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仅是一群优秀的演说家、谋略家,还是一群天才的外交家。当然,在没有国际公法的时代,外交作为国内政治、军事的延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阴谋、欺诈、谎言、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在战国外交舞台上屡见不鲜。在张仪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所有这一切,构成一组震撼人心的交响曲。
他们靠辩才和智谋,去游说诸侯,博取各国君主的信任。这些人与他们所服务的君主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靠互相利用来维持的。一旦这种利用价值消失,他们就会被君主抛弃,或者弃君主而去。他们大多深谙此理。或避祸远害,或全身保形,或力破谗言、逃避暗箭。
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是谋略大师,是语言巨匠。他们的外交智慧和论辩技巧,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大处讲,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政治风云多变,利益冲突此伏彼起,如何应对种种复杂的形势?我们可以从纵横家那里去吸取经验。从小处讲,具有优秀的语言技巧、娴熟的处世谋略,在职场竞争、商业舞台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无疑会占据先机。
纵横家可以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有益的启示。
纵横家虽然成了历史的陈迹,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但是,纵横之术并未就此丧失其历史价值。历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诸多的曲折。每当天下大乱、各种力量对垒之际,我们常常会看到纵横家的影子。
他们不仅是一群优秀的演说家、谋略家,还是一群天才的外交家。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谋略大师,是语言巨匠。他们的外交智慧和论辩技巧,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外交策略与语言技巧,有其永恒的历史价值。在当今时代,演讲与谈判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大家不妨翻翻这本小书,看看纵横家们是怎么出奇制胜的。也许,它将让你领略到丰收的喜悦,品尝到智慧的果实,让你的人生在这里发生转折。
第三章 充满荆棘的卿相之路
大动乱的年代,为各种各样的冒险家提供了获得利禄的大好机会。可是,作为出身平民的知识分子,要想跻身卿相,光宗耀祖,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是可以想见的。在苏秦、张仪、范雎三人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布衣到卿相的艰难历程。
第一节 头悬梁,锥刺股
在春秋战国时代,鬼谷是一个充满了神秘传说的地方。
那里山高林密,幽深难测,仿佛人间仙境。其中住着一位隐士,自号鬼谷子。他的学问极高,上自天文地理,下至行军布阵、出词吐辩,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收了许多门徒,最著名的有学习兵法的庞涓、孙膑和学习游说的苏秦、张仪。他们学成之后先后下山,各自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给战国历史增添了不少色彩。
苏秦是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人,祖辈务农,家里有一点田产。但苏秦认为在家里种地没有什么出息,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在青史留名,就得出去闯荡,于是向父母讨了些盘缠,出去拜师学艺。他听说鬼谷子广收门徒,就去投奔。鬼谷子收下了他。经过几年的学习,苏秦自认为火候已到,就向鬼谷子告辞,下山去了。
苏秦辞别鬼谷子后,踌躇满志,想凭着自己学来的满腹韬略和一张铁嘴,在这诸侯纷争的乱世换取荣华富贵,至少弄个一官半职,给父母兄弟看看,免得他们说自己不成才。因此他并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先到各国去碰运气。
