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佛教是信徒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清代统治者借鉴前朝佛教事务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本朝的客观情况,对佛教事务实施了措施多样、特点鲜明、全面而细致的管理。本书在收集、整理和辨析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清代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民族关系、民俗等诸多内容,借鉴已有的重要研究成果,首次对清王朝的佛教事务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贯通性研究。
序1
导言1
第一章 僧官制度1
第一节 僧录司及其僧官设置3
一 北京僧录司6
二 盛京僧录司22
第二节 “八座”的选补27
第三节 地方僧司及其僧官设置37
一 僧司设置与行政体制37
二 《古今图书集成》及雍正各省通志所载地方僧司43
三 府级僧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49
四 特殊僧纲司(或都纲司)54
第四节 地方僧官的选补59
一 选补制度的嬗变59
二 僧官选补的特例64
第五节 僧司印信及其管理65
一 北京僧录司66
二 地方僧司68
三 其他72
第六节 僧官的职责74
第二章 度僧、僧籍及度牒制度87
第一节 度僧制度88
一 免除试经度僧88
二 规定出家条件92
三 限制女性出家97
四 严禁、惩治私度99
第二节 天聪至雍正朝度牒制度的沿革105
一 天聪、崇德朝的建立105
二 顺治朝的频繁变化106
三 康熙、雍正朝的延续110
第三节 乾隆朝度牒制度的兴废115
第四节 度牒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及影响153
一 度牒制度被废除的原因153
二 度牒制度被废除的影响160
第三章 僧众管理163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遗民逃禅164
一 历史背景164
二 代表人物168
三 清王朝的对策及逃禅的影响174
第二节 清朝诸帝与上层僧侣178
一 顺治帝与上层僧侣178
二 康熙帝与上层僧侣181
三 雍正帝与上层僧侣184
四 乾隆帝与上层僧侣190
第三节 法律制度与僧众管理193
一 法律条文193
二 具体案例208
第四节 保甲制度与基层僧众管理212
一 清朝前期的保甲制度与基层僧众管理213
二 《保甲书辑要》中的基层僧众管理216
第四章 典籍、教义及教派管理224
第一节 函可文字狱案225
第二节 雍正帝的“拣魔辨异”及其他233
一 雍正帝的“拣魔辨异”234
二 其他250
第三节 《大藏经》事务的管理252
一 刊印《龙藏》253
二 禁止僧人滥用《续藏》名目263
三 厘订汉文《大藏经》中的咒语等266
第四节 澹归《徧行堂集》案269
一 澹归小传269
二 《徧行堂集》概述272
三 禁毁《徧行堂集》279
第五节 收缴御书及禁毁僧人的其他著述299
一 收缴御书299
二 禁毁僧人的其他著述304
三 其他311
第五章 寺院管理314
第一节 寺院的分类314
第二节 寺院修造的管理321
一 鼓励与支持321
二 保护与存留330
三 限制与禁止333
第三节 寺院经济的管理341
一 清朝前期保护寺产341
二 规范寺院的出租351
三 清末侵占寺产356
第四节 寺院的社会功能365
一 宗教服务366
二 道德教化384
三 公益慈善385
四 休闲娱乐390
五 经济贸易399
第五节 禁止妇女入寺400
第六章 佛教事务管理的延伸408
第一节 佛教与儒教关系的管理408
一 承认佛教的作用409
二 改造佛教的内容411
三 反对辟佛的言行413
四 限制佛教的势力421
第二节 藏传佛教僧官制度437
一 岷州440
二 洮州449
三 河州458
四 西宁465
第三节 藏传佛教度牒制度474
一 主要内容475
二 目的与效果485
三 汉、藏佛教度牒制度迥异的历史命运486
第四节 佛教与民间宗教关系的管理488结语496
附录一《古今图书集成》所载清代地方僧司502
附录二清代被禁毁的涉及佛教的著述596
参考文献611
后记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