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著的《云起在他乡》内容介绍:散文易工不易散——营造意象、词工句整,多下工夫则可。而要在散漫中有意趣,随便里寓深蕴,难靠词句功夫可以磨得。窃以为,散文创作需要灵动的心智、超然的意绪、融通的理性以及掌控文字体温的能力。诚然,如此要求,我们的文学史剩不了几个散文作家。细看本次获奖散文,《秋之况味》的忧郁传达,使我想起了陆蠡。忧郁之于散文,要求行文始终有一股下沉之势。本作的情景交融性,似有隙缝可圈。《光阴似弦》叙事与抒情交织,叙事的细腻托出了情感的浓烈。不过明显的倾诉口吻,多少弱化了有时本该内敛的情感力度。《龙年踏雪》颇为典雅精致,比之冰心,少了些随意开宕,多了些匠心工笔。《拾荒者》、《桃之夭夭》,其所散发的悲凉令人心动;《随笔四则——四季物语》、《沙漏——时间的旅行》,前者属于散文诗,后者有些许地山、何其芳早年散文的影子,人物与故事演绎出一个哲理式的人生启悟。这类创作构型,亦与后来的杨朔模式有着承续关系。《秦淮桃花魂》、《以木棉之名写咫尺天涯》,前者拎出了历史的沉重,后者吟咏着青春的过失,虽拙于深入,但富于真诚。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著的《云起在他乡》内容介绍:本次获奖的诗歌作品,我认真读过——然而并不太懂!我知道,我试图在那些我不太懂的作品中寻找些什么:或“说什么”或“怎么说”。也许,如此这般,并不是这些诗的预设与期待。然而,我只能说这些。《关于夜晚我知道什么》,我反复地不自觉地与我记忆中的各路现代派的诗作相比较,那些无法用物理时空或逻辑关系解释的繁密的意象,雀呓语般的结构中似乎要呈现出“夜”的混杂无序,这种感思的能指,想必与主体之于生活的种种遭遇相关。《我有一个哥哥》,在直白而又不乏委婉的描述中,显然已把抗俗勇士的形象塑造,作为诗歌的主要追求了——有意隐瞒的褒贬取向,反倒隐藏着诗作者的深情。《咏怀五百字步韵杜诗》,现在的青年能完成实属不易,不过,为“步韵”致使诗中多有生造之语,难免生涩。通感手法的大量使用,主体存在的现实困惑,普遍地表现在诸如《说吧,时光》、《安慰》、《我的手抄本》等作品中。读完这些诗,我进一步明确了,诗歌在今天已真正成为心灵的艺术。心灵的无限性,也许只有诗歌才敢面对。一起来翻阅《云起在他乡》吧!
小说
白光/游澜
蚯蚓/徐立萍
百万富翁/杨祖杰
冷美人/吴青科
日子/刘育君
谁持彩练当空舞/历伟
心恋/黄巧莲
往事并不如烟/尤雅婷
假如一个人,在冬夜/历伟
五月的繁花/钟剑花
秘密/徐富国
狗眼
梦中梦/蔡绮琳
那一朵山花的烂漫/张袁明
紫色睡莲/陈仕国
散文
秋之况味/薛昭曦
龙年踏雪/张璐瑶
光阴似弦/杨雪
随笔四则/刘汉景——四季物语
苍耳/林梅琴
沙漏/曾玲玲——时间的旅行
拾荒者/王航
桃之天天/林丽丽
天井/张晓云
秦淮桃花魂/杨娟娟
二爷/历伟
农家四季/张袁明
时光机/江滨
落叶/方梦圆
寂寞的城/聂方园
以木棉之名写咫尺天涯/蓝凤莲
新天下/张囡囡
千古三坊七巷/陈婷婷
雕花床上一场好梦/林倩
玫瑰花的葬礼/徐盼
“母亲”/荆丽丽
时间的旅人/郑雨桐
洗脚礼/黄思敏
诗歌
关于夜晚我知道什么(组诗)/历伟
咏怀五百字步韵杜诗/蔡飞舟
说吧,时光/卢悦宁
我有一个哥哥/戴柳媚
诗人们怎样作诗/游澜
我的手抄本/林益莉
情话/陈琴
苍霞/康宗明
有时感伤/李沛蕾
安慰/乐华斌
一点怀念/吴萌
穿过六月/许树林
你跳江,我葬花/张璐瑶
活在生命里(组诗)/余文翰
话岁/徐静霞
斑点阳光/陈雪莹
葬我/李德法
月光四重奏/薛昭曦
小山/潘英杰
好晴天/徐振江
评论
跨境欲望及其逆反/陈琴——试析《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
《给中年诗人的信》:评里尔克等诗四首/历伟
父亲的意义/薛昭曦——对电影中父亲形象的解读
另一种精神向度/郭志云——且说《目送》
洛夫诗歌一隅:以古为诗/余文翰
虚构世界中的真实——从《莫扎特传》中窥见的真实
