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节日诗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邱芬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这本由邱芬编著的《节日诗词》讲述了节日诗词的故事。

内容推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对中国的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内容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全面领略它的魅力。

这本由邱芬编著的《节日诗词》讲述了节日诗词的故事。

《节日诗词》包括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与寒食节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春节

元朝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迎春歌

迎春

除夜有怀

除夜对酒赠少章

客中除夕

九江官舍除夕

岁除即事

春节看花市

元正诗

除夜

三年除夜

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团聚,是夕大雪

探春令

元日

爆竹行

岭外守岁

客中守岁

守岁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守岁

春联

卖花声立春

弦歌行

鹧鸪天丁已元日

送人我门来除夕

淮阴岁除咏门神

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

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

水龙吟除夕

打灰堆词

正旦蒙赵王赍酒

岁日作

岁尽应令诗

压岁钱

拜年

甲午元旦

奉和元日诗

第二章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夜

上元夜

上元夜忆长安

上元

忆秦娥

蝶恋花密州上元

青玉案元夕

永遇乐

临江仙都城元夕

小桃红江岸水灯

诗日

上元竹枝词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十五夜观灯

正月十五日夜月

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

柳梢青春感

京都元夕

元宵

打灯谜

生查子元夕

元夜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好事近

明月逐人来星河明淡

第三章 清明节与寒食节

清明

长安别

清明夜

清明日忆诸弟

清明日

清明

临安春雨初霁

采桑子

破阵子

清明插柳

朝中措清明时节雨声哗

清明日

清明日龙门游泛

苏堤清明即事

和孔密卅l五绝 东栏梨花

寒食寄郑起侍郎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郊行即事

木兰花慢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清明日狸渡道中

寒食

寒食寄京师诸弟

寒食即事

寒食二首

寒食

寒食野望吟

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

寒食日题

寒食夜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阊门即事

寒食

清明呈馆中诸公

寒食

寒食城东即事

寒食行

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第四章 端午节

同州端午

端午

端午帖子

五月五日

临江仙高咏楚辞酬午日

端午

竞渡诗

竞渡曲

重五

乙卯重五诗

渔家傲

喜迁莺端午泛湖

五日观妓

五丝

浣溪沙

小重山端午

第五章 七夕节

迢迢牵牛星

七夕

七夕

七夕

七夕

七夕

牵牛织女

七夕

七夕穿针诗

七夕

他乡七夕

七夕

辛未七夕

七夕穿针

鹊桥仙巧夕

七夕

七夕

第六章 中秋节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

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

中秋月

八月十五夜月

水调歌头

中秋月

寨儿令明月楼

嫦娥

望江南

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月二首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秋

御街行

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

咏月饼诗

第七章 重阳节

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

张郎中崔员外

九日置酒

重阳

惜春令

摸鱼儿重九

沉醉东风重九

九日闲居

九日

九日龙山饮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重阳日至峡道

九日作

九日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醉花阴

九日舟中

登高

九日

九日齐山登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九日与友人登高

鹧鸪天九日登亦松绝顶

九日登石头城

甲辰九日感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日蓝田崔氏庄

重九会光化二园

第八章 腊八节

大腊

腊日

桂州腊夜

腊八日早漫成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腊八日夜直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小年己卯腊八日雪为魏伯亮诗

腊八粥

第九章 冬至

冬至宿杨梅馆

邯郸冬至夜思家

冬至夜

小至

冬至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辛酉冬至

冬至

满江红冬至

渔家傲冬至

冬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

九九歌(一)

九九歌(二)

试读章节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果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节日传说(一)

——春节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山清水秀的定阳山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为生。他看到当时节令很乱,便想把节令定准。

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风云的不测,使他十分苦恼。一位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可依然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觉得很有道理,龙颜大悦。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让万年研究节令。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此时,阿衡心中忐忑不安。他十分惧怕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而国君会怪罪自己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于是,他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刺客攀上日月阁,见万年正在阁上观察星斗,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他。谁知,刺客被卫士发现,当场被缉拿。祖乙知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便会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元朝

[唐】张悦

今岁元日。乐,不谢往年春。

知向来心道,谁为昨夜人。

【注释】

①元日正月初一。

【赏析】

咏春诗一般都是表达对春的欢喜,迎春的喜悦之情,可是这首诗却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诗人在喜庆节气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时光如梭,不知不觉中,旧的一年又过去,新的一年又来临了。时间过得太快,难免让诗人觉得有些感伤。P1-4

序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有诗、词、赋、曲艺、建筑、戏剧、民俗、绘画、雕刻、烹饪、医药、服装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已经深深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综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既保持本民族的特点,同时又不断地对外来文化加以吸纳和创新。例如,对中国有着巨大影响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入的,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又不断地被改造,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影响了韩国、日本、朝鲜等近邻,而且也影响到东南亚、南亚等地的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由此形成了世界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重视。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长达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很深。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常常钳制和禁锢文化学术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封建糟粕。当然,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期仍然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本套丛书对中国的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内容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全面领略它的魅力。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