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下薪火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学颜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学颜编著的《南下薪火》描述南下干部子女成长的历程,无论在文学作品上还是史料上都是一个很少涉足的领域。学颜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这部作品流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是一本难得的历史教科书式的自传体作品,使人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收获和启迪。

内容推荐

1949年初,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太行、太岳两个老解放区抽调4000多名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冒着硝烟战火,随军南下,到达福建接管地方政权。这批人被称为“南下干部”。这批南下干部的眷属,于20世纪50年代初,先后从北方来到福建与南下干部团聚定居。

周学颜编著的《南下薪火》描述了主人公周晓元——一个南下干部的儿子,从儿童时代便从山西来到福建生活、学习、工作的故事。由于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在他身上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学讲本地话、恋爱结婚、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等。他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足迹,印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也是南下干部革命精神的延续……一起来翻阅《南下薪火》吧!

目录

老家的童年

一、贤腰村

二、周家

三、送父南下

解放区的天

一、村里的小学

二、庆祝大会上的演出

三、农忙

四、父母离婚

随父去福建

一、离别

二、临汾和太原

三、南平的夜

四、终到梅溪

初到福建

一、梅溪县城

二、大院里的小伙伴

三、县城的小学

四、转学福州

五、快乐的校园生活

六、祖母去世

求学之路

一、初中的那些事

二、专科学校

工作

一、机关大院

二、保密单位

三、学习“毛著”

四、机关团支部书记

经历“十年动乱”

一、“十年动乱”初期:

二、军代表

三、革委会

四、失恋

五、结婚

六、悼念周总理

七、粉碎“四人帮”

反思与成长

一、改革开放初期

二、个人的反思

三、终于入党

四、高校的深造

五、扶贫工作队

同伴的成长

一、相约梅溪城

二、拜望南下干部

三、故地重游

四、儿时的同伴们

纪念南下六十周年

一、父亲的离休生活

二、退休后的余热

三、寻根之旅

四、纪念南下六十周年

试读章节

在山西省晋南,汾河之东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座叫贤腰的小山村。这村的东边约八九里处有座佛岭山,山势险峻。据说山上有座四五百年的古庙叫佛岭庙,外墙用石头砌成,远远望去有三四层楼高,气势雄伟。

这座古庙年久失修,无人打理,显得有些荒废败破。拂去厚厚的灰尘,仍能透露出当年的辉煌痕迹。

庙里有金光闪闪高大的佛像,还有涂着色彩的八大金刚塑像。庙宇琉瓦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有精致的木雕、飞檐翘角的阁楼和戏台。听老人们说,庙里有个暗道,三四里长,可以通到山脚下的龙泉口,若把一只活鸡从庙里的暗道口投下去,鸡就在山脚下的龙泉口出来了。

这一带像一条巨龙,佛岭山是龙头,贤腰村是龙腰,往西再蜿蜒起伏五六里的驼腰村是龙尾。碰到大旱的年景,村里的人们为了求雨,就用轿子抬着龙王爷的雕像,在村里转几圈,再抬到龙泉口的小庙,给龙王爷叩头上贡,然后取来一小罐象征性的“神水”,用柳树叶沾着水,在村里各处洒一洒。有时,也真灵验,果然一两天就下倾盆大雨了。

村里村外

贤腰村处于龙腰的位置,地势平坦宽阔,是附近有名的粮仓,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小米和大豆等农作物。田地都分布在东圪塔、西圪塔和场埝里几片平坦的地方。农民种地收割庄稼都用牲口车拉,现在也用上汽三轮和拖拉机等机械化的农具。不像附近其他村庄,梯田分布在七梁八沟的山坡上,道路弯曲窄陡,农民种地都靠手拉肩挑,艰辛异常。

在离村里东西沟较远的地方,有几座荒山和低洼地,长着茂盛的牧草和灌木,是人们放牧牲口的好地方。

贤腰村有四五十户人家,村庄坐落在东圪塔、西圪塔和场埝里之间的一片低洼地。村庄分东边村和西边村,村庄的前面是一条一两百米的深沟,沟里有果树、酸枣和灌木。沟的南边是村里的风水山,俗称“禁山”,山上长满了松柏树木,禁止任何人砍伐和放牧。沿着沟的北边是错落有致的院落和一排排土窑洞,也有砖瓦砌成的窑洞。P3-4

序言

我和学颜的父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四大队的战友,南下入闽以后,虽不在一起工作,但彼此相知,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我与学颜也算是叔侄关系。学颜以他个人的经历,客观地记录并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南下干部子女在福建生活、成长的过程,具有承前启后的积极意义,实为难能可贵,嘱我为他所著作序,难辞盛意。

“南下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名词,产生于解放战争时期,这是一个光荣而辉煌的革命群体。由太行、太岳两个根据地干部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是南下干部的代表和缩影。当年“长江支队”的战友长途跋涉,历尽艰险,奔赴福建新解放区,和当地干部一起,接管政权、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民主建政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正如陶鲁茄同志的一幅“风华正茂出两山,一生辉煌留八闽”的题词,再恰当不过地评价了南下福建的干部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也是对这一革命群体的真实写照,令人可歌可泣。

这些南下干部在解放初,有的将在老家的妻儿子女接来,还有部分未婚的在福建娶妻生子,他们把家安在了福建。他们的后代与父辈一起在福建已经经历了六十多个春秋,成长、生活在当地,与福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真正成了“八闽之子”。

南下干部的子女们在福建这个“第二故乡”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以至老年时期,他们为福建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中有的担任了领导干部,有的是专家学者,也有普通劳动者。学颜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以他个人和同伴的经历为素材,用独特的视角和流畅的笔触,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这里有他们的憧憬、奋斗和成就的喜悦,也有迷惘、彷徨,甚至失败的痛苦,但处处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激情。他们的经历无不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不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足迹。

描述南下干部子女成长的历程,无论在文学作品上还是史料上都是一个很少涉足的领域。学颜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这部作品流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是一本难得的历史教科书式的自传体作品,使人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收获和启迪。

雏凤清于老凤声。令人欣慰的是,南下干部的子女们没有辜负祖辈们的期望,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传承先辈业绩,继续开拓前人未竟的事业。他们的后代子孙也将薪火相传,点亮未来,在八闽大地上续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但是,我们应当记住这段历史。

是为序。

(作者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9: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