异度空间下的逃亡与驯化/肖炜静——安部公房《砂女》多重主题探析
附录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年度文学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后记
一天。
不记得是哪一天。
天气。
记不清了,应该是风和日丽吧。
大姐上班去了。我带囡囡到公园散步。囡囡穿着我从A城带回来的粉色蓬蓬裙。我在A城上学,放了假才能回家。
我们所在的小镇是个山城。这里的天气凉得很快,秋天比平原地带早来一个月。昨天刮了一夜的北风,今天,新鲜的落叶就盖满了公园的小径。我的高跟靴踩在上面,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听起来好像鞋跟正在耐心地咀嚼着某种酥脆食品。这种声音对于人类的耳朵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当时,我就沉浸在这种声音里,一边默默地想着心事。想的什么我已记不清了,您知道的,自从意外发生以后,我的记忆就一点一点地消失了。
风温柔地扑拂过我的长发,又一次次地撑起囡囡的蓬蓬裙,就像有人好玩似的不断地开合一把伞。囡囡发现了这个奇特现象后兴奋不已。她专注地看着自己的裙角,一边不停地唱歌、摆手、转圈。我想起自己也曾迷恋过飞舞的裙角,可是现在,这种简单的快乐已经满足不了我日渐复杂的心性了。我已经17岁了。
正低头默想着,囡囡突然停了下来,我的肚子险些撞上她的脑袋。空气莫名地窒息了一秒,直到囡囡突然开始尖叫。她后退了一步,转身惊恐万分地看着我,“哇哇”地哭喊起来。
“我踩到,一个,一个什么东西,呜,好,好可怕,鸣呜鸣……”
我看到,囡囡脚边的落叶堆上,一只肥大的蠕虫正猛烈地扭动着身体,绿色的黏液不断从它的肚皮下涌出来。我的胃里一阵痉挛,差点呕出来。但我马上忍住了,做长辈的可不能表现得如此懦弱。
我强忍住呕吐的冲动,努力地在自己的脸部制造出微笑的表情。
“没关系,囡囡,这只是一只虫子。”
“可,可是,我把它,呜,我把它踩坏了,你看,呜呜鸣……”
“你是不小心的啊。而且,这是一只害虫,徐老师不是说,除掉害虫就是帮助农民伯伯!”
我赶紧把害虫的头衔安在那只可怜的虫子身上,又把她老师关于害虫的名言警句搬出来,以此消除她杀生后所产生的罪恶感。但事实证明,我过高地估计了囡囡的同情心。因为,我关于这条虫子是“害虫”的诽谤刚刚脱口,囡囡的面部表情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刚才的泪流满面楚楚可怜变成了一副气势凛然英勇正义的审判者的模样。我才引用完徐老师的名言,还没来得及闭上嘴,就听到“叽”的一声,囡囡一脚跺住了虫子的一头,绿色的黏液从它身子的另一头激射出来。空气里顿时充满了酸涩的草腥气,那条虫子整个儿地浸在自己的体液里,不动了。
我被囡囡突发的暴力行为吓住了,一时无言以对,呆呆地站在一旁。囡囡则戴着胜利者特有的自满表情缓缓地蹲下身去,好近距离地观察自己的战利品。
毫无征兆地,那只死虫猛地从地面上站了起来。
它奋力向前伸张着,足须纷乱地抽动,肚皮膨胀得快要爆开了,好像铆足了劲要向囡囡示威似的。囡囡吓得惊叫一声,四脚朝天跌在地上。
然而,虫子并没有对她发动任何实质性的进攻,只是威风抖擞地摇晃了几下身子,然后就像一只漏了气的气球一样迅速地干瘪下去了。P3-4
文学在变化的时代里是敏感的——其实这种敏感更多地来自于我们这些热爱文学或者依靠文学活着的人们。远的不说,单看20世纪以来,文学着实在中国的舞台上热闹过:文学曾在攻城略地的豪举中猎扫过城头,鲜艳如血,昂扬如山,曾引得多少男女才俊顶礼膜拜;当然另一面是,当“文学已死”的冷峻判语从一位颇负声望的国外文论家嘴里大声喊出时,我们也曾瞠目愕然,揪心无语……文学给了我们这些痴迷者太多的壮怀激烈或黯然神伤,可如今,我们的谈资里文学的味道越来越淡——我们隐约感到,今天的世道似乎已经找不到一种清洁的话语,让我们恣意妄情地闲话文学。我想,有时候不谈便是呵护!
