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的爱情十四行至今仍是世界最优美的爱情诗。斯宾塞十四行诗延续了与莎士比亚十四行相同的结构:三组四行诗加一个对句。诗歌以八行诗节(octave)和六行诗节(sestet)连接最后以一个独立的押韵的对句进行概括。莎士比亚十四行:abab cdcd efef gg,但斯宾塞十四行诗的韵律为abab bcbc cdcd ee。斯宾塞的诗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注入了当时的的一些新思想,心灵美更胜于外表美,美丽由于诗人的歌颂而得到不朽,人生就像舞台,以及通过对话的运用将民谣体渗入十四行诗中还有诗人所表达的个人主义思想,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诗歌的中心,向读者讲述他的处境,情感,信念。这就是在斯宾塞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流行的抒情诗题材。人们越来越重视个性化问题。中世纪,人被看作是社会的一份子,而十六世纪他却成为一个个体。斯宾塞的诗就是最好的代表之一。斯宾塞的爱情十四行与《婚曲》(Epithalamion,1959)一起出版,这组诗是为了庆祝他与伊丽莎白·博伊尔Elizabeth Boyle的婚礼而作。
斯宾塞的爱情十四行集中收录在他的《小爱神》(Amoretti,1595),其中包括88首献给妻子的爱情十四行,与众不同。
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ser,1552年-1599年1月13日),英国 文艺复兴时期 伟大诗人,代表作有长篇史诗《仙后》、田园诗集《牧人月历》、组诗《情诗小唱十四行诗集》、《婚前曲》、《祝婚曲》等,他的诗用词典丽、情感细腻、格律严谨、优美动听,对后世的英国诗人,包括弥尔顿、马洛、雪莱、济慈等都有很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之为“诗人的诗人”。他在长诗《仙后》中他探索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长诗的格律形式,后被称作“斯宾塞诗节”。
1
书页哟,你们真幸运,那纤纤玉指,
那双主宰我生命的百合花般的小手,
将触摸你们,用爱的柔情将你占据,
就好像俘虏在胜利者的目光下颤抖。
字行哟,你们真幸运,那灿灿明眸,
那灿灿明眸有时会对你们纡尊降贵,
读我垂死的灵魂,读我积聚的忧愁,
解读这些用心血写成的流泪的字堆。
诗篇哟,你们真幸运,能沐浴圣水,
自从那圣水从赫利孔山间起源流淌,
当你们仰看那个安琪儿圣洁的妩媚,
我的灵魂却久久饥渴,渴望那天堂。
书页、字行、诗篇哟,尽量使她高兴,
只要你们能使她高兴,我就别无忧心。
2
不平静的思绪哟,你开始滋衍,
在我受爱情煎熬的忧伤的心里;
最初只是忧思绵绵,声声悲叹,
到后来却愈演愈烈,难以抑制。
渲泄出来吧,从我深深的心底,
你一直像毒蛇一样在那儿藏身,
去寻找一个救星解除我的悲郁,
同时也为你自己寻觅养料食品。
但若是偶然遇见那骄傲的美人,
那你就恭恭敬敬拜伏在她脚边,
卑谦地向她哀求,苦苦地恳请,
请她把你宽恕,求她赐我恩典。
如蒙她垂青,那就把我的爱珍藏,
如被她拒绝,我就随你一道死亡。
3
我所崇拜的那位羌丽的姑娘,
证明这世界是多么值得赞叹;
那团被天国圣火点燃的光亮,
由她擢升,从我卑微的心田。
