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岐黄医道
分类
作者 廖育群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思考中医,必先正本清源!

如果不把中国传统医学置于从古至今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则无法真正学懂中医。

学习中国医学史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了解从古至今、历朝各代有些什么经典著作、杰出人物,而更为重要的是弄清其发展过程与演变源流,如此方能步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内容推荐

对于执中国传统医学为业者,或研究这门学问的人来说,“历史的知识”确实显得非常之重要。如此说,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由于当代使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理论体系,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延续不断的,未见有不治古典的而能言中医者;其次,在更深层次上讲,如果没有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较多了解,则无论如何不可能看清中国传统医学之体系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成的。这也就是说,如果不把中国传统医学置于从古至今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则无法真正学懂中医,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疗效较好的治疗家,或是只知背诵经典的所谓“理论家”。因而学习中国医学史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了解从古至今、历朝各代有些什么经典著作、杰出人物,而更为重要的是弄清其发展过程与演变源流,如此方能步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医学起源

 一、本能的作用

 二、经验医学与巫医关系

 三、理论体系与各人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马王堆出土医籍

 一、从《阴阳十一脉灸经》看经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五十二病方》与早期的内服药剂型

 三、养生之道

 四、“房中”之术

第三章 今本《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

 一、《黄帝内经》与今本《黄帝内经》

 二、今本《黄帝内经》的结构分析

 三、今本《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

第四章 针灸疗法

 一、针灸疗法的早期状况

 二、理论化进程及其评价

 三、俞穴的发展

第五章 “脉诊”发展演变之源流

 一、脉症法

 二、古脉法

 三、脉象法

第六章 古代解剖知识与医学理论

 一、关于胆的功能与“奇恒之腑”

 二、“三、焦”与解剖学的关系

 三、代谢理论

 四、“脉”的概念

第七章 “本草”与药物学体系的形成

 一、本草之名的出现

 二、早期的本草著作

 三、《吴普本草》及其所引“八家之说”

 四、《神农本草经》

五、陶弘景的本草著作

第八章 伤寒旧论与温病新学

 一、伤寒与温病之名义源流

 二、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三、温病学派

 四、伤寒与温病之历史条件的异同

第九章 医学与《易》学

 一、《易》的基本性质

 二、《易》学的发展

 三、医学理论与《易》无关

 四、医学借卦象为喻

第十章 金元四大家

 一、刘完素之“火热论”

 二、张从正之“攻邪论”

 三、李杲的“脾胃论”

 四、朱震亨的“养阴论”

第十一章 天花·人痘·牛痘

 一、人痘接种法

 二、牛痘法传入中国

 三、牛痘方书与推行此法的重要人物

 四、从种痘看社会卫生制度

 五、牛痘法的技术手段

 六、种痘理论

第十二章 西方医学传入与近代中医学变迁

 一、医学传入

 二、中医界的反响

 三、中医学的变迁

 结语

第十三章 历代医事制度

 一、医学分科

 二、医政组织

 三、医学教育

试读章节

医学的起源,这是一个古老而又诱人的课题。没有哪本研究医学发展史的专著不由此发足,但史料匮乏或者说简直无史可考,乃是研究者的共同感受。美丽的神话传说固然具有永久的魅力,但“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终究只是故事而已。如果我们想到人类文明曙光的出现,并不像东方破晓那样有一道天边的地平线可以突破,那么一切就不得不从动物界的本能谈起。任何试图用一句话、一个观点来概括地、圆满地回答这一古老课题的努力,都注定不会成功。因为其中包含着本能行为、经验积累、理论建立等诸层次的问题。他们之间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差异,由此构成了漫长的进化历史。

一、本能的作用

有关动物界,特别是灵长目的一些可被视为医疗本能或治伤行为的例子,似无枚举之必要,也没有人否认这种事实的存在。但把人类与动物界完全隔离开的人认为:这些本能的行为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医学。就一般动物而言,这是对的。著名的女学者珍尼·古多尔在与黑猩猩共同生活的十年中观察到:受伤的黑猩猩长时间在伤口上盖着一把树叶,但在伤风与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时却一筹莫展。然而问题就在于我们所看到各种动物的医疗行为是在它们业已完成了自身形态的进化后,所表现出的本能性行为,并不是某一物种的早期行为。对于它们来说是成熟期的种种行为,对于人这一支来说恰恰是早期、未成熟期的行为。巴黎一带坟墓里所取出的属于19世纪的颅骨比属于12世纪的要大些,两者的比数是1484:1426;而根据测量,前者之所以大于后者,完全是由于前额部分的发展——前额部分无疑是各种理智性能的部位所在。就低于人类的动物来说,也有可以类比的情况,取前后属于同一些类群的两宗哺乳动物的头骨相比,结论是在近代的各个类型,脑量要大些,脑壳内壁所留下的脑回的痕迹要复杂些。伴随着形态的进化,低级的本能行为当然也要向高级发展,也就是说在动物身上不能继续发展的事,在人身上则能够发展。

不难设想,人在没有达成特定尊严身份的时代,其行为更多的是受本能的支配。正如居维叶所论:本能与理智的关系是此消彼长,成反比例。伴随着大脑新皮质持续渐进的改变,人类的理智与行为也在不断地进化,最终在形态、行为、意识等方面出现了与一般动物较明显的差异。这就使得社会学家在人与其他动物间设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实际上“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摆脱兽性”。因此两者在行为方面也就不会存在真正的空白或间断。