多时以来,我便是用了这样一种方式守候着文学,在心里暖着她。
集中阅读文学新作——一批新作,对我亦是难得的奢侈!多年来对于文学新作,我的阅读方式是偷着看。我最害怕的是在一个文学难以成才的时代里,许多冠以文学之名的“码字”让我痛心。我宁肯孤陋寡闻地让过去文学的美丽活在心中,也不愿意瞅着各路粗糙的黑手当面蹂躏文学,以至于殒灭在眼前。
读完这些获奖作品,我并没有多少意外的惊喜——但它们让我平静和严肃,我触摸到文学在一群纯粹者那里被精心装扮得纯粹与周正。文学活在她应当生活着的地方:多思善感的青春花园、无欲无求的情感宝地、好奇探求的征程上和遐想无羁的眺望里……
在文学这种特殊的表达里面,“表达什么”总是不经意地浸透于文学的各个角落。概而观之,年轻的作者们,生活给予他们的一切,无论成熟与否都可能成为他们诉求于文学的理由。直观的痛楚与邪恶、揪心的迷惘与无奈、难解的悖论与疑团,甚至是刹那间的惊愕与游丝般的心绪,显然成了这些作品所要面对的对象。主体感觉的清晰与朦胧,也变为文体择取、情调酿制、视点确立与修辞斟酌的因由。生成自然,不见做作,成就了一份天然与真实。
获奖的小说作品里面,《白光》有意把两个有限叙述交错叠加在一起,差异性叙述所造成的阅读混沌,也正是主体要复现在实际生活价值判断过程中所收获的真幻难辨情景之于叙述方式的有意选择。《蚯蚓》的寓言写法,使得作者对于人类困境的忧思,多了一份戏谑的味道,直白却有些情趣。《百万富翁》的沉重,并不在于底层反抗豪强的血拼复仇,而是复仇者长达三年的冷静与复仇过程的有条不紊。有节制的冷叙述,把激烈的冲突裹在冷寂之中,颇有举重若轻之风。显然,年轻作者们并不回避已有的文学阅读及其偏好可能在作品的浮现:《往事并不如烟》颇多张爱玲的语调,《梦中梦》的武侠笔墨,虽拙却不丑;读过沈从文《长河》、《萧萧》的读者,一定能从《那一朵山花的烂漫》里再次看到一些沈从文式叙述的从容与细微;同时,那几篇写到少男少女的作品,也多半取了凌叔华一派的曼妙与轻柔。
散文易工不易散——营造意象、词工句整,多下工夫则可。而要在散漫中有意趣,随便里寓深蕴,难靠词句功夫可以磨得。窃以为,散文创作需要灵动的心智、超然的意绪、融通的理性以及掌控文字体温的能力。诚然,如此要求,我们的文学史剩不了几个散文作家。细看本次获奖散文,《秋之况味》的忧郁传达,使我想起了陆蠡。忧郁之于散文,要求行文始终有一股下沉之势。本作的情景交融性,似有隙缝可圈。《光阴似弦》叙事与抒情交织,叙事的细腻托出了情感的浓烈。不过明显的倾诉口吻,多少弱化了有时本该内敛的情感力度。《龙年踏雪》颇为典雅精致,比之冰心,少了些随意开宕,多了些匠心工笔。《拾荒者》、《桃之夭夭》,其所散发的悲凉令人心动;《随笔四则——四季物语》、《沙漏——时间的旅行》,前者属于散文诗,后者有些许地山、何其芳早年散文的影子,人物与故事演绎出一个哲理式的人生启悟。这类创作构型,亦与后来的杨朔模式有着承续关系。《秦淮桃花魂》、《以木棉之名写咫尺天涯》,前者拎出了历史的沉重,后者吟咏着青春的过失,虽拙于深入,但富于真诚。
本次获奖的诗歌作品,我认真读过——然而并不太懂!我知道,我试图在那些我不太懂的作品中寻找些什么:或“说什么”或“怎么说”。也许,如此这般,并不是这些诗的预设与期待。然而,我只能说这些。《关于夜晚我知道什么》,我反复地不自觉地与我记忆中的各路现代派的诗作相比较,那些无法用物理时空或逻辑关系解释的繁密的意象,雀呓语般的结构中似乎要呈现出“夜”的混杂无序,这种感思的能指,想必与主体之于生活的种种遭遇相关。《我有一个哥哥》,在直白而又不乏委婉的描述中,显然已把抗俗勇士的形象塑造,作为诗歌的主要追求了——有意隐瞒的褒贬取向,反倒隐藏着诗作者的深情。《咏怀五百字步韵杜诗》,现在的青年能完成实属不易,不过,为“步韵”致使诗中多有生造之语,难免生涩。通感手法的大量使用,主体存在的现实困惑,普遍地表现在诸如《说吧,时光》、《安慰》、《我的手抄本》等作品中。读完这些诗,我进一步明确了,诗歌在今天已真正成为心灵的艺术。心灵的无限性,也许只有诗歌才敢面对。
