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企业技术能力演化与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唐春晖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该书从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中)的企业技术能力出发,结合我国的制造企业,研究我国企业的技术部创新模式,提出了技术创新思路。主要内有有:后进企业技术追赶战略:一个资源基础观的解释;企业技术能力演化与技术创新模式;知识演化与企业技术能力开发;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转化与知识管理;企业技术能力演化过程中的技术学习;技术演化的制度支持;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战略;中国制造业典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证分析;技术模式与产业技术追赶;技术学习、自主创新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等。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获取技术能力并把技术能力变成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过程。

中国作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大国,正面临着如何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产业升级阶段,因此,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就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内容推荐

企业技术能力是研究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其规律性的认识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技术创新的前提,本文从企业技术能力的视角来研究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在研究当中,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技术能力研究的载体,并将技术能力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依据,力求从技术能力提升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及实施问题,论文通过对钢铁行业中的宝钢集团、家电行业的长虹集团、电子通信制造行业的东方通信以及汽车制造行业的金杯客车四家典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案例剖析,得出不同企业的技术能力演化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特征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和实施上的差异导致了企业在技术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从而验证了本论文的基本观点。

目录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文献评论

 0.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后进企业技术追赶战略:一个资源基础观的解释

 1.1 资源基础观的经济学解释

 1.2 资源基础观视角下的后进企业技术追赶战略

 1.3 后进企业技术追赶战略检验:以韩国三星为例

 1.4 本章结论

第二章 企业技术能力演化与技术创新模式

 2.1 技术能力相关概念阐述

 2.2 企业技术能力演化中的路径依赖

 2.3 企业技术能力演化模型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知识演化与企业技术能力的开发

 3.1 企业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

 3.2 知识的演化机制

 3.3 基于知识演化的技术能力开发模式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转化与知识管理

 4.1 知识创造价值的间接性

 4.2 技术创新中的知识转化

 4.3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隐性知识开发

 4.4 技术创新中的知识识别与知识管理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企业技术能力演化过程中的技术学习

 5.1 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中的技术学习

 5.2 技术能力演化不同阶段下的技术学习比较

 5.3 中国企业技术能力演化中的技术学习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技术能力演化的制度支持

 6.1 后起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分析框架

 6.2 技术学习、制度激励与技术引进中的自主创新能力

 6.3 日本、韩国的技术引进与技术能力的演化

 6.4 中国工业技术引进与技术能力演化

 6.5 本章结论

第七章 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战略

 7.1 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过程

 7.2 技术能力基础上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7.3 技术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提升

 7.4 本章结论

第八章 中国制造业典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证分析

 8.1 钢铁行业企业技术创新

 8.2 家电行业企业技术创新

 8.3 电子通信制造行业企业技术创新

 8.4 中国汽车行业企业技术创新

 8.5 本章结论

第九章 技术模式与产业技术追赶

 9.1 技术模式与技术追赶

 9.2 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技术追赶分析

 9.3 中国的技术追赶路径

 9.4 本章结论

第十章 技术学习、自主创新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10.1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产出绩效

 10.2 文献与假说

 10.3 模型与数据

 10.4 检验结果与分析

 10.5 本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后进企业技术追赶战略:一个姿源基础观的解释

近二十年来,理论界对于战略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对企业环境向企业内部的焦点演变的过程,尤其以资源基础观为突出,成为当前最为流行、主导企业理论论著基调的企业能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基础观强调以企业拥有和开发的独特资源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获利与成长,认为企业成功的业绩依靠获得具有产生租金潜在价值的资源,力求从企业的本质来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围绕这一主题,资源基础观探讨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问题三个方面的问题。

