莫雷亚斯1886年9月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中提出的。他主张用“象征主义”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并阐述了象征主义的基本原则。象征主义的先驱是法国的波德莱尔,他发展了浪漫派诗人在创作中的象征、朦胧因素,在诗歌创作中以外界“对应物”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即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对比、烘托等方法表现个人感受和某种理念。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盛行于西方的一种由绘画扩展至音乐、文学的文艺思潮,其中心在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反对客观地表现自然和社会,提倡表现主观现实或内在现实,认为“自我是宇宙的中心和真实的源泉”。表现主义由于没有追求更美好社会的目标,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逐渐衰落下去。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20世纪初现代资产阶级文艺流派之一,它首先出现在瑞士,继而流行于法国、德国和美国。“达达”本是法语中“玩具马”的译音。1916年罗马尼亚诗人特里斯坦·查拉在苏黎世以“达达”为名成立文学团体,表示他们的主张是“毫无意义”和“无所谓”的。达达主义对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持否定态度,标榜艺术无思想性,主张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人类神秘多样的潜意识活动。在文艺手法上,他们否定一切文化传统,否定一切艺术规律,否定艺术的目的性和思想性,崇拜虚无主义,主张文艺创作应像婴儿喃喃呓语般莫名其妙,提倡以混乱的梦呓和荒诞的形象来表现不可思议的事物。P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