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辛亥革命前后、北伐战争前后、抗日救国、为和平民主而斗争四部分,讲述了冯玉祥将军从出生,到弱冠从军、滦州起义、兴兵讨袁、力挫张勋、驱逐末代皇帝,以至誓师北伐等的全过程,真实反映了冯玉祥将军从一个贫苦百姓的儿子,成长为赫赫有名的战将的艰苦磨难的心路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冯玉祥轶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许尧坤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辛亥革命前后、北伐战争前后、抗日救国、为和平民主而斗争四部分,讲述了冯玉祥将军从出生,到弱冠从军、滦州起义、兴兵讨袁、力挫张勋、驱逐末代皇帝,以至誓师北伐等的全过程,真实反映了冯玉祥将军从一个贫苦百姓的儿子,成长为赫赫有名的战将的艰苦磨难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冯玉祥将军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可敬的民主斗士,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他对民族、对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历史早有定论。但他作为杰出的历史人物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的心。 冯将军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所经历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他都能把民族、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在他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他时刻系念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疾苦。 由于冯将军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能终生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出污泥而不梁,终生保持了清政廉洁的作风。 也正是冯玉祥将军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一生都保持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目录 前言 一、辛亥革命前后 弱冠从军 轰打瘟疫 修筑大沽口炮台 终生不忘的教训 “气死学生” “外国点心” 护卫两宫皇太后 痛打正目 挨了二十军棍 先斩后奏 “武学研究会” 从小兵到上将的关键几步 滦州起义 为得兵心 “人的果断力是万不可缺少的” “国家的骨头就是好军队” 乞丐闹宴 “托庇外人,是最可耻的事” “我有我们中国的军法” 由一位美国朋友的一顿午饭想起的 “冯镇守使,你这人太难缠了” 建“感恩堂”——纪念一位美国友人 “难道你们国家不讲法律吗” 教训英国《泰晤士报》的一位编辑 “几时拿获人犯,我几时才脱刑具” “我不能拿着公事来报答私恩” 清水祝寿 “治豫大纲十条” 对牛弹琴 严肃处理一个酗酒滋事的日本人 “何故不见日旗” “日本人不写悔过书,不放他们走” 牢记国耻 为士兵输血 只许上级官对下级送礼 质问黎元洪 《建国大纲》手写本的故事 不扰民的军队 坚持革命,反对帝制 没收一个英国人的非法羊群 “我要把你的良心推到中间来” 一个德国人的启示 “中国人自当享有优先权” 训斥一个傲慢的美国人 国家不可辱 教训两个外交官 “基督将军”的来历 二、北伐战争前后 组建国民军 赴苏考察 诘问斯大林 “九一七新生命” 棍打送礼的 为中比商约对全国宣言 邠州扫监 苏联顾问认错 商景娃旅长感动得哭了 与于右任一起在长安扫大街 披麻戴孝祭英灵 给新皮鞋行了个大礼 “这个案子我是反对到底” “中华民国不是中华官国” “道道俱全,独缺人道” 历史的曲折 同蒋介石拜盟兄弟 拒绝英国福中公司在焦作开矿 劝政碑 “冯同志的高见很对” 严惩滦州起义的叛徒张建功 同蒋介石在澡堂里的一次恳谈 “舆论就是狗屁么?” 保护《华岳庙碑》 训斥传播封建迷信的道士 空前绝后的礼品 以怨报德,“盟弟”吃掉了“盟兄”的40万大军 挑灯夜读《正气歌》 思念共产党 与中国共产党两次峪道河秘密会谈 为侄儿改名换姓 三、抗日救国 主战派、主和派登台亮相 揭旗张垣 普照寺考官兵 侮辱中国的人我不见 “大众桥” “大众泉” 搭救范明枢 “元山学校” 请荣老板助教 智斗陈壁君 教女 发生在理发店里的故事 升沉不改故人情 “法律不允许有私情” 将军与画家 “刘燧元这样的人我保护” 就任“副委员长” 接受埃德加斯诺采访引起“麻烦” 同张学良谈心 家事一笔 就西安事变冯玉祥给张学良的一封电报 蒋介石庐山献殷勤 训斥黄伯韬 “韩复榘脑后有降骨” 印刷《列宁选集》和《论持久战》 与周恩来的一次合作 营救胡志明 骂汪精卫 “吃饭太多,读书太少” 武汉失守以后劝蒋抗战到底 “覆巢之下无完卵” 陷井乎 主张为孙凤鸣铸铜像 《蜀道菜花黄》 《国仇问答十条》 