先去哪国游说呢?苏秦首先想到了家乡所在的东周。当时周王室的空架子虽然还在,但早已没有了当年祖上的气派,虽然名为天下共主,却再也没有哪个诸侯前来孝敬。不仅如此,还时常有些人不怀好意,觊觎周王室祖上传下来的礼器,尤其对周鼎感兴趣,想把它搬到自己国界中去。周天子在诸侯眼里只能算一个弱国之君而已,可以随意欺负。苏秦想通过游说周显王,振兴周室,并在家乡取得荣华富贵。
他来到王宫前,先求见周显王周围的大臣,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但这些大臣都是一些豪门贵族,他们养尊处优,思想保守,只求明哲保身,不想惹什么麻烦,因此对苏秦说的什么自强啊、图变啊不感兴趣,认为这都是些不切实际的胡吹。而且这些出身高贵的老爷们也瞧不起苏秦的平民身份,对他的学识感到怀疑,不想与他来往,所以拒绝为他引见。苏秦左等右等不被周显王召见,在家乡扬名的希望破灭了。
苏秦当时只想求取功名,博得富贵,合纵、连横或兴周,都不是他死抱不放的主张,只要哪位君主用他,他就为哪位主子献计献策。他的性格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游士的普遍特征。
苏秦在周显王那里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心里很不服气。他想:东方不亮西方亮。凭我苏秦的才学,哪里不能找到荣华富贵?既然家乡不喜欢我,我还是出去闯荡吧!于是他身背书箱,肩挑行李,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地向他景仰已久的秦国赶去。
秦国自穆公以来就有“好士”之名,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有经邦之才、治国之术,或者一技之长,都有可能受到秦国的赏识,获得官职或钱财,甚至官至公卿。最著名的例子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任命为大夫,成就霸业的故事。很多平民知识分子都在秦国取得了富贵,自己何不去试一试?他满怀希望地来到了秦都咸阳。
在穆公以前,秦国一直是一个弱国,东方诸侯把它作为戎狄看待,各种盟会都不让参加。后来经过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广罗人才,秦国疆土日渐扩大,国力日渐雄厚,使东方诸侯对它刮目相看。到秦孝公时,任用卫公子商鞅(公孙鞅),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赏军功,禁私斗,仅仅十几年工夫,秦国成了当时最为富庶和强大的国家,不仅甩掉了戎狄的帽子,成为超级大国,而且多次向东方诸侯开刀,屡战屡胜,各国都想巴结它。
苏秦来到这个有任用东方各国游士传统的国度,希望能像百里奚、商鞅等人那样在秦国大展宏图。但他去的时候,秦孝公已经死了,新即位的秦惠文王在做太子时,因为反对新法,被商鞅定了罪。虽然商鞅没把他怎么样,可他的两个老师,一个叫公子虔,被割了鼻子,一个叫公孙贾,被在脸上刺了字。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太子即位,公子虔和公孙贾这帮人都得了势,他们是商鞅的死对头,借助新君的威势来报仇。秦惠文王给商鞅定了个谋反罪,把他逮住,在咸阳市中五马分尸处死了。
苏秦求见秦惠文王时,这场风波刚刚过去,秦国君臣对来自东方的舌辩之士犹存戒心。但还是客气地接待了他,听他把话说完。
苏秦对秦惠文王说:“秦国西有巴、蜀、汉中,北有胡族、貉(mo末)族、代郡、马邑,南有巫山、黔中,东有崤山、函谷关作为天然屏障,可以说四面都是要塞,固若金汤,加上田野肥沃,人民富裕,军力强大,拥有战车一万辆、战士一百万,沃野千里,积蓄丰富,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真是天下头等强大的天府之国啊!凭着大王您的英明领导,有众多的人民和车马,有精通兵法的战将,一定可以吞并诸侯,统一天下,称帝而治!”
苏秦正要滔滔不绝地说下去,秦惠文王却连打了几个呵欠,不想再听下去了。他礼貌地打断苏秦的话,说:“我曾经听人说过,一只鸟的羽毛还不够丰满时不可以高飞,国家的法令制度还不完备时不能够征战,对人民施恩还不够时不能驱使他们去打仗,政治教化还不顺人心时,不能以战争去烦劳大臣。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敝国,为我国出谋划策,我很感激。至于兼并诸侯、统一天下的事,还是等以后再说吧!”
苏秦见惠文王对他的主张并没有多少兴趣,还是硬着头皮把下文说完。他从三皇五帝说到夏、商、周三王,又说到春秋五霸,以及近世的明君贤臣,最后说:“从古到今,要想统一天下,非靠战争不可。现在天下大乱,干戈不息,礼义廉耻是没有用处的,必须使用武力,胜者为王!”
