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用血泪谱写《二泉映月》
在如今无锡当地老人的印象中,阿炳只不过是过去街上的一处寻常风景,一个穷酸艺人的抽象符号。那首在今天闻名天下的《二泉映月》,在过去无锡的上空却是那么随意地飘扬着,飘过了无数个白天黑夜,也飘过了大大小小的街巷。
1893年,一件离经叛道的怪事发生在了无锡香火很盛的道观洞虚宫里:在那个雷尊殿后面的小房里竟然有一个私生子呱呱坠地了,他就是阿炳,大名叫华彦钧。阿炳的父亲是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母亲是当地名门望族秦家的一个寡妇。他们俩因真爱结合,却不为当时社会所接受。因此,阿炳被偷偷抱出了道观,母亲也被逼自尽了。
刚出生没几天的阿炳被抱到了一位远房亲戚家抚养。阿炳在那里度过了七年没有母爱的童年时光,甚至连父母是谁都不知道。
阿炳7岁时,父亲把他接回了道观,但还是不敢以父子相称,只是让阿炳拜自己为师,阿炳出家做了道士。华清和精通各种乐器,从阿炳10岁开始,他就对儿子进行严格的音乐训练,可以说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阿炳也很勤奋,很快就熟练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
17岁时,阿炳正式登上道场的舞台,赢得了众人的高度好评。青春年少的阿炳相貌堂堂,被人们称做“小天师”。
无奈,天有不测风云。阿炳2l岁时,父亲忽然因病去世。临终时,他才向儿子透露了自己的身世。
唯一亲人的失去,对阿炳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他十分痛苦。父亲去世前,让他和一个堂兄一起执掌雷尊殿的香火,但那个堂兄却为他准备了糖衣炮弹,找人设下圈套勾引阿炳误入了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的歧途。
很快,阿炳就穷尽了家财,不得不交出道观的财权。但更不幸的事不久又降临在他的身上,堕落的生活让他的双眼失明了。
大家都认为阿炳这下完蛋了,只有在家等死了,然而,阿炳却没有被厄运打倒,反而开始对现实、对人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并立志以说唱的形式针砭时弊。
于是,人们很快就又在街头巷尾看到了阿炳神采飞扬的演奏情景。而且还靠演出维生,从不去乞讨。虽然他穿的衣服破旧不堪,但却是缝补洗净的。他接受了“瞎子阿炳”作为自己的艺名,这很有点自我解嘲的幽默味道,但也可以看出他在苦难面前的坚强灵魂。
抗日战争爆发后,看不见东西阿炳却爱听新闻,还把听到的消息以说新闻的形式向大家表演。
人们都说阿炳有三不穷,即“人穷志不穷,人穷嘴不穷,人穷名不穷”。阿炳是个爱打抱不平的人,喜欢用说新闻的方式揭露财主恶霸的丑劣行为。当然这也给他招来了灾祸,那些痛恨他的人就叫地痞流氓来报复阿炳,对他进行残忍的谩骂和殴打,还砸烂他的乐器。新中国快要成立的时候,他就已经病贫交加,再也不能去卖艺了。
1950年夏天,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位教授携带着钢丝录音机来到了阿炳的家,为阿炳录下了六首乐曲,如《二泉映月》、《听松》等。临走时,他们和阿炳约好过段时间再来为他录音。
哪知仅仅三个月后,1950年12月4日,阿炳就吐血不止,与世长辞,那六首乐曲就成了他留下的绝唱。
阿炳的乐曲,特别是《二泉映月》,以无与伦比的魅力倾倒了世界,被人们认为是发自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咏叹。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就拜服得五体投地,他禁不住流下了眼泪,说:“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如今,无锡人都以阿炳为自豪,他的塑像也矗立在了惠山脚下的二泉池边,成了无锡人心中不朽的丰碑。
◎史海撷英
二胡的由来
二胡的历史起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名字叫“奚琴”。但是,在过去却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流行,因此又被称为南胡。
到了宋代,胡琴又被赐名为“嵇琴”。宋代末期的学者陈元靓在他的《事林广记》中这样写道: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
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演奏水平已经很高。到了明清时代,胡琴的声音已经响遍大江南北,并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重要乐器。
直到近代,胡琴被更名为二胡,并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二胡的演奏开始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就是现代派的始祖人物,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而科学地把二胡定位成五个把位,使二胡的音乐范围获得了扩展,使它的表现力更加强大,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自此,二胡的命运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以往的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了独特的独奏乐器。这为它后来登上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打下了基础。
P5-8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大家代代传承。
那么,什么是传统美德?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通常来说,传统美德就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一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在现代仍有着积极影响的那些美德。具体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指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社会优秀道德因素,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领域,并通过社会心理结构及其他物化媒介得以代代相传。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华传统美德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社会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所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让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等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国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德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是日渐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党中央非常注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全社会也已形成了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风尚。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我们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本套丛书立足当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一百个字,即学、问、孝、悌、师、教、言、行、中、庸、仁、义、敦、和、谨、慎、勤、俭、恤、济、贞、节、谦、让、宽、容、刚、毅、睦、贤、善、良、通、达、知、理、清、廉、朴、实、志、道、真、立、忠、诚、公、正、友、爱、同、礼、温、信、尊、敬、恭、恕、责、仪、精、专、博、富、明、智、勇、力、安、全、平、顺、敏、思、积、利、健、率、坚、情、养、群、严、慈、创、新、变、革、争、谏、诲、齐、省、克、竞、求、简、洁、强、律。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性强。力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囊括进去。丛书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在本套丛书中,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我们还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为丰富读者的知识面,我们还在故事后面设置了“史海撷英”、“文苑拾萃”等板块,让读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这是一套可以打动人心灵的丛书,也是可以丰富我们思想内涵的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圣洁的、高尚的生活哲学。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给予人类基本力量的美德从来不曾变化。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乔治·德里说:“使美国强大的不是强权与实力,而是上帝赐予的美德。假如我们丢失了最根本且有用的美德,导弹和美元也不能使我们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今天,我们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应关心道德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因为今天我们正逐渐面临从未有过的道德危机和挑战。
人生的美德与智慧就像散落的沙子,我们哪怕每天只收集一粒,终有一天能积沙成塔,收获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的美德故事将直指我们的内心,指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一定会在我们的倡导和发扬之下,世世传承,代代延续!
全套丛书分类编排,内容详尽、文字优美、风格独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优秀读物。愿这些恒久流传的美文和故事能抚平我们每个人驿动的心,愿这些优秀的美德种子能在青少年身上扎根、发芽、生长……
一段历史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它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一段佳话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系列丛书,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温暖心灵的感动;品味中华美德故事,点燃心灵之光,照亮人生之路。
《志·励志自强》这本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分身残志坚,志存高远,持之以恒,矢志不移四篇。
《志·励志自强》由于永玉、华志攀编写。
于永玉、华志攀编写的这本《志·励志自强》汲取了中华民族励志自强传统美德的精华,涵盖面广且针对性强,通过经典故事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代励志自强的精神风貌。不同的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同,所立之志也大有不同。封建社会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已不符合今天的现实,当代中国人的伟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励志自强的精神却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