1.1 资源基础观的经济学解释

1.1.1 企业资源基础观的理论回顾

资源基础观的起源是潘罗斯的《企业成长论》(1959),潘罗斯在该书中研究了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以企业内在成长论来研究企业,试图使存在于企业中的经济资源专门化。而真正的资源基础理论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的,最早是由沃纳费尔特(Wernerfelt)于1984年在《战略管理》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基于资源的企业观》的文章,该文首次提出并发展了潘罗斯的见解,提出了“以资源的观点观察企业将会导致与传统的产品观点截然不同”的见解,并且指出:“对于一个在位企业来说,战略是在打破利用现有资源与开发新资源的平衡”。该文首次正式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对于企业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每种资源有多种不同的用途。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资源可以分为三类:有形资源,如厂房和资金;无形资源,如专利和商标;有关产品和工艺的知识资源,主要存在于个人本身、文件、计算机或类似的存储和交流媒介中。

与此同时,有关的实证分析也都强调了资源的重要性,例如库尔和申德尔(Cool and Schendel,1988)在研究中表明,美国药品行业中即便属于相同战略群的企业间也存在明显的绩效差异;鲁梅尔特(Rumelt,1992)的分析也表明,产业内部的利润差异性要远远大于产业间的利润差异,从而指出,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最主要的不是外在的市场结构,而是企业内部的资源禀赋差异。巴尼(1991)进一步对能够带来高额利润的资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了获取租金的资源应具备的四个充分条件:一是有价值的,即该资源必须能够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来满足顾客需求;二是稀缺的,即该资源必须是处于短缺供应的;三是不能完全仿制的,资源的不可模仿性源于路径依赖、因果模糊、经济制约等因素限制;四是无法替代性,即无法被其他资源替代。

由此可以看出,资源基础观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条件分析。可以将与此相关的结论总结为:一是企业之间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它们所控制的资源相关;二是这些差异是相对稳定的;三是企业资源的差异引起绩效差异;四是企业不断寻求提高其绩效的途径。

1.1.2 企业租金的经济学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同质的,生产要素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企业自由进入并且模仿无成本,这样企业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产生的租金是短暂的,均衡的结果是企业产生的租金迅速耗散。图1—1描述了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下的企业盈利状况。D、S分别表示行业的需求和供给曲线,MC、AC分别表示行业内企业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假设行业内需求大于供给,短期均衡价格为P1,此时行业内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但是,由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企业的自由进入,必然导致供给增加,产品价格下降,达到行业的长期均衡价格P2,从而使产业租金迅速消失,企业利润为零。

建立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结构一市场行为一经济绩效(SCP)范式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分析方法则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在各个方面的经济绩效。SCP范式假定产业中存在同样的技术,由此推出的唯一逻辑性结论是:串通一气或有效定位产生相对较高的利润,企业的位势受到进入壁垒的保持。而产业组织的实证分析也表明,通常集中的市场结构都伴随高租金,因此,租金来源于通过影响市场结构将价格置于生产边际成本之上而获得的垄断利润。例如,图1—2所示的是由于存在进入壁垒等原因,企业处于垄断的市场地位,其市场需求曲线D就是垄断者的平均收益曲线/4尺,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则分别为Ac和MC,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垄断者的最优产量应为MC=MR相交的产量Q*,在该产量其垄断价格则为P*,这样垄断者获得的垄断利润是P*OMN围成的面积之和。

由此可见,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还是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均是企业是同质的,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外部环境和市场结构决定的。而资源基础观却特别强调对于企业异质性的假设,认为受市场失灵的支配,企业在其资源禀赋方面是异质的,并且资源是“黏性的”,因此,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变化的资源就成为经济租金的决定性因素。租金是资源基础观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同于将价格置于生产边际成本之上向获得的垄断利润,而是指在竞争均衡下由于拥有独特资源造成的不同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也就是通过拥有独一无二的资源而能够比竞争者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获得的理查德租金。图1—3表明了在企业异质性的前提假设条件下,拥有或控制不同资源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租金差异。图中P*是行业的均衡价格,产业处于均衡的状态,但由于拥有独特资源的优势企业却能够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得租金,无法拥有这些资源的企业则不能获得租金。P19-22

