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正在update对美国城市文化与生活的最新资讯,请您一定不要错过本书。本书从纵、横两个方面,将美国城市置于各自经、纬线的坐标上展开讨论。这种方法严格把握时空关系,所得出的认识将更加准确到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实际。从这一认识出发,全书分两大板块:第一部分从纵向人手,分专题探讨美国城市发展的最新热点或发展趋势,并从中预测美国城市未来的大致走向;第二部分从横向视角切人,试图认识和把握不同区域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国城市经纬 |
分类 | |
作者 | 王旭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果您正在update对美国城市文化与生活的最新资讯,请您一定不要错过本书。本书从纵、横两个方面,将美国城市置于各自经、纬线的坐标上展开讨论。这种方法严格把握时空关系,所得出的认识将更加准确到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实际。从这一认识出发,全书分两大板块:第一部分从纵向人手,分专题探讨美国城市发展的最新热点或发展趋势,并从中预测美国城市未来的大致走向;第二部分从横向视角切人,试图认识和把握不同区域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内容推荐 本书从纵、横两个方面将美国城市置于各自经、纬线的人材上展开讨论。这种方法严格把握时空关系、所得出的认识更加准确到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实际。 从这一认识出发,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纵向入手,分专题探讨美国城市发展的最新热点或发展趋势,并从中预测美国城市未来的大致走向;第二部分从横向视角切入,试图认识和把握不同区域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具体内容这一切包括各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沿革和人文传统,各区域的共性特点与差异等。 本书视角独特,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数据新并具有权威性:所选取的图片也有一定代表性。是亟待了解美国城市文化与生活最新资讯的读者们的最佳选择。 目录 上编 美国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走向 大都市区——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美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的生态结构 中心城市的“隔都化”与黑人社会问题 多样化≠一体化——少数民族郊区化的困境 遏制大都市区横向蔓延的“精明增长”运动 高技术区与城市经济 “阳光带”现象及其最新进展 美国的新移民高潮及其可能走向 下编 从区域视角认识城市 美国东北部 “我用新格兰方式思维” Bos Wash大都市连绵事 典型城市 美国中西部 曾经辉煌的“制造业带” ChiPitts大都市连绵带 典型城市 美国西部 牛仔、硅谷与好莱坞共同纺织的“神话” SanSan大都市连绵带 典型城市 美国南部 今非昔比,“美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休斯敦一达拉斯大都市连绵带的雏形 典型城市 附录 附录一 美国区域图 附录二 美国大都市区分布图 附录三 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密度图 附录四 美国大都市区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2001) 附录五 1900—2005年美国20个最大城市人口变化情况 附录六 1990-2000年美国人口≥500万的大都市区人口变化情况 附录七 2000年美国15个最大城市通勤方式与时间 附录八 2001年美国通勤时间排名前10位的州和城市 附录九 1990 2000年美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情况 附录十 2000年美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附录十一 2007年美国最安全或最危险的城市 附录十二 2002年美国部分城市生活费用指数 试读章节 贫穷并非一个孤立的因素,随着贫困率上升而来的是一系列其他社会和经济问题:购买力下降,对福利依赖增大,高比率的家庭破裂,暴力犯罪上升,房屋破败,婴儿死亡率增高,教育质量下降。这些后果并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彼此相互作用,不断加强。于是当一个隔离的城市居住区贫困率上升时,随之而来的贫困集中的增长势必引起居住区社会和经济组成部分的一系列其他变化,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的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的恶性循环更促使隔离难以解决。 冈纳·米道尔第一个正式应用“底层阶级”(underclass)一词来表示经济变化对人口中的亚群体的冲击。1963年他在《对富裕的挑战》一书里他创造了这一词,这本书考察了“后工业经济”是如何不断地边缘化人口中的一些部分。1987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的《真正低下的社会地位》以一种对现代城市危机极有说服力和开拓性的分析使用了“聚居区底层阶级”这种表述。 威尔逊使用“底层阶级”这一词的目的在于说明美国内城地区的行为模式和环境,这些是与“主流”的行为标准不一致的。他将底层阶级定义为“缺乏培训和技术的个人,他们既经历了长期的失业又不是劳动力大军中的成员,他们是卷入街头犯罪和其他越轨行为的个人,是那些长期经历贫困和(或)福利依赖的家庭”。威尔逊将底层阶级邻里描绘为“几乎完全聚居于城市黑人社区中的生活条件最差的部分,这里是由生活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异质的家庭和个人组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大城市中贫困人口和底层阶级人口增长很快。美国最大的100个城市中,底层阶级人口由1970年的75.2万增长到1990年的248.4万,其中,纽约有30.5万,费城12.6万,芝加哥18.5万,底特律18.2万,洛杉矶20.7万。在美国30个最大的中心城市,新增529个极端贫困区,其中429个在中西部和东北部城市,这也是美国黑人人口聚居最多的一些中心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无论是黑人人口还是拉美裔人口,其绝对贫困人口和底层阶级人口的人数与各自在城市人口中的总数成正比,基数越大,比例就越高。 