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任茹文//王艳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二章 雪青:少女旧事堪凄凉

童年的故事就这样匆匆结束了。本该最最富有亮色,承受父母关爱的时代,对爱玲而言,却充满了灰扑扑的色彩。冰心说:“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但是,在爱玲的心中,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便是父母一阵争吵后,父亲躺在烟榻上袅袅升起的烟圈和母亲含恨远游欧洲时默默离去的背影……

这时候,一片新的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爱玲从黄氏小学毕业后,进入了著名的圣玛丽亚女校。这是一所有着50年历史的美国教会女中。它与圣约翰青年学校、桃坞中学同为美国圣公会设立的大学预科性质的学校。这些学校中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以有机会到英美的名牌大学去深造。

菁菁校园,青青子衿。那幽静的红铁皮校门被浓荫绿叶覆盖着。美丽的玻璃花房,宽大的健身房,游泳池,音乐教室里崭新的钢琴……在那饱经风霜的钟楼的顶端,会准时传出凝重浑厚的钟声。那钟声带着一份古中国的悠远,穿过校园的绿树红墙,敲打在这些新潮的女孩子的心中。虽说是美国人办的学校,学生的校服却是中国旗袍。我曾看到过一幅圣校女生列队的照片。一律是浅色的旗袍,青青的面庞。是啊,旗袍是属于少女时代的服饰,显示着那一份娇羞与楚楚动人。这些漂亮的女孩子,更是将旗袍穿出了东方少女的绝代风华。

与其他教会学校一样,圣校也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的西洋淑女的贵族学校。因为毕业生出去后,会成为政界、商界要员的太太,会成为交际场上的明星,会远涉重洋去进一步接受洋式的教育。学校全部课程分为英文和中文两大部分。最看重的英文、数理、西洋史等课程均用英文讲授,教师大都是外国人,以老小姐居多。中文则设国文及本国史地三科,教初中的多为师范毕业的中国小姐,教高中的则多为前清科举出身的老学究。这似乎有点儿像爱玲先前在家里的私塾式教育的延伸。当时作文的命题常常是“说立志”、“论知耻”之类,有一位先生讲这种“准八股”的文章要领时说:“作文章,开头一定要好,起头起得好,方才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结尾一定也要好,收得好,方才有回味。”大家点头领会。她继续说道:“中间一定也要好——”还未说出所以然来,学生们早已哄堂大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英文说得很流利,但国语却十分差劲,连一张小小的请假条都会写成:“某某因病故请假一天。”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圣校是寄宿制的学校。对爱玲而言,这未必是件坏事,她早已在心里讨厌那个“家”了。然而,在如花的少女时代,爱玲似乎总是缺乏朝气。而她的“健忘”则是全校有名的。她常常忘记将鞋子放回柜子里,或是忘记交作业,每当这时候,她总是无可奈何地说:“我忘了!”因为爱玲的学习成绩非常好,所以老师也不多加责备。直到许多年后,她的同学们回忆起中学时代的张爱玲,还会学着她当年的样子,将手一摊,可怜兮兮地说:“呵,我忘了!”

爱玲穿的衣服也是灰暗的,破旧的。后来,爱玲的继母曾带来两箱旧衣服给她。继母说自己的衣服“料子都是很好的”,但事实上连领口都磨破了。爱玲永远都不会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在这个时髦欧化的学校里,在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孩子中间,爱玲感到了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悲哀与落寞。年纪轻轻的她,反而有了一种垂垂老矣的感叹:“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张爱玲:《迟暮》,《张爱玲文集》第4卷,P.1。]

然而,爱玲在中文写作方面的才华却显露出来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学校新来的国文部主任汪宏声先生。爱玲自己也说过:“中学时代的先生我最喜欢的一个是汪宏声先生,教授法新颖,人又是非常好的。”[张爱玲:《我最喜欢的先生》,《语林》1卷2期,1945年1月25日出版。]

汪先生任事后,除了将课程大加改订外,更在图书馆添置了大量中国书报杂志,奖励课外阅读,一方面努力为学生争取用本国语言文字发表的机会与活动。在第一期作文课上,汪先生就在黑板上用潇洒的粉笔字写下两个题目:《学艺叙》、《幕前人语》。