她的灿烂光辉使我眼花缭乱,
我不能再容忍看见凡夫俗景;
面对那稀有罕见的绝世奇观,
我只能呆呆站立,目不转睛。
每当我想说出她应得的赞称,
骇然惊诧总是凝住我的舌头;
每当我想写下她高洁的芳名,
奇思异想总是攫住我的双手;
但在我心中,我依然在写在说,
说我无法言传笔书的天姿国色。
4
新年从岁月的门户极目远看,
仿佛为新的欢乐许诺下希冀;
对过去的日子说声一路平安,
再让心中的积郁统统都消失。 它从凄凉的冬夜将爱神唤起。
爱神一直沉睡在阴郁的冬房;
催促他快快清醒,快快装饰
他致命的金箭和淘气的翅膀。
因为现在已初现明媚的春光,
活泼的春天正准备将他欢迎;
春天还呼唤大地快披上盛装,
用五彩鲜花编织美丽的衣襟。
所以哟,你这朵正值妙龄的鲜花,
快快准备停当,来享受爱的芳华。
5
若对她吹毛求疵,说她太高贵,
就是对我心中之爱粗暴的侮辱;
她身上我最最赞赏的端庄之美,
在这个世上最不应该遭人忌妒。
因为她那高贵的脸上分明显出
对庸俗的蔑视,对卑劣的鄙夷,
威慑着那些轻率而猥陋的眼目,
使它们不敢在她身上恣意放肆。
这高贵值得称赞,端庄是名誉,
她眼里闪烁着勇敢的纯洁之光;
她那美丽的容貌像美丽的军旗,
不顾敌人们的挑衅,傲然飘扬。
假如没有这一分自娱自足的傲慢,
这世上便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流连。
6
千万不要沮丧,如果她那颗心
仍然末被打动,依然高傲冷漠;
这样的爱并非那种世俗的春情,
这种爱越经磨难,越锲而不舍。
那年久的橡树,树汁尚未干涸,
虽说从不曾接受过雷电的洗礼,
可它一旦燃烧,将进发出炽热,
它腾起的熊熊火焰将铺天盖地。
真难呀,要在那颗善良的心底,
点燃那将永远燃烧的新的火焰;
爱的痛苦将长久折磨我的躯体,
纯洁的热情唯有死亡才能割断。
所以哟,要使爱的结合天长地久,
千万别指望轻而易举,一蹴而就。
7
美丽的眼睛,我迷茫心灵的明镜,
你们到底蕴藏着什么神奇的力量?
对你非凡的目光映出的这个身影,
你射出的究竟是生命,还是死亡?
因为当你们含情脉脉,发出柔光,
我的灵魂便会被激发出爱的生机;
但当你低垂眼帘,或者侧目张望,
我便会像被雷电击中,顷刻死去。
可是既然生命比死亡更令人希冀, 那就请你多和颜悦色,常露笑脸;
我卑微的眼睛所赞美的你的欢愉
会在我心灵深处燃起生命的火焰。
这样的生命将是你笑颜常开的光彩,
这样的死亡将是你非凡魅力的悲哀。
8
胜过天下美人,充满勃勃生机,
连你的造物主也因此增添光彩;
你那快活的眼睛具有千种魅力,
世上再没有别的眼睛比这可爱。
由于你的光辉,那位瞎眼盲童
未用他的金箭射伤卑微的感情;
而是由天使将脆弱的心灵引送,
毫无邪念地休憩在你美的仙境。
铸造我的举止,匡正我的思想,
止住我的舌头,教我用心说话,
你乎息了我最初风暴般的欲望,
理由铿锵有力,语气温文尔雅。
没有你的光辉,世界将一片黑暗;
不虚此生哟,若能常见你的容颜。
9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找寻,什么
能比拟那双照亮我灵魂的眼睛,
虽然我在这世上找到很多很多,
但都不敢用来比喻那灿灿光明。
不能比太阳,眼睛夜里也晶莹;
不能比月亮, 因明眸没有圆缺;
不能比星星,眼睛更清亮明净;
不能比火焰, 因明眸永不熄灭;
不能比钻石,因为钻石太硬撅;
不能比雷电, 因为雷电太短促;
不能比水晶, 因为水晶会碎裂;
不能比玻璃,那是对她的亵渎;
那么,只有把那眼睛与上帝相比,
它们是那么相似,光辉普照大地。
10
不公正的爱神哟,这是何法?