由于隔都区贫困的不断加剧,特别是底层阶级的增多,美国中心城市的社会问题也愈加尖锐。首先,黑人暴力犯罪中被杀和行凶的高比率。以芝加哥为例,20世纪80年代该市一半以上的谋杀发生在几个很贫穷的少数族裔居住区中。似乎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该市大多数的暴力犯罪是与底层阶级相关。有关逮捕率的数据说明,自从1950年以来黑人被捕比率一直增长,到1978年,达到了每千人中几乎有100人被捕过,与之相比较,白人是每千人35人。 其次,中心城市中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快速增加。1965—1990年间黑人女性单亲家庭上升了1倍多,1965年,有25%的黑人家庭是女性单亲家庭,到1990年达到了56.2%,白人为17.3%。固然,在美国存在着晚婚和婚姻解体的总趋势,所以这种趋势并不限于黑人人口。但是对于黑人来说,其绝对比例数和变化的速度是非常高的。而之所以在黑人隔都区中会出现如此之高比例的单亲家庭,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家庭收入减少而导致家庭的破裂和离异,子女的监护权一般都属于母亲;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隔都区教育设施落后,这里的青少年大多文化程度低下,缺少健全的家庭观念,也少有宗教信仰的约束,贫困无知导致他们在身体、智力和道德上都有种种不良行为,致使未婚先孕在这里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单亲家庭极易陷入贫困,从而也进一步加剧了隔都区的贫困现象,黑人非婚出生儿童和黑人女性单亲家庭对政府的福利依赖程度不断加重,加重市政府的财政负担。这就是隔都区中第三类社会问题。按照威尔逊的统计,“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率在1982年为36.3%,而较正常的婚姻夫妇家庭的贫困率仅为7.6%。黑人和西班牙裔女性单亲家庭贫困率分别为56.2%和55.4%。”1990年63.7%的黑人儿童属于非婚生的,1995年这一数字上升为70%。单亲家庭中黑人母亲有超过55%从未结过婚或将不可能结婚,白人妇女中这一比例为18.1%。这样超过一半的黑人儿童是在没有父亲的环境里长大的,白人的相应比例为14%。在这些统计数据背后是真正的经济困难。1978年女性当家的黑人单亲家庭年均收入是双亲黑人家庭年均收入的1/3;而拉美移民的单亲家庭年均收入也只有双亲家庭的40%。这无疑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仅就入学状况而言,据华盛顿保护基金会的一份报告说,单亲家庭的户主有一半以上没有念完中学。这样的家庭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教育问题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子女不得不效仿父母辍学。调查报告说,家庭结构是入学情况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仅有不足47%的孩子入学,且往往中途辍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越来越集中,城市黑人和拉美裔人口的大部分生活在“集中了”贫困的社区。中心城市贫困青少年高比例的存在必然又与一个严重的问题相关,即生活在与主流社会相脱离的隔都区的青少年难以接受正常的教育。不可否认,1964年么民权法》通过以后,在教育领域黑人及其他一些少数族裔确实得到了相当的实惠,但是对黑人学生的隔离程度仍然很高,而且在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这种情况还在不断恶化。90年代初,据估计在公立学校中,超过30%的黑人学生在非白人学生占95%以上的学校读书,而同时只有稍多于30%的白人学生所在学校的白人学生没有超过95%。隔离学校仍是极不平等的。中心城市的少数民族学校与白人的郊区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没有像样的教学楼,学生极其拥挤,教学设备过时,甚至没有足够的教材,图书资料不足,技术落后,教职工薪水较低,而这一切直接导致了黑人学生的阅读成绩和学习水平下降。这对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生活机会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育不足甚或缺失成为他们今后社会流动的障碍,使他们在社会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中心城市隔都化已经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由于白人的敌意与抵制,生活在这里的黑人无法摆脱隔都区的破败萧条与贫困和失意,中心城市教育体系的落后与不足又使他们一代又一代丧失了摆脱贫困环境的途径。随之,一代代的黑人及其他底层贫困人口因缺乏文化和技术而长期陷入失业的困境。这种恶性循环使他们中很多人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奋斗的动力,于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种反社会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失望和对社会的不满,而这些行为非但无助于他们摆脱贫困,反而进一步加强白人社会的歧视与隔离,导致隔都化现象继续存在并不断加强。正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杰西·杰克逊所言:“美国正在分化成两个美国,一个是郊区——繁荣的美国,一个是城市——贫困的美国……现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这个分化将更突出。”P34-37 序言 我们经常在各种刊物上读到世界各大城市的评比,如“最舒适的城市”、“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等等。记忆中美国城市人选的不在少数。在郊区拥有自己独立的别墅式住宅,周末同家人一起驾着游艇出海,假日里在夜风送来香木燃烧的烟气里感受“水火普罗维登斯”的妙处,或是在横跨哈德逊河的大铁桥旁重温卓别林的默片《城市之光》。 如果您正在update对美国城市文化与生活的最新资讯,请您一定不要错过本书。本书从纵、横两个方面,将美国城市置于各自经、纬线的坐标上展开讨论。这种方法严格把握时空关系,所得出的认识将更加准确到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实际。