主持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大会 言行录十四条 针对皖南事变送给蒋介石的条幅 避寿 “秀才人情纸半篇” 为郭沫若赋诗祝寿 给蒋介石当面揭丑 蒋介石问冯玉祥:如何对待共产党 蒋介石想当皇帝的见证 蒋介石硬说1942年河南没有旱灾 卖字鬻画和献金运动 躲宴 准备投奔解放区 为民请命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 “如果政府不承认,我将来赔偿” 美国兵在中国丢了钱,他来赔偿 在成都视察部队时听到的奇闻 裘溪河查税 蒋介石下令各机关组织“读书会”的来由 “同兵民站在一起的人,什么都不怕” 送给蒋介石“端阳节的礼物” 哭国难 一封恐吓信 “我算做了兵的大孝子” 蒋介石说“陈嘉庚是共产党的尾巴” 夸赞郭沫若 四、为和平民主而斗争 民意 请毛泽东吃饭 “现在就是不准人说真话” 蒋冯话民主 劝蒋下野 一个不寻常的约会 诗述较场口事件 申请开除自己的党籍 解救“下关事件”中被打伤的代表 “水利特使” 临别“赠言” “对不起上海的父老” 从维亚特想到华罗庚 从海上安全演习想到“民惠轮” “应该跟天和地学着做人” “丑化,丑化!” 由“沈崇事件”引起的激愤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学习英语创奇迹 “美国也有它很大的短处” “这就是美国的博爱、平等、自由吗?” “最好是信仰自由” 在“国耻日”这一天 一篇电影观后感 《告全国同胞书》 “只要老舍有钱,他一定会请我的” 由美国妇女和老年人的装饰想起的 就任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主席 敬重李德全 祭祖 给巢县县长的三点建议 痛斥胡适 学识渊博 崇尚简朴 致电魏德迈 送给女婿的临别赠言 蒋介石对冯将军下手了 撰写《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预立遗嘱 纽约街头讲演 当选民革政治委员会主席 要拼老命 美国政府的代表碰了一个大钉子 决心回国 最后一首诗 黑海遇难 死得其所,备极哀荣 西北军,一个奇怪的大熔炉 翦伯赞评价冯玉祥 附:冯玉祥将军大事年表 附件一:周恩来:《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 附件二:邓小平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四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冯玉祥先生子女时的讲话 附件三:乌兰夫在纪念冯玉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附件四:《我为什么与蒋决裂》1947年 后记 试读章节 弱冠从军 冯玉祥,字焕章(1882—1948),祖籍安徽省巢县竹柯村。他出身于一个劳动人民家庭,祖父是雇工,父亲是泥瓦匠。1861年,因家境穷困,为避兵灾,举家北逃,饱尝风霜,历尽磨难。一天,全家逃到一个偏僻村落的破庙里,生活无着,父亲冯有茂到一家姓张的地主家做佣工。张家有两个儿子。老主人渴望他们获得功名,支持门第,就为两位少爷请了家庭武术教师,教练武艺。然而,两位少爷却和一般的阔少没有两样,尽有一些纨祷子弟的习气,而无上进之心。 冯有茂生性勇武,酷好武艺,看见小主人放着这样好的教师在家,不知努力上进,心里着实惋惜,于是不时在那教师跟前讨教几套,空闲的时候就搬石头,拉弓箭,独自苦学潜修。教师看见冯有茂穷苦有志气,工夫也很有根底,心里喜欢,加倍尽心指教。这样练习了一个时期,他的武艺长进很大。 考期到了。冯有茂奉命担着行李送小主人应考。不知由于怎样一个机缘,冯有茂也得到入场应试的幸运,进了考场,两个阔少连射三箭,一箭也没射中,石头也没有举起来,结果是名落孙山,冯有茂三箭都射中了,石头也举得合格,居然入学了。 考取武庠,虽然称不上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却是冯有茂从军的一个重要关键,从而改变了冯家世代为佃农的生活方式,冯有茂从此有了生活出路。 冯有茂最初投身于淮军将领刘铭传的军队中,转战各地,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几年后由士兵升为下级军官。1871年10月。升为哨长后,与一位游姓女子成婚,共生下七个儿子,仅成活二人,长子基道,次子基善,即冯玉祥。 当冯玉祥三岁时,全家迁居保定城东二里康格庄,这里成了冯的第二故乡。清朝后期,下级军官的家庭生活也是非常艰难的。冯玉祥七八岁的时候,便同家兄一起到野地里拔草拾柴。每天吃过早饭之后,各人背着自己的草篮,拿着镰刀,下身穿一条露着半截腿的裤衩,蹦蹦跳跳向草地进发。那时的冯玉祥穿新鞋的机会很少,大都穿别人穿过的“二鞋”。家里日常生活差不多天天都要同当铺发生关系。父亲的薪饷不到月杪下不来,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唯一的门路就是上当铺。发了薪饷,再把当出的东西赎回来,全家的生活就是这样剜肉补疮地勉强支持着。 康格庄的居民大约二百余户。讨饭的人虽然不多,但大部分都是穷苦的,人们的衣着十之八九都是褴褛不堪,满身补钉,吃的是“糠菜半年粮”。 后来冯玉祥在自传中说:“这种生活和环境,深切地影响到我日后的思想与情绪,……时时刻刻忘不掉改革劳苦大众生活的职志”。冯玉祥一生同情穷人,是有其根源的。 