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在作品选目上,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文体形式上,都真正做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全书,不仅充分考虑到所选作品的艺术的经典性,也注意到了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风格文体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有益的。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时间跨度上,始于20世纪初,直至21世纪初,兼顾到了这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文学创作。 本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之“小说卷”,收录了伤逝、绦纱记、潘先生在难中、春风沉醉的晚上、春蚕、断魂枪、黄金、竹林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萧萧等小说作品。 本书由高永年主编。 目录 序 伤逝 绦纱记 潘先生在难中 春风沉醉的晚上 春蚕 断魂枪 黄金 竹林的故事 为奴隶的母亲 萧萧 在其香居茶馆里 山峡中 在医院中 梅雨之夕 小二黑结婚 菉竹山房 小城三月 荷花淀 封锁 苍蝇 受戒 红豆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命若琴弦 拉萨河女神 轮渡上 伤痕 透明的红萝卜 顽主 塔铺 现实一种 破开 地球上的王家庄 打错了 永远的尹雪艳 附:推荐书目 后记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应是汉语言文学专 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对于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而 言,这门课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取代的。该 课程的教学内容,即对所选作品的讲授,表面看来 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有所重合,所以曾一度被一 些高校取消,但取消后随之出现的问题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教学方面的问题。原本这两门课的分工非 常明确,二者无论在知识传授还是能力培养抑或方 法训练上,均有不同的层次性要求。“作品选读” 主要是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性讲授,培养学 生研究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鉴赏文学作品 的审美眼光,其讲授的重点在具体的作品文本;而 “文学史”则在系统性、整体性方面有着特别的要 求。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系 统化和理论化的整体提升。将“作品选读”取消, 只讲“文学史”,这给文学史的讲授带来的直接麻 烦是,限于文学史的整体性要求,如果不时地旁生 枝节花太多课时去具体讲解大量作品(事实上课时也 不够),容易导致“史”的线索和脉络的中断,使文 学史课程变得支离破碎;而置许多经典作品的具体 分析于不顾,则也容易使学生缺少对作品的具体感 受,从而也难以对文学史做到深入把握。其次从学 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如果缺少了“作品选读”课程 这个阶段,容易造成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上的重要 缺陷,致使学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对拉构架、搭 框架很内行,而在涉及具体作品时则往往缺少有效 的解析能力和办法。这些问题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各 高校的重视,在高校中文课程设置中恢复“中国现 代文学作品选读”课,已成普遍趋势。 要开设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首先 要有一部好的教材。这里所谓的“好”,主要是指 教材的选目、体例等,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 要求相符合。就目前国内已有的教材来看,其中不 乏精善者,但多数教材(或日选本)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过分追求所选作品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 对应,而忽略了“作品选读”课对知识传授、能力 培养和方法训练的独特的层次性要求。这样的作品 选本,作为“文学史”的附属参考教材是可以的, 但靠它难以完成“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任务。所 选篇目受“文学史”评价的影响太大,使大量作为 文学史现象而颇受关注但却缺少艺术经典性的作品 入选进来,这与作品选读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不太同 步。依我之见,“作品选读”课要解决的是对文学 作品的文本分析的能力,这是基础;而文学史评价 的任务主要应放到“文学史”课程中去解决。再如 ,许多作品选读教材编者的课程目的不明确,选目 随意,缺少体系性,所选作品在风格、文体等方面 比较单一,这对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分析、研究风格 各异的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能力是不利的。又如,一 些教材对所选文学作品所作的提示性分析,常常不 够准确,而且往往以某种片面的结论较武断地将学 生导向对作品的唯一而又片面的理解、解释和分析 上。这样,该门课程原本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 研究文学作品能力为主的目标,被学生不得不被动 接受、记忆某种现成结论的事实上的效果所取代。 由此看来,要编写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选” 实非易事。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尤其是作为教材 的选本,无论在选目还是在编撰体例等方面,其背 后有着很高的学理性的学术含量。要编写一部好的 “作品选读”课程的教材,不仅要有精到的选家眼 光,还要有对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这 类选本的编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好的传统, 诸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等等,都是一直广为流传的优秀选 本。这些选本在流传中,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文学 教育教材的功能。这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 功的经验。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不断地 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积极探究课程、教学 的规律,以不断提高“文学作品选读”教材编写的 质量。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品精选》,从选目和编写体例上可以看出,编写 者们对上述问题是有过认真思考的。该教材在作品 选目上,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艺术风格和文体形 式上,都真正做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以诗歌为例 ,就创作方法而言,既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歌 入选,也有包括象征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诗歌入选 ;就诗歌体式而言,入选诗歌以现代新诗为主,但 也兼顾到旧体诗在20世纪文学史中的客观存在,入 选了数首旧体诗词;就新诗形式而言,则从自由体 诗到新格律诗、从小诗到长篇诗歌均有入选;就诗 歌文体风格而言,既有抒情诗,又有叙事诗,还有 哲理诗。小说、散文、戏剧等体裁的选目也都是如 此,不仅充分考虑到所选作品的艺术的经典性,也 注意到了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风格文体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对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 能力是有益的。 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时间跨度上,始于20世纪 初,直至21世纪初,兼顾到了这时期不同历史阶段 所产生的文学创作。现有的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止于 20世纪80年代,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佳作基本上未 能选入,这多少是一种缺憾,而该教材弥补了这方 面的空缺。