你竟让我如此这般备受折磨;
可她却逞威作福,水性杨花,
而且还随心所欲地嘲笑你我。
你看那女暴君怎样幸灾乐祸,
欣赏她那双眼睛造成的杀戮;
把受伤的心俘虏到你的王国,
而也许你会对他们施行报复。
但请你稍稍震震她那份自负。
震震她那种傲睨万物的骄矜;
请你稍稍可怜可怜这些无辜,
在你的黑簿上记下她的罪行。
这样我便可如法炮制将她嘲笑,
就如同她把我的痛苦当成笑料。 11
我每天都渴望得到和平与安静,
为此我不惜付出任何抵押当头;
可她这个残酷的武士一意孤行,
非要重新挑起令我厌倦的战斗。
道理和规则全都不能使她罢手,
她不让我疲惫的身心得到复苏;
她贪婪的心中只有野蛮的追求,
要我这条小命成为可怜的猎物。
为摆脱烦恼,为平息她的愤怒,
我情愿把我这可怜的生命舍弃;
但她对我千般刁难,万般欺侮,
强迫我苟且偷生,不让我去死。
早已结束了,别人的痛苦和战争,
但祈祷和抵押都没给我带来和平。
P3-23
一、十四行诗和十四行组诗
我们所谓的十四行诗,英语和法语都叫Sonnet,意大利语称Sonetto,据说源自普罗旺斯语Sonet,起初泛指中世纪流行于欧洲民间的抒情短歌。闻一多先生曾把Sonnet翻译成“商籟体”。此译音意俱佳。就音而言,“商籁体”与Sonnet发音相似;就意而论,商乃五音之一,籁是自然声响;且商者,伤也(欧阳修《秋声赋》),而伤情苦恋正是Sonnet的传统主调。但由于绝大多数Sonnet都写成14行,而且其主题内容自16世纪之后也越来越广泛,不再局限于爱情,故今译“十四行诗”亦可谓名副其实。
迄今为止,“十四行诗之起源尚未探明”。不过从形式上讲,最早的十四行诗可见于13世纪的意大利,“西西里诗派”诗人贾科莫·达伦蒂尼(Giacomo da Lentini)最先用这种诗体进行创作,但丁收在《新生》(Lavota nuova)中的31首诗也大多是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彼特拉克(1304-1374)继承西西里短歌、普罗旺斯情歌和意大利“温柔新体”的传统,以浪漫的激情、优美的音韵、严谨的格律,以及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使爱情十四行诗的形式更趋完美,以他为代表的意大利体十四行诗被人称为彼特拉克体。这种诗体后来被欧洲各国诗人竞相模仿,并因各国语言之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变体。不过“流传最广、最为人们认可的三种主要诗体是彼特拉克体(Petrarchan)、斯宾塞体(Spenserian)和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这三种诗体每行都有五个抑扬格的音步,即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彼特拉克体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即由一个八行诗节(octave)和一个六行诗节(sestet)组成,八行诗节的韵脚固定为abbaabba,六行诗节的韵脚有几种不同的排列,如cdecde和cdcdcd等。斯宾塞体由三个四行诗节(quatrain)和一个对句(COtlplet)构成,其韵脚为abab bcbc cdcd ee。莎士比亚体之体列与斯宾塞体一样,但其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
十四行组诗在英文中称做Sotmet cycle或Sonnet sequerice,指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针对某位具体人物写的一组十四行诗。在十四行组诗中,每首诗相当于长诗中的一个诗节,但与长诗诗节不同的是,十四行组诗中的每首诗都可以独立成篇。其实我们熟悉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或白朗宁夫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就是这样的“组诗”,但较之中文语境中的“组诗”,这些“组诗”的篇幅通常更大,适合单独结集成书,故国人多把这类“组诗”称为“诗集”。“十四行诗集”虽未能反映出sonnet cycle或sonnet sequence“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针对某位具体人物而写”这一特点,但这种说法在中国已约定俗成。
如果说十四行诗的形式源于意大利诗人达伦蒂尼,那么早期十四行组诗的主题内容则可追溯到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正如埃克塞特大学教授埃文斯所说:“从古至今,情欲的满足和受挫都是爱情诗的两大主题。用叶芝的话说,是赢得一个女人还是失去一个女人更能激发诗人的想象,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对写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诗的诗人而言,起源于奥维德的爱情十四行诗无疑是最适合描写情欲受挫的诗歌形式。”说十四行诗的形式源于奥维德,这种说法也许还值得商榷;但说十四行组诗的主题源自奥维德的《恋歌》(Amores),这一结论却未可厚非。因奥维德的《恋歌》虽用的是哀歌体,但收入《恋歌》的49首短歌却可谓组诗,因为这49首短歌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爱情),针对一个特定的人物(一位名叫科林娜的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对科林娜的爱恋之情。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认为,这种直抒胸臆的爱恋之情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最完善的人性。
……
总而言之,由于任何民族成熟的诗歌都有严谨的格律,所以笔者提倡中文译者保持英语十四行诗的押韵格式;但由于诗歌必须使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所以笔者也反对削足适履,因韵害义。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既要保持原韵,又要自然流畅,这对译者而言也许只是一种追求,而《伊丽莎白时代三大十四行诗集》的翻译就是这种追求的一次尝试。
曹明伦
戊子年汶川地震后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