但秦惠文王现在还不想立即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他不再理会苏秦了。苏秦还不死心,又处心积虑写了十封奏章,‘向秦惠文王推销自己的战争策略。但每封奏章送进去,都如石沉大海,不见回音。
几处杨柳皆绿暗,一番风雨又黄昏。苏秦在咸阳住了一年多,并没有捞到一官半职。当初为了见秦王而特意购置的一件貂皮大衣已经破败不堪,积攒的一百斤黄金(铜)也已经用完了,渐渐地吃了上顿没下顿,囊中空空,只好身背书箱,肩挑行李,打着绑腿,穿着草鞋,步履蹒跚地踏上了归乡的旅途。
家门越来越近了,可是苏秦的脚步却越来越沉重。当初好不容易说服父母兄弟让自己出去闯世界,并求他们拿出一笔不菲的钱作为活动经费,拍着胸脯对他们说,凭我苏秦一张铁嘴,满腹经纶,去周游列国,一定能轻取富贵,光宗耀祖,你们就等着同享荣华吧!现在,钱花了不少,到头来仍然是两手空空,一事无成,真是愧对家人啊!还不知道他们怎样数落我。
但他还是忍受着邻居和熟人们的奚落和白眼,硬着头皮向家门走去。
P21-24
在群雄争霸、烽烟四起的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士人群体——“纵横家”。这些人多为策辩之士,游走于各国之间,推销自己的外交策略或政治主张。他们以思想、手段或谋略,折冲樽俎,排忧解难,或以三寸之舌退十万大军,或纵横捭阖巧解纷争,谱写出一曲曲智慧的颂歌,为中国历史增添了不少缤纷的色彩。
他们大多出身贫贱,渴望富贵。而这个大动乱的年代,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获得利禄的大好机会。可是,作为出身平民的知识分子,要想跻身卿相,光宗耀祖,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遭受的屈辱和辛酸也是可以想见的。在苏秦、张仪、范雎三人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布衣到卿相的艰难历程。
韬略与口才,是战国纵横家借以显身扬名的两大法宝。一个成功的纵横家,不仅能够依靠自己的满腹韬略,或救人之国,或倾人之城,还能够依靠自己那如簧之巧舌,或化干戈为玉帛、变仇敌为朋友,或智取卿相、巧获信任,或煽风点火、挑拨离间……三寸之舌,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他们不仅是一群优秀的演说家、谋略家,还是一群天才的外交家。当然,在没有国际公法的时代,外交作为国内政治、军事的延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阴谋、欺诈、谎言、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在战国外交舞台上屡见不鲜。在张仪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所有这一切,构成一组震撼人心的交响曲。
他们靠辩才和智谋,去游说诸侯,博取各国君主的信任。这些人与他们所服务的君主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靠互相利用来维持的。一旦这种利用价值消失,他们就会被君主抛弃,或者弃君主而去。他们大多深谙此理。或避祸远害,或全身保形,或力破谗言、逃避暗箭。
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是谋略大师,是语言巨匠。他们的外交智慧和论辩技巧,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大处讲,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政治风云多变,利益冲突此伏彼起,如何应对种种复杂的形势?我们可以从纵横家那里去吸取经验。从小处讲,具有优秀的语言技巧、娴熟的处世谋略,在职场竞争、商业舞台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无疑会占据先机。
纵横家可以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有益的启示。
蒯通之后,纵横家再也没有掀起大的历史波澜。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经论述当时“六家”显学,没有纵横家的位置。尽管如此,纵横家却也并未销声匿迹,汉初习纵横术者也不乏其人。如主父偃“学长短纵横之术”;“边通,学长短”。《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纵横家类”著录有《邹阳》七篇,《主父偃》二十八篇,《徐乐》一篇,《庄安》一篇,《待诏金马聊苍》三篇。这些著作都是汉初人的作品,可见纵横家在当时也并没有完全沉寂。
纵横家的完全衰落,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纵横”为乱世之学,天下大乱、群雄并争之时,便是“纵横”盛行的大好时机。但当战乱平定、国家统一以后,它便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甚至被最高统治者明令禁止。汉武帝罢黜百家,其中一项就是严禁“苏、张纵横”,便是典型之例。“纵横”之学尚口舌,重功利,轻忠信,寡廉耻,与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格格不入,在举世崇儒重德的文化背景下,自然要受到唾弃。
纵横家虽然成了历史的陈迹,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但是,“纵横”之术并没有就此丧失其历史价值。历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诸多的曲折。每当在天下大乱、各种力量对垒之际,我们常常会看到纵横家的影子。
用世策略与语言技巧,有其永恒的历史价值。在当今时代,演讲与谈判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纵横家的原则与方法可以给当代人许多启迪。日本学者大桥武夫写的《兵法与鬼谷子》就阐发了鬼谷子智术在商战中的实用价值。《鬼谷子》与《战国策》完全可以作为口才训练与策划谋略理论与实践的教科书。,纵横家的这份历史遗产还有待充分挖掘。
本书没有对纵横家过多地作学理的探讨。诸如苏秦、张仪时代先后问题、《史记》、《汉书》、《战国策》与出土《纵横家书》记载的异同问题,还有其他诸多学理方面的谜团,本书并不尝试加以解决。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战国时代——市场争夺战、人才争夺战、汽车大战、电脑大战、家电大战、贸易大战……此伏彼起,异常激烈。其惊心动魄程度,不亚于秦赵长平之战。在这些无休止的“战争”之中,最后鹿死谁手,由谁来一统天下,靠的是什么呢?
大家不妨翻翻这本小书,看看纵横家们是怎么出奇制胜的。也许,它将让你领略到丰收的喜悦,品尝到智慧的果实,让你的人生在这里发生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