从这一认识出发,全书分两大板块:第一部分从纵向人手,分专题探讨美国城市发展的最新热点或发展趋势,并从中预测美国城市未来的大致走向;第二部分从横向视角切人,试图认识和把握不同区域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在纵向坐标上所考察的八个专题各有侧重,但彼此之间又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整体性很强。在这些专题中居主导地位的是大都市区间题。从1920年美国成为一个城市化国家,到1940年成为一个大都市区化国家,再到1990年成为大型大都市区为主的国家,是大都市区在美国长足发展并居主导地位的时期。开篇的《大都市区——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文,就是对大都市区在经济领域正面作用的高度概括。《美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的生态结构》,则进一步从生态学和空间结构等两个角度切人大都市区的讨论。大都市区在经济上逐渐向一体化方向过渡的同时,构成大都市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的郊区和中心城市却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各自走上了既相互关联又彼此排斥的道路。结果,郊区化的发展,往往以中心城市的衰退为代价。《中心城市的“隔都化”与黑人社会问题》一文,就是探讨大都市区化对中心城市的社会影响。《多样化≠一体化——少数民族郊区化的困境》则将关注点集中在郊区,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郊区化的新趋势进行了跟踪性研究,发现这个新现象可能成为郊区化的新趋势之一,对美国社会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大都市区横向蔓延的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潜滋暗长,使一直未能拿出一套可行且具连贯性城市政策的美国联邦政府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直到进入新世纪后,声势浩大的“精明增长”运动在全国普遍兴起,这种局面方有所改变。《遏制大都市区横向蔓延的“精明增长”运动》对此进行了总结。《高技术区与城市经济》一文的出发点是:近年来对硅谷等高科技区的宣传和探讨相当多,但对高科技区将如何影响城市的未来走向却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新科技革命与前几次科技变革一样,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但更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淡化了传统能源等因素对城市选址的限制,因此城市分布的自由度增大,美国城市的布局出现了新的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经历了巨大变迁。《“阳光带”现象及其最新进展》也从宏观区域的角度,探讨了新科技革命对美国区域经济此消彼长的影响。最后的《美国的新移民高潮及其可能走向》跟踪考察了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仍方兴未艾的移民高潮,对于理解城市发展动向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横向坐标上,本书将美国城市划归到各自所在区域内进行探讨。基本出发点是:城市与区域是互相依存的,它们同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势必冲破传统行政区划的束缚,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体系,所以把区域视为整体,从这一角度比较城市化有助于揭示客观真实。而且,美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或不同步的现象,因此,研究美国城市化,绝不能泛泛而谈。事实上,美国区域经济,自东向西依次推进,确实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开发的特征,脉络清晰且有规律可循。在客观上形成了分时期、有重点开发的局面,美国区域经济结构在这种动态发展中得以保持相对均衡,保证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一点在今天各个区域的城市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所以,本书把区域视为一个整体,探讨其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条件的影响,概括区域城市发展特色和规律,看似零散孤立的诸多现象通过区域这个视角,得到有机的组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各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沿革和人文传统、区域的共性特点与差异等。与此同时,还把区域性宏观论述和典型城市的个案解剖相结合,对区域内部进一步分解,从个案城市透视区域的整体特征。所选取的城市,主要出于重要性、典型性、新趋势以及地域的均衡等因素的考虑。对这些城市的地理环境、人口构成、经济结构、交通运输、城市布局(包括城市和大都市区)、文化教育、旅游观光、自然和人文景观(包括著名建筑)、历史沿革等都有论及,其中也包括对美国大城市连绵带的论述。视角独特,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数据新并具有权威性。所选取的图片也有一定代表性,其中,有些照片是作者多年收集的。 本书策划人和主要执笔人为厦门大学王旭教授。他专攻美国城市史二十余年,已发表多部专著或译著,在此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其他执笔人分别为厦门大学胡锦山(上编《中心城市的“隔都化”与黑人社会问题》;下编《美国中西部》、《美国西部》),韩宇(上编《高技术区与城市经济》),郭九林(下编《美国南部》),洪文迁(上编《遏制大都市区横向蔓延的“精明增长”运动》),李丽婵(下编《美国东北部》中的《“我用新英格兰方式思维”》,《典型城市》),谢菲(上编《大都市区——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刘敏(上编《美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的生态结构》,下编《美国东北部》中的《Bos Wash大都市连绵带》),马小宁(下编中各地区大都市连绵带部分的初稿和部分资料),李莉(上编《多样化尹一体化——少数民族郊区化的困境》),王田(上编《美国的新移民高潮及其可能走向》),其余部分均由本人执笔。 王旭 2007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