文学评论的价值,多半取决于其对研究对象独到性的把握和提出问题的别致角度。如此看来,《父亲的意义》一文可圈可点。类型研究是文学研究的常见方式,然而,获取新的类型并不容易——这里的获取指的是能在不经意的阅读中发现散见在不同作品背后值得注意的问题。《父亲的意义》不仅找到了问题,并能够注意到这一问题在不同对象身上被呈示的差异性,并给予价值判断。《<给中年诗人的信>:评里尔克等诗四首》,细读方面用工颇深,显然有着英美新批评学派的风致。《跨境欲望及其逆反——试析<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运用西方现代修辞学方法,试图解析国家形象在关系因素中的预设与效果之间的价值生成的多种可能性,视野开阔,然而,未及深入的仓促也是显而易见的。
也许,这样的点评就是多余。然而,我不免终于有了些欣喜——读了这些,我对开始提出的问题又多了一些继续寻找的沉着。我们的生命需要滋润,也许文学给予生命的滋润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也是不可替代的。
2012年9月16日
当2011年度文学创作大赛优秀作品集即将付梓的时候,福建师范大学迎来了105周年的生辰,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地成为我院向学校盛大庆典的诚挚献礼。
同前两部作品集一样,这部作品集的所有作者都是文学院的在读生。他们正在学习一切关于文学的知识,这决定了他们不能是完全的务实派,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必须知道在应付日常生活的实用和嗜好之外,还有真理存在,还有更加强烈的精神需求,还要不停求解世界的真善还有关。文学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虔诚信仰蜕变为当下“文学何用”的粗暴提问,这种提问的背景是过度的物质欲望正在日益膨胀,转向内心的愿望和能力正在退减和消亡。这一册作品集在它诞生之日被赋予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云起在他乡》,它的作者们是幸运的,因为在他们学习的环境之外,文学正在经受着存在还是消亡的拷问。此刻,当文学正在被束之高阁,乏人问津的时刻,它的结集出版如同它诗意的名字一般是一件非常诗意的举动。
文学创作大赛的创办初衷之一是提供一个尝试着真正进入文学维度的实验平台,因为在此之前,更多的学生仍无法跨越横亘在文学与语文之间的天渊与沟壑。“赛”不过是一种副产品,“创作”才是这项活动唯一的关键词。只有真正开始尝试创作,才能进入文学自觉的层面。创作参赛,绝不只是学生们单纯的文字训练,他们在艰苦码字的当下,正努力将有限的日常经验带入目前能达到的精神高度进行思考和反馈,继而以文学的形态和式样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赞许的,因为他们正在逐步获得书写的权利和能力,这部作品集的出版正是一种绝对的肯定。
创作大赛的举办和本书的出版有赖诸多人士的共同努力,谨致深诚谢意!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