下面的学生一阵窃窃私语,也许,做惯了“准八股文”的她们,于此是感到特别新鲜的。

“诸位都在学习钢琴与唱歌,‘学艺叙’就是叫你们把习琴习唱的经过与感想写下来;‘幕前人语’即是影评,请把你们看电影后的感受写出来。当然,你们如自己另有愿意发表的思想,尽不妨自由命题,应用任何体裁。”

汪先生这种新颖的命题法显然令大家大开眼界。接下来,每人不免一番皱眉苦吟,一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样子。下课铃响,作文簿一本本交上来。批阅的结果,大部分是短短二三百字,似通非通,成绩果然如汪先生预料中的糟糕。他发现,这些女学生行文最大症结在于只知道作文乃是在数十分钟内将三数百字联起来交卷完事,而不知思想为何物,更不知思想应如何发挥。突然,犹如眼前一亮,一本文卷却引起了汪先生的注意,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这是仅有的自己命名的文卷,题目《看云》。虽说夹了几个别字,却写得神情潇洒,辞藻瑰丽。题下的署名便是张爱玲。

张爱玲由此便引起了汪先生的特别注意。可不知这个“张爱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那时候,汪先生上课还不到两星期,点名册上的姓名十之八九还不能与面貌联系起来,所以也不知张爱玲是瘦是胖是俊是俏。

发还文卷的那一天,汪先生挨卷唱名,学生依次上讲台领卷。

“张爱玲!”汪先生格外留意。

教室最后一排最末一个座位上站起一位瘦骨嶙峋的少女来,不像绝大多数女生那样烫发,衣饰也并不入时——那时风行窄袖旗袍,而她穿的则是宽袖——走上讲台来的时候,表情颇为板滞。

汪先生向全班同学朗读了一遍,并竭力赞美她文章写得好。

P54-57

目录

引子 勾一个影子

第1章 灰绿——成长的底色

第2章 雪青——少女旧事堪凄凉

第3章 葱绿——学生天才梦

第4章 孔雀蓝——横空出世

第5章 橙红——倾城之恋

第6章 深赭——无奈的作别

第7章 银白——执子之手

第8章 青灰——天涯孤旅

余言 临水照花人——解读张爱玲

序言

引子:勾一个影子

在中国,文人向来与惊天动地的奇迹少有渊源。

张爱玲,这个有着“恶俗不堪”的中国女人名字的中国女人,却曾创造了战乱纷纭的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坛的奇迹。可也有人说:“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都没有好收场。”张爱玲的结尾算不算是好收场,真的谁都不能轻易作答。

她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末世世界,里面有关于家族与民族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是错综复杂不讲理的过去。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言说着沧海桑田、浮生若梦的历史谶语;在阴阳交界的边缘上,感受着历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凉,虚眯着眼睛看着阳光,却走不进这光芒里去。华丽而苍凉的感觉,华丽而衰败的布景,这是挽歌里的末世。

她描绘了一派奇异的日常风情,虽出身官至九鼎的显赫世家,最钟情却是最平民、最世俗的苦乐人生。从官宦转到市民,就像洋人用看京戏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一切,也不失为一桩有意味的事。她感兴趣的是这些庸常的普通人生;头上搭着的竹竿上晾着小孩的开裆裤;柜台上的玻璃缸中盛着“参须露酒”;这一家的扩音机里唱着梅兰芳而那一家的无线电里卖着癞疥疮药;走到“太白遗风”的招牌底下打点料酒——这就是爱玲明了而热爱的中国的日月,纷纭、刺眼、神秘而滑稽的中国的人生,幽古中国与现代中国和谐的掺杂。

她把女性化的眼光堂皇地介绍进文学世界。她在新旧中国的阴阳边界上,在新旧中国混影的屏幕背景上为我们活现了一群女奴的群像。有人言:“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她寻求的是女奴时代谢幕以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对过往深深否定的方式表达着她对明天深深的渴望。在她笔下的女人,整日担忧着最后一些资本——_20岁到30岁的青春——怎样一次次转账以增值,这样充满了死气的骨子里的贫血,爱玲为之疲乏、厌倦。她充满渴望地揭开未来历史幽暗的一角,揭幕所见有难抑的失望,又有不调和中的调和。谢幕后的女奴们,新旧交替中失措的女人们,何处是归程,爱玲温情而苛刻地期待着。