该教材在作品选目的空间跨度上,也突 破了此类教材选目基本限于大陆文学创作的做法, 给予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创作以相当的篇幅。这 种选目在时空上的扩展,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接触 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文学作品,使他们 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对 这些作品的分析性讲授,同时也能从更广阔的范围 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不同类别文学作品的能力。应 该说,该教材充分注意到了“文学作品选读”课对 知识传授、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要求,因 而作品选目首先注重从艺术的经典性要求出发,目 的在于用好的作品来尽可能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和 分析的眼光。但同时,该教材由于充分兼顾到了不 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学创 作;而且在正式入选篇目之外,还对有些体裁列出 了一些推荐作品目录,这样就使得该教材除了可以 用作“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主要教材外,还可用 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辅助性参考教材。 该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作了大胆尝试,一反以 往同类教材往往在所选作品的后面附提示性作品分 析的做法,除了作者介绍文字外,还附录了有关所 选作品的研究资料目录,这一目录经过精选后有一 定的代表性。这一变化,其长处是,避免了提示性 作品分析难免片面的唯一结论对学生理解和把握作 品可能产生的限制,对改变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只注 重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略独立分析能力培养的学习 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开具的参考性研究资料 目录,对学生了解研究动态和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 果是有益的。作为教材,这同时也给授课教师以更 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参加这部教材编写的人员 都同时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而且都是多年从 事“中国现代作品选读”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课程教学的教师。凭借他们的理论功力和教学实践 ,教材的编写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当然,我们也期 待这部教材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并期待编写 者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不断修订中使 该教材更臻完善。 2010年10月
导语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应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对于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而言,这门课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取代的。该教材由于充分兼顾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学创作;而且在正式入选篇目之外,还对有些体裁列出了一些推荐作品目录,这样就使得该教材除了可以用作“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主要教材外,还可用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辅助性参考教材。本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之“小说卷”,由高永年主编。 后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选》是在2002年江苏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的 基础上重新修订编选的,分诗歌、小说、散文、戏 剧四卷。诗歌卷由高永年教授、何言宏教授编选; 小说卷由贺仲明教授、王文胜教授编选;散文卷由 杨洪承教授、沈义贞教授编选;戏剧由杨洪承教授 、贺仲明教授编选。 朱晓进教授为这套教材做了多方面的工作。骆 冬青教授、王华宝博士给此书出版以大力支持,在 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学力不逮,编造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 免,敬祈专家和读者赐正,以待再版时更臻完善。 编者 2010年金秋
精彩页 这温习后来也渐渐稀疏起来。但我只要看见她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想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便知道她又在自修旧课了,只是我很怕她看到我那可笑的电影的一闪。但我又知道,她一定要看见,而且也非看不可的。 然而她并不觉得可笑,即使我自己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她也毫不以为可笑。这事我知道得很清楚,因为她爱我,是这样地热烈,这样地纯真。 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光。我的心平静下去了,但又有别一部分和身体一同忙碌起来。我们这时才在路上同行,也到过几回公园,最多的是寻住所。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小半是我们以为不相宜。起先我们选择得很苛酷,——也非苛酷,因为看去大抵不像是我们的安身之所;后来,便只要他们能相容了。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然而倒是明白人,自住着正屋和厢房。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雇一个乡下的女工,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 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的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份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每日办公散后,虽然已近黄昏,车夫又一定走得这样慢,但究竟还有二人相对的时候。我们先是沉默的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地交谈,后来又是沉默。大家低头沉思着,却并未想着什么事。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但她并不爱花,我在庙会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我又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然而她爱动物,也许是从官太太那里传染的罢,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在小院子里和房主人的十多只在一同走。但她们却认识鸡的相貌,各知道那一只是自家的。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作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 唉唉,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呵! 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我们在会馆里时,还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自从到吉兆胡同以来,连这一点也没有了;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 子君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我们常说,我们总还得雇一个女工。 这就使我也一样地不快活,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活的颜色,尤其使我不乐的是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幸而探听出来了,也还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导火线便是两家的小油鸡。但又何必硬不告诉我呢?人总该有一个独立的家庭。这样的处所,是不能居住的。 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