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郑日昌教授教您轻松减压、健康生活。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要面对来自工作、生活、学习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沉重的压力导致人们情绪不良,学习效率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甚至引发疾病等不良后果。那么,该如何面对压力,管理情绪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不良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告诉人们:人人都能管理好情绪,人人都能从容面对压力,需要做的只是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学会一些放松自己的方法。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平稳度过压力和情绪纷扰的难关,让疲惫的心灵从此充满激情与活力!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原因何在?本书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浅显生动的事例详细介绍了如何科学地管理情绪,恰当地应对压力,以谱写辉煌的人生,建设和谐社会。
对此大家可能觉得不好理解,不是越自由越好吗?一首著名的诗篇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了争得自由,人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但自由真的来了,也会给你带来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你自由了,就要自己做选择,人没有选择的时候就没有冲突。像当年阶级斗争年代,说老实话我们都不大有选择,分配工作的方案一公布,让你去哪儿就去哪儿,不能讨价还价,你也不用动脑筋或睡不着,一切都由组织安排。甚至连婚姻的选择都有限,大家看过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吕丽萍扮演的那个角色的婚姻就不大有选择,当然那是特殊年代,早已经过去了。你看现在,不但择偶自主,就连婚姻形态都是多种多样,什么“单身贵族”,什么“丁克夫妇”,什么“单亲家庭”,什么“同居”、“分偶”、“同性恋”,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至于在职业和工作上面临的选择,那就更多了。现在青年人感到迷茫,显得浮躁,就是因为他面临的选择机会太多。有选择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焦虑。冲突可以有多种。一种叫做双趋冲突,就是这个我也想要,那个我也想要,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打工挺好,下海也不错,你总得选一个。那你就琢磨了,我到底去哪儿呢?于是就要睡不着觉了。这叫做“双趋冲突”。还有一种叫做“双避冲突”。你两个都不想要,但是还必须得选一个。比如说前有狼后有虎,那怎么办?你不往前冲就得往后退,反正你得走一条,这个也有冲突,也有焦虑。还有一种叫做“趋避冲突”,就是你又想接近它、得到它,又害怕它。你看这东西很好吃,但是它烫手,又想吃又怕烫,这就是“趋避冲突”。咱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无论是升学择业、婚姻恋爱,甚至购物买东西,都在那儿翻来覆去地比呀挑呀,拿不定主意。比如,女孩子老觉得衣服不够多,老觉得没衣服穿,比来比去,穿这件穿那件,这个和那个搭配,那个和这个搭配,就是因为衣服太多了。像我们过去就两套衣服的时候,脱了这件就换那件,脱了那件再换这件,所以没有那么多焦虑冲突。但是现在打开衣柜,唉呀,翻来覆去地就是拿不定穿哪件衣服。这种选择带来的冲突也是我们当代人的一个很大压力。
压力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在工作方面,无论是科研开发还是生产销售,都要竞争。工作任务多,难度大,时间紧,人员少,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都会造成巨大的压力。
但是也有的人说,其实工作吧,我觉得没有那么困难,按我的能力完全能够胜任,就是人际关系太复杂了,实在让我伤脑筋,发出“工作好干人难处”的感叹。什么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朋友邻里关系,乃至夫妻亲子关系等,各种矛盾冲突,实在不胜其烦,搞得焦头烂额。比如一个领导同志就很有感触,他说我能管好几千人,对他们调动起来得心应手,一点不觉得费力,就是回到家里啊,对付不了我那儿子。当然还有生活方面,比如说经济困难,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有的人刚刚参加工作,薪水比较低,一下子就成了“房奴”。此外,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或者发生什么倒霉的事情,这些都是我们压力的来源。
压力可以是重大生活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琐事。美国心理学家专门编制了测量人的压力水平的生活事件量表,按压力大小由1分到100分将各种生活事件排列成等级,其中多数为负性的消极事件,也有少数为正性的积极事件,如结婚的压力为50分。哎!怎么结婚也是压力啊?正当谈婚论嫁的读者,你看你结婚前就要琢磨,什么时候登记,到哪儿去照婚纱照,是买房还是租房,买房钱够不够,如何装修,买什么样的家具,在哪儿摆酒席,请哪些人,座位如何安排,更不要说婚礼当天了,乱哄哄的,所有这些对你来说都是压力,让你睡不着觉。除了来自外界的客观压力,我们个人内心的欲望也能成为一种压力。一位大学老师因为没评上教授,憋气窝火导致心脏病突发,不治身亡。追悼会后许多人发出感叹:“咳!这个教授不当也罢,还是要长寿,不要教授!”欲望能催人奋进,也能带来痛苦。俗话说“知足者常乐”,我们在努力争取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满足。