……言不尽言。

总而言之,张爱玲是文艺园地里一棵枝繁叶茂、摇曳多姿的树,她把枝叶大大地撑开,尽力伸向不可知的远方。

可是,谁曾明知:张爱玲的根永远扎在生长她的园地土壤中?正如她自己所言:文人是园里的一棵树,不管她如何茁壮地节节生长,也不管周遭的气候土壤,随日月风化而变幻迁移,她依旧、她愿意,永远是那园子里的一棵树,根深蒂固地牢牢稳稳地在那里。这个园子,就是上海。

她,即便后来化作了一颗种子,播送到远方,经过了宽广的大陆与深邃的海洋,在黑土绿水之上,在这颗种子的内核里孕育的,依旧是来自上海的不变的滋养、风情与灵息之气。

张爱玲离我们是近的,在喜欢她的人心中,她永远是新鲜活跃的。她说:中国人说话,但凡有一句适当的成语可用,中国人是不肯直接说话的。[《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张爱玲文集》4卷,P.22。]司是,现在有时候也真没有办法,有那么多的人说话找不到贴切的词时,宁愿借用张爱玲的言语,引一句,用上去,稳稳的,妥帖的,再合适不过。因为所引的话正是切中了人生底蕴中最关切的地方。

这个天才奇女的诞生已是70多年前的事了,整整一轮生命的时差就让人有不堪重负的沉重,可张爱玲之于世纪末的读者们,是切身无距离的。越是变,越是一样。她的传奇,她的人物的传奇,在骨子里与我们今天依旧神似,仿佛一切时代中人们以同样方式活着,活着为了同样的内容。古今人们都相似,但我们又都是孤独的。

终究,在弹指之间屈指算来,已是70载的光景,生命周期的生息繁衍可以几个始终。

1920年的上海,是繁华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在这里,有最传统的中国土著的生活方式,有从大洋彼岸吹来的欧风美雨的新气象,也有在古今中外文化气息冲撞中破壳而出的一些新苗。这一切是和谐的,和谐地融合在这里,呈现着一派热闹的丰富景象,这种丰富性不仅指数量之多,更可奇怪的是可贵的共存,不同质地的各派相安无事地平行在一起,不仅无歧视,反倒因彼此的陌生好奇而滋生出十分的尊敬与恭敬。危机孕育在宁静中,这一隅的宁静也渐渐变成是表面的装饰了,奇异的复杂性中将裂变着接踵而来的时代之大变动。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大时代的破坏与更动中,巨大的列车轰鸣而来,把每一种别样的声音都融成它自己的声音,这任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张爱玲就出生在这中国大时代的激流洪滔中。她的家族都处在大时代的激流洪滔中。她的祖父、外曾祖父都曾是大中国激流中在浪尖上掌舵的勇敢男子。可是,流水无情,纵然落花多情,历史的洪流顺风送走一代代豪杰,又迎来一批批枭雄。于此,人无法选择。

内容推荐

张爱玲青年时期本能地喜欢的色彩:赢弱的灰绿、神秘的雪青、旺盛的葱绿、眩目的孔雀蓝、张放的橙红、浓厚的深赭、明净的银白、暗淡的青灰与她神奇的经历、坎坷的命运宿命般地相吻合……

用色彩演绎的张的世界:错综复杂的不讲理的过去;沧海桑田、浮生若梦的历史谶语;华丽而苍凉的感觉;华丽而衰败的背景;纷纭、刺眼、神秘而滑稽的中国的人生;幽古中国与现代中国和谐的掺杂……

编辑推荐

张爱玲,是文艺园地里一棵枝繁叶茂、摇曳多姿的树,她把枝叶大大地撑开,尽力伸向不可知的远方。她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末世界,里面有关于家族与民族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是错综复杂不讲理的过去。她描绘了一派奇异的日常风情,虽出身官至九鼎的显赫世家,最钟情却是最平民、最世俗的苦乐人生……

张笔下的女人,整日担忧着最后一些资本——20岁到30岁的青春——怎样的一次次转账以增值,这样充满了死气的骨子里的贫血,令她疲倦、厌倦。她充满渴望地揭开未来历史阴暗的一角,揭幕所见有难抑的失望,又有不调和的调和。新旧交替中失措的女人们,何处是归程,她温情而苛刻地期待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