序言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获取技术能力并把技术能力转变成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过程。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在产业中长期积累的企业技术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从模仿到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实现过程,已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奇迹一再证实。中国作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大国,正面临着如何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产业升级阶段,这一转变的核心基础是建立在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就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明显的落后状态,尤其是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领域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作为现代制造业典型代表的汽车工业,中国汽车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同美、日、德三国相差在10年以上;而在高技术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领域,中国同美、英、日三国技术水平相差在12年以上;在前沿的计算机核心技术——芯片制造上,中国同美、日两国的差距至少为20年,等等。企业技术落后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企业应对国际竞争挑战的根本制约。

造成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技术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只是注重简单地引进生产而不是进行自主创新。作为技术后进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是中国企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式,但一方面大多数企业技术引进的目的仅仅是迅速提高生产能力,实现数量扩张而不是形成更高层次的技术能力,无法真正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习惯于长期依赖外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没有真正的自主创新,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技术获取观念,使中国企业在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极为有限。比如,2000年,中国大型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为1:12.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0:1的比例。技术引进的关键是消化吸收,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日本、韩国的企业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模仿创新,在短时间内造就了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与日本、韩国的企业相反,中国企业的“消化不良”问题较为普遍。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不适当导致了中国企业低效的创新路径和创新绩效。造成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上不注重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积累,仅仅从产品和市场角度出发,忽视企业技术能力自身的演化规律,没有形成一个企业长期技术能力培育的战略意图。因此,如何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技术能力问题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长期以来,战略管理学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集中在将氽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与企业内部的实力弱点之间的有效结合上。回顾近20年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定位观、企业资源观、企业能力观、知识观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条主线。从其发展可以看出,该领域理论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外生到内生的演进过程,对于竞争优势根源的探讨也逐渐由外部环境转变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和知识。与此同时,企业核心能力研究领域的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在概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Prahalad and Hamel,1990)通过对日本企业在20世纪末突出的技术竞争能力的研究,将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个定义明显侧重于企业的技术能力方面,并揭示了核心能力的知识本质,掀起了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高潮。由于技术能力是具有“企业专有性”(Tirm—specific)或“企业可寻址性”(Tirm—addressable)特征的资源,因此不易模仿、转移或改变,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导致了“技术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一方面,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在各自领域中发展出高度专门化的特殊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使自己的技术能力得到新的发展和新的应用领域。正是这种动态发展的技术能力,才使企业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是,已有的研究对技术能力的动态演进机制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将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很少。因此,本书从企业技术能力的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问题,一方面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技术能力研究的载体;另一方面将技术能力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依据,力求从技术能力提升的角度探讨发展中国家后进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及实施问题。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企业能力是国外战略管理理论界的新发现,也是我国企业理论与实践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我最初对于企业能力理论的关注始于我撰写硕士论文时对中国企业核心能力构建问题的研究。改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我的导师赵德志教授也非常支持我对企业能力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使我更有信心坚定自己的选题。在此期间,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国家教育部2005年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

在研究过程中,赵德志教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风格、科学的研究方法给我以极大的启迪和帮助,特别是在文稿完成后,赵老师进行认真的审阅并在相当多的地方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令我尤为感动。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中,他也一直给予热情的鼓励和严谨的学术评论。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还得到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高闯教授、刘力钢教授、姚海鑫教授、周菲教授等老师的指导,他们就论文的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评论。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的刘颖老师也多次为我的资料收集工作提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的父母亲一直鼓励并支持我继续学业,尤其是我母亲在我随时需要帮助时,替我分担照顾孩子的任务,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一直默默地作我的坚强后盾。作为同行,我的丈夫唐要家充分理解并支持我的工作,同他在学术上的交流是我获取许多有益思想的源泉。也要特别感谢我的儿子唐靖轩,因为他对我保存在电脑里的博士论文没有像对他爸爸的那样产生极度的兴趣,因此,我也没有像他爸爸那样整天提心吊胆,担心论文遭到破坏,同时他的存在也是我工作和学习上的动力之一。

由于企业技术能力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过程当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同时,由于本人的水平和能力所限,本书中肯定存在不足和尚需完善的地方,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教育部2005年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和浙江财经学院企业管理重点学科的资助。

唐春晖

2007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