由于家庭生活的穷困,冯玉祥童年时代只上了三个多月学就失学了。当他刚到十一岁那年,为了维持生活,他父亲托人为冯玉祥在兵营中补个名额,以便领几两银子。补上兵之后,他并没有随营操练。除了发饷时到营中应名领饷外,仍在家中,这在当时叫做“恩饷”。第二年又到学塾里继续读了一年书。到了年底,由于环境逼迫,冯玉祥不得不结束学塾生活,合计他前后正式上学的日子,一共只有一年零三个月。 十二岁这年,即1893年,冯玉祥不得不告别童年教育时期,到兵营拿枪,练习打靶,过早地开始了军旅生涯。 轰打瘟疫 就在冯玉祥初到部队这年的春夏之交,处于京畿重地的保定府突然发生了空前的瘟疫。疫情发展很快,传染迅速,死亡极多。由于疫情得不到控制,越蔓延越厉害。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本来就对人民的死活无关痛痒,加之面对这样严重的疫情也无能为力。 不知是谁异想天开,出了个主意,要调军队进城,轰打瘟神。那天,天还不亮,冯玉祥所在的部队就奉命进城。每个士兵都穿着满身云头的军衣,荷枪实弹,兴高采烈地去执行这个奇怪的任务。进了保定城,队伍分做若干排,每排十人,每走过一条胡同口,就砰砰地放一排枪,整个城区响彻着“砰砰叭叭”的枪声,就这样地从早到晚打了一整天,打得满城都是火药味。那天,冯玉祥他们来到北门,路东恰巧有座外国人传教的福音堂,冯玉祥看见了不由得十分厌恶,总觉得外国人在中国杀人放火,欺侮中国人,不是好东西。于是,他不顾上司“只准放空枪”的要求,托起枪来,瞄准福音堂的上半部,砰砰打了两枪,他看见门匾上立时黑了一大块,好像出了一口闷气,心里觉得很痛快,背起枪来,回头就走。从这种幼稚的行为上,可以看出,反帝爱国的种子已经播进冯玉祥年幼的心田。 当天很晚的时候,疲备不堪的冯玉祥才同部队一起回到营房。至于瘟神能否轰走,保定人民的灾难能否解除,那是可想而知的。 修筑大沽口炮台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制定了以掠夺朝鲜和中国为首要目标的“大陆政策”。1894年6月,日本出兵朝鲜,7月下旬,日军进攻在朝清军,8月1日,清政府被迫下令对日宣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这时,冯玉祥父亲所在部队——保定练军奉命开赴大洁口警备。冯玉祥的父亲接到命令后对家里人说,“我是去和日本人打仗,为国家拼命,没有什么害怕的。”父亲的爱国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少年冯玉祥。把毫无畏惧地跟着父亲随军前去。在大沽口,把亲眼目睹了日本军舰耀武扬威的挑衅,激起了满腔的仇恨,坚定了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今后我不当兵则已,要当兵,誓死要打日本,尺地寸土绝不许从我们手里让日本人夺去!” 来到大沽口的第二年,部队奉命修筑大沽口炮台,军人每天都从事抬土运石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冯玉祥因为年龄小,抬不动土,白天除做些杂务活外,就帮助扫扫土,装装筐,干点力所能及的轻活;夜间随同父亲一起巡营,“整天过的都是军队中的生活”。炮台修了两年,才告成功。工程的巨大和建筑的坚固,在当时的确称得上全国首屈一指。然而,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这是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和民族危机。没有多久,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此后签定的《辛丑条约》明文规定要拆除大沽口炮台。这一系列事实,在冯玉祥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创痛,也埋下了仇恨外国侵略者的种子。P3-8 序言 冯玉祥将军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可敬的民主斗士,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他对民族、对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历史早有定论。但他作为杰出的历史人物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 冯将军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所经历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他都能把民族、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在他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他时刻系念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疾苦。 由于冯将军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能终生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出污泥而不染,终生保持了清政廉洁的作风。