不仅个人欲望,周围人的期望同样也是压力。天下望子成龙的家长,给无数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这里想再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他自己心态我觉得还比较平和,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很好的国家干部,心胸很豁达。他说他真的不大在意职务职称,只要干好工作,对得起良心,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就可以了,晋不晋级没关系。他自己没有那么大压力,可是周围的人给他压力,特别是他的太太。他太太是个医生,当初嫁给他,就是因为他这个人能力很强,很有发展前途,是只“潜力股”。他刚30岁就是正处级了,真是年轻有为啊!所以他太太嫁给他是抱有很高的期望的。令她失望的是自从结婚之后,他这个处长就不再晋升,而是原地踏步。太太就经常唠叨,有时候还骂他老陈醋(处)。哎呀,很难听啊,让他烦。他说最可气的连儿子也跟他妈妈学坏了。儿子学习很差,老是最后几名。他说儿子你也得努努力,也得进步进步啊!结果儿子回了一句:“你还说我呢,你进步了吗?老陈醋!”你看,连儿子都这样。所以亲人的期望也是很大的压力。
人们在压力面前,会有一种情绪反应,心理学上把它叫做应激,那么这种应激反应有什么意义呢?
有刺激就有反应,对压力的情绪反应就是应激。应激反应有几个阶段:开始叫做警觉期,或者叫唤醒期,就是你对这个压力或刺激的关注。它可能是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也可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琐事,所有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力。首先我们要注意到它,压力来了或事情发生了,我们要警觉、要唤起,要调动自己的能量。接下来就到了对抗期,就是你要来应对这些压力了。在应对的过程中,你要消耗能量,你的体力、精力会慢慢地消耗,到了一定程度,可能把问题解决了,压力也就排除了。但是也有的时候,压力持续的时间很长,你的能量不断地消耗,就到了第三个阶段,衰竭期。P3-6
当代国人普遍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原因何在?据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变化快。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人们都要去适应它,适应不良就会产生压力。
二是竞争烈。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是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自然会给人们带来巨大压力。
三是选择多。政治越来越民主,社会越来越宽松,给了我们更多选择的自由,选择多则冲突多,冲突多则烦恼多,这种选择冲突也是很大的压力。
四是欲望高。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温饱问题解决了,精神需要便越来越多,欲望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可见,压力未必是坏事,压力多是社会进步的另一种表现。
1985年和1986年,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从学业、语言到生活,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于是看了不少心理调节方面的书,并选修了相关课程,获益匪浅。回国后,深感许多人都有此需要,便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各地讲授压力与情绪管理课程,先是对大中学生讲,后来扩展到公司雇员及老板、党政军干部与官员,听众近百万人。
2007年5月,应中国教育电视台之邀,做客《师说》节目,主讲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共录制了12集,播放之后反响不错,索购节目光盘者众多。但光盘使用起来毕竟多有不便,为了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现将其转录为文字,结集出版。
在节目播放时,因为时间限制和其他考虑,内容有所删节,在本书中,我尽量恢复原貌,只在文字上做了少量调整和增删,但仍保留原汁原味的口语风格,使读者在阅读时能产生像听课一样的亲切感。在第12章“讨论与答疑”部分,补充了几个在各地讲课时听众经常问到的典型问题。文中专栏为电视台编者所加。因为书稿是根据口语讲授整理的,有些概念和提法可能不够准确和严密,所以在书末附上了我最近几年写的同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相关的3篇文章,供读者诸君参考。
还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涉及多个咨询案例,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在当事人身份及背景方面做了适当技术处理,请勿牵强附会、简单对号入座。
最后送各位朋友八个字:
阴阳辩证,内心和谐。
这是笔者自认为的全书精华,就算点睛之笔吧!
是为序。
郑日昌
2007年10月于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