既然承认动物中也存在着采食药物的行为,就要研究一下它们为什么会违背一般的进食习惯,选择某些被我们人类称之为药物的东西呢?解释恐怕只有一个,就是在特殊生理、病理条件下,动物对特殊的“气”、“味”产生了不同于平时的偏嗜与好恶。这种现象在当代人类中仍有所见。不仅常识告诉人们胎儿可以影响孕妇的口味,而且医生也可以根据病人对气、味的好恶来推断内脏器官的病变。这种基于本能要求的行为表现,可以说是药物进人人类生活的最初形式。而一般医史专著在论及药物学起源的问题时,总是认为由于饥不择食,人们经常误食某些有毒的植物,因而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人们逐渐认识了某些植物对人体有益,某些植物对人体有害,某些植物可以治病。这种貌似有理的立论实际上偷换了,食”的概念,“饥不择食”的确是客观现象,但其内涵是指可食之物,其外延包括人和动物平时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饥不择食”仅仅是形容人或动物在饥饿时,不再挑挑拣拣而已。但上述立论已悄悄将“食”的内涵扩大到可食物之外,外延包括进了各种有毒之物。在自然界可以普遍看到由于缺乏食物资源而使整个群体,甚至是这个种灭绝的例子,却看不到由于缺乏食物资源而致使群体误食有毒物品而灭绝的例子。

动物得到一块食物时,首先要用嗅觉加以辨别,对有特殊气味者,绝不放入口中,这种现象也能见于婴儿。大部分的中草药都有不被人喜爱的特殊气味,天南星科的植物更有强烈的麻嘴棘喉之感,只要尝一下就会使人永远记住此物不可食。人与动物在极度饥饿时都会违背平时的伦理观念,以同类充饥。正是由于生物具有这种残酷的自我保护本能,才导致了种的延续生存。就整个进化的角度看,这种残酷自私的行为是有利于种的延续与必需的。

酸物醒酒的常识人人皆知,但请注意:如果认为今人可以来自耳闻,古人亦必同样,那就错了。达尔文观察到“好多种的猿猴对茶、咖啡和各种烧酒有强烈的爱好……酒后的第二天早上,它们脾气很不好,怏怏不乐,两手支着大概是正在作痛的脑袋,再给他们喝酒时,它们掉头不顾,并且表现出厌恶神情,但对柠檬汁却很欢迎,可以喝上不少。一只美洲产的蛛猴属的猴子,在一次喝白兰地醉酒之后,对它从此不再沾唇”。珍尼·古多尔还观察到黑猩猩在一定时期会捕食动物,并非绝对素食;许多动物要定期饮用含盐之水以补充生理需求,这些事实都说明最初的药物使用,仅仅是出于本能的需求而已。

P1-3

序言

记得在学校读书时,偶于一本国外生化参考书之序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医学,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更需要历史的知识。”时过境迁,该书内容讲了些什么早已殆忘无遗,唯有这句话还时时萦绕心头。原书作者讲这句话的本意何在,我并不十分清楚,因为西方现代医学与其古代医学体系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甚至可以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对于执中国传统医学为业者,或研究这门学问的人来说,“历史的知识”确实显得非常之重要。如此说,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由于当代使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理论体系,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延续不断的,未见有不治古典而能言中医者;其次,在更深一层的次第上讲,如果没有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较多了解,则无论如何不可能看清中国传统医学之体系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成的。这也就是说,如果不把中国传统医学置于从古至今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则无法真正学懂中医,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疗效较好的治疗家,或是只知背诵经典的所谓“理论家”。因而学习中国医学史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了解从古至今、历朝各代有些什么经典著作、杰出人物,而更为重要的是弄清其发展过程与演变源流,如此方能步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近年来有关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之专著,迭出不穷,大抵均为断代体之通史,兼之名家传记、人物辞典、大事年表、典籍考述等类著作均有可指,于述史记事可谓详之且博。故当我接受《国学丛书》之委托,撰写有关中国古代医药文化之册时,深感若再袭旧辙,泛泛而论,难免令作者与读者均有嚼蜡咀残之憾。因而先择其要者考论一番,并非面面俱到、事事皆述之作。然研究中国古代医学之发展本貌,又是时时处处离不开历史人物、经典著作之考证的,凡论之所出,自当有史为据,若史述有误,论则必谬。因此本书中亦不厌其详地对一些重要史事泼墨考校,其旨皆在先求史信,以成论基。

我从事中国古代医学史的研究工作,所历春秋未足十载,读书不过数种,所论只是一隅。此书仅是将这几年手眼所到之处的一些粗浅看法殃之枣梨,以求与治此道之学者共磋之。拙论所及,虽尽是前贤述过之事,但仁智之见却各有不同。如读者以为其中确有若干言之有理的可取之处,则其功首先应该归于这些年来对我惠赐言传与身教的几位老师。当我完成这第一本学术性专著时,由衷地感谢与思念远在异国他乡的杜石然先生,是他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通史研究室的几位先生一道,引导我走上治科学史之路,并指导我修改文章、确立研究方向。另外,我还要感谢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山田庆儿教授,从他的许多论著中,我学习到一些不同于以往医学史研究的方法与思想。可以说,我的许多文章是遵循他的治学方法发展而成。这位和蔼可亲的先生多次对我说:“学生一定要超过先生,否则就不是好的学生。”为达此目的,唯有继续努力之。

作者

1991年4月2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1:52