他身为将领能与士兵共甘苦;他身为国民党要员而能布衣粗食,不置私产,美国魏德迈将军在调查了国民党执政情况后鲁说过:“在中国的官吏中,除了冯玉祥以外,没有不贪污的。”在晚清、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统治者人欲、物欲横流的时代,冯玉祥将军能特立独行,“出污泥而不染”,难道不是奇迹吗? 也正是冯玉祥将军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一生都保持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个人的进步,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这种精神。冯将军靠着这种精神,迈开了从小兵到将军的关键几步;也是靠着这种精神,“活到老学到老”,他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逐步变成一个文武兼资,学识渊博的人。他这种学无止境的精神,正像郭沫若曾评价的那样,“倒不是自己一个人为圣为贤,而是希望中国得到好处,中国的老百姓得到好处。” 也正是冯玉祥将军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总是以民族、国家的利益为重,一生坚持说真话,不说假话,无私无畏,“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他疾恶如仇的鲜明性格特点,以及在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斗争中,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无情揭露,给海内外的中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特别是在他被逼出国前,上书蒋介石,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今日大局以和平为天经地义,国际要和,国内更要和。和了一切有办法,打了必有至痛至惨之结局”。历史验证了此话的远见性,现实也证明此话的真理性。对于台湾当局来说,真乃一字千斤的金玉良雷。台湾当局若能像冯将军那样,以民族大义为重,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将指日可待,也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反之,如果李登辉继续坚持分裂祖国的方针,逆历史潮流而动,他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谁也阻止不了。 因为冯玉祥将军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他具有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知过改过的精神。勿庸讳言,冯将军“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一个民主的军人”,而“最后走向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他走过曲折的道路,在前进的道路上曾一度迷失过方向,但一经中国共产党指出,他立即痛改前非,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至死不渝。郭沫若在追悼冯将军的悼词中说:“我们要学习他接近人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勇于改正自己错误的优良作风。”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弘扬冯玉祥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那富有时代特征的优秀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出版发行,若能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所裨益,这将是编著者的最大心愿。 后记 本书能够面世,首先感谢北京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许昌师专图书馆、许昌市图书馆、许昌档案馆,中共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资料室、民革许昌市委员会等单位,为本书的编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冯玉祥将军老部下、原新乡军分区司令员张公干同志,《党的文献》副主编田松年同志,中央文献出版社张宁同志,为本书的面世给以了亲切的关怀和热情的指导;中共许昌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全体同志也给以了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书中难免出现缺点和错误,敬请广大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